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内功歌诀“悟道”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内功歌诀“悟道”注解·点评

    参玄悟空,万法归宗;

    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题名解】

    悟道,基本上分为三个法式:内功修炼法式;拳术修炼法式;处理红尘事物的法式。最容易得的就是内功修炼法式,最难的就是处理红尘事物的法式。拳术修炼法式比内功修炼法式悟道难,比处理红尘事物法式容易。这首歌诀,论述的是内功修炼法式悟道之法式的。

    【注解】

    ①、参玄悟空,万法归宗: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参照无形法身道体景象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机”悟出无形法身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无中妙有”的“灵性体”的存在。及无形之“道”演化生成万物的机理,达到“万法归宗”的正确认识以为用也;

    参玄:参悟“道体”及其“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机制、法则,称之为“玄机”。

    悟空:醒悟无形法身“道”体之“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及其“无中妙有”道理。

    万法:有形众多的方法的意思。

    ②、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收敛心神归入丹田、息于丹田谓之“入静”以体察无形之“道”体的存在,提插道的“无为”法式就在其中显示矣。

    收心:收敛贪欲之心的意思。

    入静:静为本体,就是道的本体。入静,就是入道的意思。

    【译文】

    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参照无形法身道体景象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机”悟出无形法身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景象,“无中妙有”的“灵性体”的存在。及无形之“道”演化生成万物的机理,达到“万法归宗”的正确认识以为用也;

    收敛心神归入丹田、息于丹田谓之“入静”以体察无形之“道”体的存在,提插道的“无为”法式就在其中显示矣。

    【点评】

    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说:

    第一章体道

    【本章引语】

    《道经》的开篇,第一章为“体道”。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如何体察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的存在,老子提出了“内功心法”的修炼为“体察道体存在的”的唯一方法、方式;二是体察道体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及与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这是通观《道德经》精义的最为关键的一章。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在管子时代就有了明确的认识。管子《心说上下》篇和《白心》篇中有曰:“道者,万物之源。道本无形,其法无为。其象:放之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藏于密其小无内”。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存在;“道”之演化的法则、规矩、规律;及“道”生成宇宙、天地、万物的“无为”之法则、规矩、规律;人如何认识“道”,认识“道”的自然法则、规矩、规律,及掌握“道”的自然法则、规矩、规律而把握种种事物成功之能力,展开了全面的论述。

    老子在这一章里,提出了“道”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物性”的存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之元素;人在内功修炼的过程中,是可以观看、体认到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存在之景象的;老子将自己无形法身 “道体”的圆满景象称之为“无、有”并存的,并同时将“道之体”称为“玄”;老子运用“无、有”的概念类推的阐述了道之生成、演化万物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命名为 “又玄”;及事物的生成、演化的内外体用之“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方法、准法、规矩、规律亦命名为“又玄”的同时,而得出结论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法。就是天地、宇宙大小众事物皆由“玄之又玄”这道门而生化出来的。就是本着“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演化而来的。

    老子是在内功修炼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之景象的,就是文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论述,完全可以证明之。老子对自然界的“道体”的认识,是在对自身“道体”认识基础上的推理、演化之结论。因为,客观自然界的“道体”,谁也不能够见得到!故曰:老子是一个内功修炼之道学大家;其推演出一部《道德经》而作为人们从事内外一切活动规范的标准,其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内功修炼养生家、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家、教育家,这样的结论是最公允的。

    说他是内功修炼内功养生家,其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很多章节的论述,都是修炼内功法的功法、景象之描述,及内功修炼长生功能效果的论述。并多次申明:只有修炼内功才是明道、长生的正确道路。

    说他是思想家,其从自身修炼内功中见到自己的法身“道体”,而推演出客观自然界的“道体”的存在,而得出“清静无为”的法则,自能因物之所为之“无不为”的做成任何事物,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说他是哲学家,他认识到宇宙、天地、人、万物的根本乃“道体”,及“道”的演化生成万物的法则、规矩、规律。得出人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生命、生活,才能更有价值。

    说他是语言家,他只运用了五千言,就精炼的论述了道、天、地、人、王,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帮与帮、国与国,用兵、外交,等等诸方面事物唯道是从和背道而驰的现象、结果之异同。

    说他是教育家,他以“道”的不先物为的清静“无为”的法则和“道”的因物之所为的“无不为”的“唯道是从”的法则,教育后人,可保持天、地、人、万物的生态平衡,社会稳定。即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呵道,永恒的道!

