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王牌悍将张灵甫传》(节选《棋逢对手-涟水故事之一》1) -- 钟子麟

共:💬67 🌺166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正是我在第四章《日落孟良崮》中《上山》一节讨论的一个重点

                      飞将军既提到这点,我这里把该节中的观点简述一下供您参考。

                      邢炳威留下了一份书面供词,认为师长不相信下面的报告,坚持第二天的进攻行动,直至次日早上发现情况不对,才仓促决定撤退。相信许多军史和关于孟良崮战役的作品对此几乎千篇一律的描述,原始出处概源于此。但是,同样是这份战俘供述报告,在引述邢炳威的供词后,还记录了几点:1。参谋长魏振钺的说法与邢炳威不同,魏振钺说,是上级不相信张灵甫的报告,命令他们继续进攻;2。副参谋长李运良也抱怨,上级先要他们进攻,后要他们固守,实乃置该师于不利;报告整理者也有一句评点,大意是说,张灵甫出现犹豫,实因国防部命令在身所限。我们以前的军史在采纳史料方面却都有意无意地略去了后面魏振钺、李运良重要证言,从而轻易得出结论说张灵甫当晚对解放军的调动毫无察觉,直到第二天才如梦方醒。这样剪辑史料,从证明张军长骄傲愚蠢的角度,固然很爽,可却不是事实。试想,对于张灵甫当晚的企图和与上级的交涉情况,是远在几里之外的58旅参谋主任邢炳威清楚,还是与张军长一起在师部共同决策的参谋长、副参谋长更清楚呢?看一看74师当晚收缩后撤的战线,是放弃了一整天辛苦推进打下的全部地盘,几乎退到了汶河边上,难道只是因为害怕遭到夜袭那么简单?或者,进攻前如此收缩兵力是正常的吗?

                      在邱维达所写的战后调查记中,对张灵甫与上级的交涉情况写得相当详细:张当晚已判断共军在对74师进行包围行动,并把敌情向汤司令作了报告,但汤恩伯要他不要相信下面的不实情报,继续准备次日的进攻,并说天明就派李延年上来督战。有人说邱不是参战当事人,故他的说法不可信,这就未免武断了,如果按照这一逻辑,那警察的刑侦调查报告都作不得数了,因为任何警察都不会是犯案当事人!邱维达是国军方面对战役作战后调查的具体负责人,他的调查结论与魏振钺的说法是一致的,即不是张灵甫不信部下报告,而是上级不信他的报告,命令他不得撤退继续进攻。

                      这一点在一兵团的战斗详报中也可发现蛛丝马迹,您查一查汤恩伯13日补发命令的时间,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否则,汤司令有何必要这么晚还发出这道命令呢?至于战报中没有提及张军长与汤司令交涉撤退的事,试想,该战报写于战后,汤恩伯把不利于他的事实一笔勾销以便推卸责任,对他来说应该是很正常的吧?我还查过一些原始档案,包括汤的另一份专门报告,顾祝同的战后报告,还有为李天霞脱罪的审案报告,统统是太极高手,反正张灵甫已死不会与他们争辩了,令人不得不感叹:党国不灭,天理不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认为钟兄的理解有些偏差

                        先看战俘供述:

                        (十四日、十五日晚,师长曾有突围之意见,旋以五八旅旅长之反对为罢,)另据该师参谋长魏振钺供称:当然师长张灵甫也曾经考虑到假使突围成功,但如以后证明情况并不是这样严重,则突围时所必要遭受的损失(如辎重)责任巨大。

                        ...

                        另据该师副参谋长李玉良供述:该师撤守孟良崮及以后之固守待命,均为兵团以上之命令。从河北转进时,本师曾有撤退至界牌已北平原地之决心,终以顾虑战责及上级指定勿退,至孟良崮待援,而能开进时限其两日攻占坦埠,转进时,又要他们在孟良崮固守三天。李说,上级这样处置,是有意置该师于险地,因战斗解决前曾拍电报,准备直接拍给蒋介石,声诉上级指挥失当。这个电报云后来并没有拍发,但王耀武那里却是给了的。《孟良崮战役 战俘供述:对孟良崮战役的检讨》

                        从两人的谈话看,说的都是14日开始撤退后的问题,而不是13日晚74师对战局的判断。魏、李两人的供述不能支持钟兄的观点。

                        再看汤恩伯的命令:

                        邱维达的调查报告:“根据当前情况和友军事态看,整七十四师师在这个战场上处于与友军隔离,形成最突出的部分。张灵甫感到有些焦急,迭电有关方面,请求督促前进,协同进攻。但回电均属敷衍应付,无济于事。当晚解放军又在大箭山五十一旅阵地进行强袭,该地一度失守,守兵退至马木池、玉山庄地区。”

                        “汤恩伯得知整七十四师方面战斗情况后,仍图迅速攻占坦埠,于当日21时向各部队下达补充命令,大要如下...”

