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泽东: 为身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预做了准备? -- 晓兵

共:💬233 🌺959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毛作为政治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本来想只谈毛的方法。 但方法毕竟是手段, 不是目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政治家.

      毛自己讲的他的一生两件大事: 打到蒋家王朝, 文化大革命。 他也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评价的。

      所以, 这个系列还要回到毛一生作为政治家的理论和实践, 才能结束. 哪怕是蜻蜓点水, 否者至少也是话没有说完 .

      科学, 主要是自然科学 , 是关于物性,社会经济政治是关于人性. 哲学两方面都研究, 特别是西方哲学.

      毛晚年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 是毛在主观上是想解决无产阶级先锋队“变修”的问题.

      毛当然“知道“, ”改革开放”, 能够卫星上天. 但他似乎更关心“红旗落地”.

      其实“红旗落地”不是真正的“红旗落地”, 更多的是利益分配问题.

      当然, 毛一生作为政治家的理论和实践, 更多的是要将来的历史来评价。 现在争议很大, 尤其是关于毛“为有牺牲多壮志 ”的部分.

      没有很多研究, 想法有些, 杂七杂八, 记在这里, "完成“这个系列.

      1.利益分配问题是老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袖们理论上说不清, 实践上有辫子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808302

      马克思: “人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808302

      链接出处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代替”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808302

      链接出处

      列宁, 毛泽东抽象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武装夺取政权。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808302

      链接出处

      林彪说, 政权就是镇压之权, 管生命分配, 当然也管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问题, 中共的解答是数学解答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808302

      不能搞绝对平均化。 比如, 范冰冰, 就不能像苹果一样切几份, 进行绝对平均分配.

      所以, 中共是甚么理论管用, 就学甚么, 用甚么, 战无不胜.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808302

      毛解放后再没有去过延安. 他老人家大概是知道那里有太多的许三多们.

      2. 广义相对论: 人类连“物性”还搞不清, 更不用说“人性”了

      “為了生存,也為了好奇,人類努力觀察這大千世界的萬象,並試圖加以瞭解。所謂「科學」就是這種努力的累積。多年的經驗,使我們相信有一些問題是最基本的「終極問題」:世界或宇宙,其變化有什麼規律可循?為什麼人有生死,物有成毀?有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根本的問題可以簡化為:什麼是「物的本性」?

      三百年前,牛頓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種影響深遠的解答。他根據數千年累積的成績,從天上地下的証據中,歸納出:「物的本性」是慣性(質量),物的變化之原因是受力(也就是著名的 F=ma )。「牛頓力學」精準有效,不但成為「物理」的原型,亦成為此後所有科學、工程的基礎。它更改造了我們對世界的「圖像」。“

      http://www.phy.ncu.edu.tw/dcc/History/1Ancient.htm

      “在广义相对论里,是不是没有引力了,只有空间结构?[陈经 于:2008-07-18 09:29:51

      没学过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按我民科式的理解,实际没有啥万有引力。所有物体都互相吸引,那么多物体,物体能细分到什么程度,得多少对相互关系,哲学上就不简洁。

      有意义的是,一个物体对空间结构的改变,让空间弯成什么样了。太阳让空间弯成那样了,地球就顺着弯跑。所以,没有质量的光,也顺着弯跑,不走直线了,这就不是万有引力公式能解释的。万有引力,意思就是万有一起来改变空间结构,所有物体都受这空间结构的影响,顺着它奇怪的弯跑。人们把这个趋势叫“引力”,其实没必要。甚至于质量是什么,也可以用空间弯曲来定义。质量多,空间弯得就厉害。不过这数学已经不可能让常人明白了,还是按初中万有引力理解算了。

      不知道我这种理解是不是民科,有啥严重问题没有。“

      基本是很准确的[冷原子 于:2008-07-18 10:03:40

      在广义相对论中,万有引力确实不是“力”,而是时空的弯曲。这里的时空,是包含时间和空间在内的整体,而不是单纯的空间结构。在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需要说明的是,万有引力这个词,是在牛顿力学里面就有的。那里面万有引力确实是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吸引力,是真正的力。

      到了广义相对论里面,也用引力这个词,英文还用graviation,但是不是真正的力了,大家都知道,就是用这个词来表示质量引发的效应。这里面不存在“万有”怎么解释,“引力”怎么解释的问题。

      另外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面,没有力,但是质量这个概念还是有的。牛顿力学里说质量引发了引力,到了广义相对论里变成了质量造成了时空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方程,就是质量分布和时空弯曲程度之间的关系的方程。

      后来爱因斯坦曾经想过,要是质量这个概念也不要了,就剩下时空了,这理论会更漂亮。爱因斯坦觉得他那个方程,左边那部分关于质量分布的,是泥巴做的。右边那部分说时空弯曲的,是金子做的。但是迄今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全由金子做的理论。

      另外,你刚开始那个对万有引力的诘难,就是说“物体”要细分到什么程度,会出现多少相互关系,这个问题至少在物理上不是问题。对于连续的物质,可以无限的细分。当然这会带来无数的“相互关系”,不过没关系,积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至于哲学上是否简洁,就仁者见仁了。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04107.html

      3. 西方物理学搞不清物性, 经济学搞不清人性, 尽管数学上都极其漂亮.

