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尼拔征战记之五:最后的辉煌–坎尼战役 -- 史鉴

共:💬143 🌺35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当年一直有这么几个疑问

        1.坎尼之战以后汉尼拔为什么不乘胜直取罗马

        2 是否有可能对罗马围点打援

      • 家园 【原创】坎尼战役非堂堂之阵,可一而不可再

        坎尼战役中汉尼拔以少胜多,几乎全歼罗马大军,在军事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那个以新月阵对敌军的中央突破,然后中央逐步收缩,两翼同时包抄的策略成了西方古典军事的典范。

        但是坎尼并不是可以无限复制的。汉尼拔在坎尼的布阵是因为兵力弱小而不得不为之。其取胜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两翼骑兵的迅速突破然后包抄,而中军不会在此之前在罗马人的猛攻下崩溃。面对正面敌军的优势兵力,汉尼拔的这一招是相当冒险的。

        而罗马人并非不知道汉尼拔的用心。虽然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罗马人更好的应对措施似乎应当是集中兵力于一翼,选择汉尼拔军的步骑结合部作为突破口更有胜算。但是罗马人采用中央突破,固守两翼的做法也不过是中策和上策的区别罢了。毕竟罗马人的总兵力占了优势。

        罗马人最为失策的地方是罗马人的阵布的太厚。结果造成正面真正对敌的兵力不足。于是本应是排山倒海的进攻却基本成了添油战术。罗马人没有预料到的,是汉尼拔的中军居然能够抗住罗马人的中路突击,而自己的两翼又迅速被人突破了。加上两位指挥官在开战后一个挂彩,一个逃跑,罗马人群龙无首,这才造成了汉尼拔在坎尼的成功。

        由此可见,汉尼拔在坎尼的成功有巨大的偶然性。极端一点,当时任何一位罗马指挥官能够负起全局重任,罗马军队不会输得那样惨。

        这也给后世希望复制坎尼战役的历代军事家出了难题。毕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有一支能忍受不间断的打击而不崩溃的中军;又同时有快速击破敌军防御力量的突击力量;最后敌军的指挥官在开战没多久就挂了;敌军指挥陷入混乱,各自为战;诸如此类的条件的。

        所以,坎尼作为一个出奇制胜的典范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堂堂之阵来说并不是很恰当。而作为劣势兵力取胜的典范则并不可取。大多数时候都会变成画虎不成反类犬。

        • 家园 坎尼战役,罗马的问题在于没有留下预备队。

          布匿战争时期的罗马将领,指挥两个军团作战最得心应手,普遍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就连日后击败汉尼拔的西庇阿,指挥的几次战役也都是两个军团的底子,加上一些联盟部队,最多不超过四万人。七个军团的大会战,已经远远超出了罗马将领的指挥能力。

          坎尼战役罗马军队的指挥体系,战前的划分还是很细致的,两位现任执政官坐镇两翼骑兵,两位前任执政官指挥中路步兵。在保卢斯受伤、瓦罗败逃的情况下,罗马战阵并非群龙无首,因为步兵阵营本来就是塞维利乌斯和亚第利乌斯两人指挥的。

          罗马军团的战术体系,理论上讲是有能力应对来自四面的威胁。坎尼战役中,倘若罗马战阵的三条线不至于乱成一团,至少压阵的老兵战线不投入进攻,保持良好的队形和秩序,是完全可以应付迦太基骑兵的背后袭击。反观扎马战役,无论汉尼拔还是西庇阿,都把手里的预备队留到最后的决战时刻。因此坎尼战役罗马将领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留下一直强有力的预备队。

          你所说的攻击汉尼拔军步骑结合部,对罗马军队来说要求太高了。这种斜线攻击战术只有亚历山大的近卫骑兵胜任,因为他们的机动性和战术素养都够用,可以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战机。相比之下,罗马骑兵缺乏战术素养和冲击力;罗马步兵受战阵限制,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因此贸然出击无异于自杀。

          无论如何,汉尼拔这一仗以五万包围七万,的确是神仙仗,后人完全可以研究借鉴,但照搬是不可能成功的。

    • 家园 6. 罗马国殇

      坎尼战役次日,汉尼拔收拢部属,打扫战场,清点战俘。迦太基士兵埋葬了自己的战友,将罗马人的尸体弃之荒野。此后的几天,罗马残兵渐渐在坎尼周边的几个城镇汇集,大约有数千人逃到加努西奥(Canusium),其中便有年仅20岁的西庇阿。这是罗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对罗马的前途丧失了信心。一个叫凯西利乌斯(Lucius Caecilius Metellus)的贵族密谋兵变,打算带一批人远走高飞,逃到埃及或塞琉古充当雇佣军。西庇阿得知以后果断扑灭兵变阴谋,他冲进密谋者的房间,手持短剑逼迫密谋者诅咒发誓,绝不抛弃祖国。不久执政官瓦罗兼程赶到加努西奥接过统帅权,稳定了军心。