                        此电也出现在一兵团的战斗详报中,摘录如下:

                        “兵团为迅速占领坦埠,以免匪主力增援引起不预期之会战,以元酉电令各部队行动如下:

                        (一)第三纵队寒日①以有力一部向埠前庄、卢家庄及其

                        以西山地搜剿,策应整七十四师之作战,主力集结苏村、秒家曲间,准备机动。

                        (二)第一纵队整八十三师以有力一部,控制黄石山、

                        牧虎山、孟良崮各高地并向马牧池东北方向搜剿,掩护整七十四师右翼.主力仍控制于鼻子山东北地区。

                        (三)整七十四师应于寒午前击灭当面之匪,占领坦埠,肃清附近残匪。

                        (四)第四纵队任务仍旧。

                        显然,汤恩伯的命令是对74师报告的回应,也不能证明74师此时已经发现了我军的行动。

                        另外,邱维达的报告指出74师是被我军从大箭山逐退的,而不是主动撤离,另据74师51旅151团副团长王克己回忆,马山阵地始终处于双方激烈争夺中,我军9纵战斗详报也有13日18时反击大崮,将74师击退到王山、坡子峪一线的叙述。

                        综上所述,尚没有证据表明张灵甫13日晚就发现了我军的行动。

                        • 家园 看得出飞将军对此役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很高兴与内行继续切磋

                          1.

                          从两人的谈话看,说的都是14日开始撤退后的问题,而不是13日晚74师对战局的判断。

                          这个没错,十四、十五日张灵甫试图突围,已经是上山之后的事了,所以您引的这段与我所说的不是同一时段的事。邢炳威的供述关于13日晚有这样一段:是日拂晓前,谍[方]情报悉,当面之解放军彻夜之调动,向我前进(指七十四师防地),有积极向我反击之企图。但师长不信,并维持原决心,继续向原指定目标攻击(师参谋长魏振钺关于这点说是国防部不信,要师长继续推进)。

                          请注意文内红字,所以我说魏参谋长了解师部与上级的交涉情况,故有此言,而邢炳威限于职级不了解上级详情。

                          2。邱维达的调查报告,您引述了前一段,却没有提后一段::(13日)至十二时许,师指挥所根据侦察部队的报告和各方面的汇报,对战场态势作出了如下判断:入暮后在师的两侧地区,发现解放军强大纵队有向整七十四师进行包围迂回模样...整七十四师右翼空虚己无兵力;整二十五师一O八旅稍受当面解放军的进攻,当夜放弃黄斗顶山、尧山,向南撤退,致使七十四师左侧背也形成空虚。张灵甫根据情况向汤恩伯、黄伯韬请示,都答复没有此事,不要轻信不确实的情报,黄并一口咬定他的部队丝毫没有动。

                          汤在电话中安慰张说:‘副司令李延年明天就可以来到你的指挥所,有关友军协同问题,定可顺利解决,望安心欠躁

                          这里讲的很清楚,张灵甫“入暮后”已经发现解放军动向了。邱维达这里说做出判断在12点,但是事实上,74师傍晚就开始后缩,此事在与之对阵的解放军战报就有显示,您也看过9纵的战斗详报了,应该了解9纵13日18时反击大箭山(大崮),是在卢醒黄昏命令占领大崮的团长撤回之后,那里只留下小部队监视,于是9纵乘机将阵地夺回,而且9纵也向上报告74师有撤退模样,那时就在傍晚。

                          3。随后才有“汤恩伯得知整七十四师方面战斗情况”,他怎么得知呢?当然是张灵甫报告的,既然张“入暮后在师的两侧地区,发现解放军强大纵队有向整七十四师进行包围迂回模样”,他在向汤报告时不可能不提,而且他其实上已经开始自行后撤了,但是,汤依然维持进攻命令,电文您已经引述,我就不再赘述。

                          4。深夜,情况继续恶化,张灵甫再向汤请示,结果呢,见上文第2段。

                          5。马山当晚的确有激烈战斗,而且4纵反击失利,根据负责反攻马山的4纵秦副团长的回忆,14日拂晓,当他们再攻马山时,74师早就已经自己撤走了。

                          所以我认为,上述这些应该可以证明,13日晚张灵甫已经发现了解放军的行动,试图撤退,但是他不敢抗命不从,所以在与上级来回报告过程中犹豫耽误了一夜。

                          关键词(Tags): #张灵甫#孟良崮
                          • 家园 内行不敢当,主要是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

                            1、13日下午4时半九纵报告,74师有向南撤退模样,5时又报告,大崮(箭)敌已南撤野猪旺,仅留少数部队。我军穿插部队,独立师于6时集结,6时半开始行动,一纵2师虽然行动虽然先于独立师,但也不会早于5时。