      马列毛学黑格尔“对立统一”思想方法 : 阶级斗争, 夺取国家政权, 成功.

      革命成功之后: 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 目前看.

      西方资本主义是另一条路

      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实体经济基本有”解“

      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开始于瓦尔拉斯, “交换的数学原理 理论“

      80年后由leontiev (nobel prize)等人完成.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总的来讲, 数学上是一阶, 线性的

      凯恩斯等在此基础上, 想出国家的一些政策, 优化”解“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哲学上, 交换, 比如贸易, 是效用共同提高的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理性经济人

      人是自私的, 想赚

      人是狡猾的, 会赚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0894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实体经济交换的结果一般是大家都有的赚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实体经济交换基本上不是零和游戏

      相对, 规矩也多, 多赚不容易, 比较"透明";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2). 金融经济理论上还不成熟, 相对无"解"

      相对, 规矩少, 多赔赚多相对容易, 比较不"透明";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1) 金融本质上是对将来收益的预期

      资本主义的时间本质上是向将来倾斜, 淀出的, 海德格尔.

      物理, 数学的时间变量都是一维的。 金融学里的时间变量3维的。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链接出处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时间变量3维, 数学上就不好办, b-s Model 有很严格的正态分布假设.

      金融基本是零和游戏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很残酷.

      羊群不参加游戏又不行, 而且现在就要参加:

      将来时要”折现”呈现在时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现在时很快就要成为过去时, 所以现在时要”折旧”;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bill ackman等人: innovator, 信息资本家

      巴菲特: 三种人, innovator, imitator, idiot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羊群: imitator, idiot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bill ackman: innovator

      链接出处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bill ackman的优势: 信息优势

      维纳: 信息不是意识, 不是物质, 是联系两者的桥梁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海德格尔: 桥梁定义两岸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93173

      归根结底 一句话: 资本主义金融是人类的人性斗兽场

      4. 西方们哲人对人类的人性也是说不清的

      西方“哲人对恶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的神秘主义论证,其实都是源自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的思考,即个人的私欲如何能促成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社会整体的进步,个人的意志如何能够不自觉地体现和实现社会的公共意志。这可以说是人类一个永恒的问题,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伦理学及政治学领域的经久不衰的话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在西方近代是有重大分歧的。比如霍布斯、卢梭就持比较悲观的立场,认为个人私欲本身是不能促进社会整体的幸福或公共利益的实现,所以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就必须对个人私欲进行限制。霍布斯的“利维坦”式国家,就是要求个人放弃其天然的自由权利交给专制国家,由国家来保障个人的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卢梭更是明确指出众意不等于公意,前者是个人意志、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后者才是共同体的公共利益的体现。因此卢梭也主张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将个人的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主权者。但是,更多的哲人尤其作为西方近现代主流思潮的自由主义则对私利、私欲持肯定的立场,譬如洛克、亚当·斯密,等,都明确地将私有财产视为自由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自由主义从原子式个人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就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个人自由的基础上,他们不承认有什么超出于个人之外的抽象的公共意志或公共利益之类。 ( http://www.tecn.cn )

      关于个人追逐私利如何促进社会总体利益,最经典也最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解释,就是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在自由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最终就能达到双赢的结局,从而增进社会总体利益。他那个著名的面包师比喻可说是对此问题的经典性解说:我们之所以能吃上面包,决不是由于面包师的恩惠,而恰恰是由于面包师的利己需要。“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给我们提供食品,他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从我们得到回报。” 每个人在经济生活中,通常并不会考虑他对社会利益起了多少促进作用,他盘算的是他自己的好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努力,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原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最终会促进社会利益。这个“看不见的手”就是自由市场竞争。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将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 ( http://www.tecn.cn )

      自由市场竞争这个概念两百多年来早已经被人熟知,成为一个常识。耐人寻味的是,与亚当·斯密同时代的康德,在探究人的私欲如何成为历史发展动力的时候,似乎也注意到了“竞争”的作用,但他所理解的“竞争”与斯密的自由市场竞争却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康德的竞争受“自然意图”的支配,而斯密的竞争则受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支配。自然意图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力量,它既不是人自己所能理解和掌握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规律,如后世科学主义所说的进化论之类自然科学规律。而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市场规律,它既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力量,也不是外在于人的自然规律,而是人自己的行为倾向。因此,康德的竞争,其胜负的最终的裁判者、决定者是自然或自然意图,人自己完全是无能为力的,人自身的智慧、道德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不出其积极主动的作用。而斯密的市场竞争,最终的裁判者、决定者则是消费者,是人,并且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参与市场的人即市场主体。因此,人自身的道德、观念、需要、智慧等因素就是直接的决定力量,市场的竞争、淘汰、选择,都是人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的反映。康德没能从人类社会自身内部去寻找私欲如何促进社会总体利益的原因,而是诉诸神秘的“自然意图”,其结果就只能是面对私欲横流而徒唤奈何,甚至认为恶劣的私欲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对于一向强调人的“善良意志”的康德来说,这样的结局实在是颇具讽刺意味的。 ( http://www.tecn.cn )