    此句的三个道字,都是老子所论的“道”。可字,读“呵”字音。非常,永恒的意思。故此句读法乃是:道呵道,永恒的道!是赞叹的抒情诗的语气!这一点就肯定了“道”的存在,下句“名可名、非常名”亦是如此读法:道,乃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物的名呀。

    ②、名可名,非常名:永恒的“道”之为名,名呵名,这亦是道永恒不变的“名”呀!

    此句的三个名字,都是老子所论的“道”之“名”也。但是,这个“道”的名,不单名之为道,还名之曰:“无、有”。这就不同于其他物事之名也,其他物事之名,一物一名、一事一名。而“道”之为名,又名“无、有”。故曰:永恒的道之为名,又有其体象永恒的名,曰:“无、有”。下面他就道的之所以命名“无、有”之名的来源,进行了论述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形有质的天地,来源于“无形的道”。即“道”生天地。

    无:有形有象的天地本源之于无形无象的“道”体也。

    有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段句的,以求得后文中的“无名”为“道”的别名之解释。那依此段句,“有名”又是什么呢?也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了。如果真要解释“有名”的话,就是有其事物,便有其专用之名。其实,后文的“无名”,乃指:道本无形,故名之曰“无”;道,就是这个物的“名”。所以,以“无名”来表示“道”的这一个独具的特征,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句话可以写成:“无,名曰天地之始。”

    ④、有,名万物之母:无形的“道”作为物之妙有的存在,乃是指其为有形有质有名的万物之母亲。即道生万物,道乃万物之大祖。

    有:这是有物混成的“道”之有体的有。并非“有名”的万物之意思。这句话可以写成:“有,名曰万物之母。”

    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无形虚无”的方面,观察自己的法身“道体”。

    无:无形虚无的意思,此乃指自己的法身“道之体”象特征之一。

    欲:“要想”的意思。

    观:内功心法中的反观内视的简称。

    妙,古文中与“体”通用,此处之妙字,同体字,乃指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而言的。

    ⑥、常“有”,欲以观其徼:而在内功修炼法中,常从“有形有象”的方面,观察自己法身道体的“边界”,及所构成的景象。

    有:自己法身无形虚无之道体是有边界可以反观内视见到的,此亦是道的“体”象特征之一。“有与无”的对立统一之存在,共同构成了自己法身道体的体貌特征。

    徼,边界、疆界的意思。这里指自己无形法身道体的“边界”。

    ⑦、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自己法身道体的无形虚无之“无”,和自己法身道体边界的有形有象之“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而一名“无”,一名“有”;“有、无”同时出现,同时存在,谓之“玄”。

    此两者:自己法身道体的无形虚无之“无”,和自己法身道体边界的有形有象之“有”。即“无”与“有”也。

    同出:同时出现的。

    异名:自己法身道体的内外,一名“无”,一名“有”。

    同谓之“玄”:玄者,以数字表示就是“0”。0字的形状,外有边界,内中无形虚无,就是“无、有”的道体之法象;自身内功修炼“浑元一气”的道体之法象,就是立体浑圆的景象。老子将此命名为“玄”,乃自己法身道体是“无、有”同时存在的球形体为基本法象。见附图一

    道体的法象之“无、有”与阴阳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以性质说来化分,“有”边界形象者为阴;“无”形化气者为阳。道体的“无、有”之法象乃呈现的是阴外阳中之“阴抱阳”的景象,这就是“阴阳”之说法的来历,这也是为什么不以“阳阴”说的道理。后文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就来源于道体“无、有”法象之阴阳的关系中。

