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高考 1977(上) -- 时光行走

共:💬37 🌺1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可不一定。

      这是一部只有45岁以上的人感兴趣的影片。

      在后半段追赶火车那场,我费了好大劲才没有哽咽出声来。

      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故事,但有些感觉是一样的。

      • 家园 追火车是个导演的卖点。

        也是觉得假。

        当然,他们那里似乎是兵团第一师,和俺那疙瘩离得老鼻子远了,不一样也是可能的。

        那年头,不像现在这样正规。到了边远的小地方,晚点误车司空见惯。个把晚点十几个小时,大家也不会奇怪。

        当然,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人情味儿。俺当年在北大荒施工的时候,常拿火车当公共汽车使唤。站在路基边儿上老远的招手,火车就会停下来让俺弟兄们上车,接着“哐嘁哐嘁”地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继续前行。

        那地方当时地广人稀,大家都差不多都是认识的。电影里站台上的两位苦苦哀求,那机车头的“大车”师傅不理不睬,那叫没人味儿,是要被众人指着鼻子骂的。更何况是年轻人赶考呢。东北边远的小地方,土是土,办事不讲政策不守章法,但是很讲人情友情,不像大城市人情冷淡,不理不睬的那个样子。觉得导演换个方式吸引大家的眼泪,更厚道点。

    • 家园 年轻人,美色的潜在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红颜误国啊!

    • 家园 【原创】高考1977(中)

      1966年小学还未毕业,即被卷入文化大革命中。其间复课闹革命一年,剩余的时间,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装半导体收音机——从上房顶架天线装矿石收音机开始。上附近农村的稻田、河沟钓青蛙——导致我现在非常爱吃青蛙,牛娃不行,连过大的青蛙都不好吃。去附近的军营斗狗——直接后果是如今我见到大型犬就心悸。到游泳池当然包括河沟里游泳——今天游泳还行。

      买一张汽车月票在城里逛来逛去,在当时的十大建筑前面留影。

      当年有一阵对照相、洗相感兴趣,苦于没有自己的照相机。有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同学居然自己动手做了个照相机,而且还能照出说得过去的照片,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1969年下乡,两年后被调到机务排。操纵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康拜因),开始对内燃机感兴趣,让家里寄来本农用机械的书。苦读多遍,很多地方还是不懂,例如点火提前角的图示等等,其实这只需要中学的知识。

      麦收的时候,康拜因忙不过来,佳木斯知青老许许旅长想了个‘歪点子’,跑团部修理厂做了个皮带轮换下康拜因上相应的皮带轮,但是这个轮和那个轮不一样,尺寸不一样。改变了传动比,加快了轮子的转数,相应提高了机器的效率,让连长大为赞扬。现在想这革新真简单,可那时我也是大为感慨,文化不一样脑袋还真不一样。

      我问许旅长:你改了轮子的尺寸,转数上去了,功效是高了,发动机带得动吗?

      自我吹嘘一下,感觉当时这问题还是问得不错的,康拜因设计时发动机和功效是应当有个合理匹配关系的。

      许旅长狡猾的一笑:带不动顶多把发动机憋熄火,咱们都先回宿舍睡一觉。

      一收笑容:不行重改个尺寸再做一个试呗,旧皮带轮有的是。

      我当时以为他计算过呢,原来也是‘招摇撞骗’。文化不够闹个小改小革还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1973年,突然有了消息,要开始推荐上大学了,而且是自愿报名,考试录取。

      这消息对我太重要了。以前连里也有过推荐上学的事,那是1972年。那次大概是多数知青第一次听说选送上学的消息,据说1971年就开始有少量推荐上学的事,这和咱这样的草民离的太远,听都没听说过。不管1971还是1972,只要不是可以自己报名,那就离我太远了。而且当时连里的各个舞台大多为老三届把持,我很多时候还处于半迷迷噔噔状态。这种事情基本都是半暗箱操作,有的人走了好长时间我们才知道。

      程序是这样的,团里给每个连队几个名额,第一先要自己报名,第二要群众评选同意、领导批准,这时你才有资格去考试,第三、第四其后的评卷和录取就不是个人可以左右的了。

      我是小学毕业的水平,但是,我就是想去上学。

      文化水平怎么办?老才告诉我:大多数人的水平都不会好到哪去,一定要试一试,只要能按分数录取还是有机会的。

      老才的经典语录是:如果我们努力,我们不一定成功,如果我们不努力,我们就一定不会成功。

      多年辗转,后来我和老才两家人又在北京会合了,今天的老才已是某医院的心血管专家、主任医师。

      老才是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一场文革彻底打碎了他的大学梦。但是他没死心,曾和我说:早晚大学还得招生,而且不会等得太久。

      高中生和小学生看问题就是不一样,这不是等来了吗?

