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河入海处之课间休息—关于人民的漫想 -- 史文恭

共:💬168 🌺653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疑问

      但是1941年,国民政府取消了这笔巨款

      所以这一段时间,是TG当时干群关系最艰难的一段。

      1941年当年,就把税收额,从20万担,降到了16万担,以后逐年削减。

      哪年最困难?大生产运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疑问
        家园 1941年的时候,国共撕破脸。。

        1月发生了皖南事变,此后,陕甘宁边区就没有政府拨款了。于是穷极之下,刚开始,就只能靠加大人民负担来渡难关,同时,前一年的百团大战引来了日寇疯狂报复,根据地人口和面积都大量缩水。所以1941年是TG的一个非常困苦的年头。

        因此才会发生延安老百姓嘀咕为啥东哥没有被雷劈的故事。

        在此危急关头,东哥才大力提出大生产运动(开源)和精兵简政运动(节流)。具体到大生产运动,其实是一个过程,各有先后。王震的359旅1941年3月就去南泥湾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南泥湾也是军事要地,它和新四旅垦荒的富村川正好锁住了咸榆公路。) 但是大规模的发动是比较晚一点的。大概在1942年左右。

        • 家园 谢谢

          我本是疑惑大生产运动有那么立竿见影吗?

          1941年粮食征收了多少?20万担,还是16万担?

          另,一担小米有300斤?

          • 谢谢
            家园 王树兄看帖子真细心。。。

            恩,1941年是征了16万担。。。

            此外,延安公粮当时计算的确是一担 300斤

            外链出处

            “...

            (一)征收救国公粮任务:据统计,1937年至1949年,13年间计征公粮数为360.76万石(每石300斤,每斤16两,下同)。实际计征公粮342.33万石。。。。”

            • 家园 这个数据对不对?

              13年共征收360.76万石,平均到每年,是27.75万担。如果1941年是征收的高峰(16万担),那还是对不上啊。

              • 家园 经不起表扬啊。。。。。后来边区面积大大扩大了。。

                看那个链接下面的文字。。。

                “1948年自卫战争转入反攻时期,边区政府决定征收公粮32.23万石,征收办法分为老区、新区两种。在老区,按土地常年产量,扣除每人平均的免征数后,一律按23――25%的比例税率征收。新区是按农户当年农业及副业的实际收入与家庭经济状况,民主评议,村民大会决定其征收数。雇农一律免征,中农按总收入10――15%税率计征,富农按35%税率计征,地主按55――60%的税率计征。

                1949年,山西省境内原国民党政府管辖地区先后解放。边区政府安排当年征收公粮任务199.42万石;并确定老区实行《农业税暂行条例》,新区按《公粮征收暂行办法(草案)》征收。在老区计算标准改市斗、市斤,比例税下降为20――30%;新区公粮一律征收收益税;对地主、富农的土地并征收土地税。”

                • 家园 惭愧,没往下看

                  看了一眼,发现

                  1943年,边区政府先后在安塞、富县、延安、绥德、庆阳等县试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则”当年安排公粮征收18万石……

                  这不是比1941年的(16万担)还高吗?

                  很难说是

                  1941年当年,就把税收额,从20万担,降到了16万担,以后逐年削减

                  • 家园 这个您很可能是对的。。因为俺引的“逐年递减”

                    是来自一篇歌颂南泥湾的史料,所以俺觉得,1943年安排18万担的可能性也有。。不过,这里面具体的数据很复杂,各种说法之间都有参差,比如有李成瑞的说法,林伯渠的说法,谢觉哉的说法等等。

                    又,李成瑞的《抗日战争时期几个人民革命根据地农业税收制度和农民负担》,《经济研究》第二卷,108期,1956年。的数字里,

                    1943年延安征得公粮就是18万担,1941年,20万担,1942年16万担,1944年,16万担,1945年,12.5万担。(此处可见1941年征的公粮数是20万,和俺上面引的说法有争议。)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边区在实行土改后,整体粮食产量一直上升,如1941年,147万担,1942年,150万担,1943年,160万担,1944年,175万担,1945年,160万担。(数字同上)----所以总体来说,边区农民的负担(征粮百分比)是逐年减少的。

                    • 家园 人均一担/年

                      1941年,147万担,1942年,150万担,1943年,160万担,1944年,175万担,1945年,160万担。

                      假设边区人口一直是150万人,那么没人每年平均正好一担粮食(300斤),不从边区外购买的话,人均一天不到一斤粮食,紧巴巴的。

                      当然人口里有小孩,吃的没有成人多。但考虑到数以万计的青年人奔赴边区,边区青年人口的比例应该比正常分布要高一些。

                      -----------------

                      土共辖区只有一百多万人,国府管辖范围的人口何止百倍于此,胜负却颠倒了过来,感慨啊。

                    • 家园 去找了一下数据

                      外链出处,史兄基本上是对的。

                      1941年至1945年农业税收入如下:1941年,20.1万余石;1942年,16.5万余石;1943年,18.4万余石;1944年,16万石;1945年,12.4万石。(注:《陕甘宁边区历年公粮负担表》,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52页。)

                      即:

                      1941 20.1

                      1942 16.5

                      1943 18.4

                      1944 16.0

                      1945 12.4

                      五年合计为83.4.

                      -----------------

                      据统计,1937年至1949年,13年间计征公粮数为360.76万石(每石300斤,每斤16两,下同)。实际计征公粮342.33万石。
                      1948年自卫战争转入反攻时期,边区政府决定征收公粮32.23万石
                      1949年,山西省境内原国民党政府管辖地区先后解放。边区政府安排当年征收公粮任务199.42万石

                      以下一律使用计划的数字(计划和实际出入比较大的估计是最后两年):

                      360.76 - 199.42(1949年)-32.23(1948年) = 129.11.

                      ---------------

                      129.11 - 83.4 (1941-1945)= 45.71.

                      ---------------

                      仅1938年至1941年共采购粮食8.45万石,相当于1937年和38年两年公粮征收任务的一倍。

                      那么1937年和1938年两年共征收4.23万担,也有的地方说1937和1938年各征收了1万担,这里按多的算。

                      45.71 - 4.23(1937、1938年) = 41.48.

                      ----------------

                      这41.48万担,对应着1939、1940、1946和1947年这四年,平均每年约10万担。教头在文中也提到过

                      1941年,TG在陕甘宁地区的税收比上年增长了一倍!(达到20万担小米……)

                      -------------

                      从1941年开始,征收总额基本上是逐年递减的趋势,考虑到粮食产量的增加,平均来说负担是减少了。

    • 家园 其实,总理这句感慨应该可以用在每一个老革命根据地。

      闽西老革命根据地的农民一直到七十年代还是很贫穷的。我以前曾经提到,我母亲六十年代下乡时,当地的生产队长为了接待省城来的医生,跑了十几里路去借米。

      一般来说,老革命根据地都是穷地方,穷则思变吗,但是改变也是很难的事,自然条件摆在那里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