      斯密虽然提出“看不见的手”能够将人们的利己动机引导到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方向上去,但却没有对市场机制如何运作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产生某种对市场机制的天真乐观的态度,似乎市场机制是“天然”的东西,无须人的努力去为它创造什么条件,人只要按着它的机制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就一定会不自觉地促进社会的总体利益。显然,这样的想法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是一厢情愿。市场机制只有运行在某种合理的法治平台上,才能取得这样双赢或共赢的积极效果,这是当代制度经济学给我们的最有意义的启发。在斯密那年代,他的祖国相比于其他国家,更加具备有利于自由市场竞争发挥积极作用的政治、法治因素,如对私有财产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有限政府,等。但是斯密本人对于这些制度性的因素对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强调,因此,他对“看不见的手”的乐观乃至某种意义上的崇拜的态度,对于生活在其他国度的人来说,就难以接受。例如,来自具有比较浓厚的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德意志的黑格尔,就对这种市场机制的神奇作用明确表示怀疑。黑格尔也注意到了人们追逐私利的活动客观上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并称之为“理性的狡计”,如前文所述,但他决不相信斯密意义上的自由市场竞争就是“理性狡计”的作用方式。他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就是源于对“看不见的手”的怀疑。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里个人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需要的场所,他称之为“需要的体系”。“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15]市民社会将人们在利益的基础上整合在一起,却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统一,公共的善、公共意志在市民社会那里无法体现。霍布斯所谓“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不是什么原始自然状态,恰恰是现代自由市场竞争的社会现实。正是出于对自由市场竞争的失望,黑格尔最后将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的善的希望寄托在理性国家的身上。因此,在利己的私欲如何能导致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这个问题上,黑格尔不是对斯密的市场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纠偏,而是相反,祈灵于他那个倍受后人诟病的所谓理性国家,可以说这是认识上的一种倒退,结果他就不得不将这种在他看来难以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秘的“理性的狡计”。 ( http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9282

      5. 一个民族, 国家的首席政治家, 思想家: 人性问题是首要问题

      应该说, 毛对这个问题一直是没有停止思考和实践的。 实践部分争议很大.

      他一直是关心中国以上的大多数人的利益问题, 包括利益分配问题.

      总的来讲, 毛在主观上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他的局限性, 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甚至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老美, 老共都有 "胖尾", 尽管数学上都极其漂亮.

      http://www.cctongbao.com/article/1781694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数学上都极其漂亮, 老美, 老共都的 "胖尾" 都是越来"胖“.

      “八荣八耻”到最后也就麻木不仁了.

      所以, 人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精神和实践两方面的领袖的。

      领袖的才华能力和历史进步的关系经常是不成比例的, 非线性的, "好坏“两个方向.

      毛自己讲的他的一生两件大事: 打到蒋家王朝, 文化大革命。

      到目前为止, 至少对毛的第一件大事, 世人好像很少有否定的 .

      毛的打到蒋家王朝, 及其历史影响, 是

      中国历史上一件惊天地 泣鬼神的大事, 甚至是世界历史上一件惊天地 泣鬼神的大事.

      文化大革命, 有待将来的历史评说.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今天国庆,运气这么好。先喜个先!

      • 家园 毛是伟人,文革的评价值得商榷

        历史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也是80后,我拥护毛,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还是留给后人吧.盖棺未必定论.

      • 家园 毛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农民队伍: 千千万万个许三多们

        像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各方面优秀人物一样, 毛也是农民出身。 不用说, 毛差不多把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各方面优秀人物的优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再加上西方近代思想文明,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装, 毛才能够成就他的伟业.

        当然, 毛的成功还离不开他毛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农民队伍: 千千万万个许三多们. 所以, 要"完成“这个系列, 还要”交代“一下中国土地上生存了五千年的许三多们.

        可以说,中国许三多们其实也就是中国许"零"多们. 即使在今天, 一定意义上.

        在《士兵突击》中,袁朗这样问许三多:如果希望、理想、意义的条件都不存在,你又该怎么活?

        许三多差不多是以他在剧中的所有行为做这样的回答:“接受一切不可改变的,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

        中国的许零多们也许不懂哲学, 数学, 物理.

        但他们流淌了已经五千年的集体血液里一定有着一种智慧或者说是一种能量.

        过去五千年的时空中, 人类社会, 包括人类内心世界所感受到的自然世界中, 无数非零们竞折腰.

        中国的许零多们却一直生存着,生活着; “愚公移山”, 愚公移零.

        伟大的中国的许零多们再“线性”前进五千年, 问题也应该不大.

        毕竟, 中国很多的许零多们已经变成许三多们了.

