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注意】建议展开“中国历史变态狂想”征文,附几个题目 -- 任爱杰

共:💬8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假如涿鹿之战蚩尤打败了黄帝会怎么样,如果没有十天大雾,获胜的

      的很可能是蚩尤。

    • 家园 单就第五个题目简单说点: 假如太平天国北伐成功

      直到定都天京, 太平军大体上都是"流"的. 决无顿兵坚城或据城死守之举, 惟重裹携. 古代造反争天下的(落草弄俩小钱的不算)开始总被视为"流贼", 其实也是无奈, 政府焉能让他们保境安民? 一旦起事, 必有大军蜂拥而至, 不得不流也, 所以熟读经史的李岩当年给红娘子出的主意也是"流".

      假定太平军占天京后仍依前势, 全师北伐, 恐怕失败得更迅速: 中原平阔, 适于骑兵突击. 以无后方之两广步兵, 北上争胜于蒙古铁骑, 能有多少胜算? 就算上帝眷故, 能幸运地攻克北京, 只怕也落个黄巢的结局.

      一孔之见, 就教于各位高人.

      • 家园 呵呵,太平天国的北伐策略和明朝是一样的

        只不过朱元璋让别人先给他打了头阵,太平天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罢了。

        不过咱们要讨论的不是太平天国失败了会怎样,而是万一成功了会怎样。失败了是什么样子大家从历史书上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成功了后会怎样才是需要“狂想”一番的。

        • 家园 回复任兄

          明太祖北伐和太平军北伐还是有区别的,1明祖时已先破陈友谅,全据长江,西线无战事,等于把太平军用来西征的部队也投入北伐。而太平太国却不然,湖北,江西大部分地区还在清朝手里。所以必须分兵西征,历来在南京的政权,要想安稳,首先必须守住湖北上游(否则对手可从湖北顺流而下),其次守淮南,这就是守江必守淮。所以西征完全正确。3元末军阀割据,王保保,李思齐等各自为战,互相争夺地盘。而咸丰时清政府始终是铁板一块,在太平天国上是用一个声音说话。4洪杨的才能又岂能和明太祖相比(当然杨秀清的才能确实很强,但和朱还是不能比,看看明祖在郭子兴手下时多谨慎)

        • 家园 我的意思是即使北伐成功--如果以攻克北京为标志的话, 也是黄巢第二

          朱元璋的北伐是历史上仅有的功德圆满的一次--1928年的北伐也较之逊色. 其成功关键在于已经奄有长江, 先立于不败之地了. 朱元璋用了的8年来次第削平群雄,备战北伐,元廷也没闲着, 只是都用在内乱混战中了。

          在根据地的支持下, 明军由江淮出发, 给养可沿运河北运, 方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反观清朝则从未有过末元的乱相. 那段时间北京被攻克过两次, 清帝北巡西狩, 也没有举国骚然. 而太平天国一直"流"动, 无根据地, 无补给, 即使据有北京, 坐困孤城, 何能为也? 等清朝缓过劲来, 四面兵合, 覆亡也在指顾之间了.

          哎, 俺的脑筋太僵化了, 历史变态狂想还得听老萨来吹.

          • 家园 不过太平天国并没打算让北伐军当一辈子流寇啊

            应该说,太平天国也没指望扫北军两万人把北京拿下来,按照计划,天京方面将在北伐军到达天津后派出援军的,而事实上,太平天国也确实有此动向,1853年秋石达开出镇安庆,军事上最主要的任务是攻克庐州,这应该就是太平天国为北援在铺路,当时太平天国对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兴趣不大,基本精神显然是巩固安徽根据地,一方面作为天京的屏障和物资来源,另一方面作为北伐的后援基地。当时未尝没有效法朱元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的计划。1854年3个月内封了2个王,任务都是北援,一名“燕王”,拟由其统兵北援,一名“豫王”,拟命其经营庐州,准备挺进河南,作为扫北军的后方,以便策应,甚至石达开在1854年夏重返皖北,也不无经略北伐后方之意。可惜秦日纲不堪重任,而西征战场战略错误也严重影响了皖北的发展,尤其是下半年西征军的节节败退使天京方面再也无力北顾,等到西征战场取得九江湖口大捷,三克武昌,局势稳定后,北伐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如果北伐军在打到天津以后没有出现严重的战略错误,成功攻下北京,那么在华北地区多坚持一段时间是完全可能的(个人以为,这个想法不够变态,也不够狂),那么在西征军反败为胜以后,是否可能重新把战略重点转回皖北,开拓河南,援应扫北军,还很难说。如果皖豫能够连成一片根据地,那北伐军就有了可以补给,可以援应,可以作为退路的后方,不再是孤军了。

            • 家园 抛了半天砖, 终于引来玉了

              零兄是太平天国的专家, 这个话题由你来发挥真是再合适不过.