                            从时间上看,74师的收缩先于我军的穿插行动。

                            2、既然74师的收缩还早于我军的穿插,那么入暮后张灵甫就发现了解放军的动向而收缩就不成立了。

                            3、汤恩伯的电报,一兵团战斗详报说发于酉时,邱维达说发于21时,鉴于邱维达是事后回忆,其准确性低于当时的材料,发报时间应该以战斗详报为准。

                            如此,则汤恩伯发电报时刚刚入暮,新的敌情还没报上来,他的电报只是对张灵甫报告的13日战况的回复。

                            4、入夜后的情况以及魏振钺等人提到的解放军彻夜调动等情况,亦不能说明张灵甫已经发现了解放军的企图。

                            若他已经发现了解放军向他背后大规模穿插,他为何不攻击解放军的穿插部队?为何还在第二天按部就班准备进攻?为何在当面解放军已经发起攻势时不时急谋脱身而是准备以现有态势先挫败敌人攻势?为何直到上午9时才确定该师已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决定撤退?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答案就是,他在13日夜晚对当时的事态并不清楚。

                            5、综上所述,我认为,张灵甫在13日下午已经察觉了由于两翼友军行动迟缓,当面我军抵抗激烈,他的部队形成了一个凸出部,态势非常不利,于是放弃了已经夺取的阵地,以主动撤退拉平了战线,消除了这个凸出部,并准备在两翼友军跟上来以后重新展开攻势。

                            至于我军大规模向他背后穿插,他当时并没有察觉到。

                            • 家园 我很乐于倾听您的反方意见,接着聊

                              1、13日下午4时半九纵报告,74师有向南撤退模样,5时又报告,大崮(箭)敌已南撤野猪旺,仅留少数部队。我军穿插部队,独立师于6时集结,6时半开始行动,一纵2师虽然行动虽然先于独立师,但也不会早于5时。

                              从时间上看,74师的收缩先于我军的穿插行动。

                              华野12日的作战命令,战役定于13日黄昏发起。那么在黄昏之前,部队肯定已经在开始调动,才能在黄昏到达预定区域位置,完成集结,而不应以攻击行动开始的时间起算。如果张灵甫真象传说中的自大而不知彼,那他在原地等友军上来就是了,何必把白天费力打下的地盘全然放弃?第二天重打一遍可不是好玩的。我同意说他下午还没能料定事态会如何发展,但是解放军的动向他察觉到了,也意识到了危险,否则没必要命令部队下午四五点就开始全线收缩了。

                              2、既然74师的收缩还早于我军的穿插,那么入暮后张灵甫就发现了解放军的动向而收缩就不成立了。

                              战况是动态的,不利情报也是陆续在报上来,他在收缩过程中,解放军的动作越来越大,此时的态势比一两个小时前显然更清楚,因而强化了他的撤退意向,这应是顺理成章的。

                              3、汤恩伯的电报,一兵团战斗详报说发于酉时,邱维达说发于21时,鉴于邱维达是事后回忆,其准确性低于当时的材料,发报时间应该以战斗详报为准。

                              如此,则汤恩伯发电报时刚刚入暮,新的敌情还没报上来,他的电报只是对张灵甫报告的13日战况的回复。

                              这个结论不敢苟同。酉时,指傍晚17至19时。张灵甫下午4点多开始收缩,汤补发命令大约在傍晚6、7点。从时间上可以判断,张向汤报告新敌情是在他将主力后撤的几乎同时,但汤的命令不是撤,而是继续攻击。

                              4、入夜后的情况以及魏振钺等人提到的解放军彻夜调动等情况,亦不能说明张灵甫已经发现了解放军的企图。

                              若他已经发现了解放军向他背后大规模穿插,他为何不攻击解放军的穿插部队?为何还在第二天按部就班准备进攻?为何在当面解放军已经发起攻势时不时急谋脱身而是准备以现有态势先挫败敌人攻势?为何直到上午9时才确定该师已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决定撤退?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答案就是,他在13日夜晚对当时的事态并不清楚。

                              有一点可以确定,张灵甫收到次日继续攻击命令后,他与汤甚至更上级有过多次交涉,他交涉些什么?从他之前的行动看,他是在要求撤退。所以邱维达才说,汤恩伯不信他的报告,魏振钺说,国防部也不信他的报告,于是进攻坦埠的命令依然不变,是不是这样?邱维达的调查已经明白指出,张当晚在指挥所判定解放军在对74师进行迂回包围,您何以一口断定这还不能说明张灵甫已经发现了解放军的企图呢?