        老子: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ZT

        老子

        一、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后出关赴秦讲学,著《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死于扶风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主要思想

        (一)老子“道”的哲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1、无中生有。“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之物生于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物。对于这一点,常常被称之为唯心主义。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观察能力的问题。老子描述的道,对于常人来说确实是看不见的,因为常人没有这个功能,但对于老子来说,他看见了道的一切,这对于老子来说是唯物主义的。因此,老子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宇宙万物都与从道中来,这也是老子著名的道生论。这个道对常人而言就是无,所以说是无中生有。

        2、阴阳转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混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相合生成时间,时间生成万物。“一生二”的“二”就是阴阳。阴阳,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为阴,信息为阳。这里所说的能量与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而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能量与信息互相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能量与信息,形态像蝌蚪一样,进行着S形曲线的游动;能量为黑色并放着黑光,而信息为白色并放着白光。对此,太极图作了形象描述:外圆是元气,阴阳鱼相交的S曲线是阴阳运动形态,阴阳鱼中的鱼眼是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3、实虚转化。“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意思是说,什么叫重视大忧患好像重视自身?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身体时,还有什么忧患呢?及吾无身,指的是什么?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实体全部转化为虚态,是身体虚化了而达到无身,是人与道合的结果。对于宇宙万物来说,都是由实态物质与虚态物质两部分构成的,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人来说,实态物质与虚态物质共处于人体之中,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虚态物质,包括道、元气、阴阳和时间。这些虚态物质,就存在于人体之中。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来看,实态物质作超过光速的运动,实态物质就变成了虚态,其临界点就是光速。也就是说,虚态物质是以超光速存在着的实存体。人修道,是通过特殊方法使人体与宇宙建立起谐振的关系,人体内的道就会按照其自身的规律,使宇宙之中的虚态物质在人体内积聚,当虚态物质积聚多了之时,使人体不断地虚化,而虚态物质会在人体内道的吸引下向上一个物质层次返,最终返回到道。这,就实虚转化的基本原理。

        4、对立统一。“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意识是说,有与无互相转化,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显现,高与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和谐,先与后互相连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论述了修道的不同状态、阶段和层次,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的普遍的规律。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相排斥,互相联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5、质量互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小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土筑起。登上百仞的高处,从足下第一步开始。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

        6、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是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人的修道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

        7、物极必反。“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壮盛就会衰老,称作不合道,不合道就会早败亡。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

        8、归根复命。“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返回于它们的本原叫作静,静,就叫回到生命的起点。从道出发,由无形物质发展变化成有形物质,并不断发展,产生了万物。这也就是从虚的实存体发展为实的实存体。之后,按照道的物极必反的规律,待到发展到了极端的时候,万物就开始消亡,又返回到虚的实存体,回归于道。这个过程就是归根,用归根后的形态特征来称呼则为静。静,这叫作复命。复命,是指返回到静的状态,这叫作回到生命的起点。怎么理解回到生命的起点呢?自然万物是由道发生发展而来的,其生命的起点就是道。自然万物在经历了它的生命历程之后,又转化为静态,转化为道,这就又回到了生成此物的初始状态,这就是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9、循环往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至遥远,遥远至返回本原。一是运行不止。道的静,是相对于其它物质而言,道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不停运动的,运动的结果决定了万物的发展变化。二是运行遥远。道的运行,不是在常人可见时空完成的,而是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运行的。三是返回本原。它运行非常遥远,遥远到返回本原的程度,最终又返回道,形成一个又一个轮回。万物发展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主要著作及其意义评价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家园 观点都比较有新意,可以展开成大部头.
    • 家园 毛的方法(完):毛领导中共学西方,"映日荷花别样红"

      毛领导中共学西方,东方唯一成功至今的.

      1. 马克思, 恩格斯对西方精神文明的系统归纳, 介绍和一定程度的发展, 是成功的.

      在马克思, 恩格斯理论基础上, 列宁,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功也是巨大的.后来失败了.

      自亚里斯多德以来,人类在思想方法上的进步并不是日行千里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马列主义在思想方法上的科普教育, 基本理论教育, 没有过时, 经济, 科技部分, 科学哲学, 除外。

      2. 毛领导中共, 在中华文化底蕴基础上. 通过马列主义学西方, 成功至今.

      日本, 半个东方沙皇俄国, 也是学西方, 另一种模式, 最后都失败了.

      印度埋头于东西方各种精神鸦片中, 至今不能自拔.

      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很多.

      就日本而言, 没有学到西方思想方法论的精髓, 至少是原因之一。

      日本学到了不少硬件部分

      3. 建国后, 中共体制内从来没有停止学西方, 思想方法

      刘小枫: 建国后, 中共对基督教的研究, 体制上的研究资源支持, 亚洲国家少见.

      中共党校和其他体制内系统, 对西方思想的研究介绍, 也一直是相当出色的.

      由于意识形态控制方面的原因 , 在党外教育系统实行的是另外一套办法, 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变成了“圣经”。 圣经没人能懂.

      4. 中共体制内不缺乏社科人文人才

      七千万党员产生出来的社科人文人才, 秀才和实干家, 也不少, 够用了.

      诺贝尔科学奖, 这种办法到目前还不行.

      非党人士的学习兴趣, 可能一部分被"牺牲”了.

