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磕磕绊绊求学路 -- 然后203

共:💬90 🌺17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些人奋斗二十年,才能达到另一些人的起点

      我不是在发牢骚,只是在陈述事实

      从农村跳出来不容易。

      献花

    • 家园 3代一个贵族...

      不要指望一代就赶上...

      高考? 不要认为高考一次就完了...那个年代过去了...现在是一辈子都处在高考中.....

    • 家园 【原创】一 高考计划

      对所有的农村学生来说,从来都有两个选择,继续读书或即时下学。但我,只有第一个选择。

      我很清楚自己算不上天赋异秉,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更糟糕的是高考之前,我已经在那个不及三流水平的学校里,混了两年。

      学校在汉水边上,1950年代修建的汉江大堤称得上固若金汤。1998年,我刚进校,在学校门口向街尾

      望去,只看得见大水滔滔,几与堤平,几次洪峰对镇上的生活没有丝毫影响。

      越烂的学校越是要搞一些按成绩分班之类的名堂。第一次期中考试,隔壁班就有学生接受不了自己的成绩从五楼跳下,幸而没有闹出人命。

      我的各科成绩尚可,惟独数学积贫积弱,这在意料之中,但马上感觉到老师要对我揠苗助长。于是找

      班主任几轮磋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数学课后练习已经足够;

      2.测试题过于变态,这是企图以几个大气压水平锻炼超人的思路(这是我家乡的教学传统);

      3.高考的标准试题不会变态;

      4.我有完整的高考备考思路(来自中考经验).

      多年后看,当年的几条歪理还算的上是成立的,但动机显然不是单纯的。在临考的几个月里,自己也多次感到害怕,如果认真一点会怎样?但很快自己就给出答案,如果按照老师的计划,早就烦死了。从高一下到高二,所谓的数学一章一测,一月一测,我就没有交过一次试卷。

      烂的学校总有烂的传统,但不是因为老师和校训。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不善”如崩么。越是陷的深,也越是觉得悲哀,为自己,也为别人。有的同学很快就下学了,有的下学后又回来,然后再次下学。有的和社会青年有割不断的联系。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深夜的街头和大堤上闲逛,漫无目的。

      其实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每一个年轻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梦,但是有勇气面对现实并积极争取并不足

      以达到目标。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非常重要的东西是----方法和途径

      也许我是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怎样达到?最后我知道,高考,无可回避。

      即便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让自己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失败了这辈子也许就没有机会了。学校里坚持多年复读的,他们争取的也就是这样的机会。

      对于河里许多前辈来说,学习生涯也许可以用轻松快乐来形容,高考并不算人生的一道坎。但对许多

      人来说,高考就是提升人生际遇的唯一途径。我们的老师为了鼓舞士气也会将大学生活形容的花团锦簇: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

      于是订立计划。

      为了搞清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开始交数学试卷,即使知道自己只能拿20分。

      端正态度,面对现实,不去讨论什么高考公平与否的话题。

      制作日历,总体学习计划与学校安排保持一致,但对各阶段任务明确落实,开始形成知识点和考点的

      概念,学习计划具体到每天,一开始没有完成也不要紧,初期目的是让自己紧张起来。

      压缩非学习时间,吃饭时间5分钟,杂务时间30分钟。午睡时间15分钟。形成每天固定行动路线。

      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具体症状就是河里一位的ID-----上课犯悃。只要上课铃响,眼皮就开始打架,但只要下课铃响,立马精神抖擞。怎么办,一般,同学们用风油精清凉油,但最有效的是强制喷嚏----卷个小纸筒在鼻孔里捅一下。

      家乡作为著名的高考先进地区,各个学校备考计划都是经过实践考验的,这时只需要最大限度的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而只要舍弃所有的想法,全心全意准备,你反而不会觉得应试教育的苦。当然这种压榨式的学习必然不能持久,倘若坚持三年,再硬的弓也会拉断掉。

      一进入高三,气氛便截然不同了,首先换了老师,然后是海量的试卷。老师的水平和经验是高考决胜的关键。他们在教学思想和手段上可能有许多局限,但绝对不要怀疑他们的敬业和负责。对2001届考

      生来说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变数,那就是第一次英语听力和“小综合”。第一次的意思就是----考的不是学生,考的是老师的水平。大的考试变动是对学校综合实力的考验,而事实证明了,我们在这次变动面前应对失措。

      其实事后来看,那一次的高考改革,包括加入英语听力和“小综合”的效果有限。但上面的意图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也许完全背离初衷,而且在配套措施和准备条件都不充分的时候,好的计划带来的也许是

      坏结果。起码对我们来说,带来了坏结果。那次高考改革的主持人是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青。