                              至于您那几个为什么,问得好。我是这么看的:

                              a.若他已经发现了解放军向他背后大规模穿插,他为何不攻击解放军的穿插部队?- 穿插部队大部并不针对74师阵地,而是两翼的25师和83师。张灵甫作战并不莽撞,他有一宗旨:“敌情不明不打。”一来是友军阵地,二来鞭长莫及,三来具体情况不明,半夜三更贸然出击更是危机四伏。

                              b.为何在当面解放军已经发起攻势时不时急谋脱身而是准备以现有态势先挫败敌人攻势?- 敌前撤退没那么容易,尤其面对对方的攻势,先予以挫败,乘将其逼退或顿挫之机迅速脱离战场后撤,这应该是惯常的战术,不足为奇。

                              c.为何直到上午9时才确定该师已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决定撤退?- 我说过了,他起先不敢抗命,所以迟疑一夜。清晨才继续接战,还要整顿势态脱离战场,早不了的。撤退命令上午8时已经电话传达,9时才报告汤司令,张军长决定终于先斩后奏了,可是,还是晚了一点,就这一点,要了他的命。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呵呵,我还是给出与飞将军不同的答案:他在13日夜晚应已经判断出解放军有形成包围态势的可能,虽然对解放军的具体穿插位置直到半夜后才逐渐清楚,不过他也不可能早知道 – 因为大规模穿插到背后已经是在下半夜了。不过我很乐于倾听您的反方意见,有助于我换位思考并尽量严谨,非常感谢!

                              关键词(Tags): #张灵甫#孟良崮
                              • 家园 几点反对意见

                                1、华野的行动时间,我军集结也好,开进也好,都是在自己后方进行的,张灵甫从何而知?除非破译了我军密码,他只能在打响之后才能知道。我从集结时间算起,已经是作弊行为了。

                                2、王克己回忆,74师怕奇袭、包围、夜战,下午3点就开始做晚间战斗部署,和张灵甫收缩部队的时间正好合拍,算不算一种理由呢?25师还在黄斗顶山,74师侧翼暴露,正是奇袭、包围、夜战的好对象,第二天重打一遍固然不好玩,总好过晚上被人收拾吧。

                                3、对面解放军的动作,是典型的趁对方撤退发动反冲击的行为,这个机会是张灵甫送给对方的。他撤到岸堤、马牧池一线,已经和黄斗顶山的25师拉平了战线,除非张灵甫被吓破了胆,看不出有什么强化他继续撤退的理由。

                                4、关于汤恩伯的命令,我们应该先看张灵甫的报告,张灵甫的报告有两点:一是突破困难,二是友军不配合(侧翼压力大正是从友军不配合来的)。汤恩伯的回电也是两点:一、74师继续进攻,二、友军积极行动确保74师侧翼安全。那封电报不是只针对74师一家,对25师、83师、7军、48师的行动都有指示,并派李延年来协调,正是对张灵甫日间报告的答复。

                                钟兄认为张灵甫收缩期间曾向汤报告新的敌情,似没有理由支持。

                                5、钟兄对我那几个为什么的分析理由也显牵强。张灵甫如果13日夜里曾要求撤退而上级不许,经过了一夜,敌情只会更严重,这点对他来讲应该是常识,那么他夜里肯定要先做好两手准备,而不是“按预定计划发起向坦埠进攻的战斗号令(邱维达语)”。

                                综上,认为张灵甫夜间曾继续要求撤退理由不足。

                                我的观点:

                                13日白天,74师推进到佛山、马山、桃花峪一线,而25师和83师没有跟进,致使74师侧翼暴露,张灵甫为了避免夜战中吃亏,忍痛放弃了白天夺取的阵地,收缩回重山、岸堤、马牧池一线,拉平了和25师的战线,消除了侧翼威胁。张灵甫向上级申诉,上级同意了张灵甫的处置,并做了新的安排。

                                13日夜间,25师,83师部队被解放军逐退,74师侧翼重新出现了危机,为避免夜间行动混乱,张灵甫采取了固守现有阵地,同时继续向上级申诉。上级受理了张灵甫的申诉,向友军查问,友军撒谎,蒙骗上级。张灵甫判断,目前的危机不至于产生致命影响,至少第二天白天,友军就会跟进以掩护自己的侧翼,遂安心准备第二天的攻击行动。

                                张灵甫申诉时说的迂回包围,我认为是对突出部的浅纵深渗透,而不是大纵深的穿插包围。他采取的拉平战线和就地固守的措施,针对这种判断是合理而正确的。

                                魏振钺的说法,难免有全军覆没后痛心疾首的因素在内。

                                • 家园 对反对意见的看法

                                  1、华野的行动时间,我军集结也好,开进也好,都是在自己后方进行的,张灵甫从何而知?除非破译了我军密码,他只能在打响之后才能知道。我从集结时间算起,已经是作弊行为了。

                                  A.飞将军不要忘了,除了谍报侦察队,74师当时一个重要情报来源是解放军俘虏,张灵甫是从当天下午俘虏交代中得知解放正在大规模集结,人数可能有二十来万。当然,这时他对集结的具体情况是不清楚的,但可以断定上级的情报所谓坦埠附近没有共军主力满不是这回事儿。

                                  2、王克己回忆,74师怕奇袭、包围、夜战,下午3点就开始做晚间战斗部署,和张灵甫收缩部队的时间正好合拍,算不算一种理由呢?25师还在黄斗顶山,74师侧翼暴露,正是奇袭、包围、夜战的好对象,第二天重打一遍固然不好玩,总好过晚上被人收拾吧。

