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 任爱杰

共:💬114 🌺49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啊……

                          或许那不是你的看法,而是我自己的看法吧

                          以前,我对统计有疑惑,即,一个大范围内成立的统计规律,对于个人,究竟有什么指导意义?结论就是那句话。

                          对于个人行为,统计学的作用有限。

                          历史趋势之类,也是如此吧。

                          • 家园 对个人的意义

                            就是个人不可能总是对抗大趋势.

                            孙文曰: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家园 事实上西罗马灭亡之后欧洲人一直在追求大一统

            事实上西罗马灭亡之后欧洲人一直在追求大一统。不论是早期查士丁尼的西征,还是中期的查理曼帝国,甚至后期的通过联姻的得到大片领土的神圣罗马帝国都以重建罗马,恢复欧洲的大一统为目标的。只不过有些比较成功,有些不那么成功罢了。直到拿破仑、希特勒,也可以说是对大一统追求的一种武力表现。

            • 家园 这只是追求

              而不是趋势。查士丁尼的西征或可和东晋的北伐相比。

              但这毕竟不是趋势。

              追求,是主观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不一定(更多的情况下,是实现不了的);趋势,是可能会实现但暂未实现的状态(说到历史趋势,似乎实现的可能非常大)。

              趋势,也是可以被打断的。比如现在的中国,各种发展可能都有,有向各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但一个趋势的实现是以其他趋势的消失为代价的。从后人的角度看, 那个变成现实的趋势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但,现在,我们谁敢说那是历史之必然?或者,谁敢断言将来的中国必定如何如何?

              汉末大抵类此。

              我赞同朱红明的观点。

        • 家园 【讨论】我解释一下。

          我什么地方怀疑大一统的历史必然性了?我只是认为这个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这也是秦的土崩的因素之一。

          1,“所以在今天我们以为的必然选项,在当事人看来,很可能是优先级很低的选项。”--- 这一点我是针对大家认为项在鸿门宴上蠢到居然没杀必须杀的刘邦而言的。

          2,我毫不怀疑郡县制的大一统是趋势。但是趋势性的事物在初期往往不是普遍性的,而且往往和时人的普遍观点相悖。我们所说的郡县制在战国(秦之外)并没有,只是出现了郡和县而已,封建仍然是主流。起初设置郡县基本在新获得的国土,或者废除贵族的封地上,是国君为了增强自身(中央的)力量以控制有封地的世袭贵族而为之的。唯秦采取了郡县制,几乎没有有封地的世袭贵族。您列举的李斯和贾谊的例子恰恰说明郡县制并非普遍被接受。因为李斯是“力排众议”,如果普遍接受郡县制就不会有力排众议的情况;而贾谊只是“削藩”,而不是反对分封,提倡秦的郡县制。相反他提倡分封,但反对封地太大,威胁了中央权威,要细分诸侯国到不足以威胁中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治安策)”。高祖建国广泛裂图封王,很重要原因就是:时人总结强秦猝死,有个重大的原因就是秦搞纯粹的郡县制,天下有事,秦室孤立。所以高祖要分封,“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甚至后来异姓诸侯王造反了,还在分封,只不过增加了一条异姓不得封王,异姓诸侯的封地小力弱。

          在司马氏代曹氏之后,司马氏强烈的和高祖有了共鸣,认为曹魏的速灭,就是不搞封建,所以司马氏又大搞封建。

          郡县,还是封建,直到唐代,精英们还吵吵得很热火。中唐柳宗元还在写“封建论”,阐发郡县制比封建制好。

          再多说几句,新生的、先进的事物必然给广泛的民众受惠,但是并非民众一开始就能广泛认知这一点。对当时的精英和民众来说,如果不是秦的大一统,他们哪里能感受之前难以想象的暴政苛政?对刘项的核心成员来说,没有封地,谁跟你打天下呢?恐怕将心比心,刘项觉得不给兄弟们封地才是说不过去的呢。

          • 家园 这句话不太明白

            我们所说的郡县制在战国(秦之外)并没有,只是出现了郡和县而已,封建仍然是主流。

            有2点不明,请教:

            1. ‘郡县制’是什么意思? 是普遍推行还是说一个地方的文武长官分开设立?

