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 -- 江南水

共:💬74 🌺48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间隔符就是

          举个例子,奥黛丽赫本,奥黛丽和赫本之间的那个“点”。

          在引用历史典籍是常常会用到这个“点”,但是在发帖后,这个“点”就没有了。

          • 家园 试一下

            奥黛丽·赫本

            是不是这个?············································

            我用的是全角时候的shift+2。

            • 家园 谢谢,的确如兄所言,看来还得加强学习啊:)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

      法,还是要靠法家来变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恶俗的情节,一出场就很牛的人,最后的下场通常会很惨。

      不幸的是,在战国这幕历史大剧中,魏国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当年还是晋国的时候,晋国就是四面受敌,等到三家分完晋国后,魏国发现自己还不如当年的晋国呢。

      魏国邻国中有跟他同根生的韩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的实力至少不比魏国差太多。

      如果差很多的话,魏氏也犯不着跟那两家三分晋国,像田氏在齐国那样,自己把晋国拿过来就是了。

      东面是老牌帝国主义强国齐国。

      自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虽然失去了当年的如日中天,但他始终是天下一股重要的力量,晋国能够跟楚国在中原缠斗不休,就跟有齐国这么一个盟友有直接关系。

      南面还是那个南霸天楚国。

      楚国从亡国边缘走回后,还是那条好汉,三晋捆在一块儿都不能把他赶回长江以南。

      西面的秦国,实力是差了点,但毕竟他们祖上曾经阔过,天知道他什么时候又会阔起来。

      后来的历史证明秦国最终真的又阔了起来,比祖宗还阔。

      今天在市中心买房子,那是黄金地段,如今魏国处在各大国的中心,肯定不会认为自己处在黄金地段,而是在狼窝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群狼分食了。

      事实上,信号很快就来了,公元前401年,刚独立不久,魏国就遭到西方秦国的攻击。

      为了能够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活下来,魏国不得不做大,做强。

      做大了,至少能抗打击。

      做强了,就能够打击别人。

      那年头既不打别人又不被别人打的,好像没有。

      领导人决定了国家的高度,人才则决定着国家的强度。

      魏国在立国之前就开始大力引进各种人才,立国之后很快就站在了时代的潮头,这一时期也是魏国最辉煌的时期。

      一个国家是强国,首先应该是个富国,最起码也不应该是穷国。

      依靠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弄个超级武器出来,在非常时期这样做还凑合,要是指望这样做就能强国,那就不靠谱了。

      魏国要做强也是从经济入手的,魏文侯任命李悝为改革设计师,主持经济体制改革,史称:李悝变法。

      在农业社会,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的重要标准就是粮食的多少,粮食多就是富国,粮食少就是穷国,粮食就是那年头的GDP。

      粮食是从耕地上长出来的,耕地的数目是有限的,在单位数量的土地上,单一农作物的产量也是有限的,从数学角度来说,有限X有限,结果只能是有限。

      真相信小麦能亩产万斤(这个可以算是无限),要么是真糊涂,要么是装糊涂。

      那年头没有化工行业,也就没有化肥、农药之类的食品污染源,农产品绿色是绿色了,但是产量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不知道那些整天嚷嚷绿色食品的人,愿不愿意过这种天天吃绿色食品,但是吃不饱的生活。

      那时候也没有袁隆平,杂交水稻就更不靠谱了。

      虽然没有今天这些东西,但我们的祖先还是想到了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一块土地上单一农作物的产量有限,那就种两种,学名,田间套种。

      这种作业方式虽然不能够做到亩产万斤粮食,但是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是一定的。

      在李悝这里有个专门名称,“尽地力之教”。

      粮食产量提高了对种田的未必就是什么好事,记得当年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叶圣陶先生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里面就是说,粮食丰收对农民也不一定就是好兆头。

      从经济学角度说,供求关系严重影响商品的价格,商品供应充足了,价格就相应的下降,这是真理。

      问题是,农民不管你真理不真理,今年你粮食价格低了,来年我就减少在土地上的投入,这就是俗话说的“谷贱伤农”。

      更缺德的是,粮食的生产自古至今,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的营生。

      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

      来年说不定就是大旱或者大涝,粮食肯定就歉收。

      碰巧,农民在灾年的年份减少了在土地上的投入,那后果就不是歉收那么简单了,直接就是灾荒了。

      如果粮食流通只是依靠市场,任凭供求关系来调节,就会出现可怕的一幕。

      粮食丰收了,多收了三五斗,农民反而要遭受损失。

      粮食歉收或者遭了灾,农民的处境将会比任何人都艰难。

      也就是说,为人们提供粮食的农民,自己却始终没有好处。

      要广大农民无怨无悔的安于这种状况,这也太不人道了吧。

      在粮食丰收的年头,农民受点损失,吃点哑巴亏,可能也就忍了,毕竟还能活下去嘛。

      在歉收或者遭灾的年头,艰难的处境加上心中的怨气,农民会干什么,那就不用多说了。

      竟然有经济学家想把中国的粮食完全交给市场,那谁来保证中国那些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万一某一年流年不利,全球粮食歉收,这十多亿人的肚子谁来负责?