                                  B.我在《上山》一节中的看法是,王克己对张灵甫的命令如此解读,从他的角度也属合理,但是由于职级所限,他对师部后来决策的背景过程未必了解,所以我认为参谋长魏振钺和邱维达的说法更接近事实。

                                  3、对面解放军的动作,是典型的趁对方撤退发动反冲击的行为,这个机会是张灵甫送给对方的。他撤到岸堤、马牧池一线,已经和黄斗顶山的25师拉平了战线,除非张灵甫被吓破了胆,看不出有什么强化他继续撤退的理由。

                                  C.撤到岸堤、马牧池一线时间大约在傍晚过后,解放军的穿插进攻刚刚开始,情况还看不出大坏,但后来的不利情报不断传来,两翼侧背的山头陆续发现或被解放军占领,黄百韬25师也弃阵逃跑,还“看不出有什么强化他继续撤退的理由”吗?

                                  4、关于汤恩伯的命令,我们应该先看张灵甫的报告,张灵甫的报告有两点:一是突破困难,二是友军不配合(侧翼压力大正是从友军不配合来的)。汤恩伯的回电也是两点:一、74师继续进攻,二、友军积极行动确保74师侧翼安全。那封电报不是只针对74师一家,对25师、83师、7军、48师的行动都有指示,并派李延年来协调,正是对张灵甫日间报告的答复。

                                  钟兄认为张灵甫收缩期间曾向汤报告新的敌情,似没有理由支持。

                                  5、钟兄对我那几个为什么的分析理由也显牵强。张灵甫如果13日夜里曾要求撤退而上级不许,经过了一夜,敌情只会更严重,这点对他来讲应该是常识,那么他夜里肯定要先做好两手准备,而不是“按预定计划发起向坦埠进攻的战斗号令(邱维达语)”。

                                  综上,认为张灵甫夜间曾继续要求撤退理由不足。

                                  D.上面说了,张灵甫下午从俘虏处已经了解到当面共军在集结,人数之多出乎意料,在向汤司令叫苦报告友军不配合的同时,您认为他会不报告俘虏交代的这样重大的情报吗?好吧,如果说推断张灵甫收缩期间曾向汤报告新的敌情理由不足,那您认为张灵甫夜间曾继续要求撤退也理由不足就有点奇怪了,请注意这不是我的推断,邱维达已经说得很清楚,夜间情况恶化后,张灵甫又作了报告,但汤恩伯不信,并要派李延年上来督战,这不是很明显是汤恩伯不许他撤吗?其实呢,汤司令那晚也意识到了事态严重,有意停止行动并试图通过国防部直接报告蒋介石,此有毛森作证(但他似搞错日期),这也可以证明张灵甫夜间确实向汤提出过继续撤退要求,所以魏振钺说国防部不信也是有根据的,说不定就是汤恩伯在电话里这样告诉张灵甫的呢。

                                  我的观点:

                                  13日白天,74师推进到佛山、马山、桃花峪一线,而25师和83师没有跟进,致使74师侧翼暴露,张灵甫为了避免夜战中吃亏,忍痛放弃了白天夺取的阵地,收缩回重山、岸堤、马牧池一线,拉平了和25师的战线,消除了侧翼威胁。张灵甫向上级申诉,上级同意了张灵甫的处置,并做了新的安排。

                                  部分同意.但傍晚的撤退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夜战中吃亏那么简单,理由见上列A和B。

                                  13日夜间,25师,83师部队被解放军逐退,74师侧翼重新出现了危机,为避免夜间行动混乱,张灵甫采取了固守现有阵地,同时继续向上级申诉。上级受理了张灵甫的申诉,向友军查问,友军撒谎,蒙骗上级。张灵甫判断,目前的危机不至于产生致命影响,至少第二天白天,友军就会跟进以掩护自己的侧翼,遂安心准备第二天的攻击行动。

                                  部分同意。但夜间与汤司令的交涉中应该提出了继续撤退的要求而不获准,理由见上列D段。

                                  张灵甫申诉时说的迂回包围,我认为是对突出部的浅纵深渗透,而不是大纵深的穿插包围。他采取的拉平战线和就地固守的措施,针对这种判断是合理而正确的。

                                  入夜时的报告应还不能判断是大纵深的穿插包围,因为彼时解放军刚开始推进,但半夜的情况已经不同,然继续报告交涉仍无结果。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在《上山》一节中的主要观点就是一点:张灵甫13日晚已经察觉解放军动向而不是通常所谓的“毫无察觉,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如梦方醒”,而他的对应受到了上级的限制乃至制止,汤司令又向他拍胸脯保证解决两翼友军配合问题,以至张当晚迟疑而不坚决。

                                  关键词(Tags): #张灵甫#74师#孟良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钟兄的意见似嫌牵强

                                    A.74师捉到解放军俘虏,是12日,而不是13日,钟兄以此为据说解释74师13日的行动,似有些不妥。

                                    关于12日的敌情,一兵团判断坦埠以南有我军两个纵队(战斗详报),张灵甫也认为当面只有我军的两个纵队,就是再加一个也可以应付(邱维达回忆)。也得不出张灵甫判定上级情报完全错误的结论。

