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则新闻,请诸位河友评论 -- 雪风加野分

共:💬145 🌺1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小学生9年减少三千万人,各地希望小学大面积荒废

        各地希望小学大面积荒废 央视调查尴尬现状

        http://news.163.com/08/1211/20/4STJI72A0001124J.html

        "应该讲是一个锐减的趋势,我们看到相关的一些数据,1985年的时候全国农村的小学

        是83万所,到2007年还有34万所,就是59%的学校已经没有了,基本上已经被撤并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

        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九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范教授

        认为如果当初政府有关部门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规划,有些问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 家园 光看每年小学在校生人数就知道了

          全国小学的毛入学率已经好几年都在 90% 以上了,个别地区达到 99% ,相应的,每年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都在减少,说明什么?都出去打工了?

          2002 年是 12156.71 万人,招生人数 1952.80 万人;

          2005 年是 10864.07 万人,招生人数 1671.74万人

          2007 年是 10564 万人,招生人数 1736.07万人

          这几年,招生人数是有所增加,但是明显是千禧年的作用。而且,招生数增加,而在校生人数依旧在显著减少,只能说明,毕业的人数远大于招生人数。过了这两年,在校生人数下降的幅度只怕更大,到时引起的风波只怕不下 2005 年时的那样。

          今年的报告还没出来,但做个算术就行, 2002 年出生人口数是 1647 万人 ,当年招生是 1952 万人。今年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少 300 万是无疑的。自 2002 年以后,出生人口数大致稳定在 1590 万至 1600 万人之间(不能再少了)。也就是说,六年以后,小学在校生人数是 9600 万人。六年内减少了 700 万人,当然,相比今年的 300 万还算是好的。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们 2007 年高等教育的建设情况吧:

          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一年录取 600 万人如果还没忘记的话,我们现在一年出生的人口只有 1600 万。大家好好想想二十年后是什么模样吧。

        • 家园 (计生委)几个主要人口省份的生育率都在1.5以下

          1,根据2005年人口普查,我们出生的人口是1600万/年,他们的父母是70年代生人,是2500万-2700万/年.每妇女生育率是1.30左右,子代是父

          代的65%。

          2,农村拆了很多学校,辞了不少老师,就是因为小孩一年比一年少

          教育部2006年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3,几个主要人口省份的生育率都在1.5以下

          山西:2005年普查总和生育率为1.45,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60703_402334463.htm

          计生部门自己的文章

          ..................

           生育模式即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数量在全部生育活动中所占的比例。

          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省首次进入低生育率时期后,生育率继续保持

          下降的态势,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总和生育率为1.45,远

          远低于更替水平。“十五”时期山西省的生育率除了生育水平保持在更

          替水平以下外,生育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

          山东: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以下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8/content_4069731.htm

          “十五”时期,山东省年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约为12‰和6‰,

          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以下,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

          江苏: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3左右的较低水平

          http://www.jiangsu.gov.cn/gb/zgjs/zpd/tszf/zfld/wz/zyhd/userobject1ai5750.html

            从2000年开始,我省已连续四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0‰,人口自然增

          长率保持在2‰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3左右的较低水平,2003

          年全省计划生育率达97.8%%,人口类型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

          长”的低速稳定增长阶段。

          ------------------------------------

          四川,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左右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06/11/03/010177312.shtml

          ---------------------------------

          河南 全国人口第一大省2003年生育率只有1。4

          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3890

          全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由1990年的18.4‰下降到2003年的5.64‰,妇女总和生育率从

          1990年的2.9下降到2003年的1.4左右,10多年间全省共少出生600多万人,使河南人口突

          破1亿人的时间推迟了8年。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

          13年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这表明河南已进入全国低生育水平行列.

          ------------------------

      • 家园 中国超生严重的地方多在西北农村和南部几个省份的农村,但是

        沿海和北方城市超生很少,城市里的生育率更是1.0都没有.1亿人口的东北,农村现在有2个孩子的都是多的.就说四川,超生的也就是农村的有几个,成都的生育率已经很不乐观了.

