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澳洲军事博物馆游览记•潜艇 -- 梦秋

共:💬18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澳洲军事博物馆游览记•潜艇

澳洲军事博物馆游览记•潜艇

首次在英雄本色发主题贴,还靠各位捧个场。

要说悉尼除了歌剧院和海港大桥之外还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那大概就是位于达令港的澳大利亚海事博物馆。博物馆里常年停泊着两艘舰艇,一艘是五十年代服役的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火炮护卫舰“吸血鬼”号,另外一艘舰艇就是潜艇“Onslow”号。

这两艘舰艇样子都有点呆头呆脑,尤其是潜艇声纳顶出来的那个大鼻子,造型显得有点怪异。我得承认,我有媚日情结,总觉得小日本的常规潜艇世界上造型最好看,老毛子次之。

点看全图

没进入潜艇之前,先来到“吸血鬼”号上转转,感受一下带有二战血统的护卫舰指挥舱。指挥舱位于舰桥之下,前后左右都被其余舱室包围,是全舰最安全的地方。

点看全图

要进入潜艇参观,没法不走歪门邪道,因为游客身背大包小包,挂着相机,断断不能从指挥塔高高的入口钻进狭窄的舱室当中。况且,当年海军弟兄们用鼓风机欢迎身穿短裙的女明星,潜艇上从来也不缺乏类似的机会……

于是我只好从潜艇前部的那个电话亭似的小房子里钻了进去……照片里可以看到艇艏的潜艇升降舵已经向上折起。

点看全图

原来入口就在电话亭里,这儿是潜艇的鱼雷装填管。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著名的意大利“人操鱼雷”。

点看全图

钻进来之后,首先看到的舱室自然就是潜艇的鱼雷舱啦!这是潜艇所有舱室当中最宽敞的地方,居然可以同时站着五六个人而不觉得拥挤。当然啦,紧急逃生口就在本舱舱顶。要是鱼雷舱只有那么一点点的容量,大部分水兵在潜艇出事的时候只好临时玩玩锤子剪刀布——只要他们还有那个情调。

橘红色的救生衣就是逃生出口的典型标志之一。戴着蓝色鸭舌帽的老头曾是这艘潜艇的第一批水兵,现在在艇上担任志愿讲解人员。对了,他两手撑住的地方是一张床——专门给非潜艇人员以及特种兵使用。现在我们对海豹部队或者英国特别空勤团队员从鱼雷管里钻出去装神弄鬼的故事已经不太陌生了。

点看全图

鱼雷舱之后是潜艇的生活舱,这么安排显而易见考虑到了生活舱与逃生口以及鱼雷管之间的距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舱之下是潜艇的蓄电池组,而不是柴油发电机。这些铺位、电视机、咖啡壶以及沉重的水密门已经完全说明了水手们的生活状态。我只是对铺位上捆扎被褥的这些黑带子感到好奇。很可能水手们在睡觉的时候用这些带子把自己捆了起来,不然睡相难看一点的家伙一觉醒来会发现自己开了满脸桃花。

点看全图

穿过狭窄的过道,潜艇上的厨房投入眼帘。真委屈了潜艇上的伙头军,在这么一平米见方的小天地里伺候全艇60余个大爷,到老了向子女们吹牛,底气不足,只好这么说:“想当年,爷爷我在潜艇上可是和艇长一样有一间专用办公室……”

点看全图

不用说,伙头军的办公室和艇长室不在一个等级上。

点看全图

艇长室再向下走,就是整条潜艇的神经中枢——作战指挥中心。图中的那把椅子应该是声纳兵的位置。如果我没听错的话,眼前的两个显示屏应该是声纳显示屏(汗一把,学艺不精,光顾着照相去鸟)。

点看全图

作战指挥中心的海图桌。身为老兵的志愿人员无比骄傲地告诉我,当年潜艇服役之后,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坐沉珍珠港航道,用几条鱼雷将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送到了海底——可惜这是演习。海图桌上摆的这份海军新闻当中登载的照片就是从潜艇的攻击潜望镜当中拍摄到的“卡尔•文森”号航母。

