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何以选择哲学――迎新致词 -- 邝言

共:💬30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何以选择哲学――迎新致词

    在文科基地经过三年半的学习之后,我终于还是选择了哲学。尽管我有时会有些彷徨,不知道出路在何处;有时我发觉自己是在绕圈子,在不知不觉中踏进了理性的圈套之中;我也曾因为心中原始的激情的褪去而迁怒于我所选择的道路,然而,凡此种种,终于还是没能改变这结果。

    我受友人之托来谈谈哲学这门专业,而且还是对新来的人谈。其实我对于新来的人并没有太多的话要说,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们前所未有地缺乏共同语言,我们越发不能从属于相同的类别,我们为某种共同的理念而激动已几乎没有可能。说实在的,你究竟为什么听我说?我并不真的很关心。

    我和我的这位友人不同,他一直致力于人民大众的共同进步(我不是在开玩笑),而我从来都是一位精英主义者。在我看来,时代从来都不是以它的全体而获得意义的,时代总是因它的杰出代表而获得意义的。换言之,如果你能做到优秀,那么你不必问别人为什么,因为你就是自己的尺度;但如果你做不到足够优秀,那么你也不必问为什么,因为你不是他,你又怎么会懂?也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向他人寻求过答案,但最终你会发现,真正的答案只能由自己给出。

    人在某些时候就是如此孤立无援,我并不是说有一条界限,即使是界限,这界限也不是区别,而是共性。我们的共性不再是“人类的”,而是“属人的”。这一字之差在于前者忽略了语词的生成性,将这个类本质加诸于所有人的头顶而成为规范;而后者则表明:每个人在作选择的时候都是在为人类立法,告诉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以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着,他的遭际可以与自己毫无关联,但一样会令人为之感动。因为,自由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意义。

    人的一生如此短暂,他终无可能穷尽人之为人的一切可能。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习惯于将人生看作是一个过程,我们为这个过程拟定计划,并付诸实行。你相信,当你实现了人生的伟大目标,你的自我价值就得到了证明。而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只是一种准备,而你所放弃的则被称为代价。可是,你的遭际不断地重塑着自我,并且不断地改变着长远的人生计划,到后来你开始觉得迷失起来,甚至觉得曾错失的那一切方才是你要找寻的。在你我身处的时代,已很少有人会去追问超越全部生活之上的永恒。当这种永恒还是一种信仰的时候,人们可以在上帝的脚下栖身,将现世看作走向天国的行程。如今人们已不再翘首以待末日审判的来临,因为于自我而言,死亡即是末日。死亡不是生命的延长线上某处的一点,不是人生大计划的终止符,它随时悬临。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海德格尔则说:“在生的各个环节上都浸透着死。”从自我觉醒到死亡,即是人的全部历史,对我而言,亦是世界的全部历史。然而人并不拥有过去,过去属于虚无;人亦不拥有未来,未来从来都不是真实存在。换言之,你我只是在当下感受到存在,只是因为你我还拥有当下,所以你我方才拥有一切。那么,为何让当下成为不可预期的未来的代价?如果生命终止在每一瞬间,你是否都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还是说,只是赶趟车凑个热闹而已?人不需为未来准备些什么,人只须在每一个当下竭尽所能实现最大的可能;人亦不必在选择的关头患得患失,因为没有人可以代你作选择,就像手捧一汪清水一样,无论你如何小心,一切总会流失;也就像身处飞驰的列车,无论你望着哪一边,非此即彼,错失的永远是一半的可能。无论你想成为谁,最终你只能是你自己。那么,做你想做的吧,别再犹豫。

    许多人一生力图避免想得太多,避免陷入哲人的深刻;当然亦有人喜欢永无止境地追索。我不关心你怎么想,反正你也不会告诉我。生命是只流传一次的绝唱,我自唱我风华绝代,我自唱我颠沛流离,当我听到我自己的声音,我知道,那即是完美。

