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民族的内斗劣根和科举制度之间的联系 -- 思想的行者

共:💬63 🌺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只会用判别准则的教主

                  哈哈

                  哈哈

                  解决了时间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才能讨论芝诺悖论。你老人家居然拿芝诺悖论存在当时间无限可分的证明,这叫循环论证吧!

                  另外,先有极限,再有级数,然后有积分。这是连俺这样一个在理科生面前抬不起头的工科生都清楚的概念,教主你却搞错了!

                  芝诺悖论实际上是讨论极限,你拿微积分去套说明你根本不懂什么是极限,也根本搞不清什么是微积分。极限的问题,你用微积分,教主你又是循环论证鸟!

                  此外,即使是级数收敛准则,我看你也只不过勉强会用而已。哥德巴赫猜想请你先省省,如果你能十分钟之内给一个等比级数收敛准则的完整证明(这是大一学生的基本功),欢迎你继续讨论数学问题。否则,请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再拿民科脏了河里的水!

                  • 家园 先有级数,再有积分?---牛顿告诉你的?

                    级数概念是什么时候有的,积分概念是什么时候有的,级数就是微分的概念?

                    之诺悖论就是关于极限的问题,你这么确定?

                    你要是认为我连一种等比级数的收敛的判断都不会的话,那么你完全可以这么以为,我没有满足你的好奇心 的兴趣

                    问你一个问题,积分和求面积是什么关系,求面积和求切线是什么关系?

                    如果你懂得我问你的这个问题,你就可以知道是先有级数,还是先有积分了

                  • 家园 莫要激怒了教主

                    我还等着看教主后天给的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呢。最近好笑话稀少,资源珍贵啊。

                    • 家园 现在就去看,我现在就发出来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1189

                      注意,里面很多式子,比如(7.1)式

                      C(2,N)-2C(3,N)+3C(4,N)-.....+(或-)(n-1)C(N,N)=1 (7.1)

                      这里的C(2,N)表示的是组合数,即在N 个数中的两两组合的个数,这里不方便表示上下标,就用这种办法来表示

                      质疑我连等级级数的收敛性都不会判断的人给我证明一下这个试试,实际上,我是凑来凑去凑出来这个式子

                    • 家园 不想让劣币驱逐良币

                      仅此而已

                      民科的毛病就是从来搞不清自己的思考会存在哪些问题。从数学到历史都是这样。这种东西只会浪费版面。

    • 家园 内斗似乎是人类的劣根性吧,不光是汉人。

      内斗似乎是人类的劣根性吧,不光是汉人。科举制度才千余年,人类已经内斗了几十万年了。没有科举制度之前,无论中国外国各种各样的内斗也没消停过。该隐杀亚伯时没有科举制度。罗慕洛杀瑞穆斯时没有科举制度,胡亥杀扶苏时也没有科举制度。这两者很难说有什么因果关系。

      • 家园 有的人说三个中国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

        这就是说明了中国人相对于日本人来说是更喜欢内斗的

        内斗的性格确实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但是有的民族更喜欢,有的民族更不那么喜欢

        我们看现在的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以后,如果俄罗斯人也像中国人这么喜欢内斗的话,肯定会陷入更加严重得多的军阀混战

        唐朝以前的内斗更多是王子们诸侯之间的内斗,比如扶苏和胡亥的内斗,比如汉朝时的各个诸侯国和中央政权的对抗等等

        科举制度兴起了以后,由于大量的没有多少社会实践经验的书呆子进入了中枢,并且严重过剩,这些人的精力就拿来内斗了,内斗就更多的成为大臣之间的内斗了,而大臣结成为所谓的朋党,就使得内斗更具有组织性(唐初以前的内斗不具有这样的朋党性质的组织性等等)

        就拿北宋来说,有王安石变法后的新党旧党之争,有根据地域来分野的蜀党,洛党,朔党之争等等

        科举制度对于党争而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年的考生和考官之间是形成了一种师生关系,师缘乡缘,血缘等等和官员的过剩,就造成了内斗的几乎不可避免,而且越来越严重

