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德国2009年物理学年会后感 -- liushaq

共:💬58 🌺2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动手能力

        老美的动手能力很多也很强,至少比我们这些大学出来的老中强。我的一个同事喜欢彩弹枪,尤其是24小时一场的。为了夜战方便,用一个数码相机和红外发光二极管住了一个夜视仪,还是集成在头盔里的。另一绝是他半自动射击听起来像是全自动。我们经常是三四个人压不住他一个。

    • 家园 你真的认可你的教授说的中国的房子质量只能保证二三十年

      他到过中国,说建房子的质量只考虑到二三十年,之后就拆了重建

      你真的认可你的教授说的中国的房子质量只能保证二三十年,你难道真的以为多数中国的房子拆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质量不行了,不拆就要倒掉了?我就是搞建筑的,现在建设的房屋五七十年的寿命还是没有问题的。

    • 家园 写得好,送花了.

      德国真正发达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高素质的人才和经过多年调整趋于完善的科研工业体系。

    • 家园 Hamburg2009是今年物理年会的一个分会

      不仅仅包括量子光学,还有生物、冷原子等其他方面,我们还看到一个报告题目是“在科学期刊做编辑”。据说德国物理学会是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物理学会的第二大学会。

      城市建设的发展快慢,变化与否其实是中性的。现在很多欧洲人评判一个地方建筑好坏的标准就是够不够老,越老越好。翻新一定要原样。我倒觉得没必要,艺术会发展,建筑为什么不。只要是美的,我觉得改造也是可以接受的。卢浮宫的金字塔开始建的时候全法国都在骂,现在不也成经典了嘛。

      德国的学位制度跟国内并不一样,diplom读出来之后相当于我们的硕士毕业。据组里来做毕设的洪堡大学的diplom说,他们前4年只上物理课,其他方面的课即使有兴趣也基本没机会去听,主要是时间冲突,没法连贯的去上那些选修课。4年之后选一个实验室或者公司去做毕设或者实习。要说真正的实验经验,我看并不一定比国内的硕士生多。至于博士生,我了解的跟lz有点不一样,相当一部分德国人把博士生只是作为一个找不到好工作时做的事情,在博士在读期间如果找到好工作就去工作了。当然,也许工科的博士跟理科博士有区别。

      这次在汉堡待了两天,每个报告只有12+3分钟,很短,所以感觉我们这个方向其实高水平的项目都没怎么来,基本都是让博士生来锻炼锻炼的。记得其中有个教授的报告,主持说,下面**教授也变成博士生来给大家做个报告。可见基本已经默认都是博士生报告了。

      组里没有博士后已经一年了,凡事都是我们几个博士生自己搞。压力很大,跟老板说招博士后进来,老板说“根据我的经验,博士后没有博士好用”。郁闷啊,有问题就给已经毕业的博士写mail或者打电话,那哥们在美国,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等到晚上才能找到他。

      又到了财政年底了,老板在找机会把剩下的钱花掉。这点跟国内有点像,不过国内可以在几个项目间把钱倒来倒去,不知道这边会不会这样。德国的财政监督制度虽然可能比较严格,但是同时也导致采购的效率低,买东西有很多paper work要做,比较繁琐。据加拿大来的博后说,美洲在这方面要灵活的多。

      据说德国的科研投资是和经济增长率挂钩的,在金融危机的当下,虽然目前的项目不会受影响,但是新项目恐怕要收敛了。

    • 家园 你这个题目应该叫“德国2009量子光学年会”

      你这标题把我吓一跳。2009年的德国物理学年会下下周才在Dresden开呢,我还以为我一觉睡了两周,会都开完了。

      量子光学的确是德国非常强的一个专业。而且相比其他国家而言,德国仍有不少素质很高又愿意学物理的学生。不过这样的学生毕业了,大多数最好的也去了美国,几个德国教授在一起开玩笑就说,唯一能够拯救德国科学的人就是布什了。

      前几天组里一个Karlsruhe大学来的德国女生,说她老板去了一趟中国,然后回来告诉他们,China is the future。他说中国的很多研究组现在发展非常快,而且中国一直到现在都有大量愿意从事科学的学生,全世界几乎每一个研究组都有很好的中国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回到中国,将称为中国科学的巨大推动力。

      我也感觉德国的R&D结合的很好,希望有大牛能出来谈谈中国这方面做的如何?当然我们肯定还不能跟德国比,毕竟科研水平查太远了,人家二战前是全世界科学的中心,我们可是从零开始啊。

      • 家园 同感

        我问我的德国同学为什么德国大学没有过去历史上那么辉煌了,他说德国教授工资低,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去美国。甚至跑到邻国瑞士。

        • 同感
          家园 瑞士人也不容易

          我认识一个,就是有家难回,很难在瑞士找到长期工作。

        • 同感
          家园 呵呵,我就在瑞士

          我们这里有很多德国过来的教授,学生。瑞士工资几乎是德国的两倍,一条边境之隔,工资就翻了倍,难怪大家都拼命往瑞士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