    当你亲历这一切时再说吧,我不知道那时你会说些什么,但我敢肯定,你所要说的肯定与现在有所不同。

    PS:这是我在就读研究生期间面对本科新生的致词,现在看起来当时的确很有点书生意气。虽然随着成长,那份曾经的桀骜不驯已经渐渐褪去,但是我对哲学的执著信念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宏大叙事结束之后,哲学不再是人类的事业,它也和艺术一样,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一种私人爱好,而门外的人看来还有可能是一种怪癖。但是无论怎样,我还是会沿着来时的道路,走下去。

    以下是答复汇总。

    ※1※

    其实这并不是一篇哲学文章了,可是人们一看到这个title可能就先入为主地退避三舍了。。。

    名词?呵呵,让我来问你,雪个,你对氨基酸、基因或者维他命这样的名词感到陌生和畏惧么?恐怕不会吧?即便你是学习文科的,这样的名词你也会知道;不要说你,即便很多没有学历的老太太也知道。可是为什么呢?开始听到这些名词不也是如此晦涩而不知所云么?如果不是从事这方面专门研究的人大概也不能确切知道这些名词所指吧?为什么当它们走进我们视域的时候我们却能够如此寻常地就接受了呢?

    其实,人们不爱看哲学文章那不是因为哲学名词晦涩,而是因为哲学不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如今的生活被(科学)技术把握了话语权,(科学)技术作为最大的迷信深入每个人生活的一切细节。其实与此同时哲学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相,但是很少有人能听到它。

    一句话,如果你使用它,它也就和你手边的任何一个发卡或者钢笔帽一样亲切,若是你戴着技术的有色眼镜去看它,那么它对于你也就不会有什么益处。

    至于有用没用,那正是典型的技术评判法则,真正的“哲学的头脑”不会陷入无益的语词之争,它会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所有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标准,也包括它自身。

    有时候,换了一个视域,几乎就等于多了一次人生。不是么?我很愿意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其实“非常生活”的话题。

    ※2※

    我谈到这些现象的时候没有个别针对性啊,呵呵,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一般大家看到哲学两个字就头大了,更不必说讨论了。听到有人希望我多多谈论,我如何不高兴呢?

    我在文章里说了,这不是哲学文章,更多的是私人的感想,所以觉得不知所云那也很自然哪。若是问我为什么在新生会上这样说,原因很多,除却当时的自己也比较年轻,对中国社会哲学现状也多少有些不满之意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你说新生会被搞蒙,呵呵,那正是我的本意。你要知道,并不是哲学这东西真的那么困难,所以学生不接受它,事实上对哲学的恶感往往来自于哲学本身之外(特别是政治教科书)。因此,新生们来到这里,心中早有对哲学的成见,这时候对他们谈论哲学,这既不是我的职责所在,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想象一下,他们都准备洗耳恭听一番哲学这个东西(以便确认自己对哲学的恶感是非常合理的),无论你如何形容,他们都只能在自己原先的框架(那个被现状所深深侵染的框架)内来接受你的说法,这根本无济于事。

    而我则回避这个课题,把哲学当作感性的对象来谈论,我抒情而不讲理,这大概会出乎新生的意外。当他们听到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东西就不能如此理所当然地在框架内进行分类了,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被我称为“哲学”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只要他们能放弃原先的有色眼镜,那么一切都将成为可能并且变得容易。

    所以,他们其实不是被我搞蒙的,他们更多的是被自己原先的框架搞蒙的,不是吗?试想如果他们对哲学一无成见(这对谁都不可能而只是一个假设),他们的感觉就是新奇而不是“蒙”。而我正是要打碎那些既定的东西,给大家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对新生来说,也许我这么说是不全然对的,但是如果他们要试图反对我说的,那么他们就首先必须开始真正的哲学学习,而不是只要站在原先框架里对付我就足够了。那些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并不管用。