      坎尼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城不久,来自北方的噩耗接踵而来。司法官波斯图米乌斯(Postumius)统帅的两个罗马军团在波河前线遭到高卢人伏击,全军覆没。波斯图米乌斯战败身亡,头颅被制作成饮酒的容器,供高卢酋长享用。短短几个月间,十个军团灰飞烟灭,罗马共和国面临灭顶之灾。

      李维感慨道:“虽然罗马城安然无恙,但焦急和恐慌的气氛遍布全城,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我不打算详加描述,也不愿纠缠于细节而淡化局势。去年在特拉西米尼丧失一位执政官和一支罗马大军以后,这一次不是雪上加霜,而是几个灾难同时降临。根据前方战报,两位执政官以及两支罗马大军覆灭;已经没有一座罗马军营、一位罗马将领、一个罗马士兵依然存在;整个意大利袒露在汉尼拔的铁蹄之下。还没有哪一个民族遭受这样沉重的打击以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李维记载,战役以后迦太基众将向汉尼拔表示祝贺,骑兵将领马哈巴尔(Maharbal)主动请缨,愿意立刻率领数千骑兵奔袭罗马城,保证五天之内饮马朱庇特神庙。汉尼拔赞扬了马哈巴尔的勇气,但表示需要时间考虑下一步举措。马哈巴尔叹道:“天神果然不会在一个人身上集中所有的优点。汉尼拔,你知道如何赢得一场胜利,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场胜利。” 李维随即大发感慨,认为这一刻的耽搁挽救了罗马城和整个国家。

      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之后是否应该进军罗马,成了几百年来西方史家争论不休的话题。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就赞同李维的观点。然而近年来西方学界大多持反对看法,认为汉尼拔进军罗马根本徒劳无功。

      首先,罗马绝非没有一兵一卒可用。正规部队方面,罗马城内已有两个卫戍军团,兵力一万人;罗马西南24公里的奥斯蒂亚海港(Ostia),有司法官马克卢斯统帅的海军一万余人。道奇估算,如果罗马动员城内的退役老兵和解放奴隶,可以立刻集结两万人。这样在短时间内罗马可以部署4万军队,虽然不足以同汉尼拔野战,但据城坚守绰绰有余。

      其次,马哈巴尔“五天之内饮马朱庇特神庙”的豪言壮语,显然是一厢情愿。坎尼距离罗马400公里,即使数千骑兵能够在五天之内赶到罗马,面对坚城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汉尼拔的大部队苦战之后精疲力尽,至少需要修整一个星期,然后强行军赶到罗马至少需要两个星期,这样罗马有充足的时间整军备战。汉尼拔军队的攻城能力一向有限,几年前围攻萨贡托八个月才拿下。倘若汉尼拔大军顿兵罗马城下八个月,肯定要闹粮荒。

      坎尼战役以后,汉尼拔照例释放盟邦战俘,对8千罗马战俘的态度也相当温和。汉尼拔接见战俘代表商定赎金价码,然后派遣部将加泰罗(Carthalo)出使罗马,并挑选10名罗马战俘跟随。汉尼拔此举表明,他显然认为罗马元老院准备停战议和了。按照古典时代的标准,汉尼拔已经赢得了战争。过去的两年里,汉尼拔纵横意大利所向披靡,发动三大战役歼灭十万罗马军队,这相当于罗马及其盟邦青壮年男性人口的15%。超过半数的元老院成员阵亡或被俘,罗马统治阶级因此大伤元气。汉尼拔向罗马人证明了他无法撼动的军事优势,这场战争继续下去毫无意义。罗马人已经战败了,他们如果还有理智的话,应该能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罗马元老院拒绝接见加泰罗,派遣信使告诉他不得入城。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强硬立场让汉尼拔感到震惊。为了坚定罗马人的抵抗意志,元老院经过投票以微弱多数通过决议,国家不会出资赎回坎尼战役的罗马战俘,并禁止罗马公民私下赎回自己的亲友。坎尼残兵一万多人编成两个军团,奉命驻守西西里,直到战争结束才允许复员。汉尼拔粮草不济,无法长期收容8千罗马战俘,于是将大部分战俘卖给奴隶贩子,剩下的全部屠杀。

      罗马很快从惨败的阴影里走出来,开始一场救国图存的全民运动。元老院认为屡次战败的原因,是失去了神灵的眷顾。两位维斯塔神庙的圣女祭司与人私通,违背了贞洁的誓言,遭到活埋严惩,她们的情人被鞭打致死。为了重新赢得神灵的青睐,罗马人将一对希腊青年男女和一队高卢青年男女活埋祭神,这是罗马历史上最后一次采用活人牺牲。元老院甚至派遣皮克托(Fabius Pictor)前往希腊德尔菲求见预言家,请教罗马是否能够挺过这场劫难。