      实践上, 事实上的世界第2超级大国地位, 已经远远超过中共和世界的最好预期.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 家园 现在要好很多了

        4. 中共体制内不缺乏社科人文人才 七千万党员产生出来的社科人文人才, 秀才和实干家, 也不少, 够用了. 诺贝尔科学奖, 这种办法到目前还不行. 非党人士的学习兴趣, 可能一部分被"牺牲”了. 实践上, 事实上的世界第2超级大国地位, 已经远远超过中共和世界的最好预期.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非党人士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放开了,至少,只要想学,各种资料还是有的,现在互联网也近乎普及了,就更没有找不到知识这一说了,只是今人浮躁,反而学不进去。

        • 家园 适当引导,效果可能会好些。

          通悟之才,毕竟不易。

          雄狮之国,与雄狮领导下的绵羊之国,可是大大的不同。当然,这一般又是太。。。而不能。。。的问题。起码应该是雄狮众多之国吧。

          米国的成功在于其殖民拓展阶段的艰辛,造就的众多的雄狮,其精神不断延续。。。只是后来好日子过多了。。。

        • 家园 毛的方法(补): 毛是孙悟空, 西天取到了经

          1. 辩证法本身是思想方法, 是西方的

          社会问题从来都是非线性, 高阶的, "科学"上经常是无“解”的.

          所以是人人指点江山, 激昂文字.多数应该都是忽悠和被忽悠.

          马列毛的时代也是一样. 现在也是一样.“今人浮躁“.

          马试图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分析和解决无产阶级的问题.

          马基本上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辩证法分析对像由黑格尔的精神变成了马的社会生产方式;

          黑格尔的精神历史变成了马的阶级斗争历史.

          辩证法本身是思想方法, 人类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方法, 马没有变太多, 也不容易变.现在也是一样.

          所以, 中共还能靠辩证法吃饭.

          形式逻辑有些经典物理的意思, 辩证法有些量子力学的意思, 他们的发展互相应该有联系.

          2. 中国古典哲学, 如杨振宁讲, 演绎很困难

          演绎, 概念的逻辑运算.中国古典哲学我搞不清, 入不了门, 试料很多次

          3. 毛调查中国农村好几年, 知道问题在那里, 大概, 80%, 他说

          进一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要有思想方法.

          易经, 孔孟之道, 都是天人合一, 中庸. 部分为统治阶级服务.中国思想界的传统.

          毛要革命, 造反, 不是要到蒋家王朝当大官.

          毛是孙悟空, 只有到西天娶经了.

          4. 列宁, 斯大林用马克思主义搞了十月革命, 是样板

          辩证法+ 政党工人先锋队学说 +武装夺取政权=共产党建国建政

          5. 毛和他的同志们都看到了希望

          毛与他的同志们不同处:

          1) 毛对西方哲学已经有很多年的研究, 至少是陆陆续续, 领先于他的同志们太多,

          毛一下子就能抓到马列主义的要害, 对立统一, 阶级斗争;

          2) 毛实践上调查中国农村好几年, 认识到

          苏联十月工人革命, 中国十年(至少)农民革命

          6. 思想方法而言, 毛超过他的洋土在职学历的同志们太多

          当然是很多因素, 他对西方哲学的刻苦不断的学习, 主要因素之一.

          思想任何问题, 特别是社会问题, 包括军事问题, 方法对了, 事半功倍.

          毛的同志们一开始没看上毛这个“土包子”, 后来把他看成神了

          毛的思想 一句顶一万句. 直到毛之后, 同志们才敢独立思想, 但方法还是毛教给他们的,直到今天.

          今天中共没有毛, 但有毛的好学生集体, 所以思想方法上, 智慧上依然是杰出的.

          辩证法, “量子力学”, 还是可以管好长时间的.

          特别是社会问题, 非线性, 高阶, 怎末算? 不是计算机的速度问题, 是脑子问题。 人类还想不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对列宁,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哲学"科普”教育是极其伟大的。 应该说, 是马克思先从精神和思想上改变了列宁, 毛泽东;

          列宁, 毛泽东改变了世界, 包括现代资本主义。

          6. 现代资本主义现代问题很多

          比如金融。 金融是甚么? 信息? 维纳, 信息不是意识, 不是物质, 联系两者两者的桥梁

          海德格尔, 桥梁定义两岸, 很玄乎。 实际经济中, 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确实很大, 至少在欧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也就只能回回最后一句了

            金融这玩意,就好像过江龙一样,卷到什么地方,那地方若是水够深,就能得利,要是水太浅,反而遭殃。广义地说,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成就,资本主义两百年就超过了,社会主义看来连一百年都不要就能超越了。通过资本集中和概念开发(其实就是挑逗人的各种欲望和惰性)来玩游戏,目前看来没有尽头,所以还可以继续玩下去,但是能不能永远的玩下去还不好说。毛让中国人有玩这个游戏的资格,但是资本和概念有一个脱链子,就要来次危机,世界人民的任务还很繁重,能否摆脱这种周期性的危机,并且把危机抑制在可控范围内,还是一个“非线性”的题目。从前中国被封锁,世界经济危机和咱们关系不太大,资本要求全球化要求了两百年了终于把中国的大门彻底打开了,于是13亿中国人也肩负起打败经济危机的重任了。

    • 家园 毛泽东打仗(完): “兵书略通即可,多则无益”

      毛一生读书之多, 学习精神之强, 恐怕很少有人能比, 即使在今天。

      但实践是他的最终目的, 所以他又是最反对教条主义的。

      实践主义者, 不讲利益分配问题, 差不多就是实用主义者。

      今天的中共, 应该说, 集体智慧还是相当高超的, 古今中外也不多见, 到底是毛缔造和培养出来的。

      中共, 很可能创造世界政党历史上的奇迹, 执政成就, 执政寿命而言。

      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毛泽东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二《刘■传》