    然后,他们会看到,我这么说其实是有道理的,当他们确然能够找到我这么说的界限的时候,他们已经不会再试图像原先那样反对了,大家在真正的哲学中达到了彼此的了悟。因此我说,到那时候你不管要说什么,你要说的肯定和现在有所不同。

    所以,也请这里的每个读者耐心想想看,你是否对哲学早有不亲的先见呢?如果你尚不知道哲学在说什么,那么就让我们首先从放弃先见腾出空白开始吧。

    ※3※

    讨论是一种双向选择。只是我们看待事情,总是带着我们各自的眼界,很少能回过来看到我们自己而已。我不知道你所遇到的那些“喜好哲学的人”究竟是怎样跟你谈论哲学的,但是就你所提供的这段引文来说,我不得不遗憾地说那没什么好奇怪。呵呵,我无意为谁辩护,这里还是首先希望你看到我力求中肯的表达,若是你能耐心看下去,我将非常欣慰。

    学哲学的人谈论“主义”或者“理论”就像学数学的人谈论方程或者函数,像学化学的人谈论化合或者分解,像学经济学的人讨论资本或者利润……纵然我本人并不认为谈论“主义”或者“理论”就是谈论哲学唯一的方式,但是我不能否认那至少也还是个合法的方式吧。不论怎样定义哲学,至少被普遍同意的是哲学谈论的是人的思想,因此它相比起其他的学科(尤其是应用科学)来似乎离我们“质料的生活”更加遥远。范畴、概念是它基本的单位,如果有“喜好哲学的人”如此谈论哲学,我想我也没有什么可以埋怨的。

    如果说你不喜欢这样的谈论,那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个人偏好当然是自由的,因此你完全可以不和他们进行这样的谈论,这是你的选择。

    但是问题在于,他们这样的谈论本身并无过错。很可能他们对哲学其实一知半解,很可能他们口臭或者具有与他们所谈论的东西不相匹配的德行,很可能他们并不善于和别人讨论(没有人规定学哲学的人必须口才好,像如若那样的赞誉是委实不敢当的),也很可能、只是可能,这样一种谈论方式具有一定的性别偏向,等等,但是凡此种种,我们不能因此就归咎于哲学本身不是么?其实很多男人听到女人讨论化妆品皮包之类也头大如斗,可是我想他们不能就此说女人说的不是人话对吧?

    划清了这个界限,我们再来谈谈个人偏好。其实,很多时候个人偏好只是一个借口,尤其是当一个人对某些事情并不知悉的情况下,选择就难免会盲目。

    我们这样来看待哲学:如果说面对同样一棵树,生物学家说那是二球悬铃木,化学家说那是有机物,经济学家说那是私有财产,社会学家说那是一种文化界标……那么我们从这个描述得相对简单的例子中就发现,对每个不同的人而言,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说“眼见为实”,但是一旦我们要表述我们所如此这般“看到”的“事实”,我们却有各自不同甚至对立的结果。这就是“视域”。如果说各种“视域”是对这个世界(包括自我)的不同“看”法的话,那么哲学就是对这些不同“视域”(包括哲学自身)进行审视的“视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被看作是诸学科之极,那并非自居什么统治地位,那完全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

    在这里我不是试图要定义哲学,我仅仅是想说,如果你把哲学“看”作是一个怪物,那么除了那些顶哲学之名的事物的确可能给你这个感觉之外,还包含你自身的眼界因素在内。如果我们看遍天下却唯独不看自身局限的话,那么其实我们将会缺乏收获。

    感谢你耐心读到这里,其实我很了解上面那样严肃的讨论固然不无道理却还是很难令人愉悦,其实我也不是缺乏将话题变得轻松的办法,不,以后你会知道并非如此。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做一件事情必然有其界限,凡是真正高的境界,通达它的道路也势必正大光明。所谓入门须正,法乎其上,在探寻真理的开端之处,我希望我还是尽可能的保持严肃。雪个你虽然看上去活泼,但是我还是看到过你在某些特定时刻的庄严,因此我想你对此定能谅解。

    如果我这样的谈论方式还不至于令你头晕的话,欢迎继续交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您能否谈谈对社会文本一事的看法?