        • 家园 人口最多(差不多全国1/10)的河南也还在继续超生

          河南人口一亿多—重庆从四川分出来过后全国第一. 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得河南人大量外流打工—河南人的坏名声这是很大一个原因. 今年夏天去青海调研, 在那里打工的河南人不少, 做最苦最累的活. 问起来, 河南农村(包括这些出门打工的)这些年的生育习惯是生两个, 如果有男孩就不继续生了,没有男孩还要继续生—这个,比起前些年已经是进步了. 和我聊天的河南大嫂听说我结婚八年,至今无孩,很羡慕的说”还是你们城里女人好啊,这些事情能够自己决定. 在农村, 结婚几年没有小孩,村里的闲话难听得能把你气死.” 她说自己很幸运, 一儿一女,不用再生了. 她的一个姐妹,不幸生了两个女儿, 怀了第三个,B超一看是女孩(按说这个是国家禁止的,但至少在这个青海的小县城,诊所的B超广告斗大的字)于是流产. 小诊所流的不干净,引起大出血, 差一点丧命.

          这,就是所谓为中国支付”人口红利”的人们的生活.

          • 家园 【讨论】你不要以偏盖全,请看全国农村超生多吗?

            先用数据反驳一下“在下,农村里二胎三胎的多的是”的说法,再用事例反驳,

            1,2005年底的人口普查,城市每户居民2。97人,农村每户居民3。27人。

            农村每户比城里多0。3人。要说成农村生3个,2个多的是。是没有根据的!

            2,根据这次人口普查,我们出生的人口是1600万/年,他们的父母是70年代生人,是2500万-2700万/年.每妇女生育率是1.30左右,现在城市人口42%,农村人口58%,城市化的主力又是农村的育龄人口。城市的只生一个,农村的生育率是1.6。怎么会2个,3个的多的是

            3,农村拆了很多学校,辞了不少老师,就是因为小孩一年比一年少

            教育部2006年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2005年的人口普查,城市每户居民2。97人,农村每户居民3。27人。

            农村每户比城里多0。3人,他超生多少?

            西西河网友的见闻

            最近让秘书统计了下我们下属公司农民工的生育问题

            http://www.cchere.com/article/993822

            形式真的很不乐观。

            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要反思了,不然农村空心化10-20年以后会成为现实的。

            除少数民族以外,85%是一个,10%两个,5%3个或以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993848

            这个比例真的吓了我一跳,颠覆了我对整个农村生育的看法。

            统计人群包括:

            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甘肃、安徽、江西、贵州、山西、湖南、湖北、陕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北京,16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人数1736人。

            这个结果我已经转送我家老人,老人看后也大为吃惊。在这个调查结果中显示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3-5个孩子的生育习惯已经基本消失。

            不能不说,这个结果让我震惊!很震动!

            在此感谢一直坚持这个观点的老孔和其他朋友,是你们的不断坚持让我搞了这次小范围的调查。希望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让一些老人看过以后,能有所触动。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村生育现状,但是我认为进行一次认真的生育调查而不是泛泛的人口调查是必需的!

            -------------------------

            我在苏北农村的见闻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994361

            关于计划生育: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我上大学的时候,生源减少,几个小学合并成一个,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乡一个了!那些前几年刚建的校舍还是新的,但是杂草丛生,都已经荒废了。出于私心,我曾经跟我弟弟弟媳讨论生育二胎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我是70年代出生的,我的堂弟堂妹们都是80年代出生的,他们都没有亲兄弟姊妹。现在我的那些叔叔们都非常的后悔,也非常的宿命,自己辛苦体验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经验,没有人可以传承,特别是生了女孩的那些叔叔们。

            ----------------------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news/2006/08-21/776842.shtml

              我每次回安徽老家时,都要去看望一下初中的老师,这所中学离我的老家只有1公里的路程,是本乡所属的初级中学,所有的学生都来自本乡。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共约500人。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室小而简陋,每个班七八十名学生挤在一起,每当课间休息,教室里总是尘土飞扬。可见当时学校的人气之旺。

              但这次返回母校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深感震惊。往日的喧嚣被一片凄凉所替代,当年有500名学生的学校如今只剩下100多名学生。据老师介绍,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两年前,乡政府已经决定把临近的几所初中合在一起,剩下的这100多名学生是最后一届毕业班了,等这届学生毕业之后,该学校就停止招生,我的母校将彻底关门了。往日的铃声将永远成为回忆。

              母校的兴衰促使我思考中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20年前相比,中国中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迅速下降,这和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直接相关的。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生育高峰在1965年前后,1962年的出生率是3.71%,1965年的出生率是3.78%,1970年的出生率是3.34%,一直到1978年之前出生率都在3%以上,但1978年的出生率下降到了2%以下。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在80年代正好处于上中学的年龄,因此,才有我上中学时拥挤的场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人口的下一代比他们的父辈少了一半多。这就是我的母校出现“门前冷落”的最根本原因。

              很显然,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学校生源的变化。同样如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 家园 现在的农村调查不是到村里转一圈就解决问题的.