      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69 页)

      (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

      ——毛泽东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二《刘仁赡传》

      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0 页)

      [解析]

      刘■是五代时后梁将领。前面引述的第一段原文,说的是后梁末帝贞明

      二年(916),刘■率军与晋王李存勋(即稍后的后唐庄宗)在魏州交战失败

      一事。文中提到刘■熟读《六韬》,喜欢据战法机变用兵,结果中了李存勖

      假装撒兵的计策。刘仁赡是五代时南唐将领,有勇有谋,更重气节。南唐被

      周世宗柴荣打败时,连南唐君主李景都奉表向后周称臣了,刘仁赡也坚守不

      降。前面第二段原文提到他年轻时“略通兵书”。

      毛泽东读这两篇传记的批语,集中表示了他对读兵书的看法。即兵书读

      得太多,是无益有害;对带兵的人来说,少读为佳,略通即可。其直观依据

      是,刘■精通《六韬》,仍然打了败仗,刘仁赡只略通兵书,也不失为好的

      将领。从根本上说,毛泽东这个观点,并非读史的偶感,而是他从自己的作

      战经验,从现代革命战争的历史中引申出来的看法。

      建国后,毛泽东谈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经常说,红军、八路军、人

      民解放军的将领,绝大多数没有上过什么学校,没读过多少深奥的兵书,但

      仍然是经常打胜仗,最后打败了蒋介石的庞大军队。

      例如,1961 年3 月23 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曾这

      样说他过去打仗的体会:“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

      法,什么战斗条令,统统都忘记了的。打仗的时候要估计敌我形势,很快作

      出决策,哪个还去记起那些书呢?你们有些人不是学过四大教程吗?每次打

      仗都是用四大教程吗?如果那样就完全是教条主义嘛!我不是反对理论,马

      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非有不可”

      1965 年12 月21 日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他更明白地说:国民党的军官,

      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

      我们的元师、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

      《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可是

      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木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

      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当然,毛泽东认为“兵书多坏事”,主要是指在实践中照着书本打仗。

      他并不反对读兵书,而是反对读多了消化不了而拘泥于书本。关于兵书,他

      提倡读那些有实用价值的,简明扼要的。

      在1965 年1 月下旬同谷牧、余秋里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戚继光在

      他的兵书中早就讲到,不要搞那些只是好看的.要搞实际战斗中能用的东西。

      戚继光(1528—1588),明朝军事家,抗倭将领,毕生有40 余年在军中度过。

      练兵、用兵很讲求实战效果。《纪效新书》和《练乓实纪》,是他的两本以

      军事训练为主的兵书。在《纪效新书》“序言”中,戚继先说,“夫曰‘纪

      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

      宜也。”在书中,反复阐明要以实战经验为主,陈述结合东南沿海情况,针

      对敌情进行练兵重要意义。毛泽东说的,很可能就是这本书。

      兵书一般都是前人对战争规律的探索,战争经验的总结,但书读多了,

      食古不化,反成教条,不惟无益,反而有害。像赵括、刘■这样的人,在学

      校里教教兵法也许更合适些,可是派到实际战阵上就未免害人害己。

    • 家园 毛泽东打仗(4): “先让一步,是以弱胜强的法宝”

      贝叶斯法则(Bayes'theorem/Bayes theorem/Bayesian law):

      “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参与人所采取的行为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

      1. 先让一步,是以弱胜强的法宝

      (读《左传·庄公十年》)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判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

      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

      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摘自《左传·庄公十年》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

      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

      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请看历史家左丘明的叙述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

      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

      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

      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

      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

      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2 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

      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03、204 页)

      齐鲁长勺之战,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一个战例,发生在鲁庄公10 年(公

      元前684 年)。长勺,地名,在今山东莱芜县东北。《春秋》的记载只一句

      话:“公败齐师与长勺。”《左传》则记叙了其战前、战中、战后的全过程。

      这段记叙后来以“曹刿论战”为篇名被收入许多选本。齐、鲁为邻国,齐在

      今山东的中部和东北部,是大国;鲁在今山东的南部,是小国。开篇说“齐

      师伐我”的“我”,即鲁国。强兵压境,对弱方来说,如何应战是很关键的。

      曹刿的做法是,在战略方面,把取信于民作为战胜敌人的政治基础,只有对

      人民尽本分,得到人民的支持,才可能作战。在战术方面,一是注重战场情

      况的实地调查,必待“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然后追击;二是在敌强我弱

      的情况下,采取后发制人的原则,必待“彼竭我盈”然后进攻。

      1936 年,毛泽东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撰写《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时,十分注重这个战例在军事思想方面的价值。

      在第五章“战略防御”的第三节“战略退却”中,他全文引用了“曹列化战”

      这段文章,并进行了精当的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反攻的时机,追击的时

      机,表示十分欣赏,认为他采取了红军时期提出的“敌疲我打”的方针,体

      现了战略防御的原则。

      在“战略退却”这一节的开头,毛泽东还说:“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

      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

      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可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