                                    B.王克己说74师怕夜战、奇袭,说的是74师对解放军作战的常态,而不是13日当天的表现,这里也不存在王克己对张灵甫的命令如何解读的问题。

                                    另外,邱维达和魏振钺也未提及74师为何在下午撤退,只有邢炳威说74师怕夜间被袭主动撤退,和王克己说的74师怕夜战吻合。这里不存在邱、魏的说法更接近事实的问题。

                                    C.一纵一师13日夜攻占黄斗顶山,拂晓时被25师夺回,天马山、覆浮山、牧虎山出现敌情,是14日清晨前后才发现的。显然张灵甫没有理由认为他需要13日夜里继续撤退。

                                    D.此处钟兄仍认为俘虏是13日捉的,故理由不成立。张灵甫并没有向上级报告我军已经对他的部队进行了大纵深穿插,邱维达也没有说过张灵甫要求撤退而汤恩伯不许。而且,李延年来督战也是早就决定了的,不是当天晚上的临时决定,又谈何“明显汤恩伯”不许他撤呢?

                                    叶飞回忆,一纵在向纵深猛插时,74师也在收缩,他亲眼看到对方的运动,对方却以为他们是25师,连口令都不问。这就是警觉到我军穿插时应该有的举动?

                                    • 家园 呵呵,那就继续说明我的看法

                                      A.74师捉到解放军俘虏,是12日,而不是13日,钟兄以此为据说解释74师13日的行动,似有些不妥。

                                      关于12日的敌情,一兵团判断坦埠以南有我军两个纵队(战斗详报),张灵甫也认为当面只有我军的两个纵队,就是再加一个也可以应付(邱维达回忆)。也得不出张灵甫判定上级情报完全错误的结论。

                                      我并未作出过12日张灵甫已经判定上级情报完全错误的结论,其实我认为12日他对情报还将信将疑,或者认为只要友军次日跟上他可以应付,所以当汤司令傍晚发出继续攻击命令并督促两翼跟进后,师部虽有争论,他最后还是决定次日执行命令。但我也说了,战况是动态的,一天的时间战况的变化很多时候大的得足以奠定胜负,张灵甫的判断也不会是静态 不变的。12日的战斗不算很激烈,74师主力大部渡河全力展开攻击是在13日,至13日下午战况已然不同,当天也继续有俘虏抓获,还有谍报队的情报,不过这些还不足以让张灵甫判明解放军的真正企图(因为对方正在调动中,行动还没有开始),但以他的作战经验,从对方重兵集结来者不善中嗅到危险,并非难事,于是他的对策是放弃白天费力夺取的几乎全部阵地,一下子收缩至汶河。

                                      B.王克己说74师怕夜战、奇袭,说的是74师对解放军作战的常态,而不是13日当天的表现,这里也不存在王克己对张灵甫的命令如何解读的问题。

                                      另外,邱维达和魏振钺也未提及74师为何在下午撤退,只有邢炳威说74师怕夜间被袭主动撤退,和王克己说的74师怕夜战吻合。这里不存在邱、魏的说法更接近事实的问题。

                                      我们的不同看法主要在此,您认为张灵甫这么做只是为了避免夜战中吃亏,而我认为这样大幅度收缩已经不是74师对解放军作战的常态,而是张灵甫在知难而退。试想,一场战役总会持续多天,进攻方好不容易夺取阵地,理当坚守再图得寸进尺,即使怕夜袭而夜间收缩也应在合理范围,断无主动全盘放弃阵地之理,否则每每次日重打一遍,进攻方如何才能有所进展?而张下午和入夜后向汤恩伯的报告、交涉,也证明他强化了撤退意向,我说的邱维达和魏振钺说法更接近事实,是指他们说上级不信张的报告而坚持命令他继续进攻一事,而这些已是下午之后发生的事,邢炳威们是不清楚的。

                                      C.一纵一师13日夜攻占黄斗顶山,拂晓时被25师夺回,天马山、覆浮山、牧虎山出现敌情,是14日清晨前后才发现的。显然张灵甫没有理由认为他需要13日夜里继续撤退。

                                      下午情况尚可时已经自行决定撤退,入夜后情况持续恶化的情报不断,我认为他更有理由向上要求继续撤退,如果夜里撤退太危险的话,至少争取上级改变命令,那他可以连夜准备撤退,而事实是,他被令连夜准备进攻。至于他有没有要求,见下段。

                                      D.此处钟兄仍认为俘虏是13日捉的,故理由不成立。张灵甫并没有向上级报告我军已经对他的部队进行了大纵深穿插,邱维达也没有说过张灵甫要求撤退而汤恩伯不许。而且,李延年来督战也是早就决定了的,不是当天晚上的临时决定,又谈何“明显汤恩伯”不许他撤呢?