      文化水平的问题由老才在自己复习之余给我突击补习。主要是数学,当年只考三门,政治、语文和数学。政治、语文只能靠自己,反正天天开会学政治,已经学了好几年了。

      于是我开始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拼命学习,虽然也不过是最基本的初中数学。

      时值麦收,正是康拜因手最忙的时候。每天早晨不到五点我们就得起来保养机器,直到太阳出来把麦子上的露水晒干,机器下地收割。收工没点儿,什么时候露水出来什么时候收工,一天三顿都在地里吃。

      别人是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我这是眼睛不闭光睁,一天生熬过去。

      回到宿舍就差不多夜里十点了,不能睡觉,连里的小学校去,教室里老才正在那等着复习呢。一直熬到两点左右才能回去,躺下眼睛还没闭上呢,五点又到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哈,您还真的认真复习呢。

        俺比您运气好,读完了全部初中,所以不必复习就能够对付了。

        当时建高压输电线路,电线杆子要稳住,就要绑上四根钢绞线做拉线,拉线地底下埋个大石盘。

        为了合理计算拉线长度,节约用线,就成了个“很技术”的活儿。老电工里只有二人会此“绝技”,整天价捂着盖着不叫别人师法了去。

        但是天长地久,大家都住在一个施工帐篷里,毕竟纸包不住火。才发现他们居然是把小孩子练字的方格纸,沿着直角边数方块,画出来之后,连上斜边,就“算”出来啦。

        结果,有一天因为在外施工期长了一点,他们的方格纸用尽了,正在发愁的时候。俺们几个知青凑到一起,树枝在泥地上算起了“勾股定理”,开方后告诉他们,该裁多长的钢线就不多不少。他们起初不信,苦于没别的办法,权且一试。不禁大惊小怪起来。原来不用方格纸,居然也可以算得出来。

        从那以后,知青被当成了“神仙”。

        唉,那年头,苦乐的事情真不少啊。

      • 家园 花!很有思想觉悟!
      • 家园 【原创】高考1977(下)

        第一次看见满草稿纸陌生的数学符号,尤其是第一次看到那个平方根号——‘√’,简直太神秘了、太深奥了、太好看了、太让人浮想联翩了。诸位可能觉得好笑,一个开方有什么了不起?小学水平的当年的我就是这个感觉,也许我有时更注意外在形式,你瞧这‘√’写得看上去多漂亮、多顺眼啊!

        很快我这就见成效了,眼睛肿起来了,长一个大针眼——麦粒肿,麦收收到眼睛这来了。

        从此以后那儿就成了我的薄弱环节,只要一上火,眼睛那儿就鼓包。

        这针眼长得真不是时候。说实话,那时想上学,本身动机就有嫌疑,什么嫌疑?不想扎根边疆的嫌疑。推荐上大学的条件最重要的是政治条件,就是‘具有牢固扎根边疆思想的同志’才应当被选送上学。简写就是‘想不走的人应当让他走,想走的人不能让他走’。你说这多绕人啊?我这想走的,首先要摆出不想走的样子,摆出一副志在边疆的架势。

        不能耽误麦收,该五点起五点起,该半夜回半夜回。自己的小九九得揣在心里,半夜回来再办正事。正事还得办的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明明是所谓‘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上学’,搞得像个地下工作者似的。

        可我这眼睛一肿就原形毕露,想欲盖弥彰都不可能了。一见面人家是这么招呼的:时光你小子想上学急的眼睛都肿起来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时候体会到做贼心虚的滋味了。