      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便把战略

      退却视为弱军战胜强军的一个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战略步骤。

      接下来,毛泽东又例举了中国战史上“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

      战胜”的一些战例。其中,(1)楚汉成皋之战:成皋故城在今河南省荣阳县

      西北部,为古代军事重地。公元前203 年,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曾相持于此。

      当时项羽接连攻下荥阳、成皋,刘邦几乎溃不成军。但后来刘邦终于等待到

      楚军在汜水半渡的时机,大破楚军,复取成皋。(2)新汉昆阳之战:昆阳故

      城在今河南省叶县境内。公元23 年,刘秀(后称东汉光武帝)在这里击破王

      莽(公元8 年称帝,定国号为新)的军队,这次战争双方军力强弱县殊,刘

      秀只有八九千人,而王莽有40 余万人。但刘秀利用王莽的将军王寻、王邑轻

      敌懈怠,以精兵3000 突破王莽军队的中坚,乘锐进击,大破敌军。(3)袁

      曹官渡之战: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 年,曹操军队和袁绍军

      队战于此处。当时袁绍拥军10 万,而曹操兵少粮尽。但曹操利用袁军的轻敌

      无备,实行轻兵偷袭,烧了袁军的辎重。袁军慌乱,曹军出击,歼灭了袁军

      主力。(4)吴魏赤壁之战:吴指孙权方面,魏指曹操方面。赤壁在今湖北省

      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公元208 年,曹操率兵数十万进攻孙权。孙权出兵3

      万,并且同刘备联合,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在赤壁一带用火攻烧

      曹军船只,大破曹军。(5)吴蜀彝陵之战:彝陵在今湖北省宜昌县境内。公

      元222 年,吴将陆逊在这里大败蜀汉的刘备。这次战争一开始,蜀军连战皆

      捷,进到彝陵,已入吴境五六百里。陆逊守七八月不战,直待刘备“兵瘦意

      沮,计不复生”,利用顺风放火,大破蜀军。(6)秦晋淝水之战:公元383

      年,东晋将军谢玄大败秦王苻坚于安徽淝水。当时苻坚有步兵60 余万、骑兵

      27 万、卫队3 万余骑,东晋只有水陆军8 万。在两军隔淝水对峙的时候,晋

      军将领要求淝水以北的秦军让出一片战场来,以便晋军渡水决战。秦军应允

      后撤,但一退即不可遏止,晋军乘机渡水攻击,大败秦军。对这些战例,毛

      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史家所叙战事之熟。毛泽东对历史上这些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著名战例的关注,恰于中国共产党人所处的战略地位有关。毛泽东__

      灵活运用了古人的战略战术,创造出了自己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优秀战

      例,堪称军事史上的佳话。

      “示弱”战术与老子哲学有相通之处,所以有人认为《老子》也是兵法

      书。

      2. 什么是贝叶斯法则 (ZT)

        贝叶斯的统计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工具叫贝叶斯法则、也称为贝叶斯公式, 尽管它是一个数学公式,但其原理毋需数字也可明了。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总是做一些好事,则那个人多半会是一个好人。这就是说,当你不能准确知悉一个事物的本质时,你可以依靠与事物特定本质相关的事件出现的多少去判断其本质属性的概率。 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

        贝叶斯法则又被称为贝叶斯定理、贝叶斯规则是概率统计中的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即先验概率)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

        所谓贝叶斯法则,是指当分析样本大到接近总体数时,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

        但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并不遵循贝叶斯规律,而是给予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更多的权值,在决策和做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的事件。面对复杂而笼统的问题,人们往往走捷径,依据可能性而非根据概率来决策。这种对经典模型的系统性偏离称为“偏差”。由于心理偏差的存在,投资者在决策判断时并非绝对理性,会行为偏差,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上价格的变动。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力的替代工具,经济学家不得不在分析中坚持贝叶斯法则。

      [编辑]

      贝叶斯法则的原理

        通常,事件A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的概率,与事件B在事件A的条件下的概率是不一样的;然而,这两者是有确定的关系,贝叶斯法则就是这种关系的陈述。

        作为一个规范的原理,贝叶斯法则对于所有概率的解释是有效的;然而,频率主义者和贝叶斯主义者对于在应用中概率如何被赋值有着不同的看法:频率主义者根据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或者总体样本里面的个数来赋值概率;贝叶斯主义者要根据未知的命题来赋值概率。一个结果就是,贝叶斯主义者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贝叶斯法则。

        贝叶斯法则是关于随机事件A和B的条件概率和边缘概率的。

        其中L(A|B)是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可能性。

        在贝叶斯法则中,每个名词都有约定俗成的名称:

      Pr(A)是A的先验概率或边缘概率。之所以称为"先验"是因为它不考虑任何B方面的因素。

      Pr(A|B)是已知B发生后A的条件概率,也由于得自B的取值而被称作A的后验概率。

      Pr(B|A)是已知A发生后B的条件概率,也由于得自A的取值而被称作B的后验概率。

      Pr(B)是B的先验概率或边缘概率,也作标准化常量(normalized constant)。

        按这些术语,Bayes法则可表述为:

      后验概率 = (相似度 * 先验概率)/标准化常量

        也就是说,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和相似度的乘积成正比。

        另外,比例Pr(B|A)/Pr(B)也有时被称作标准相似度(standardised likelihood),Bayes法则可表述为:

      后验概率 = 标准相似度 * 先验概率

      [编辑]

