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琉璜岛的来信》、美国人欣赏敌人的情结,及其他 -- 煮酒正熟

共:💬54 🌺9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琉璜岛的来信》、美国人欣赏敌人的情结,及其他

    日本电影俺不评论。因为一个国家的电影大体上是其国民性的一个镜像,而我对日本人的国民性有过一些评论,所以就不谈电影了。

    只说说我观察到的美国电影。

    Eastwood拍的这部《琉璜岛的来信》公映后,一时评论如潮,其中有一条颇受关注的评论大致是这么说的:该片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敌人当中,也有许多颇富人性、勇气和信念的人;如果不是战争,这些人本来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

    从这段颇受关注的评论中,我们是否能看出一点美国的社会文化来呢?

    那位说啦,我们现在争的就是这部电影,你要想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评论,就不该拿这部电影引发的评论作为证据,因为这违背了统计学中的degree of freedom。

    嗯,有理。那么俺奏再找个例子 --- 美国反映二战欧洲战场的一部老片子,片名好像叫Tanks,中译名叫“坦克大战”,Henry Fonda 主演 (大家都知道Jane Fonda 和 Golden Pond 吧)。片中反派主角,德军一位党卫军精英中校,其实就是以历史上的党卫军中校派普尔为原型塑造出来的艺术形像。这个人物属于绝对的精英人物(其实原型派普尔也是),理性智慧,清楚地意识到德国大势已去,最终失败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但基于对纳粹意识形态的绝对忠诚,依然要死战到底。

    耐人寻味的是片首语,它特别强调了影片主旨不是反战也不是指斥敌对阵营思想上的反动,而是为了“忠实表现出交战双方官兵的忠诚、勇气和坚韧”。

    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美国人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对具有某种特质的敌人,不会因双方的残酷敌对关系而耽误自己对他们的由衷尊敬和赞赏。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历史上的派普尔之所以能够逃脱盟军的审判而获释,99%是因为那位原本深恨纳粹后来却彻底折服于派普尔人格魅力的美国律师的全力辩护。

    还有,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北方将领是怀着极大的崇敬和复杂心绪去接受南军总指挥罗伯特-李的放弃抵抗的。当时对受降场面曾有句经典的评论:不明所以的人大多会误认为实际投降的一方是战胜者和受降者。

    看来,美国人“欣赏伟大的敌人”的情结,是颇有文化历史渊源的...

    再根据美国文化源于欧洲文化这条事实,我们似乎可以说,美国人欣赏伟大的敌人的情结,可以上溯至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文化,甚至可以再上溯到元前二世纪初大西庇阿与汉尼拔的惺惺相惜... 可是慢着,这种事儿俺们中国历史上也有,比如三国中期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由衷叹服,再比如三国末期羊牯与陆抗的相互钦敬... 文艺作品中这种情结也比比皆是,比如曹操对刘备、关羽的欣赏,兀术对陆登、岳飞的敬重... 文学演绎虽不是史实,但却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化思维。

    如此看来,“欣赏伟大的敌人”并非美国人一家独有,而是多少带有一点普世性质的。

    但是,这种欣赏敌人的情结之能存在,不是无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 -- 双方是敌人,而不是仇人

    有些战争因文化原因及其他原因,交战双方可以始终维持“敌人”关系,而没有激化为“仇人”关系,比如二战中美英法与德军、日军之间的关系。但也有些战争则会出现“敌人+仇人”的关系,比如苏德和中日。我以为,这里面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对敌国 和平居民和战俘的做法。德军、日军在征服大片苏联、中国土地后,对苏中两国的和平居民和战俘犯下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罪行,这就不可避免地激发了苏中两国人民的刻骨仇恨。而德国征服法国全境后,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德军对法国民众维持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底线;德军在与协约国作战过程中,双方在整体上对战俘也维持了基本人道主义底线,所以双方的关系始终主要是敌人,而非敌人+仇人。

    换言之,我们或许可以欣赏敌人,但却很难去欣赏仇人!强求我们去欣赏仇人、认为不能欣赏仇人就是狭隘、落后,是毫无道理的。当你的至亲骨肉和乡亲好友中的男性遭到日寇虐杀、女性先遭到蹂躏再遭到虐杀,在那种情形下,你还会有心情去欣赏日寇的忠诚、勇敢和坚韧么??除非是变态。(就象一些日本人那样)

    说到底,要想欣赏敌人,是要有条件的 --- 你没有遭到这个敌人惨绝人寰、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蹂躏杀戮。没有这个奢侈,你有何心情去欣赏敌人?美国人能拍出电影来表现自己对日本人、德国人忠诚勇敢坚韧的欣赏,那是因为美国人拥有那份奢侈,我们的电影中缺乏明显表现对日寇的欣赏,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份奢侈。两种现象在各自的历史中都是合理的。无视两国迥然不同的历史而空谈“他们的电影能欣赏敌人所以比我们更先进”,是... 我都不知该说您什么了,您自己找个辞汇送给自己吧~