        平头百姓有平头百姓的好处,平时不起眼,不得罪人,不威胁到某些人的利益,人家也不注意你,高票通过。

        不管能不能考上,考试前一天走在通向团部大路上的人中有我一个——我们连离团部有20多里路,必须提前一天住到团部才能赶上考试。

        那条走过多次的路。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走过,看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走过,修康拜因走过,今天为自己的命运挣扎又走在这条号称国防公路的砂石路上,但是今天的走和往日的走心情大不一样。

        说起我的考试,既可笑又可怜。

        实话说,那年的所谓考试,说是初二水平都勉强,只能说有涉及到初二的知识。咱现学现卖,感觉数学考得还凑合。考场出来一对题,心里有点沾沾自喜,挤在人堆里暗暗压着兴奋听别人对题说事。突然一个‘…埃克斯(X)…’钻进了我的耳朵,我激灵一下,灵魂出窍,懵了。

        考场上的一个疑问一下明白了。当时在考场上不知怎的,突然头脑短路,不认识‘X’是什么了。也不怪我,诸位应当记得,当时的印刷体大写‘X’,那叉子四端的四个小横特别长,上边的两个小横和下边的两个小横各自都快联上了。

        在我的眼里就是联上的。说是联上的吧,中间似乎还有点分开,是印刷质量问题?如是质量问题也不该几乎所有的‘X’都这样啊?就算是联上的,那这个字母念什么啊?想想自己知道的有限几个字母,没有长这样的啊?

        真不能怪我,小学没英语课,更搞不清大写小写,山寨式突击数学自然都是用小写,谁知道这‘X’大写上面长出两犄角下面露出两蹄子。

        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时间不等人,按最可能的想象应该是‘Z’!怎么会和‘Z’连上啊?诸位还应当记得,那时的手写体大写‘Z’腰上有个向右的小捺。如果卷子上‘X’的犄角确实应当是联上的,蹄子也确实应当是联上的,看着没联上是印刷质量问题,那腰上那个小捺也可能因为印刷质量看上去长了点,那这‘X’就是个‘Z’。这就是思维定势,就往自己感觉的方面琢磨,旁边放着‘X’就是不往那边想,一条道走到黑。

        什么叫头脑短路,这就叫头脑短路。手写体大写‘Z’都知道,怎么就不知道大写‘X’呢?这也印刷质量那也印刷质量,哪这么寸呀?都跑我这集合来了?

        不管怎样,反正我就这么写了,也这么答了。所有‘X’都写成手写体大写‘Z’,还自作聪明把所有手写体大写‘Z’腰上的那个小捺故意写长点,以示和卷子上的一样。

        这就是土八路和正规军的区别,也能打鬼子,老百姓看着有点不放心。这就是山寨版和央视版的区别,都能让你感官愉悦,叫的价钱就不一样。这就是自学成才和院校毕业的区别,文凭一样,含金量就是不同。

        不能怪我,土八路有土八路的苦衷。前两天看一个帖子,说当年农村的百姓不懂大学学历的等级,一律认为大专就是大学。这哪是农村百姓不懂,我也不懂。毕业到油田工作好长时间后我才知道原来大学学历还有‘大专’‘本科’之分。

        从此我陷入了永远拔不出来的猜想之中。把所有‘X’都写成‘Z’到底算对呢还是算错?作为一个未知数的代号把它写成什么其实都不影响最终的结果,但是会不会判卷老师只以标准答案为准呢?

        后来到了学校,我还是想弄明白。有一次问数学老师是否知道我们当时考试的成绩,老师点点头,我说可以告诉我成绩吗?老师摇摇头。

        有了这个疑问,等待的日子对我就更加漫长。让人眼花缭乱的政治形势也搅进来加长了等待的日子,突然冒出个张铁生,以一张白卷打乱了千百万人的上学幻想。看到报纸上有关张铁生的报道,文质彬彬的老才也一反常态破口大骂。

        真是一只老鼠搅了一锅汤。

        政治上的眼花缭乱就是让人晕头转向,一阵群魔乱舞之后,张铁生之辈如愿上学,我们也终于等来了通知。

        我可以去念书了,但是那个数学成绩到底是多少呢?也许我那个数学也等于一张白卷?