      为了重建罗马武装力量,元老院下令征召17岁以上的公民,并派遣使者到意大利各地,要求罗马盟邦依照条约提供壮丁。国难当头之际,元老院打破常规,首先降低财产标准,使穷人也能报效国家。在罗马城内就征得两万余人,编为4个军团。其次,元老院呼吁城中的奴隶志愿参军,由国家出钱为他们赎身,许诺退役以后授予他们罗马公民权。共有8千奴隶响应号召,编成2个军团。元老院还从监狱里募集了6千犯人,以免除债务和刑期为条件说服他们入伍参战。武器装备异常短缺,元老院下令动用国家仓库里积压多年的异族战利品,并派人到各地神庙去收集雕像身上的盔甲和武器。新编成的罗马军团装备千奇百怪,6千赦免罪犯组成的部队,居然手持清一色的高卢兵器。

      幸存的执政官瓦罗应召返回罗马,受到元老院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罗马人赞扬他“没有对共和国绝望”,在战役失败以后收拢部队,收拾残局,决不服输,也没有同敌人和谈。至于瓦罗对战役失败是否负有责任,是否临阵脱逃,元老院只字不提,表现出异常恢弘的器量。鉴于形势的紧迫,罗马元老院再次任命一位独裁者总揽全局,此人名叫佩拉(Marcus Junius Pera),曾经出任过一届执政官,一届监察官。坎尼战役以后三个月,佩拉便率领25,000大军离开罗马城,赶赴前线同汉尼拔对峙。

      罗马人民在元老院的领导下,经历坎尼这样的灾难以后,依然顽强不屈,死战到底,是罗马无数后人最引以为豪的精神遗产。罗马人的坚韧不拔显然让汉尼拔大失所望,但仅此而已。不久意大利南部大多数城邦相继易帜,汉尼拔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从此结束了流寇的生活。北方的高卢部落遥相呼应,频频施加压力。罗马被迫两线作战,战略态势异常严峻。汉尼拔成竹在胸,坚信罗马人的意志力迟早会被压垮,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

      此时年仅31岁的汉尼拔没有料到,坎尼战役会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辉煌。

      • 家园 5天行军400公里并非不可能

        参看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就是充分发挥了骑兵的高机动性,5天之内奔袭数百里,歼灭明朝三路五万大军,而这五天还包括作战。

        相较之下汉尼拔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心理威势和出其不意,而他的劣势在于他是攻坚战,但我们这里要问,如果做到足够出其不意,一定是攻坚战么?

        • 家园 对于骑兵来说,5天奔袭400公里应该没有问题。

          关键就在于骑兵只能偷袭,不能攻坚。罗马是肯定会坚守的,这是罗马人的本性。前一次异族兵临城下是公元前386年的高卢入侵,攻陷了罗马外城,罗马人退到内城继续坚守,还跟高卢人展开巷战。罗马人宁折不弯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 家园 可是几百年后日耳曼人攻陷罗马的时候也没多少攻坚手段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后金军攻击奉天城,那时后金也没有多少攻坚手段,而是骑兵突袭,明军错误的在野外摆下工事,结果溃兵蜂拥入城造成混乱,清军趁机入城。

            汉尼拔要赢关键还在一个快字,以骑兵甚至不要五天就可以到达罗马,而罗马人绝不会料到他能有这么快。骑兵下马寻找罗马城的薄弱点加以破坏,然后就算不能攻破内城,罗马也必然重创,等到罗马挺过先锋的攻击,汉尼拔的主力已经开到了。

            • 家园 天时地利人和,也许是人算不如天算
            • 家园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是靠里应外合,不是强攻得手。

              西哥特人408年开始围城,围了一年多没有进展,于是西哥特王阿拉里克同元老院谈判,达成进贡协议以后撤军,并送给元老院300个青年奴隶作为礼物。结果罗马皇帝Honorius拒绝进贡,西哥特人回师继续围城。410年8月,阿拉里克送给罗马人的300个奴隶突然暴动,打开城门,西哥特军队一拥而入,罗马城于是陷落。

              现在回到汉尼拔奔袭罗马的议题,有几个因素不能忽视。首先是汉尼拔的骑兵全部参加坎尼战役,经过一整天的苦战,人马都已经精疲力竭,这种情况下要在5天内奔袭400公里,只怕是纸上谈兵了。其次,汉尼拔征战意大利已经一年多了,期间多次做出进军罗马的态势,因此罗马城防已经非常严密。罗马组建两个“都城军团”,作为首都卫戍部队,就是在特拉西米尼战役之后。坎尼灾难以后,罗马主战派大为凋零,费边及其盟友操纵政局,以费边的谨慎和谋略,罗马城防不太可能让一支偏师有机可乘。

      • 家园 通篇看下来,实在是好看。古代的打仗真是有些奇怪

        取胜的,

        靠人多么?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靠斗志么?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看上去,总觉得打仗不是因为有一个打赢了,而是因为有一个打输了。费边的战略不错,因为他不是去争取自己打赢,而是争取对方打输。当然,这样的策略对于己方弱势或者是均势的情况下比较有利,强势的时候就未必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