点看全图

这张照片当中蓝帽子正在解说的那个悬在半空的圆柱体就是潜艇的攻击潜望镜——只有一个目镜,我用它左右旋转了一圈,达令港的风情毫无保留地映入眼帘。最右侧的圆筒是潜艇的搜索潜望镜,有两个目镜。我们在电影当中常常看见艇长上上下下操纵着的潜望镜就是攻击潜望镜。至于搜索潜望镜,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像是在吧台前和酒吧女郎调情——不但要坐在高脚椅上,还得把脑袋拼命向前伸,两只眼睛色迷迷地凑在目镜上。我本该把搜索潜望镜全部收入镜头当中,无奈眼前坐着一个mm……

点看全图

潜艇需要方向盘吗?这张照片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位置同样位于潜艇的作战指挥中心,坐在这个位置的军官对潜艇的升降和转向负全责。

点看全图

作战指挥中心顶端有一垂直出口通向潜艇围壳,这样观察人员就有机会到艇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游客是没这个机会体会这种站在潜望镜和桅杆前慷慨激昂的感觉的,原因已经解释过了。

作战指挥中心之后,是潜艇的柴油机舱。这些复杂的仪器表盘晃得人头晕眼花。

点看全图

柴油机舱有两层,下层机舱不允许游客下去。按照导游的说法,那里面的油污实在太严重了,潜艇当中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开个五星级的澡堂子……所以我只好怀着无限景仰的心情拍照留念。

点看全图

全部参观到此基本结束。艇艉又是鱼雷舱,只有两条鱼雷管。在后边改装的时候封上了。和艇上老兵闲聊时我忘记问这么做的缘故。可怜当时我一个通宵没睡觉,好不容易赶上凌晨惠灵顿飞悉尼的航班,下了飞机安顿好之后就直奔海事博物馆。如此车马劳顿,如何挡得住周公的诱惑?!最后我倚在鱼雷装填口的梯子旁和老兵聊着聊着就打起了呼噜!

到达澳洲西部城市珀斯,在印度洋海滨的西澳大利亚海事博物馆,我又一次有机会登上了与“Onslow”同一级别的潜艇。这一回这艘名为“Ovens”的潜艇已经被送进了船坞,全身裸露地展现在眼前。

点看全图

潜艇的声纳基阵。有哪位大侠说说它的工作原理?

点看全图

这三个通明透亮的大洞洞——另一侧还有三个,就是索命鱼雷的发射口。

点看全图

忘记把潜艇的数据罗列一下了。这一级别的潜艇属于英国造的“奥博龙”级。水面排水量为2186吨,水下排水量2417吨,算得上是大中型常规潜艇,所以Onslow号上的老兵很自豪地告诉我艇上没有“热铺”,也就是说,全体潜艇人员:7名军官和55名士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铺位!

潜艇的水面最大速度为15节,水下最高速度为17节。武器主要是艇艏的六具鱼雷发射管,也可以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线导反舰导弹。至于潜艇的自持力倒是没有资料进行说明。不过相信在经济航速的情况下,一两万海里是没有问题滴。

悉尼和珀斯的两艘潜艇都于1967年在苏格兰开始建造。1969年服役,并在服役三十年之后退役。相比那艘寄泊在悉尼达令港的Onslow号,珀斯的Owens似乎运气不太好,不但被高高地树立在船坞当中任凭日晒雨淋,带队的导游也相当不专业。这位仁兄虽然在海军当中干过,对潜艇的了解和热爱却远不及悉尼那位退伍水兵。悉尼的退伍水兵对专业相当稔熟,有着发自内心的挚爱和对自己专业的自豪。即使是在退伍多年之后,对潜艇行业的发展也了若指掌。他还和我讨论了一下361潜艇失事的各种可能性。只不过我的反应相当不专业,而且倦意袭来,不断地在他的面前流哈喇子打哈欠,实在太杀风景。

至于珀斯的那位导游,他倒不是不愿意了解潜艇。根据他后来对我的解释,他在入伍之后和海军的某位训练人员结下了个小梁子,于是潜艇艇长(那位asshole,他恨恨地说)一脚把他踢出了潜艇队伍,让他在护卫舰上晒了十年的太阳。

这种“military politics”看来在哪儿都有。不过,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当年就这么六艘潜艇,要是每艘潜艇的艇长都是asshole,想必有趣的故事会像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不知谁有这样的运气去经历,去了解,去讲述?

关键词(Tags): #澳大利亚#潜艇#水兵元宝推荐:东湖珞珈, 通宝推:潜艇上的甲板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