    附图一又名玄图

    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体的存在之玄和道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之又玄,这“道”之体、用的玄之又玄,乃万物之体皆是从此之门而诞生出来的。

    玄之又玄:老子在内功修炼中多次见到自身道体的法象后,类推到自然界宇宙万物的本源之道体的存在,亦如此之法象也。并将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视为道的演化之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定名为又玄;而又将此定为宇宙、天地、人与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名之曰:又玄。即玄者,内因也;又玄者,外因也。内外因的统一,名之曰:玄之又玄。此就是后人之所确立的“玄机”的概念之来源。玄机的法则就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式。这一体、用的法则、理念,统贯《道德经》之始终。

    众妙之门:而将“玄之又玄”视为一个门的话,则宇宙、天地、人和万物之体,皆从此门而生成演化而出之。众妙者,大小多少诸物之体也。

    【译文】

    体 道

    道呵!道呵!永恒的道啊。名呵!名呵!也是道体之“永恒不变”的名啊!

    无形虚无,名之曰天地的开始;有形有象,名之为万物的母亲!

    故在内功心法修炼中,常从“无形虚无”的方面,可以观看“道”的体;

    常从“有形有象”的方面,可以观察到“道体”的边界。

    这“有”和“无”,同出于“道体”的始终,而立名确实不一样:一名“无”,一名“有”。

    “有、无”虽同出于“道体”之有无相生、共同存在的这种景象,只能称谓她说是“玄”了。

    道体的玄和道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法则之又玄,这体用的玄之又玄,乃万物之体皆是从此之门而诞生出来的。

    • 家园 【原创】接上页

      【讲义】

      本章确立了“道”的名:道。又确立了道体的“无、有”之名相及“玄”的基本概念,并确立了“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后人所提出的“玄机”法说的内容之精义。

      而这个“道”的本源之意,可与《易经》中的“太极”之意相媲美。如以数术论,老子的“无、有”论之无,乃为0;有,乃为1。其解决的是道体的0和1的关系之认识论、方法论;《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太极乃为一,两仪是为二,解决的是有形之物的一和二的关系之认识论、方法论。可以看出《道德经》和《易经》是姐妹篇的关系,两者共同解决了0、一、二的系列之认识论、方法论的内容。实质上,老子的“道本一,无、有之二”也已经从道体的本身,说明了“一与二”的关系之法则了。是对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论、方法论的进一步细致深入的阐释。

      河上公将此章命名为“体道”,就充分的说明,读懂《道德经》就需要有“内功心法”的修炼,才能得以见到自己的法身“道体”,才能体认到万物之本源的“道”的存在,及能清楚的体认到其清静无为的法则,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章。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从宇宙观上看,就是对“道”进行了尽可能系统全面的说明;从人生观上看,就是对清静“无为”法式进行的尽可能系统全面之解释。有了对《道德经》认识上的这一观点,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自修成才,也是适用的。下面就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全部内容,系统逐章的进行阐释。

      【拳道解】

      拳道者,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简称。其中包含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一切内容。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盖言(拳)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成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文章中的“三乘之修法”,上乘,即大成者,乃指“内功心法”的修炼,以建立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文章中的“法分三修,成功一也。”乃先论述“建体”的内容,即论说的是内功修炼“健之体”;外功修炼“顺之体”;内外功修炼“健顺德之体”。在论述攻防功夫艺境的“形拳招熟”小成;“气,意拳懂劲”的中成;“神拳神明”的大成;最终成功于无形的拳道“神化之功”,此即“成功一也”的精义。

      能具备“神化”的拳道之功,就是“拳道合一”的“无极道境”。

      上述内容,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自己与生俱来之无形的“道体”,需要“内功心法”的系列修炼,才能得之;一是攻防功夫艺境拳道合一的“道体”,需要内外功夫修炼及攻防功夫的不断实践,才能获得。这一点,前贤已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炼拳①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注释】