            2. 早在春秋时 就有诸侯设立了县

            <<史记.韩世家>>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

            我个人这里的'县'就是秦统一后的'县'

          • 家园 归根结底,主流是与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点是我的误解,抱歉

            第二点,有关先秦郡县,您说

            我们所说的郡县制在战国(秦之外)并没有,只是出现了郡和县而已,封建仍然是主流。

            也许我读书不多,所见书通常认为,至战国末年,郡县已经成为主流。比如,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2卷“战国时期,经过法家人物的改革变法,在各国都建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了诸如封建官僚制、将相分职制、普遍征兵制、郡县制、征收钱谷的赋税制以及人事管理方面的考核、俸初等制度。这些制度,为后代各王朝所承袭,在我国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第609页)

            当时各国的行政管理的需求来看,七国之间相互征伐,郡县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比如征兵,郡县制征兵才能真正保证一个国家有常备军;赋税也是如此,只有通过郡县的征税,才能保证国君运转各种机构;人事制度也是如此,虽然还有所谓孟尝等四大君子,但多数已经是通过政权的统一人事安排到郡县了。

            第三,李斯排众议,这里的“众”只是当是廷议上的“众”,岂可以理解成为整个社会的偏好。望文生义是很容易的,是我们是否可以因为“坑儒”而理解成为大部分儒生都被杀死了……。显然,用廷议之上的“众”只能说是抽样的不准确。就像是,我们拿论坛上的意见当作整个社会的偏好,或者说“人民群众的选择”。说到底,一种制度的推行成功与否,从长期来看,主流的看法与趋势必然是一致的。

            第四,用贾谊的事例来说明分封是一个非常不恰当的说法。贾谊论此事为毛主席最为赞赏。是因为其中本质就是削藩,就是推行郡县,(因为封国之地不广,而且皇帝又没事找事削去封国)而策略则最妥当,相比较晁错的鲁莽来说,可谓既有道义又有方案。如果您用《治安策》的分封来为您的看法来作注的话,其实大谬。

            第五,说得严重点,您对于郡县和封建的差别并未有本质上的把握。您举了很多秦汉之后分封的事例,这些事例事实上都不是真正的分封。事实上,早在战国时期,虽然还有封君制,这些封国就已经不等于实质上的分封,因为战国时的许多封君就不能世袭,其封地开始由国君所派官僚进行行政管理。

            至于汉朝的封国,则很快就变成只是一个名义。贾谊作为长沙王傅,是由皇帝所差遣,这样的王,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种荣誉称号罢了。如果将这些也王也都作为分封的证据,就干脆就说,中国过去2000千年一直是以分封了,因为任何一个王朝都这样的王侯。

            第六,所论

            对当时的精英和民众来说,如果不是秦的大一统,他们哪里能感受之前难以想象的暴政苛政?

            我没有看懂此论。大一统(郡县制的外化)与暴政只是一个同时出现,但两者实无必然关联。改革开放前没有互联网,我们是不是说,“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互联网”?

            在任何一个时代,总会有向后看的人。举出一些事例来说证明倒退的合理性,是随手可遇的。前文我已经说过,在社会偏好问题上,简单地举一两个事例就以“精英和民众”的名头说事,是不负责的。彻底的负责,是全民调查——那又是不现实的。合理的做法是利益分析,比如像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那样,才能够理解当时的主流与趋势。否则,读书再多,所引事例再丰富,又有何帮助呢?

            又比如

            对刘项的核心成员来说,没有封地,谁跟你打天下呢?

            其实很多人是为爵禄打天下,并非是封地。按你的逻辑,当年秦国征战六国,就不会有人跟从了;后来的革命者全都为了其子孙的世及封地作战吧?!

