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史文恭”谈起,(3)数字问题 -- 史文恭

共:💬189 🌺786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干部的品质,作风和能力的原因很重要

                我们村的老书记在位时,交公粮起劲,前提是我们村当时的社员们听话,在他的带领下,农闲整地,农忙务农,现在很多机井都是那个时代打出来的。伴随着良种的陆续更新,再有的水浇地和氨水再往后是俗称臭化肥的碳酸氢铵,再加上自己攒的大粪,粮食增产确实很明显。

              • 家园 花一个

                曾希圣在位的时候就搞过承包(61-62),可安徽粮产还是下降,曾被撤了之后李葆华(李大钊之子)上任,一年不到全部恢复了公社,可是粮产如何?一直增产到65年。

                后来万里后来万里吹承包制搞假政绩,李葆华一直不服。

                原来被真相党和良心人士引为标杆的“为民救民甘犯天条”的良心曾氏、良心万氏,实际搞出来的救灾效果还比不上“逆历史潮流”搞公社的李葆华啊

              • 家园 【赵在58年还是秘书长】因为62年后管农业和养猪有功

                才在陶铸调中央后升任广东第一书记(省长?)的。

                • 家园 1956.7-1960.8,广东省书记处书记(分管农业)

                  1960.8-1961.12,广东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

                  1961.12-1965.2,广东省委书记处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仍为松树的风格)。

                  我知道你这个老右派想为赵辩护,可惜,他这些公案辩护不来的。

                  • 家园 右派?不错 老右派?不敢当 为赵辩护?更谈不上

                    1958年大跃进,全面开花,各省均有主管农业书记,单独以赵为例没有说服力(说58年赵是秘书长有误)。同样的虚夸,湖北、安徽和山东就要王任重、曾希圣和舒同负责,广东打板子也打不到赵的头上。

                    你这小左大概是在宣传口或搞研究的,说话的口气和你的前辈儿很相近啊。

                    • 家园 我的看法

                      赵紫阳肯定是要负责任的, 尤其是反瞒产运动, 例如在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传里面提到:

                      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结束了,毛泽东的心情一点也没有轻松,他感到很烦恼,睡不着觉。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九五八年农业大丰收,为什么从一月开始,特别是二月,全国发生了缺粮、缺油风潮,大中城市蔬菜供应很少,肉也很少?他百思不得其解。正在这时,一个材料送到他手里,是广东省委转发的省委书记处书记赵紫阳关于雷南县干部大会解决粮食问题的报告。报告说,雷南县去年晚造生产有很大跃进,年底却出现了粮食紧张的不正常现象,结果查出瞒产私分的粮食七千万斤。雷南县的经验证明,目前农村有大量粮食,粮食紧张完全是假象,是生产队和分队进行瞒产私分造成的。报告说,必须交待两条政策:一、粮食政策。明确宣布一九五九年夏收之前粮食消费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包干,以解除大家对粮食问题的顾虑;二、对待瞒产干部的政策。应明确宣布瞒产是错误的,但只要坦白交待,可既往不咎;拒不交待的,要给以处分,甚至法办。广东省委的批语也说,去年粮食大丰收、大跃进是完全肯定的,粮食是有的。必须坚决领导和进行好反瞒产、反本位主义的斗争,才能保证完成粮食外调任务和安排好群众生活。

                        毛泽东看了报告,异常兴奋,认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把这个报告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毛泽东为中央写了一个批语。其中写道:“赵紫阳同志给广东省委关于解决粮食问题的信件及广东省委的批语,极为重要,现在转发你们。公社大队长小队长瞒产私分粮食一事,情况严重,造成人心不安,……在全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瞒产私分是公社成立后,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惧怕集体所有制马上变为国有制,‘拿走他们的粮食’,所造成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肯定了公社在现阶段仍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这一点使群众放了心。但公社很大,各大队小队仍怕公社拿走队上的粮食,并且在秋收后已经瞒产私分了,故必须照雷南县那样宣布粮食和干部两条正确的政策,并举行一个坚决的教育运动,才能解决问题。”

                      赵紫阳的左, 即使是在某些"右派"的宣传材料中也时有提及, 比如杜导正写的 赵紫阳“痛定思痛,改弦更张”, 他至少也一笔带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就在赵紫阳的领导下工作。当时赵紫阳是中共广东省第二书记,陶铸是第一书记。我是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赵紫阳说他过去很左,确实。在反右派、公社化、大跃进、反右倾、农村社教等等极左性质的运动中,他并不消极。1959年反右倾,错误地把我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时,他也没有能公正地站出来讲一句保护我的话。

                      可惜政治影响比较严重的时候, 有些只顾宣传不负责任的作者, 例如89年初出版的, 赵蔚的赵紫阳传, 就不提这个报告, 只是说"公道的讲, 赵紫阳在大跃进中的表现并不过火"之类, 然后用广东省后来的一些纠偏工作来粉饰. 受这一类资料影响, WIKI 无论是中文英文都也没有提赵紫阳的污点, 可是一个不懂中文或对党史不甚了了的人, 很多都会去看维基百科.

                      雪里蕻向来只写短的, 不写长的, 他就那么一说, 又不求四平八稳, 左右平衡, 这倒是让好些人眼前一亮: 反正都怪赵紫阳. 呵呵.