      ①、拳:原谱为“剑”字,为习拳者方便改为拳字,其意思未变。

      这段论述说明“内功心法”的修炼,才能见到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之“道体”。而此无形之“道体”的功德圆满的一气涨渺之景象,正如老子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体);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无形的法身“道体”,并非简单的一个功法,或几个功法的修炼就可以成功的,这一点,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录之如下: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灵根壳开: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静侯静待无烦恼,一片通时九重天,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可借日精月华补自己,一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拳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从这一段论述中可以清楚的知道,“内功心法”修炼的开七壳,就是自见自己与生俱来之无形的法身“道体”的法式。而“内功心法”修炼的养生长寿之道,已在其中体现出来了。这只是一般人的健康长寿的修炼方法之模式。老子《道德经》中所论的“道”,就是以其“内功心法”的修炼过程中自己见到自己无形的“道体”而推演展开的全面之论述。

      而“拳道”的修炼必须是“内外性命双修”才能功成艺就。但是,如何才能具体的修炼功成,前贤亦论述的非常明确,录之如下:

      噫!大矣哉!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

      这一段论述反映出“拳道”修炼的基本模式了,即前面所说的“法分三修,成功一也。”的系列内容。即必须有攻防实战的系列操练,而达到神、气、形三才浑化成一无形的“道体”,即神化之功的“无极”艺境。

      而“拳道”的这个无形的道体,又是如何攻防至用的工作之模式呢?其遵从的就是“一而三之元玄”的“玄之又玄”的“道”的法则。即“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以为用”,这个法式,就是所谓的“玄机”。而人之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分为两项:一是听探之良知,一是顺化之良能。

      所谓“一而三之元玄”的至用功能,以“动静”法说来划分,即听探之良知为“静”;而听探到的信息归入身内之处理中心,尚未发出顺化指令之前的信息处理过程,是谓之“动静”;指令发出及顺化之良能的过程为“动”。此乃自身的“一而三之元玄”之机也。此才是拳道攻防至用的核心内容。

      也就是“必先有事”则听探之良知的功能为“静”,此“静”乃体现了“无生有”;当听探到的信息归入身内之处理中心,而未发出顺化指令之前的信息处理过程,是谓“动静”,则“静”乃呈现“有化无”了,“动静”亦是“无生有;”指令发出及顺化之良能的过程为“动”,“动静”则呈现“有化无”了,而“动”又是“无生有”。这样,以“静、动静、动”的周而复始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的相互为用之机制,就是自身无形的“一而三之元玄”之机也,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说法之精义尔。

      关键词(Tags): #【原创】接上页
      • 家园 【原创】续接

        故而知道,老子在第一章中,首先确立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无形的道体;而能够见到自己无形的道体,必须修炼“内功心法”,在内功态中才能得以见到自己的无形道体;见到自己无形道体的始终过程,方能体认到自己的无形道体和无形道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的相互为用的“玄之又玄”的道生化事物的演化法则、机制。才能知道老子由此而推论出:无形的道,是永恒的,道之名亦是永恒的;无形的道,是生成有形天地原材料;有形的天地,是生成天地间万物原材料;自身无形道体是“无有”共存同在的。

        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系列方法修炼,系统工程的事业,亦呈现出:有形的外形化于无形,无形的道体确无中生有,这样一个“无、有、无”的一而三之元玄的模式。正如诀言所云:“由无入有皆如是,从有入无能几人”。即功成艺就之时,确是无形无象的“无极道境”。而这个“无极道境”的体用功能,前人早有总结,选择两段,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拳意述真》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以此两段作为“体道”的方法,而能知道拳道的“道体”法则、规矩、规律的总结,在恰当不过了。而这个无形的“道体”能生万法,而这个道体的“无生有,有化无,有无相生”的“玄之又玄”,乃是诸种攻防招法生成演化,皆从此妙门而出之。这也是后人所说的“玄机”的体、用之内容的精义和来源之所在。

        但是,有的人说:“传统武术、拳术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就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传统拳术中“玄”字的精义解