            还有您文中提到司马氏,当时实行半郡县半封建,而八王之乱说明的就封建制的彻底不合时宜。至于引柳宗元《封建论》证当时有封建郡县之争,甚无谓。唐初君臣之间曾有讨论,但很快议息。对于现实政治没有影响。至柳宗元时,当时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就时政问题。有研究者指出,韩愈压根不提及这个问题,当时几乎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柳宗元此文基本上算得上一种历史议论文。以此作为证据,有意义吗?后来明清、民初又有所谓封建郡县制争论,若以此作为人心思封建,恐殊损兄台见地。

          • 家园 说得非常好

            楼上那位朋友的辩驳,很多地方觉得非常牵强,比如用后面历史阶段中逐渐浮现出来的历史规律,来证明这个规律在更早的历史阶段就已经呈现出其历史必然性来了。这个...

            再一个很大的问题,正如朱兄这里指出的,就是某个东西虽然有好处,但在初始阶段能看到这个好处的人总是少数甚至极少数。霉果这里有个理论叫Diffusion of Innovation (新生事物的扩散?),无数牛人写了N多牛书来论述这个东西,正是因为新兴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东西,其被接受的过程很多时候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通行的打字键盘,其字母安排是刻意为降低击键速度而设计的(因为最初的键打出后归位太慢,经常出现粘连),后来由于技术发展,字键可以迅速归位了,这个时候出现了好几种新型键盘,字母的排列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同时也可以缩短掌握打字技能的时间,但最终这些具有明显操作优势的新生事物都死翘翘了!而且类似现象从来就没断绝过。所以拿郡县制具有巨大潜在制度性优势来证明项羽那个时代的人已经普遍接受郡县制,这个是说不通的。

            • 家园 所论似乎流于臆见

              其所论据键盘一案,流传多误,借地更正。

              就拿键盘事来说,这就一个最有名的用来证明所谓“路径依赖”的事例,证明所谓优越性有时不一定成功的事例。但是,这是一个不足为凭的事例,当年P. David用DSK键盘证明对QWERTY键盘的优越性来作为事例证明路径依赖,文发在1985年5月的Economic History上。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为大众流行的看法,但是可惜被后来的调查研究所推翻。S. Liebowitz and S. Margoli在《键盘的神话》(The Fable of the Keys)指出,DSK未能采用,是因为QWERTY键盘具有收益递增效应,换句话说,QWERTY键盘更好。1999年,他俩再度撰文,拿此事说明,好的东西必将获胜,而借此证明优越性也会失败的模型的无据。

              2009年诺奖得主E. Williamson也提到这个事例,在1995年发表的transaction economics(in Handbook of Economic Soiciology)一书中指出,“在QWERTY键盘案例中,路径依赖对效率只有轻微的影响,这种效应很容易落在可校正的无效率的阈限之下”。也就是说,威廉姆森这里退了一步,姑且承认DSK键盘有一定的效率优势,但称不上决定性,因为这种极其微小的差距是没有决定性影响的。

              从威氏此论,我们可以得出看法,一种稍具优势或者优势没有明显意义的制度或者选择,它的失败算不上优越性必然失败的证据。但是遇上封建郡县这样基本结构的问题,还借此说明新生事物也会死掉,似乎根据不足。

          • 家园 郡和县确实在战国已经出现,秦汉时广泛存在。至于

            分封,这个还要看封王的权利和封地有多大,具体事例具体分析才行。不能一看到大量封王就说不实行郡县制。

            • 家园 真正的郡县制不是说有了郡县就称得上的,秦,隋唐到现在

              大大小小的朝代称得上郡县制,因天下分为置郡设县(或更多行政地区),其财权,军权,人事权都收回中央控制,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封了王公贵族,也不是实封,而是虚封,只有食邑(如红楼梦给两府年年入贡的庄子),甚至人都不必去封地。---比如现代的南天王,差不多是虚封的诸侯王。

              而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西晋等,都是实封,封地上的诸侯有财权(甚至有的有铸币权),军权和人事权(大部分人事权,国相往往是中央派驻),加上诸侯王更是地大世雄,让朝廷精英不安。

              贾生一向就主张分封,但是反对封地太大,诸侯权利太多。比如铸币权,贾生强烈反对给诸侯,主张这是中央国家意志的体现,绝不可以给诸侯。

        • 家园 对历史不熟,但郡县制和分封制是相对的两种制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