                      • 家园 也就是赵倒了,在文献版的毛传中才能点名

                        其实58年开始的浮夸风,赵也是先锋。

                    • 家园 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广东陶赵一条心,陶对赵非常信任。农业方面基本上是赵出主意,有时候陶在前台,有的时候赵就自己出面。 陶铸肯定是要负责的,但浮夸和反瞒产,搞出事情的都是赵自己,因为给毛泽东写报告的就是他嘛(以省委书记处名义而不是省委名义)。

                      文革期间我父亲的部队驻广东参加三支两军,当地的群众组织打着标语“打倒陶铸、赵紫阳”上街游行。

                      而其他几个地方,有的是意见分歧,特别是安徽,曾希圣一边搞浮夸一边打击不同意见的人,那么曾就该负责;像湖北和山东,王任重和舒同一直是自己抓农业,那也该自己负责吧。

              • 家园 安徽从五八年就开始粮食产量下降

                和大搞水利工程消耗劳动力关系更大吧, 再加上垦荒农场也没搞好. 不过这两项工作, 在有的省份就效果不错, 不知道是因为地理条件不同, 还是管理水平有差距.

                另外, 你这个曾李对比光从数字看, 也不是完全具有说服力, 以前有人回过你说, 61年可以说是自然灾害对劳力的影响, 62年以后是个恢复过程.

                PS: 你的有些文章要是加个标签就好了. 我记得以前在庐山系列里面看到过你和史教头的争论, 但现在要找可不容易.

                • 家园 这个

                  58年开始的农业产量下降,水利工程的影响应该不大。农业劳动,除了两个季节之外都不算忙。一般来讲修水利也是利用农闲时间,哪个智力正常的地方领导也不会在农忙时间发动大家去搞别的事。

                  如果把几个因素都拿来评估的话,如果种子、肥料、灌溉这三大因素没有根本变化,我觉得气候和灾害因素可能始终是第一位的,曾希圣乱搞是第二位的,公社引起的问题如果存在,也不会是最重要的因素。

              • 家园 【不仅安徽】大饥荒中的5朵金花62-65年都是增产

                和零(或者近乎于零)相比一就是无限大。当时的报道都是比上年增加XX%。不仅仅是安徽、四川、甘肃、河南和山东这五个省,全国都增产,干部还是那些干部、作风还是那样的作风

                所谓人民公社和满清时期的旗很相似,农民的处境和旗奴有一拼,连出门走亲戚、讨饭都要请假、生产队开介绍信。

                因此当包产到户推广后,有个时期农民的积极性和自由度都大幅提高,能吃饱肚子的人口数量也提高许多。但是当时主管农业的王任重却仍置这种农民自发的要求于不顾,抱守残缺,反对解散人民公社,使得邓、胡不得不调整他的工作,不再让其主管农业。

                至于赵向毛直接汇报的事情我不知道,只知道毛曾经在赵的报告上批示过,还有就是陶铸向刘少奇介绍赵后对赵说:好了 这下你和中央直接接上头儿了。

                • 家园 同感

                  我一直认为那时候的农民就是现代农奴,集中在一起被剥夺了迁徙权,收入产出完全受控制,除了基层领导想让他们知道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高考一废又不能天天革命连翻身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所有农奴能享受的待遇基本都有了,除了顶了一个统治阶级盟友的身份。看焦裕禄电影里,县主要领导对逃荒农民的评价:不就是死几个老百姓嘛,就知道农民地位有多惨。

                  另外向您请教下,这么多人举得农业产出数字,是实际统计的,还是浮夸风下夸大统计的?

                  • 同感
                    家园 对于58-62国内发表的任何关于粮食产量的数字

                    都持怀疑或根本不相信的态度。63年以后是否有所改进就不是很清楚了。因此,曾经国际社会认为1978年以前中国政府发表的统计数字都只有参考作用,不能作为论据使用。现在的年轻人未曾亲身经历过那个荒唐的年代和那些疯狂的行为,从书本到书本,引经据典的,其实很搞笑

                • 家园 基数是零或者接近于零?

                  你自己看一下安徽粮食产量变化,基数怎么会是零呢?

                  1957 1027.0

                  1958 884.5

                  1959 701.0

                  1960 674.6

                  1961 629.0--曾希圣推广承包

                  1962 670.7 --李葆华废除承包

                  1963 697.7

                  1964 812.1

                  1965 966.6

                  至少这也说明,公社本身和粮食减产增产,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说“公社破坏农业”也立不住脚。

                  你没下过基层,不知道公社有什么益处,所说的那套无非是那帮蠢人编出来的谎话。

                  我自己到县里挂职时的体会,也问过一些经历过公社时代的老人。 公社好处在于:1,政社合一,减少行政成本,特别是在脱产人员的数量上,公社比乡政府少多了;2,组织起来,对劳动力较少的户、孤寡老人等,照顾比较好;3,兴办和支持一些公共事业比较节约。

                  而包产,无非就是那些劳动力多的户占便宜,而且富余人口出去打工方便。那些留在农村的老幼,最终不还是容易出问题?农村的摊派,公共事业萎缩,基层组织涣散,都是公社解体之后出的问题。

                  至于说,农民收入的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农产品价格,之所以80年代初给人以深刻印象,一个是因为政府提高了粮食收购价,另一个是降低了征购粮的比例,而这些在公社时代也是可以做到的。

                  甚至你说开介绍信什么的,制度上放松一下不也可以做嘛。

                  赵的事情,我说的也是书面报告,不是当面。当面,估计也就毛泽东在广州开的几次会能见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