        常观《武魂》杂志,每见有人著文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真实功夫之学问,并非“玄学”、“伪科学”等等。每见此种论理文章,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实在是著此种文章之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玄”未解其精义,故而望文生意,揣测而论之。故有将此“玄”字之精义详细解说论明之必要。

          如果将传统拳术中的“隔空打人,隔山打牛,百步凌空掌”等等,按外行人理解的说法认识,此乃不切实际的瞎说,视为伪科学的糟粕,认为是“玄说”,这乃无可非议。但这种“玄说”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玄观”、“玄学”之内容。我这里只是证明传统文化中的“玄观”、“玄学”的科学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通行本之论述

          上段论述是老子首次提出人们用“玄”观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研究事物,掌握事物发展演化的始终、过程,及成功的要领。充分体现了此乃以自然事物演化生成的法则、规矩、规律为人而至用的科学的方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是如此之科学的方法。老子《道德经》中的全部内容,由始至终贯串着用“玄观”的方法进行了全部的阐述和论断。旨在告诉人们这个方法的实用性。此乃传统文化中的“玄学”之确立。故老子的“玄学”是科学的。这是基本事实。而后来违背老子“玄学”宗旨的所谓之“玄学”,则是背离了老子“玄学”的正道。将此所谓的“玄学”视为伪科学,乃是正确的。我如何这样说呢?自然有此中之道理,为证明老子所确立之“玄学”的科学性,现在逐步分析、展开“玄”字所含之精义,以解老子“玄观”、“玄学”的科学性,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即是真实功夫。又是老子“玄学”宗旨在武门拳学中的具体体现,即老子“玄学”宗旨贯串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始终、过程中,须臾之不相离也,拳道本一也。

          老子提出,并确立“玄”的的基本概念时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同出者何?异名者何?异名者,一名“有”,一名“无”。同出者何?亦是“有、无”也。此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无名,天地之始”。此句体现了老子提出“道”源的命题,道是无形无象的“无”的状态存在着,但此“无”是一种“有”的存在,只是觉知不到其存在,此即“无中之妙有”的“道”了。天地的生成来源于道,天地有“天之象,地之形”。此乃“无名,天地之始”的“无中生有”之一意,又是有形有象之天地,来源于无形无象之道。即“有从无处生”之一意尔。第二层意思是:“有乃万物之母,说明有形有象之物的演化时,有化无,无生有”。“有化无和无生有”是同时出自同一个物事的演化过程之始终。将此物事的演化过程,始、终,因果本末统称为“玄”。在这个演化过程及始终,出现了原来有的物事转化为“无”了;原来无的物事转化而为“有”了。这就是老子提出的一切物事皆是“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道”的演化法则、规矩、规律,将此名之为“玄”。其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玄观”的方法的科学性之表明。用“玄观”的方法研究一切物事的学问是“玄学”。老子的“玄学”观认为,自然界的演化是这个法则、规矩、规律,并称为自然法则、规律。人的生命活动的法则、规律亦是如此,人做任何事物也是符合“道”的这个自然法则、规律,就是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始终、过程,也同样依此自然法则、规律。即“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客观事实。针对这一客观事实,举例说明,则更易明之。

          如:用磁土制作磁碗。当有磁土时,只有磁土,没有磁碗;当制成磁碗时,只见磁碗,不名磁土。此乃从磁土之始,磁碗之终,即从始终两端来看“有化无,无生有”的。如果再从有磁土之始,制做磁碗的整个流水工艺过程,到磁碗做成之终,这样一个完整的始终工艺流水过程来观察:如果从磁土来说,乃是从有化无的过程;如果从磁碗来讲,乃是从无生有的过程。此有无相生“顺逆重叠”的观察一个完整的物事演化过程。即“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的精义。老子观察到这一“道”的演化是自然界万物生成毁灭存在的法则、规矩、规律,故定名为“玄”,实为简易尔。那用这种方法观察问题,是名“玄观”。以“玄观”的方法研究一切问题的学问,名为“玄学”。《道德经》就是这门学问的经典著作,老子在经中阐述了“道、天、地、王、人”的方方面面。此乃“玄学”之存在是无可质疑的了。故《道德经》可又名“玄经”。故古有“通玄经”一书可证之。

