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共:💬453 🌺1912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们交友还讲究学习朋友身上的优点,忽略他的缺点

        为什么对老师还那么苛求呢?那对古代的科学发现难道不是这个道理么?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亚里士多德如是、牛顿如是、爱因斯坦如是……李时珍也如是。

        何况有些看起来挺恶心的药物的的确确是古代行之有效的经典偏方,虽然如今还不暂为现代医学所确认。比方直接喝新鲜尿液防治内出血等等。

    •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4)中——《本草纲目》

      但凡认识点中国字的,大概没有几个不知道李时珍的名字。各地的中医药院校中,李时珍的塑像也多半是标准配置。中学的走廊里,曾经悬挂过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李时珍也会位列其中。曾经流传很广的文革中陈永贵的笑话也是用李时珍做道具。所以有点过气的小天王周杰伦,唱那首《本草纲目》时,很难说是他宣扬了传统文化还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了他。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人。就是今天湖北蕲春县蕲州镇,韩愈写“苛政猛于虎也”的地方。柳宗元说的那个蛇,就是中药的白花蛇(蝮蛇),李时珍本人甚至专门写过一本《白花蛇转》,不知道是不是打算为韩愈的文章做个配套科普扫盲啥的。

      他一生写过很多书,流传下来的只有三种,最有名气的就是《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一百九十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载方11096个。

      记得老熊刚刚开始学中药的时候,很多人好奇的问我,上课是不是要读《本草纲目》,我只好略带尴尬的回答他们,不全读。

      事实上,我直到今天也没有从头到尾的读过一遍!除了艰深晦涩的文言文,横竖不认识的冷僻字,和当年的教学大纲没有要求我们掌握1892种药物以外,更多的是因为《本草纲目》事实上是中药行业的一本古代工具书。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芍药

      内容:(芍音杓,又音勺。《本经》中品)

      【释名】将离(《纲目》)、犁食(《别录》)、白术(《别录》)、余容(《别录》)、铤(《别录》),白者名金芍药(《图经》),

      时珍曰∶芍药,犹 约也。 约,美好貌。此草花容 约,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亦通。郑风诗云∶伊芳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董子云∶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赠之。俗呼其花之千叶者,为小牡丹;赤者为木芍药,与牡丹同名也。

      【集解】《别录》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颂曰∶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结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

      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矣。

      《安期生服炼法》∶芍药 有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

      承曰∶《本经》芍药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种植者,乃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为药。今淮南真阳尤多,根虽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药少效。

      时珍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竹刀刮去皮并头土,锉细,以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时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农∶苦;

      桐君∶甘, 无毒;岐伯∶咸;雷公∶酸。李当之∶小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

      杲曰∶白芍药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

      之才曰∶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禹锡曰∶别本须丸作雷丸。时珍∶同白术补脾,同芎 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别录》)。治脏腑壅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甄权)。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

      ,发背疮疥(大明)。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 气(元素)。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后重(时珍)。

      【发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补气,白者补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减当归。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收逆气而除肺燥。又云∶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

      元素曰∶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药。盖泻利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 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宗 曰∶芍药须用单叶红花者为佳,然血虚寒人禁之。古人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震亨曰∶芍药泻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后重者不炒。产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子》言∶赤 补气,白治血,欠审矣。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酸寒之药多矣,何独避芍药耶?

      以此杲曰∶或言古人以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缓中何也?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故四物汤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

      【附方】旧六,新一十。

      服食法∶颂曰∶安期生服炼芍药法云∶芍药有二种∶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其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若取审看,勿令差错。凡采得,净洗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捣末。以麦饮或酒服三钱匕,日三。服满三百日,可以登岭绝谷不饥。(《图经本草》)

      腹中虚痛∶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 寒,再加桂一钱。水二盏,煎一半,温服。(《洁古用药法象》)风毒骨痛在髓中。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后方》)

      香港脚肿痛∶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点服。(《事林广记》)