              多年前读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 大受教益, 只是对其中论述太平军偏师北伐的部分隐隐有些怀疑, 以唐先生看来, 太平军正确的战略似乎应是全师北伐, 趁满清措手不及之际一鼓而下北京, 由此底定天下. 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浪漫, 原因已在上两个贴子论及, 此处不赘.

              零兄提的经略皖豫, 顺取京城的策略比唐先生的要现实, 只是战开三面, 于太平军恐力有未逮: 天京周围是江南, 江北大营, 上游是新兴的湘军, 兵出皖豫就要与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正面交锋了, 清廷不肯把僧格林沁的马队投入河汊纵横的江淮, 虑及此也.

              所以, 鄙意以为太平天国的胜机不在北伐, 而在西征, 囊括长江,稳定后方之后, 方可厉兵秣马, 伺机寻隙, 逐鹿中原.

            • 家园 这个分析没错

              太平天国之败主要还是自身的问题多一点。

              其实就算明朝取代元朝也并非那么容易。朱元璋自洪武元年攻占北京后到洪武十四年才平定西南,洪武二十一年才在贝加尔湖会战中彻底击败北元最后一支主力。到洪武二十九年才正式占领开平。即使如此,北元仍旧没有被彻底征服。

              太平天国如果没有那么多内斗,至少也能够弄成朱元璋的局面吧。

              • 家园 同意明代元也很不容易之说,朱元璋是坐收渔利

                朱元璋的策略,基本上是坐视韩林儿政权北伐,以及其他势力(如张士诚)和元拼得两败俱伤,自己养精蓄锐,最后再倾力一击,那时元已经到了只要有人再推一把就倒的地步了,所以灭元主要的功劳其实并不在明。明军的实力与功绩主要表现在灭元之后向漠北驱赶蒙古人,而非推翻元政权。

                • 家园 老兄搞错了吧,明太祖有自己独自力量的时候,张士诚已经投降元朝了,还每年给北京运粮食呢。
                  • 家园 张士诚的所谓投降元朝,只是招安,并不是真正归属

                    他依然是股独立势力,自称周国诚王。向大都运粮不过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割据地位。他的做法,其实其它势力也有仿效的,方国珍就说“朝廷虽无道,犹可延岁月”。

                  • 家园 张士诚降元好像是在郭子兴死二年以后吧

                    朱元璋本郭子兴部将,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一军之主,

                    那是1355年的事,以后他就一直是自立一方,虽奉韩林儿为主,有时也与之配合,但并不受其节制(奉正朔的情况历代很多,如晚清的刘丽川,张乐行,杜文秀,李文学,都奉太平天国为正朔,甚至李渊也一度对李密作出称臣的姿态,可不能说他们都没有“独自力量”),那时候张士诚还没攻占苏州呢。而张士诚之降元,当在1357年。

                    • 家园 可老兄非说是因为张士诚和元朝拼了个你死我话,让明太祖得利。事实上,张降元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受搓于朱,后来元灭刘福通

                      张士诚还出力蛮大呢。张灭刘福通还不知道谁得利呢。让明太祖获利的只有刘福通,因为当时刘的势力范围正好在元和朱之间。

                      • 家园 呵呵,本人说的是策略

                        当朱元璋成为主将,拟定战略,计划取南京为根据地的时候,并不能预料到张士诚在2年后就投降吧。

                        中国自古以来选在南京建都的就没有统一中国的先例,朱元璋是雄才大略之人,帷幕中又破有能人,却把根据地建在南京,注意到当时南京的东北,东南,西部都有非常活跃的反元义军,作为沿江据点,其上游和下游也都有很有实力的义军,用意不难窥测。

                        北伐对元的打击自然是最大的,但南方义军的活动也同样动摇着元的根基,消耗着其力量,像张士诚部曾令40万元军师老无功,乃至主帅脱脱被罢,军心涣散,徐寿辉部活跃于长江中游,明玉珍部活跃于长江上游,都是对下游义军的有力声援,对元的重大威胁,难道这些不算对元的打击么?(如唐末,不只有攻打长安的李渊和打洛阳的李密动摇了隋的统治,其他义军对灭隋的功劳也不小)

                        而且我说的是“两败俱伤”,并不是元单方面----例如张士诚对韩林儿的打击,能说朱元璋不是获利者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