                许多人进城打工,两口子带着孩子,反正我见到的生两、三个的多的是,这些多生的当然不会通知村里,村干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这些孩子在城里上学,农村的中小学校当然见不到人。

                夏天我回插队处,大队小学没了,为什么?小孩少了?都到县城里上学去了,在城里租个房子,有大人带着孩子在城里上学。

          • 家园 你有研究过河南城市吗?那里的生育率如何。这么说把,河南

            农村的多还是去了大城市打工,他们进了大城市之后也根本不愿意多生。你偶尔看到几个超生的,但是你看看你大城市的,更多的人是不要孩子或者只有一个孩子。生了3个的夫妻,还不足弥补丁克家庭的不生的缺口。丁克和找不到适合对象的人多,还是生3个的多?太容易看出来了。

            • 家园 中国农村人口多还是城市人口多?

              照你的逻辑, 北京上海代表中国, 成都代表四川, 河南的大城市代表河南, 当真是何不食肉糜, 看了几个大城市就赶英超美了?

              河南如果没有严重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那么多河南人不知道在家乡安居乐业,或者至少就近在河南城市打工,要千里迢迢跑到青海那种苦地方打工?我去的青海小镇海拔四千米以上,和我说话的河南大嫂抱怨说不知是因为高山反应,还是太累(她和丈夫开的夫妻小饭馆,每天营业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只要有人来吃饭就开门),头晕头痛的毛病在那里的几年从来就没有好过。更不要说一儿一女和爷爷奶奶留在老家, 常常想的眼泪汪汪也没有办法。难怪她说羡慕城里女人能够自由决定是否要小孩,她付出了养儿养女的辛劳--这么辛苦的挣钱还不为了孩子, 却基本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这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确实,没有这些人的辛苦劳作, 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奇迹不可能。 可是,得利的,城市是大头;付出代价的,大部分是农村人。 举一个简单的数字:中国留守儿童两千万,流动儿童三百万--这意味着,85%以上的民工子女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之苦。民工们把青春和汗水贡献给了城市,但85%以上的民工,连最基本的劳动力再生产都必须依靠农村来完成。也难怪有些人希望农村人继续多生,别无选择的为城市继续支付“人口红利”。

              • 家园 现在中国农村城市的人口其实是差不多的,很多人只是名义上的

                农民,而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现在的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已经明显少于工业和服务业的了,很多农村也有他们自己的乡镇企业,他们实际上无论生活工作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其实都是城市人的行为.而那些移民进城市的人,更是很快就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了.

                上边是我的城市农村的观点,其实这不只是我的观点,只要对社会有足够的观察的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看法.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在强调总体生育率的问题.目前中国实际务农的人,已经不是绝对多数了.而为什么你却不肯面对这个现实呢?

                然后我说说你的问题.你上边说了那么多话,很多都是你联想出来的,比如说什么"照你的逻辑, 北京上海代表中国, 成都代表四川, 河南的大城市代表河南",联想之后中间再插描述一下穷人们艰苦的处境,说一下那对河南夫妇的苦,还有什么"骨肉分离",宣扬一下悲情,让其他网友让上边你所讲的例子产生同情.最后顺理成章的站上道德至高点,想从道德的角度来压我,说我什么"当真是何不食肉糜, 看了几个大城市就赶英超美了?","也难怪有些人希望农村人继续多生,别无选择的为城市继续支付“人口红利”。 "最后的结论自然是我不仅是错的,而且是非常的很混蛋的,且缺乏人性的.

                但是你这样的手段其实就是和台湾民进党是没有区别的.往往都是讲不出道理的时候,就把道理放在一旁,而用这些感性的词汇和演讲来把对手从理性的辩论中拉出来,搞彼此抹黑的攻击性论战.这个时候往往不是谁有道理谁正确,而是谁看起来更有道德,就谁更正确.事实被歪曲往往就是你这样子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你的想法非常的感性,不去查找正确的数据和资料,而是凭借自己的感受来思考,这样子只会让你变的愚蠢和狂热,而且缺乏理智的.