      消渴引饮∶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 之患此九年,服药止而复作。苏朴授此方,服之七日顿愈。古人处方,殆不可晓,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陈日华《经验方》)

      小便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空 心服。(《博济方》)

      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

      衄血咯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古今录验》)

      煎六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为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圣惠方》)

      经水不止∶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之。(《熊氏补遗》)

      血崩带下∶赤芍药、香附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盐一捻,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二服。十服见效,名如神散。(《良方》)赤白带下,年深月久不瘥者。取白芍药三两,并 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广济方》∶只用芍药炒黑,研末,酒服之。(《贞元广利方》)

      金疮血出∶白芍药一两。熬黄为末。酒或米饮服二钱,渐加之。仍以末敷疮上即止,良验。(《广利方》)

      痘疮胀痛∶白芍药为末,酒服半钱匕。(《痘疹方》)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圣济总录》)

      鱼骨哽咽∶白芍药嚼细咽汁。(《事林广记》)

      不好意思,引用的“芍药”这段长了点。对于芍药这样的常用药,李时珍不厌其烦。从名称到历史沿革,从产地到采收加工,从功效作用到临床应用,以及常用的方子,都是先列举古人观点,再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古人的文献,基本能做到引用完整,重要的古书,无一遗漏(据说参考文献多达800种)。在老熊的日常工作中,除非有特殊的需要,一般只要查阅《本草纲目》,就基本可以对一个药物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了如指掌。这样的书不是工具书还是什么呢?

      可以想见,在不具备任何文献检索手段的明代,李时珍这么做,工程(不是工作)量是何等的巨大。事实上《本草纲目》的撰写是李时珍家祖孙三代殚精竭虑的成果。李时珍本人为此耗费了27年的光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都还在为此忙碌着,而且至死都没有看到它的出版。

      而李时珍自己阐发的部分,则多是他自己的亲见亲历亲闻。有感于古人在书斋里写本草容易以讹传讹。李时珍曾经花大量的时间用于野外考察。比如他曾经亲自和捕蛇人上山捉那著名的白花蛇。并这样描述

      时珍曰∶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

      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

      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

      此寻获。先撒沙土一 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

      者则否矣。故罗愿《尔雅翼》云∶蛇死目皆闭,惟蕲州花蛇目开。如生舒

      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又按∶元稹《长庆集》云∶巴蛇凡百类,惟褰鼻

      见之。毒人则毛发竖立,饮于溪涧则泥沙尽沸。 鸟能食其小者。巴人亦用禁术制之,熏以

      雄黄烟则脑裂也。此说与苏颂所说黔蛇相合。然今蕲蛇亦不甚毒,则黔、蜀之蛇虽同有白花,

      而类性不同。故入药独取蕲产者也。

      这里面关于蕲蛇长相的描述,非亲自看过,很难描述的如此细致入微。要不您也到野外,毫无防护的面对这样一条蛇,试着描述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虽然DISCOVERY频道里有那些敢于和蛇类亲密接触的探险者,但我和我家LD一致认为,那个抓蛇的家伙肯定是偏执狂。李时珍在他那个年代,敢与大大小小的蛇零距离,估计拍个探险系列上湖南卫视是绝没有问题的。

      1892种药物,老熊前面已经说过了,够现在的本科生毕业四回多了。别的不说,光查阅一番就是很头痛的。因此分类和排列方法就十分重要。按笔画顺序排当然是最简单,但也最没水平。俺们李时珍同志是不屑滴。冥冥之中,不知道哪根筋搭上了,他老人家居然按照植物的形态开始排序,这一排不要紧,居然和150多年后一位叫林奈的仁兄心有戚戚焉。毛茛科,伞形科,唇形科,……他基本把同科的植物都放在了一起。看的我等后辈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植物分类学的大门在李时珍面前已经完全打开,遗憾的是他却只是在门口轻轻的张望了一下!

