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农业的出路之一----安静的革命 -- PBS

共:💬13 🌺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农业的出路之一----安静的革命

    最近从土地流转到耕地的红线争论一直到河友提出出口中国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以解决中国农业问题,各种争论都谈到这块土地已经达到极限,争论和方案走向都有庸俗化的趋势-比如去西伯利亚挖煤,和毛子结婚,偷渡,参加xx功以求得庇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讨论现在看来越来越明朗了---都解决不了中国问题。

    在继续控制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的同时,我们在现有的资源上能不能动脑筋,能不能使得农业生产的产量有所提高?土地得到有效地休养生息?农业就业不再是令人生厌的强体力劳动?

    农业向集约化,机械化是农业的出路,另外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比如使用良种,兴修水利都是方向,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崭新的方向-免耕农业。

    唵啊吽河友曾经提到这个技术,链接出处不知怎么后来变成出口人口那边去了,看来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容易。

    2008年《科学美国人》7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免耕--一场安静的革命》(No-Till: The Quiet Revolution)[URL=]www.agriculture-de-conservation.com/doc/revolution_semis_direct.pdf[/URL],介绍了这个“新”的耕作法-其实不新-免耕栽培的观点是美国人爱德华·福克纳早在1943年就提出的。。

    免耕法是相对于传统播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外链出处

    在上面的链接里,山西地区免耕小麦亩产增产25%左右。而广西免耕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564公斤,超过全国马铃薯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的一倍半以上。国内国际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称:“广西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创新了我国马铃薯栽培新模式,也是世界新模式,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这一新的栽培模式补充到《中国马铃薯栽培学》一书中。”

    世界上几个主要产粮大国如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的免耕面积都很大: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落后,目前已有3亿亩农田进入免耕栽培,外链出处,要是推广下去,河南土官逼着农民不要烧秸秆的笑话就不会发生了。

    免耕栽培是一项系统、严谨、标准、规范的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它所具有的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减轻劳动强度等特征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现在中国工业应该为这个现代农业的起飞提供有效的动力,机械和植保配套措施,比如小麦免耕播种就是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通过一种新型的农机具一次完成秸秆残茬处理、松土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环节,最后形成全部秸秆还田覆盖、集中深施肥和小麦沟播,是一项集多项农业增产措施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中国工业在制造大飞机,机床加工中心的同时也应该将自己的视线转移到现代农业机械这个方面来,这也是极大的内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城市化是不是农村和农业的出路?

      农业要规模化(土地集中) ,是不是农业人口减少到一定数量下才好进行?而小城镇化则让农民变工人。

    • 家园 花一吨

      俺也认为借着这次拉动内需的东风,应该大力推广各地、各行业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尤其是农业,大力推广先进经验、技术,最好让土地得到休养,土壤得到改良,为子孙后代造福。

    • 家园 前几年可能还是需要补充氮肥的

      秸秆里面的碳氮比例高,秸秆腐败所需要的微生物需要更多的氮来生长,否则就要从土壤里面吸取氮,也会导致土地贫瘠。所以需要补充一些氮肥。大约几年之后,土壤的氮含量足够高,可能就不需要再补充了。

      另外秸秆完全还田的必要性好像也没有介绍。秸秆毕竟还有其他用途,居民用燃料也好,生物能源也好,畜牧饲料也好,还是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秸秆的出路问题的。在中国实际上超过一般的秸秆都是有出路的。对于农民来讲,有收购的地方,直接能卖钱,肯定更有吸引力。可能需要探讨多大的比例还田,多大的比例可以用于其它的用途的问题,以实现最大的效益。

    • 家园 帮你加一点料

      看到了这篇文章

      外链出处

    • 家园 美式免耕不适用于中国粮食主产区

      《科学美国人》上的文章我认真读过了,适应美国单种作物、休耕轮作的生产模式。但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并不适用。国内粮食主产区推广的不是全面免耕,而是旋耕还、秸秆覆盖,统称“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文的口径和中国的“保护性耕作”不同,但国内现在倾向于“保护性耕作”叫做“免耕”,也算是和国际接轨。所以一下子中国的“免耕土地”面积就从2004年的300万亩跃升到2007年的3亿亩。

      国内土地资源有限,普遍是多种作物间作(混合种植,从六世纪起,中国就开始大豆和谷物间作)、套作(利用主作物生长间隙插种其他作物,如华北普遍小麦套玉米,甚至再套红薯或白菜,四川套种蚕豆,南方水稻套种甘蔗、黄麻、红薯),在时间和空间上利用率都很高。这两种技术都是在南北朝时期发展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就现在而言,在人均不到二亩地的情况下,免耕要推广,必然绕不过这个问题。就目前看到的“免耕”,实际上是“旋耕、秸秆粉碎覆盖”。美式的“免耕”在实验中效果不好,中式的“保护性耕作”倒是成绩不错。很可能,“免耕”这个概念的主导权最后要落到中国人手里。

      另一方面,美国的这个技术目前并不成熟,仅就《科》文中提到的问题,就有高度依赖机械、农药,病虫害防治困难等问题。国内的“保护性耕作”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从国内的报道来看,和《科》文中提到的免耕有极大的不同。一种是以低就低,适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水田等降低一点产量,但节省了化肥等支出),这和美国的免耕不是一个路子,但适合中国国情。

      另一块是机械化生产,以旋耕为主,就是耕作后把粉碎的秸秆覆盖在地表,用于套作。

      目前推广的力度比较大,但也有些问题,特别是一两年之后,经常出现杂草多、出苗少、缺肥、土地再平整等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秸秆在还田覆盖和沼气制备之间的分配。

      http://www.notill.org.cn/

      “中国免耕”介绍了一些情况,如有兴趣,可以看看。

      • 家园 科学美国人的我也看了,免耕最大的问题是单位产量会下降

        美国那么广阔的国土当然可以,不过中国还是需要另外想办法

        • 家园 美国的国情是土地本来就是黑土地,免耕可能不能有效利用地力

          而中国的土地在多达2000年的使用后,地力基本已经耗尽,所以采用免耕后地力有所恢复,反而产量上升,(山西地区的例子就是一例)。所以中国国情使用免耕就能提高产量。

          农业部并不要求东三省推广免耕就可能是这个地区还是黑土地。

          美国的免耕是为了节能节水和防止水土流失,中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恢复地力。

    • 家园 水稻怎么办
    • 家园

      希望农业也能成为国家拉动内需的关注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