                                      13日本来就继续有俘虏俘获,这是事实,有解放军参战军官的回忆为证,不是我的个人推断。邱维达明确说张灵甫是夜判断“入暮后在师的两侧地区,发现解放军强大纵队有向整七十四师进行包围迂回模样...” 并据情向汤恩伯报告,您何以认为他还没有向上级报告呢?如果说一定要出现“大纵深穿插”字样才算,“包围迂回模样”就不算,那我无话可说了。邱维达的确没有明说张灵甫要求撤退而汤恩伯不许,但他说汤维持原命令,要张“稍安欠燥”,张灵甫在向汤“燥”什么?我认为应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 “李延年来督战也是早就决定了的,不是当天晚上的临时决定”,不知您据何得知?邱维达明确说是夜里汤要张“稍安欠燥”后告诉他派李上来督战,显然这是汤临时的决定。我还看到资料,邱维达没明说的情况,当晚在汤恩伯身边的毛森说了:汤恩伯连夜向国防部请示是否变更作战计划但遭到拒绝,于是才决定派李延年来督战,这可不是什么早就决定了的。毛森是次日陪李延年上前线的当事人。

                                      叶飞回忆,一纵在向纵深猛插时,74师也在收缩,他亲眼看到对方的运动,对方却以为他们是25师,连口令都不问。这就是警觉到我军穿插时应该有的举动?

                                      下级不警觉不等于上级也无动于衷,我还见过有作者这样演义,说张灵甫看见山下的部队,对副师长笑说黄百韬有长进了。这实在是想象力太丰富,张的指挥部在汶河南岸东面的高家岩麓,1纵的出发路线远在西北面,张灵甫能隔着崇山峻岭亲眼看见1纵的部队那真是千里眼了呢。

                                      Anyway,飞将军的意见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对13日下午张的决定的出发点还有不同看法,不过也对我原来的观点也作了有益的校正,仅此,这一番讨论对我就很有意义了。再次谢谢!

                                      关键词(Tags): #张灵甫#孟良崮
                                      • 家园 几点看法

                                        1、13日和张灵甫部交战的是9纵,最多再加上4纵,敌情并不超出12日的判断,以此判定张灵甫已经知道对方重兵集结,理由不足。

                                        2、关于放弃阵地一节,我部分同意你的看法,另外说说我的看法。

                                        13日,25师占据黄斗顶山,而83师龟缩于大坪,鼻子山一带,74师实际处于右翼无友军掩护的地步,被迫收缩右翼,连带中路亦不得不收缩,其左翼仍控制旧寨、黄鹿寨。

                                        这是个谨慎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部署,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收缩,则74师右翼就有被从汶河附近挖断的危险。

                                        3、对付大纵深穿插和浅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术手段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张灵甫是否发现了我军的大纵深穿插企图。

                                        对付大纵深穿插,一般的手段是从突破口的两翼发起反击,封闭突破口,将进入我方纵深的敌军包围歼灭,如果不能封闭突破口,则受到侧翼威胁的部队必须迅速撤退,以免被包围歼灭。

                                        如果张灵甫估计到我军由对其纵深合围的企图,即使上级没有批准他撤退,他也应该一面命令部队严密注意周围的动静,一面做好撤退准备,一旦情况有变可以迅速处置,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将领应有的素质。

                                        钟兄认为“下级不警觉不等于上级也无动于衷”,须知,军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其情绪的变化是随指挥员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所有的下级都不警觉,就要问问上级是怎么“有动于衷”的了。

                                        74师13日晚的表现,很难说张灵甫对我军直插他身后有什么样的警觉。

                                        • 家园 可是蒋介石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整个解放战争中一直不断在犯的错误:

                                          平时不把杂牌军当人看,遇到重大战役时又希望杂牌们比嫡系还卖命。

                                        • 家园 对几点看法的再复

                                          1、13日和张灵甫部交战的是9纵,最多再加上4纵,敌情并不超出12日的判断,以此判定张灵甫已经知道对方重兵集结,理由不足。

                                          2、关于放弃阵地一节,我部分同意你的看法,另外说说我的看法。

                                          13日,25师占据黄斗顶山,而83师龟缩于大坪,鼻子山一带,74师实际处于右翼无友军掩护的地步,被迫收缩右翼,连带中路亦不得不收缩,其左翼仍控制旧寨、黄鹿寨。

                                          这是个谨慎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部署,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收缩,则74师右翼就有被从汶河附近挖断的危险。

                                          华野对各纵队关于孟良崮战役的命令是在12日发出,部队真正大规模调动应在13日。12日晚张从俘虏交代已知有二十来万解放军在附近集结,当晚他还不能确信,所以13日遵命继续渡河进攻,但是13日进一步的迹象和情报的再次证实,他已不能无动于衷,如果他此时仍与12日晚持同样看法,则不会认为自己有多大危险,也就不可能放弃阵地大举后撤。74师傍晚至入夜的全线撤退就是他相信解放军重兵集结知难而退的反应,此一证明足矣,当然也包括友军不及时跟进的因素在内。