      其实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探索未知,只不过哲学的思辨色彩更浓厚一些。但后来好像越来越分道扬飙了。

      感觉上自说自话的哲学家太多,为什么基因或者维他命能被大家接受并认同,因为无论什么人提起这些名词,大家都知道说的是什么。哲学就不一样了,经常是绕口令一样的名词,the tableness of tables!

      一点个人看法。很喜欢您的文笔。

      • 家园 我们就随便谈谈好了。

        每个学科都有它专有的基本词汇,哲学也一样,所不同的是“好懂难懂”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是如今面对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但却远远不是哲学最终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问题上。想想吧,只是因为难懂,那么多的人们就畏难而退了吗?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这同这个时代的技术原则是相关的。技术原则的精神要旨在于“实用”二字,一个东西难,也许去学的人是少了,可还是会有人去啃硬骨头的,但是如果一样东西既难而且“没用”,还会有人愿意去钻吗?很不幸,人们就是这样看待哲学的。

        所以哲学被冷落的原因不是因为它难懂,而是在技术的价值评判下显得没有意义。维他命是什么?大概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但是科学家把一粒药片放在你面前说这就是维生素C,吃下去有用,能增强免疫力,于是大家都“懂”了。但是你让哲学拿出一样东西来放在面前,让大家觉得有用的,行吗?技术的功利法则甚至不让人们有这个耐心把话听完,就可以得出“空泛”的评判结果了。

        其实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探索未知,只不过哲学的思辨色彩更浓厚一些。但后来好像越来越分道扬飙了。

        哲学和科学作为学科本是不分的,这个没错。考究其词源学也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哲学和科学在最初的不分彼此是因为人类对精神的审视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那时候的科学,是作为自然哲学(甚至是自然神学)的科学,和如今科学的定义大不相同。如今技术原则下的科学,是纯粹的经验科学,如果一定要对应某种哲学水平的话,如今科学的哲学内核尚处于近代哲学之下,事实上,它滞后于当代哲学,这也很自然,当代哲学正是对技术原则的批判和颠覆。以上是一个便宜的说法,为求简单,但不够准确,不过对于感兴趣的人来说,也不必过于深奥了。

        • 家园 那么现代哲学究竟关注什么问题呢?

          古代的时候科学和哲学确实是不分彼此,关心的也都是人和宇宙为什么存在之类的问题。后来方法论上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的分离,科学研究的对象更明确了,就是自然界。而哲学却更广泛了,从自然到社会无所不包,而且经常是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

          请问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区别是什么呢? 我觉得科学的美妙在于其先进的方法论,经验的积累只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技术不过是探索未知的副产品而已。

          呵呵,跟您谈这些我实在心虚的很,我其实连半瓶子醋都没有,大学的时候对哲学有过那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憧憬,无奈只能对科学哲学领略一点皮毛,其它的书基本上是拿起来就晕。

          • 家园 科学的对象,哲学的主题与方法,简答题参考答案

            你说的还是挺接近的,别太谦虚么。

            科学的对象准确地说是经验世界,所谓纯然的自然(或者说客观的自然界)本是科学的一种假定而已。有道是“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自从康德划清了这道界限之后,就很清楚了。至于哲学,它的范围总的来说还是人的精神,或者说思想,它并不直接关注经验世界本身,它只是追问经验何以可能或者是否可靠等等,换言之,也就是追问精神与自然的关系。