        • 家园 八十年代的顺口溜当不得真的。

          八十年代国门初开,那时没和外国人深交过而又艳羡西方富庶的中国人对外国有着桃花源式的美好梦想。把自己身边的种种不好的现象归结于民族品质的不同。我记得那时候连嫉妒都被分成东方式和西方式。似乎西方人从不会因为嫉妒而做出非理智的反应,只会因为嫉妒而更加努力上进。当然,这么说的人一般没看过莎翁名剧奥赛罗。

          日本人不爱搞内斗吗?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查一查日本自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有多少大臣首相死在自己人手里;SONY的蓝光DVD和TOSHIBA的HD-DVD又是怎样的互挖墙脚。中国有地域分野,日本又何尝没有?东京人和关西人就常常搞不来,除非是凑在一起笑话九州岛或四国岛来的人。

          军阀混战是一盘散沙的是中国人,长津湖畔万众一心的也是中国人。一个民族可能在一些时候表现得特别爱内斗,而另一些时候表现得比较团结,很难说哪个就是民族的性格。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是人类的本性。说中国人跟别的民族相比特别爱内斗我认为是没有根据的。

        • 家园 这个说法都是没和外国人深交过的中国人自己说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就有斗争。跟哪个国家没啥关系,只是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资源多,斗争相对不需要那么激烈而已。国外的帮派斗争也很严重的,不管是日本还是欧美,不说别的,俺比较了解的学术界那是绝对的要讲帮派,是一派系的,什么都好说,不是一个派系的,想方设法也要找你的茬子。

          • 家园 说几个例子吧

            比如商业竞争,中国的手机制造商很难超过4%的市场份额,中国的手机厂商(实际上家电行业都是)喜欢打价格战,中国企业自己互相压价,零售卖场和生产厂家之间也勾心斗角---反过来我们看日本的由商社---银行---制造业所组成的康采恩,人家就协调得丝丝入扣,至少在这点上来看,日本人就远远的比中国人更有合作精神

            如果中国的厂商可以更具有合作精神,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要上台阶至少要更容易得多

            再举一个例子,丘成桐先生说的,国际数学界特意照顾中国,在北京召开一次数学年会,结果到会的十个学者当中九个是北京的,只有一个是上海的(记住证明彭加勒猜想的那位先生是广州的)

            我到新华书店看了看中国经济五十人的书,看了看前面的人物介绍,同样的我发现里面只有一个是上海的,其他的不是北京的院校的,就是北京的什么研究所的---这说明什么呢?

            内斗性格确实每个民族都有,但是各个民族由于文化,历史发展等等的因素,是有区别的,有的民族内斗的劲头大,有的民族的内斗的劲头要小

            想一想近代中国为什么陷入军阀混战?----不是搞共和制了吗,为什么军阀们还是喜欢割地为王呢

            再来比较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受到了守旧派的严重阻挠----守旧派们说外国的东西是奇技淫巧,不值得学习的,要是中华的人真的要搞出来的话,随便都可以找出来这样的人,结果洋务派就叫守旧派们到全国去找人,守旧派官僚们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个的“生病”了--这只是两派斗争当中的一幕罢了

            反过来看日本的明治维新,拥护天皇的派别和拥护幕府的派别本来准备来一场大决战,一决雌雄,但是人们顾虑到这样的一场大决战会使得日本元气大伤,因此在政治家西川隆盛和胜海舟的调停说服下,幕府方面不战而交还大政----这就说明了日本的争斗的各派最终还是可以以国家大局为重的

        • 家园 三个中国人三个日本人这东西流毒太久了

          日本历史里内斗这个东西什么时候停止过

          三大幕府哪个不是在尸山血海的内斗里建立起来的

        • 家园 日本人的内斗有多厉害你大概不知道

          唐朝以前的内斗更多是王子们诸侯之间的内斗,比如扶苏和胡亥的内斗,比如汉朝时的各个诸侯国和中央政权的对抗等等

          这种纯属无稽之谈。

          大量的没有多少社会实践经验的书呆子进入了中枢,并且严重过剩,这些人的精力就拿来内斗了

          莫非贵族们、孝廉们很有社会经验?政治斗争跟社会经验根本没有关系。精力过剩云云,更不着边际。说到底是利益之争而已,不过有时候套了些大义名份。

          至于朋党,党锢之祸不知道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