      这还是小事,相对于下面这一幕,吃不饱真的不是什么大事,中国人基本解决温饱也就是这几年的事。

      那些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中国的粮食生产者们,会干什么,翻翻中国的历史书,随便一个王朝的末年都能找到标准答案。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是夸张,而是写实。

      人相食,易子而食,将会重新出现在后世的史书上。

      把粮食完全交给市场是要倒霉的,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李悝都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的经济学家反而不知道,拜托他们看点中国的历史书,眼睛不要只盯着西方的经济学经典。

      李悝的办法是,丰收的年头,政府出面用平价购买粮食,不要让农民的损失过于惨重;歉收的年头,政府再把库存的丰年的粮食平价卖出,保证相当数量的粮食供应。

      这就是“平粜法”

      李悝的这次变法对历史的影响并不大,但是留下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经》。

      通宝推:oboem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魏国的问题是战略上没有纵深

        吴起提出的取西河灭秦国是当时唯一可行的策略,可惜没有被继续下去,而是愚蠢的和齐国,赵国开战,消耗自己不多的新型兵种,也浪费自己深化改革的时机,结果是为人作嫁。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韩国和赵国上,韩国灭郑后迁都新郑,赵国迁都邯郸,都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 家园 呵呵,这是一个心态问题

          当年三晋地处中原,他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延续了春秋争霸的思路,称霸中原。

          具体到魏国就是,打服了中原大国,才能够称霸中原,攻打地处蛮夷的秦国,打赢了也不风光。

          后来,秦国吞并蜀地前,也有过争论,张仪主张拿下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错主张拿下蜀地,闷声发大财。

          难得的是,秦惠王没有做面子工程,而是捞了蜀地这个大实惠。

          心态啊,很重要,就像曹孟德说的,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

      公元前583年的那次政治倾轧让权势熏天的赵氏几乎销声匿迹,在韩氏的帮助下,赵氏总算保留了一丝庶出的血脉,赵武,这一丝血脉虽然能够忝列六卿,但是再也不能恢复先前的荣光了。

      到了四人麻将时代,坐庄的是知氏。

      此时,知氏的大家长是知瑶, 知瑶看了看自己的三个对手,开始动起了心思,如果像对付范、中行两家那样,用动粗的手段,成本太高,知瑶决定来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

      知瑶的第一个对象是韩氏,知瑶让韩氏无条件的割让部分领地。

      凭什么啊,韩氏的大家长韩康子第一反应是不给。

      康子的手下段规劝他,忍一忍吧,胳膊扭不过大腿啊。

      虽然不情不愿,但是本着“今天大踏步的后撤,是为了将来大踏步前进”的原则,韩氏还是满足了知瑶的心愿。

      一看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做法在韩氏身上凑了效,知瑶又对魏氏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魏氏本着跟韩氏同样的原则也满足了知瑶的心愿。

      从那两家身上得到极大满足后,知瑶的信心立刻爆棚,同样的要求立刻送到了赵氏的案头。

      这一次没有那么顺利,因为赵氏的大家长赵襄子赵无恤跟知瑶有私人过节。

      这要追溯到几年前,当年赵无恤还是接班人的时候,跟随知瑶去攻打郑国,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知瑶,知瑶趁着酒劲儿把一个酒坛子丢向了赵无恤,在人屋檐下,赵无恤也只好低头。这还没完,回国后,知瑶向赵无恤的老爸提议,废除赵无恤的继承资格,这时知瑶把自己当成赵家的领导了。

      虽然赵无恤保住了继承资格,并且顺利接班,但是心中对知瑶的怨气那是如滔滔江水。

      一看到知瑶的这个要求,往日的恩怨历历展现在赵襄子眼前,不蒸馒头争口气,赵襄子很干脆的拒绝了知瑶的要求。

      这下知瑶挂不住了,如果不给赵氏点颜色看看,以后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用兵也很难从韩魏两家捞到什么了。

      知瑶率领着韩魏两家把赵氏围困在了晋阳(今山西太原),因为赵氏在晋阳没有过多的盘剥当地人民,当地人民在关键时刻也站在了他们这一边,三家联军忙活了一年多愣是没拿下晋阳。

      看了看晋阳的位置,知瑶笑了。

      晋阳恰巧在汾河旁边。

      就是他了,三家联军就地专业,开始了“引汾入晋”工程。

      知瑶乘船视察工程进度,眼看河水很快就快要漫过晋阳城了,很是高兴,忍不住说了一句:我今天才知道用水也可以搞定对手啊。(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在知瑶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他的旁边还有两个外人,韩魏两家的大家长韩康子、魏桓子正在陪同知瑶一起视察呢。