      每年都有一次“三月会考”作为预演,这是湖北省八市一企联合组织的,基本上将湖北高考先进地区包括进来,一企指得是武钢。考后会有一个全体考生的排名。这次考试基本上是对全省考生的位次标明,考试结束也意味者备考进入了后半段。再牛的人恐怕也没有办法在3个月内将成绩大幅提升,所以各个学校也根据这个排名来给毕业班下达考核指标。各个考生也将在招生计划下来后根据排名来填报志愿。

      数学,还是数学。三月会考我的数学只拿到47分(总分150)。

      真要感谢当年的数学老师,我稳如泰山的时候,已经感觉到老师的着急了。到了这个地步,我隐约感觉到高考就像一条曲折的小路,通过它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和有什么特殊的技巧。首先作为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其标准性和所谓难度的可计量性就隐含了通过高考的可能性。当然具体的应对措施还是老师指点的,那就是抓小放大,从前往后答题,将能拿的分尽量拿到,有争取有放弃。

      所谓的第三轮复习基本上是查漏补缺。在这一阶段,我感觉到身体的不堪重负,于是每天用几分钟时间锻炼,做俯卧撑,从少到多,既锻炼身体,在精神上也有一个战胜自我的暗示。每天想象自己是一张弓,慢慢张开,到高考的时刻,就是“弓开如满月”的状态。这个身体锻炼和心理暗示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考生,特别是女生,往往忽略这些,结果不能支撑到考试结束就在身体和精神上出现问题。

      当能做的准备都做了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也不要去担心什么,保持状态,不喜不怒不急躁,平和安静,同时可以祈祷一下,希望有临场发挥的机会。

      以上的计划和经验都是我在那一年里摸索总结出来的。个人认为对底子薄,起点低的同学会有借鉴意义。

      考试一结束我已经不担心结果了。该来的总躲不过,数学达到目标,英语和综合丢了不少分。根据家乡重点中学估量的分数线,我估计自己也就刚过一本线的样子,参照三月排名,将本考区一本招生人数加总,自己能报考的学校就没几所了。

      总之,高考之路还算顺利。得到的启示是全力以赴,投入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和资源,要有好的愿景,要主动积极思考并快速解决问题。在思想上不要松懈,也不要疲劳,始终让自己有新鲜感。

      突然觉得这些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工作和生活。也许人生就是在精神和修养上螺旋上升的过程吧。那么大学生活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经验来顺利度过呢?

      关键词(Tags): #高考#磕磕绊绊求学路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 家园 和作者同在湖北

        可能大家都知道,在全国统考范围内,湖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可能是全国最高的。

        我是99年参加高考,记得那几年正好是湖北高考制度最为混乱的阶段。从99年开始,志愿填报方式改为在考后分数出来前,估分填志愿。

        那几年参加高考的湖北老乡们可能还记得,高三的时候会发一本志愿填报手册,这个手册包含了近几年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在湖北的招生数量、志愿填报数量、录取分数线等等。那本书被家严研究到快翻烂了,然后家严也成为志愿填报“砖家”。

        我的情况和作者不同,一直以来成绩不稳定。虽然在省重点就读,但是我那个省重点一直以来以“素质教育”为学校特点(高三的时候学校开了个体育艺术节,包含高三生在内3天不上课,同志们能想象么?)

        我的成绩上上下下,没有明显的弱项,当时也没啥明显的强项,属于2本上下的成绩。但是在高三上学期,提前批的军事院校开始来省重点招生面试了。其中大连舰艇学院来了本校,本人非常有兴趣的参加了面试,也过了关。记得面试当天上午和招生老师(两个海军中校)瞎侃了一通日本的大隅号问题,然后中午的时候老板就被招生老师邀请到宾馆面谈,动员老爸同意我加入国防事业。就此,我的高考有了保险。

        没想到在高考中,轻松自在的本人延续一贯的“每逢大考必发疯”的状态,考了个全校第15,其中物理考到148的全校最高(也许是全省最高,该信息出处为参加高考阅卷的我的物理老师,感谢她一辈子,她高三接手我们班以后,把我的物理成绩从及格线上下提高到了满分上下。她也是我表哥的物理老师,表哥98年高考物理146,也是全校最高。)……然后家里人(主要是祖母)坚决不同意我献身国防的要求,改投上海某211高校去了。

        世事弄人啊。

        • 家园 感谢回复

          我高中那几年是高考制度混乱的几年(想了一想,还是不用“最”字,因为到现在教育制度还是折腾不断),我是第一届“小综合”,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对考纲没有吃透,把握方向偏离,文科生全校过200分的只有三个人。

          再加上对大学专业不了解,专业志愿和学校也是瞎蒙的。这一蹉跎就是十几年的弯路,说起来都是泪……

          由此也留下一个心结:如果有机会,该让学弟学妹了解相关的信息。

      • 家园 同一年高考的握个手.
      • 家园 比我高一届,花一朵
      • 家园 楼主来自黄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