            你提到方法论,这点很重要。其实哲学的主题是不太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讨论主题的方式和境域。以往的哲学(主要是指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就是主客二元对立,这就把哲学的所有问题都归入了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主观见诸客观等等之类的问题),而离开我们真实的生存越来越远。当代哲学就是打破这个认识论的传统,重新恢复存在的本来面目。当代哲学的主要方法是现象学方法(主要的努力就是洗清表象的形而上学的性质,说白了就是让事情成其为事情本来的样子,中止一切概念先行,我喜欢对人解释为摘掉看世界的概念的眼镜),表述方式是解释学方式(我不喜欢用语言哲学来指称之),也就是将语词返回到context当中,拒绝孤立抽象地谈论概念,强调任何命题都具有特定条件和界限等等。还是说得简单了,你对付着听听罢。

            我发现你的问题越来越大了,这样下去我要做论文了,呵呵。若是你有兴趣我们个别讨论吧,说来话长哪。不过再长我也愿意陪你说完的。

    • 家园 随便说说

      感觉你的欢迎词,就像古龙小说的主人公的道白.

      喜欢你的一个观点,哲学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爱好

      自我的感觉,不需要非知道是哲学,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哲学,在我搞的化学领域,我觉得很多东西,和我喜欢的一些人们说是哲学的东西,是非常吻合的,只不过,看是相背的观点,适用的是不同的情况,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哲学.

      道法自然,不对吗?

      一点个人的感觉,我觉得你的文章很好.

      • 家园 哲学的尴尬

        很高兴你喜欢我的文字。

        的确,哲学这个词可以被广泛运用,就像科学一词被广泛运用一样。作为一门学问,它自然也有其法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对于那些只是有一点兴趣并不钻研的人来说,哲学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修养。因此你这么说是不错的。

        只是作为我来说,如果有人向我问及这方面的问题,我想我该尽可能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来作答。哲学可以生活化却不能庸俗化,不是么?

        • 家园 不知道对不对

          做事情,能够不偏不倚,我想有时候非常的难.

          不过我觉得禅宗六祖,传教,到好像作的很好.

          门外汉嘛!不知道脸红的.

          哈哈

          • 家园 尽管说没关系

            禅宗对佛学的本土化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个问题关系到东西文化差异。

            不偏不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要求。这在中国有时候被叫做“中庸”,在西方则更多被叫做“客观”。背后的精神是不同的。

            我比较喜欢佛学的说法,那就是跳出“我相”,或者放弃“我执”。那就意味着走出自身眼界所限了。

            说的简单了,呵呵,再议。

    • 家园 记得有人说的:科学的终点是数学,数学的终点是哲学

      哲学学问大着呢..

    • 家园 哲学一直觉得是比较艰深的学科

      要求融通的东西太多。。。

      哲学学得好的人一般说(个人感觉)都比较深邃博通明睿犀利且词锋刚健

    • 家园 是超人?
    • 家园 答诸位:哲学也并不是这么谈的呵

      其实这并不是一篇哲学文章了,可是人们一看到这个title可能就先入为主地退避三舍了。。。

      名词?呵呵,让我来问你,雪个,你对氨基酸、基因或者维他命这样的名词感到陌生和畏惧么?恐怕不会吧?即便你是学习文科的,这样的名词你也会知道;不要说你,即便很多没有学历的老太太也知道。可是为什么呢?开始听到这些名词不也是如此晦涩而不知所云么?如果不是从事这方面专门研究的人大概也不能确切知道这些名词所指吧?为什么当它们走进我们视域的时候我们却能够如此寻常地就接受了呢?

      其实,人们不爱看哲学文章那不是因为哲学名词晦涩,而是因为哲学不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如今的生活被(科学)技术把握了话语权,(科学)技术作为最大的迷信深入每个人生活的一切细节。其实与此同时哲学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相,但是很少有人能听到它。

      一句话,如果你使用它,它也就和你手边的任何一个发卡或者钢笔帽一样亲切,若是你戴着技术的有色眼镜去看它,那么它对于你也就不会有什么益处。

      至于有用没用,那正是典型的技术评判法则,真正的“哲学的头脑”不会陷入无益的语词之争,它会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所有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标准,也包括它自身。

      有时候,换了一个视域,几乎就等于多了一次人生。不是么?我很愿意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其实“非常生活”的话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