      贝叶斯法则的举例分析

        可以将贝叶斯法则的分析思路表达如下。

        挑战者B不知道原垄断者A是属于高阻挠成本类型还是低阻挠成本类型,但B知道,如果A属于高阻挠成本类型,B进入市场时A进行阻挠的概率是20%(此时A为了保持垄断带来的高利润,不计成本地拼命阻挠);如果A属于低阻挠成本类型,B进入市场时A进行阻挠的概率是100%。

        博弈开始时,B认为A属于高阻挠成本企业的概率为70%,因此,B估计自己在进入市场时,受到A阻挠的概率为:

        0.7×0.2+0.3×1=0.44

        0.44是在B给定A所属类型的先验概率下,A可能采取阻挠行为的概率。

        当B进入市场时,A确实进行阻挠。使用贝叶斯法则,根据阻挠这一可以观察到的行为,B认为A属于高阻挠成本企业的概率变成A属于高成本企业的概率=0.7(A属于高成本企业的先验概率)×0.2(高成本企业对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进行阻挠的概率)÷0.44=0.32

        根据这一新的概率,B估计自己在进入市场时,受到A阻挠的概率为:

        0.32×0.2+0.68×1=0.744

        如果B再一次进入市场时,A又进行了阻挠。使用贝叶斯法则,根据再次阻挠这一可观察到的行为,B认为A属于高阻挠成本企业的概率变成

        A属于高成本企业的概率=0.32(A属于高成本企业的先验概率)×0.2(高成本企业对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进行阻挠的概率)÷0.744=0.086

        这样,根据A一次又一次的阻挠行为,B对A所属类型的判断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将A判断为低阻挠成本企业了。

        以上例子表明,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参与人所采取的行为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尽管A企业有可能是高成本企业,但A企业连续进行的市场进入阻挠,给B企业以A企业是低阻挠成本企业的印象,从而使得B企业停止了进入地市场的行动。

        应该指出的是,传递信息的行为是需要成本的。假如这种行为没有成本,谁都可以效仿,那么,这种行为就达不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只有在行为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因而别人不敢轻易效仿时,这种行为才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传递信息所支付的成本是由信息的不完全性造成的。但不能因此就说不完全信息就一定是坏事。研究表明,在重复次数有限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不完全信息可以导致博弈双方的合作。理由是:当信息不完全时,参与人为了获得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不愿过早暴露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说,在一种长期的关系中,一个人干好事还是干坏事,常常不取决于他的本性是好是坏,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他是好人。如果其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一个坏人也会为了掩盖自己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做好事。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8%B4%9D%E5%8F%B6%E6%96%AF%E6%B3%95%E5%88%99"

    • 家园 毛泽东打仗(3): “兵者,诡道也”

      1. "诡道"给敌人造成错觉,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还多次提及孙子的“示形”及“兵不厌诈”等军

      事原则,要求各级指挥员善于以各种手段隐蔽自己的企图,迷惑引诱敌人,

      给敌人造成错觉,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和歼灭敌人。毛泽东把

      《孙子兵法·计篇》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和“故善动者,形之,敌必从之”等思想,通俗

      地概括成为“声东击西”的原则。强洞要善于人为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以为我

      用。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来迷惑敌人,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打击敌人,

      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重要方法。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中

      的定陶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囱战役及陕北三战之捷,抗美援朝中的第一、

      二次战役等等,无一不贯彻这一原则。

      2.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在《谋攻篇》中,孙子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

      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大意是,有十倍于敌人的

      绝对优势兵力,就要四面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

      攻敌人;有多于敌人一倍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兵

      力的优势;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

      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毛泽东吸

      收了孙子这一思想,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

      原则。他说: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

      六倍于敌之乓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还强调,集中优

      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部署上,而且必须

      应用于战术的部署上。他还十分重视运动战,在运动中避开敌军之优势兵力

      的打击,在运动中集中我军的兵力,寻找分散或弱小之敌,一举歼灭之。

      《孙子兵法》与毛泽东的军事原则一样,掌握的关键在于岳飞所去:“运

      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失去了灵活运用这个灵魂,《孙子兵法》也好,

      毛泽东军事原则也好,均一并化为教条——实际上等于亵渎了它们

      3. 战争就是打概率, “知彼知己”, 提高胜算

      克劳塞维茨, 战争就是打概率.

      在延安, 毛请人一边翻译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一边讲, 一边讨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用了概率概念, “盖然性”.

      知彼知己:不要看轻这句话

      (读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

      战必殆。

      ——摘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

      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

      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

      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

      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2 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见《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182 页)

      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罩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

      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

      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我们

      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

      “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

      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

      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

      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

      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则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1938 年5 月《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

      第2 版,第2 卷,第490 页)

      具体说来,军事指挥员怎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从而掌握战争的主

      动权呢?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孙子的这句话作

      了充分的发挥。他说,要成为“百战不殆”、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家就要熟

      悉敌我双方的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

      的行动。“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

      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子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系

      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

      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

      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

      定下决心,作出计划”,然后实施计划。毛泽东还进一步发挥说,在实施计

      划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修改计划,“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

      到战局终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

      中的东西是否符合子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

      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

      定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经毛泽东的阐发,孙子的“知

      已知彼”思想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军事认

      识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