        政治有时也有好处,由此带来团副政委在我们连蹲点搞什么运动,由此带来的副产品是我们连上学名额多达六个,由此带来我这无名鼠辈也有可能混入读书队伍。

        还记得所有上学的人集中到团部训话,回来的路上大家挤在车上,一个上北航的知青正在我对面,脖子上挂个‘军挎’(书包),就像文革时马路上的‘小混混’,不同的是小混混脖子上军挎里藏的是菜刀。面对大家羡慕的眼神,准北航工农兵学员目光坚毅、天下无我。

        学校是重要的,但是学生是更加重要的,所谓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常拿LD的弟弟举例说事儿,遥想当年,我正和LD打得火热时,她弟弟开始读书,读电大英语单科,那时她弟弟在江西工作。遥想前几年,我家孩子读大学,她弟弟还在读书,读博士后。这几十年追求学历的路程可谓漫长,成教中专、成教大专、成教本科、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生、博士后,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哈尔滨、杭州两高校教授。

        我没有那样的毅力,但和LD在旅途中对她弟弟的寒窗苦读给予了持续声援和短期陪读。他在青岛海洋大学读博士时我们全家住在博士楼游览青岛,他在武汉中科院水生所读博士后时我们住在武汉大学博士后楼逛遍武汉。我尤其对武汉大学的建筑印象深刻,太漂亮了。他举家迁往杭州,我们也赶忙去凑热闹,印象不好,人太多。

        虽然当年去的只是个中专,大庆石油钻采学校。若论条件,大概是当年最差的学校了。但是,从此我总算挤进了读书人的行列,摘掉了文盲帽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哈哈,先谢宝,再请教。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叫您给整蒙了。

          您这是参加1977高考,还是蒋南翔那次搞得1973工农兵学员考试录取?

          似乎是后者?

          无论如何,还是和您握握手吧。

          俺也是那年的工农兵学员,1973级呢。

          • 家园 咱也是1973年走的。

            看到人家演高考,不由想起我们1973年所谓的高考。

          • 家园 读书人不打诳语,您和时光前辈是我们父辈。

            我的当年只是“十年前”

            虽说我们没有恢复高考时候的窘迫,但通过的人也都是脱了层皮的。

            大学室友的伯伯叔叔和他父亲,三个人中学毕业的时候恰好赶上小平的三起,于是都能上大学。也是人生奇景。

            • 家园 这么说,

              你大学室友的伯伯叔叔父亲,中学毕业就上大学,都有很好的运气呢。

              俺大学室友里,有这些叫人羡慕的同学。

              一个寝室的同学里,最小的16岁,最大的32岁。最小的那一位高中刚刚毕业,最大的那一位是高中数学老师。

              这样的同学奇景,也就是那个时候看得到啊。

          • 家园 给前辈上花。

            您的ID让我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

            话说当年我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状就是您的ID。

            • 家园 别价,握手。

              咱们是同辈啊。

              在野外跑惯了,干惯了,歇下来就打瞌睡的时候。

              忽然坐在教室的板凳上,老毛病照犯,改起来很难啊。

        • 家园 恢复高考影响了太多人的人生轨迹

          该称时光前辈了,您与家父大致是同时代的人。

          家父66年高中毕业,都填了高考志愿了(我小时候还看到过,好像是报的山大),结果文革开始,成了最老一届“老三届”。

          一拖就是十年,77年恢复高考是在冬天考,老爸那时在乡下,好像只是提前两个星期才知道消息,第一次没考上。又过了半年,是78年的高考,终于如愿考上了。那一年,哥哥7岁,我3岁。(如果没有文革,这个世界上肯定不会有我)

          同班同学中,既有30多岁的,也有十七八岁的。其中有一个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担任过山东省作协主席。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老爸的毕业照,老爸指着几个人,说某某某不是东西,和老婆离婚了……

          80年代初,有一次离婚潮,好像跟恢复高考有一定关系。

          妈妈的文化水平很低,如果没有文革,不会有这个家庭。当时老爸要高考时,妈妈也很通情达理,虽然周围很多人劝她不要让爸爸去考。后来,爸爸毕业后就去了政府部门工作,也没有与妈妈离婚^_^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