      听知瑶这么一说,魏桓子用胳膊肘轻轻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轻轻碰了一下魏桓子的脚,一切尽在不言中。

      韩魏两家都不是笨蛋,之所以委曲求全的答应知瑶的无理要求,只是因为力量不足。如今赵氏的灭亡就在旦夕之间,接下来就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不可能没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更要命的是,他们也有像赵氏这样的致命软肋,这两家的首府也是在水边。

      韩魏两家只是“狐悲”,晋阳城中的赵氏就快要“兔死”了,坚持不下去的赵襄子决定投降了事,省得最后大家都成了鱼虾的腹中之物。

      关键时刻,张孟谈挺身而出,决定去游说韩魏两家,火线组织统一战线。

      死马权当活马医,赵襄子同意了张孟谈的意见。

      趁着夜色,张孟谈离开了晋阳城,见到韩魏两家的大家长后没有太多的废话,四个字,唇亡齿寒。

      韩魏两家虽然也知道他们的明天就是赵氏的今天,但是他们更担心,自己的今天马上就会成为赵氏的今天。

      如今,正面交锋,三家捆在一块儿都不一定是知氏的个儿,韩魏的担心不无道理。

      但是,为了自己的明天,韩魏两家也决定铤而走险,三家密约迅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知氏一个措手不及,三家才能够一块儿活下来。

      就在当夜,韩魏两家杀掉守在河堤上的知家兵,并且把大水引向知家的军营。

      就在知氏奋力抗洪的时候,赵氏从晋阳城中杀将出来,韩魏两家也从侧翼给了知氏致命的一击。

      知瑶所有的设想最终成了黄粱一梦,他的脑袋也被赵襄子拿去做成了饮酒的工具。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知氏的领地,形成了三晋的雏形。

      看到知瑶最后的下场,很多人可能认为他是一个大草包,事实上,知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治通鉴》上说他“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具体来说就是五好:

      很帅,身材高大,还有一把好胡子,那时候男人有一把好胡子绝对为相貌加分;

      射箭、驾车的技术一流,放在今天就是一个普京;

      精通各种娱乐技艺,比只会唱歌的超女快男强多了;

      很聪明,并且能言善辩,如果参加竞选,电视辩论这个环节应该不是问题;

      坚强果断,那就更了不起了,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在竞争惨烈的时代,步步落在别人后面,别说强大了,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奇迹。

      一个优点太多的人,往往都很自信,自信得过了头就是自负了,知瑶恰好就是这样的人。

      知瑶那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绝对是一个妙手,凭借知氏的实力足以对其他三家予取予求,但是要想完全成功还需要一点策略,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人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可惜,自负的知瑶还是让知氏已经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知瑶裹挟着韩魏两家一起来到晋阳,不能说是大问题,一来是让他们两家纳上投名状,二来也是防止他们在自己背后捅刀子。

      当然,带着这两个不情不愿的盟友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就在晋阳城危在旦夕的时候,知瑶的手下郄疵还专门提醒知瑶,要小心那两个同床异梦的盟友搞小动作。

      郄疵的理由是,晋阳城旦夕之间就要陷落,那两家非但没有任何欢喜雀跃,反而忧心忡忡。

      知瑶转脸就把郄疵的提醒告诉了那两个盟友,韩魏两家也赶紧撇清自己,表示自己绝对遵守先前的约定,是郄疵这个小人在离间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

      也许有人认为知瑶真是笨蛋,不该把这么机密的事情随便的就说出去。

      我认为,知瑶不是笨蛋,他这么做,是在警告韩魏两家,不要胡来,你们的心思我都知道。

      知瑶太自负了,他以为凭借这个警告就能够让韩魏两家俯首帖耳,也就没有对这两个盟友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当他们狗急跳墙的时候,知瑶猝不及防,终成大祸。

      知瑶的自负,不仅让知氏付出了灭族的代价,也让历史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知氏覆亡五十年后,赵、魏、韩三家成为新的诸侯,动摇了天下的局势,也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打开了一道门缝儿。

      但是如果此时有人告诉秦国的国君,未来秦国会一统天下,估计会被他当疯子给处理了,秦国一切的变化还要等到那个魔法师的到来,这个魔法师就是来自秦国的邻居,魏国。

      在《史记》中,三晋中的赵氏占据了大量篇幅,还产生了许多真真假假的名将,并且还有一个似真似假的赵氏孤儿的传奇,但是,在三晋正式分家后,第一个站立在潮头的却不是赵国,而是后世一般人认为比较窝囊的魏国。

      魏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央,要归功于他的一个大动作,变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