    同理,有些朋友认为美国人在电影里公开表现自己对日本人的欣赏是有病,这个我也无法认同。这种看法同样是无视中美两国历史方面的巨大差异。

    最后,中国反映抗战历史的文艺作品,虽然没有对日寇表现过明显的欣赏,但对日寇的某些特质(如忠诚和勇敢)还是做到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描写和承认,比如袁阔诚先生的评书“烈火金刚”中(原误作“新儿女英雄传”),当日伪军遭到极少数八路战士袭击后,猪头小队长的勇敢表现就与伪军的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绝大多数反映抗日游击队事迹的影片,结尾处总是安排日寇最高军官拔刀做垂死挣扎状然后被我抗日英雄击毙,这也隐约反映出日军死战不降的特点。这些文艺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我们小时候在玩打仗时,比较厉害的小孩子都会抢扮日寇而不会去扮伪军。可见,日寇作战勇敢不怕死的特质,通过我们的文艺作品得到了比较真实的反映。

    作为一个深深仇恨日寇的民族,我们的电影和其他文艺作品能做到这一步就够了,难道非要我们学美国人去公开赞扬日寇的忠诚勇敢坚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提醒各位,应与《父辈的旗帜》一起看

      其实就是一部电影分作两部拍。

      两部一起看才能完整反映导演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

    • 家园 美国人欣赏敌人是因为它踩扁了敌人,就像欣赏墙上的野牛头

      纯粹是成功者闲暇时候对辉煌过去的回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是多么的成功。还把对方看做仇人,说明还没踩扁对方或者还没踩过瘾。

      美国人在太平洋一脚把日本人踩扁了,所以才会抬起脚来欣赏一下脚下的风光——啊,原来他们的茶道这么有意思啊……。那是一种征服者的心态。就像现在西方人好奇阿兹特克、玛雅之类的古代文明。

      美国人在朝鲜半岛也想一脚把中国踩扁,可惜踩到大钉子上扎穿脚面了。所以美国人到现在也不会去欣赏一下那个大钉子锋利的尖上的血液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 家园 与其说是欣赏敌人,还不如说是YY自己

      日本人毕竟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彻底地败给了美国人,捧一捧手下败将, 那意思无非是说:你看,我们的敌人当年是多么的强,多么优秀!可是比起我们来,嘿嘿……

      如果美国人在战场上被打败了,他们还有心思欣赏敌人吗?即使美国人没输,他们也没心思欣赏没有完败给他们的对手——苏联算已经输给了美国,可是并不是在战场上,因此美国人从来不在电影里面捧苏联和俄国。

    • 家园 煮兄觉得ENEMY AT GATES这样的片子

      忠实表现出交战双方官兵的忠诚、勇气和坚韧吗?这也是美国人的片子啊?

      • 家园 共产帝国是美国的仇人,不仅仅是敌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的话,所以体现在影片中,就是有限度的欣赏,不遗余力的诋毁。而且最欣赏的主角,差不多是个体制的无声反抗者了。

      • 家园 有不有看完整版本?

        能让你体会这些的该是国内版本,完整版本里,伏尔加河强渡的一幕,冲锋失败后,督战队杀戮的一幕,都是体现了苏俄的野蛮和凶残,这可不是太正面的描写,正因为是美国的片子才这么拍,俄罗斯人可不会。

        • 家园 呵呵,在美国看的

          我倒是很怀疑这一段的。。。

          美国人的战争片一般夹杂的私货太多,所以美国的战争片我一般是不看的。相形之下,苏联的战争片虽常有些赤裸裸的宣传,但对战争的体会却要深得多,我觉得更有意思。

          就象这部片子,如果不懂一点历史的话,大约会认为是德国人打了胜战了吧?导演对诋毁苏联的兴趣远大于描述一场战争。

          前不久看了美国人的反映柯林斯的傲气雄鹰,再看爱尔兰人的风吹稻浪,觉得很多美国片真的是没法看啊。。。

          • 家园 还行吧

            里边苏联人基本没孬种啊。几个狙击手,

            男女主角,连个政委最后都献身自己。

            • 家园 老兄这个我可没法同意

              里面的那个政治委员可是郝鲁晓夫,你觉得他的形象怎么样?里面的那个母亲在离开斯大林格勒时说的什么?那个政治委员是为什么死的?。。。太多了。。。要说老兄看这个片子不觉得这是在含沙射影地抹黑苏联,那我可实在是无话可说了。我觉得苏联有很多不是的地方,可是用二战的东西来攻击苏联,美国人实在是没这个资格的。。。

              • 家园 摸黑还用的着这么隐讳着来。

                抨击苏联的电影何其之多,这个电影里还轮着到?

                这电影摸黑也是抹黑苏联的制度,没抨击苏联人

                的英勇啊。

                ‘己方’有个‘讲政治’的官僚,这基本是美国电影

                的俗套了。

      • 家园 没感觉到

        开头的强渡伏尔加河简直就是胡扯

        整个片子就是塑造了一个苏军英雄的形象,剩下的都是给英雄打背景光的,活动布景。倒是标准的美式英雄套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