                                          3、对付大纵深穿插和浅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术手段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张灵甫是否发现了我军的大纵深穿插企图。

                                          对付大纵深穿插,一般的手段是从突破口的两翼发起反击,封闭突破口,将进入我方纵深的敌军包围歼灭,如果不能封闭突破口,则受到侧翼威胁的部队必须迅速撤退,以免被包围歼灭。

                                          如果张灵甫估计到我军由对其纵深合围的企图,即使上级没有批准他撤退,他也应该一面命令部队严密注意周围的动静,一面做好撤退准备,一旦情况有变可以迅速处置,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将领应有的素质。

                                          棋是一步一步走的,如果上级夜里能够变更进攻计划,那撤到汶河未始不是准备之后撤退的前奏,您也认为“这是个谨慎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部署”了。问题是,解放军的主要穿插突破口不在74师的阵地,1纵主要针对25师,所以张深夜得到报告说25师弃阵,立即向汤、黄报告核实,答复您已经知道了,说没这回事,凌晨还夺回阵地来着,貌似25师正在积极掩护没被突破的样子。黄百韬没有遵命率主力与74师同步行动,13日晚至14日25师又未作积极抵抗,以致让1纵在74师西侧汶河南北直至界碑附近的山头轻易建立走廊地带形成切割包围态势,黄百韬对此战失败难咎其责,所以邱维达才说,黄比李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战后老蒋在检讨会上对黄连骂“该死”。至于张灵甫没有顶住上级压力而出现犹豫,我在以前的回复已经说过,而整理俘虏供词的解放军也认为他的犹豫是由于顾虑国防部命令在身的缘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我们事后诸葛可以轻巧地说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当事人来说抗命不从不是那么轻松的,不要说抗拒上级已经再三书面和口头重申的命令了。战后国军将领的相关检讨,有一点就指高级指挥部不掌握一线战况,命令往往比战况滞后脱节,今后应给予前线指挥官更大的处置权。

                                          钟兄认为“下级不警觉不等于上级也无动于衷”,须知,军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其情绪的变化是随指挥员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所有的下级都不警觉,就要问问上级是怎么“有动于衷”的了。

                                          74师13日晚的表现,很难说张灵甫对我军直插他身后有什么样的警觉。

                                          看来这点我们还是难以达成共识。张有什么样的警感,我在上贴关于他与汤恩伯的交涉中已经谈过,试想,如果他毫无警觉,那该象许多书里一直盛传的那样,当晚蒙头大睡做次日扬威坦埠的美梦好了,为何汤司令半夜三更还要他“稍安欠躁”?可见张军长“警觉”得都睡不着,因上级不听他的而在那里对汤司令发“躁”呢。作一诛心之论,汤要派李延年上来,协调友军是一方面,也未始没有监督张灵甫必须遵命进攻的意思呢。

                                          关键词(Tags): #张灵甫#孟良崮
                                          • 家园 我认为我们可以各自保留意见了

                                            除非能找到一兵团和74师当晚来往的原始资料,恐怕我们的讨论只能到此为止了。

                              • 家园 根据你们的讨论,我有点看法

                                我觉得张在13日下午至夜间对局势的判断应该是这样的:74军处于前出进攻的态势中,对面解放军有发动进攻的迹象。根据解放军的一贯作战习惯,有可能采取两翼穿插的战术,根据解放军夜战的习惯,进攻的时间可能是在13日夜开始。决心是,前线部队立刻开始收缩,准备抗击解放军有可能的反攻。向上级请求后撤,同时呼唤友邻的支援。

                                但我觉得他对解放军可能的反攻的具体目地是不清楚的。我觉得张可能判断出解放军有可能对自己采取包围行动,但更多的是趁张立足未稳,给与打击,使得整个的攻势顿挫,为今后作战提供新的战机。张根据对自己战斗力,自信应该觉得能够应付可能的危机,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他向汤请求后撤。我觉得真正出乎张意外的是六纵的行动。

                                不知道张对六纵的行动有什么感知么。

                                • 家园 您的看法与我比较接近

                                  13日下午的时候,解放军的行动还没有正式展开,单从发现解放军在调动这一点,张灵甫对对方的具体目地不一定清楚,但是马上决定后缩是因此嗅到了危险迹象,这点应是可以确定的,因而所谓张灵甫对解放军动向毫无察觉之说并不成立。如果汤允许他撤退而不强令74师14日中午必须拿下坦埠,他在入夜后情况越来越不利时,就不会停在汶河以北继续准备次日的进攻,74师可能连夜,也可能14日上午就可以退回大本营,那1纵就没可能在孟良崮边上截住74师,孟良崮战役也就没得打了,至少不是后来弹尽粮绝全军覆灭的局面。至于6纵,13日晚它离张灵甫还远在大约两百里之外,连粟裕当时都没把握6纵能否在14日及时堵上缺口,因此起先要叶飞抢占垛庄,张灵甫当然更无从感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