                最后,我把我们的辩论往回拉一下.我先说一下我的主要观点,我认为中国总体总体生育率低下,需要尽快提高生育率才是我所想的.我也不知道你是怎么搞出什么这个那个,胡说八道一气,又说我这样又说我那样的,也不问问我是否有那么想过.你说你看到农村超生严重,但是统计数据无情的告诉你实际情况是生育率不足;你只看到贫穷,却看不到发达国家严重老龄化所埋藏的严重的养老危机,没想过将来人口30%多是老人的时候,人民会不会更加贫穷;你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农村人多,而却不愿跳出户籍制度和所谓的城市人农村人的角度考虑,实际上农业人口多还是工业和第三产业人口多.

                另外不只是经济角度,从社会角度来看,麻烦更多.河里有一个叫做同人于野写的{AMERICAN ALONE}的读书笔记的帖子,你去找来看看,或者去BAIDU一下;如果你更愿意看些高水平的学术性文章和书籍,可以看看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水平很高,最好看一下这本书,网上有,BAIDU一下就好.

              • 家园 任你搞下去,以后就是白发满街讨饭了,抚养不济。
                • 家园 任你搞下去, 中国人全球讨饭都不够

                  长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就是你所说的人不多的地方,现在粮食也仅能保持自己自足。当然,也许某些精英们,可以进化升级到不吃粮食。

                  不过我等草民,无论如何产业升级,也还是需要吃粮食的。

                  另外,全球大米交易量,大约是中国消费量10%, 所以,要忽悠中国只要产业升级有钱了不愁买不到粮食的,请多看看现实。

                  • 家园 对粮食,心里连个算计都没有,就诽谤中国人!

                    你还粮食呢,去看看吧,不要数都算不清楚,连个谱都没有

                    就对中国人口下手了!

                    国家要是被你搞下去,白白搞死自己!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4/11/25/6615.htm

                    黄季焜:数字说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科学院)

                    第二点,从粮食方面来说,自1997年以来,中国变为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在不断增加。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谷物年均出口1200万吨,到2003年这一年,净出口达到了1930万吨。这个也说明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在90年代后期也在不断的提高,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不断下降。.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4-41/200441-fm3.htm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中国土地的人田承受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算,人口承受能力近17亿”。

                    http://www.agri.gov.cn/ztzl/xnc/fzlssc/t20080227_980536.htm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丁声俊研究员还指出,除大豆以外,中国的谷物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已经成为谷物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净出口谷物285万吨。2007年1~11月份,净出口770万吨。2007年12月份,中国净出口小麦粉13.35万吨,折合小麦原粮14.83万吨。

                      “出口多,进口少,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国际粮价再高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大不了我们不进口了。”尚强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http://www.eeo.com.cn/eeo/jjgcb/2008/02/25/92727.html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出口谷物645万吨,进口360万吨,全年净出口285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进口只有155.7万吨,净出口835.4万吨。

                    1,2007年国家科技最高奖,李振声,反驳布朗

                    http://dzrb.dzwww.com/dzzb/dzzb-jrgz/200702/t20070228_2023348.htm

                    粮食,自一九九零年至二00四年的十五年中,有九年生产与消费平衡有余,余额为五千七百多万吨。这十五年合计进口粮食一点九亿吨,出口一点五亿吨,净进口四千多万吨,相当于十五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量的百分之零点六,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

                      李振声指出,中国自己能养活自己的主要理由有:中国耕地、草地和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去年人均占有耕地一点四一亩,人均占有播种面积为一点七八亩,满足人均粮食消费所需要的粮食播种面积一点二二亩,此外还有剩余播种面积零点五六亩,可供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其次,中国科学技术对支持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中国的粮食生产十五年保持了年均百分之一以上的持续增长。

          • 家园 关键是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基本上就成了摆设

            你穷地方生的多,富地方生得少,根本没法说。政策执行到这个份上,可以执行下去的潜力都已经挖尽,剩下的就是根本不可能执行的部分。既然执行不了,还要搞什么。

            而富的地方呢?你就是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照样会下来,既然结果如此,执不执行有什么关系。

            总之就那句话,发展是最好的计划生育手段。与其花钱养一帮整天无所事是的老爷,不如想办法加快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 家园 潮汕一带经济不是不发达, 但同样超生的很厉害

              要说发展, 必须要问什么样的发展. 要说人均GDP, 潮汕一带很发达了,但无论穷富, 那里的人都超生的很厉害.红领巾正好是那里穷人的例子, 但那里的中产阶级富人, 也一样严重超生.

              中国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确实问题很大, 这个,是应该怎么搞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 那些乱谈乱谈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人, 有意识的把这两个问题混在一起.

              另外, 中国人均生育率下降得最快的时候, 是七十年代, 而不是实行严格一胎化的八九十年代. 这个,其实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