          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作何解释呢?这里,老子继“玄”的概念之确立,又提出了事物演化之始终、过程的内外协调统一的复杂性之一面,是深入研究事物方法的结果之论点。即一个简单物事演化到另一个简单物事的始终、过程,不单纯是外形象的“有化无,无生有”的一个“玄”的过程,而是在“有化无”中也存在着“有化无,无生有”的现象;同时“无生有”中亦存在着“有化无,无生有”的现象。这个命题,就是《易经》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意思。老子称此为“玄之又玄”,也可理解为“玄中又玄”。“众妙之门”。妙者,体也,即任何事物的存在瞬间形态皆可称为“体”,而各种物事之体皆是从“玄之又玄”这样的法则之门中演化而来。门者,出入之道路也。这就是老子最初的道之“有、无”说,即“玄学”的灵魂内容。也可称为“道观”吧!

          针对上述之阐释,我们再从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中来认识,简单的说是这样的:先单从至用时的攻防招法看,上一招演化到下一招的始终,这一过程,上一招乃从有化无,而下一招从无生有。有上一招时,没有下一招;有下一招时,不见了上一招。此乃从始、终两端来看的。如从上一招之始到下一招之终的全过程看,上一招从有化无而下一招从无到有,这就是“有无同出,同谓之玄”的精义妙旨。这是单从外见的攻防招法上看到的“玄”。

          如果考虑攻防招法的变化之内主外从的因素再从外形招法合观之。则内因中的“神、意、气”亦同时存在上一招的神、意、气之所在处从有化无,而下一招的神、意、气之所在处从无生有。将始终全过程观之,亦是“玄”的现象。而此内外之“玄”的同时存在,又是内主外从的关系,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我们再从“听探的良知”运用“顺化的良能”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施招用手较技时的基本法则,就是“以静用动,以静治动,以静制动”的“玄学”观点之产物。来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以静用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此乃较技应用的法则,则主从分明矣!

          以静治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治理自身顺化之能力即机动应变能力。此自练的法则。

          以静制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知彼之虚实。其虚则借力打之;其实则四两拨千斤。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此乃“以静用动”法则的基础上,针对听探的彼之虚实所施之顺应变化的具体方法亦不相同。乃机动能力之体现。

          以上“以静用动,以静治动,以静制动”三项内容,充分体现了“无静不成动”的“动静之机”至用的法则。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然而“以静用动”为基本较技法则的基础上,又有“动中亦静”之方法为用。即顺化的过程中随时也在听探着,以便随时调整顺化的方式方法。推理而知,“静中亦动”之方法自然存焉!这样,攻防较技的“动静之机”乃是“动静如一”的存在。而这个存在也正是符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演化法则、规律的。换句话说就是“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一而存在着。听探的方法中有顺化,顺化的方法中有听探,合而言之亦是“玄之又玄”之精义。

          我这样简单的分析了“玄”字之精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含义,及老子《道德经》中所反映的“玄观”“玄学”的内容,其是科学的。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问;是最节能、全方位、方圆立体攻防的技术、技巧、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武学拳门的具体结晶;是中华民族历代武学拳家智慧的产物;乃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故认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老子《道德经》之“玄学”内容中学问,本没有错,这是从哲学上精确的科学的认知。用老子《道德经》的理法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可以达到“拳道合一”之境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又可证验《道德经》之理法的正确性。

          故现时代的习传统拳术攻防之者,莫要谈“玄”变色,应当虚下心来研究,明白老子所言“玄”之精义,以为已用。否则,不知“玄”之精义,妄加否定,定会让方家笑之。我这里只就老子《道德经》中之“玄”的精义而言的。提出与同好相商榷。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寓所

        2002年12月03日,

        关键词(Tags): #【原创】续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