      《本草纲目》也是有图片的。李时珍想来也明白有图有真相的道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实话,李家人绘画的水平实在不高。不高归不高,但却是李老爷子DISCOVERY的结果啊,所以图片和名字基本对的上号,药材的特征基本也是画出来的。可出版社不乐意了。俺们出版社费心费力的帮你排版,印刷,你却弄如此粗糙的图片来忽悠消费者,这不是破坏企业形象么。那个美编,你怎么负责的。赶快给换,那个虎骨你就换年画上那张野生华南虎吧。美编不懂药,换来换去,常常是看是好看了,却不是原来那个药了。所以本草纲目除了第一版,后面的历次再版都有图文不符的毛病。美编的过错,脏水却莫名其妙的泼在了作者身上。真不知道,以前还有多少出版社这么忽悠过群众。好在随着版本学的研究,挂在李时珍身上的蜘蛛网总算被拂去了。

      《本草纲目》出版后,迅速窜上了各大排行榜的首位。注意,还包括国外的。日本韩国迅速掀起了哈中的热潮,连英格丽系的达尔文都说外瑞古德。

      书热卖了,人红了,自然有小道消息、负面消息出来了。别说千年不遇的重量级民科——李时珍了,就是竞选西牛贺州州长的马克吐温不是也享受一样的待遇了吗?说个最流行的吧。据中国古代名人学术委员会审议,李时珍有抄袭嫌疑,涉嫌学术道德问题。抄袭对象就是上回的那位官迷——刘太医。

      通宝推:阴霾信仰,桥上,
    •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4)上——刘太医的贡品

      明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

      明孝陵里,康熙的“治隆唐宋”的题字告诉我们一个牛人对另一个牛人的惺惺相惜。康熙心里很明白,他整的那套治国方略基本是朱元璋的2.0版本。而朱八的中央集权理念直到今天还依稀可见(比如锦衣卫)。明史的火热似乎至今也没有退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明代的开国皇帝们开始注意到思想的重要。开始学习对言论的严密控制。只是还没有达到后世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所以有明一代,进入眼帘的仍然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依然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明代继承了官修本草的传统,由明弘治16年(公元1503年)孝宗下诏太医院编纂修订。书名《御制本草品汇精要》,主编是当时的御医刘文泰。不知道明成祖为什么修《永乐大典》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捎带手把这事情给办了。

      《本草品汇精要》与其说是科技著作,还不如说它是充满艺术气息的贡品更恰当点。

      刘文泰虽然只是个御医,却对仕途热心过度。为皇帝老儿写书,这么重要的形象工程怎能不当成表现自己的机会呢?有图有真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瞧这马屁拍的。

      朱墨分书?

      用上!

      插图?

      用上!

      32位真彩?

      用上!

      还有啥没用上的?

      报告刘大人,我们是不是还应该书后奉送光盘啊?

      奶奶个熊,不知道当今圣上不喜欢用电脑啊!

      刘太医什么都用上了,却有一样忘记用了。印刷术!

      其实不是忘记了,他老人家为了追求图片的精美,放弃了当时已经普及的雕版印刷,而是采用人工描绘。画工之美连后世的画家(文淑,文徽明的后人)居然也以书中图片作为临摹对象。

      做工如此精致的书,内容上却和时下里的刘太医一副德行。乏善可陈!书中记载的药物一共1814种,数量并不少。可绝大多数药物是属于文献综述的水平,而且是那种文献阅读水平不高的综述。和时下里的大学生水平有的一拼。而且这位刘太医引用文献的时候还有篡改的毛病。

      小人就是不能好好干活的人。

      费这么大的心,刘太医却没有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好运。因为卷入了政治斗争,他很快被当作棋子牺牲掉(被贬)。加上《本草品汇精要》印刷上的问题。41卷的著作自然就被束之高阁,基本没什么人看过,甚至连听说过的人都很少。

      其实就算是印刷了,刘太医的书估计也不会上排行榜。因为不到100年他就会遇到老怪级的超重量级民科——李时珍。

      通宝推:龙驹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