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对这两个古人的名字感兴趣。这二位的名字似乎

        跟史书的出名人物的名字完全两样。感觉象是中国人名跟日本人名的区别那样。

        黑夫,出生时,黑黑的,某器官比较大?难道。

        惊,出生在惊蛰之时,还时出生时,使家人受惊了。

        • 家园 当时的人名,现在看来往往比较有趣

          晋国国君——黑臀,黑屁股

          开国皇后——吕雉,野鸡

          汉武帝——刘彘,小猪

          著名的勇士——冯妇

          铸剑高手——徐夫人

        • 家园 这个并不奇怪

          在那个时代,普通人有个代号就行了,阿狗阿猫的凑合着用就是了。

          先秦时代,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一般都不是普通人,差不多都是那种祖上阔过的,不少都是有名有字的。

          像刘季,他们哥儿几个伯仲季,不就是刘大刘二刘三嘛,怪就怪在最小的那个还有名有字的,刘交字游。

          这里想起陈胜来了,陈胜字涉,看来他的祖上也阔过。

          后来,男性差不多都有正经的名字了,不过女性基本上就是只有一个娘家的乳名,有的甚至连乳名都没有,只是大姑娘、二姑娘的,嫁人后,就是孩儿他娘了。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她们那一辈还有个正式的名字,都是生在红旗下嘛,祖母外祖母那一辈,好像没有正式的名字,她们的身份证上都是张王氏之类的。

      • 家园 现在看当时的白话文比文言文都好懂

        我还以为至少在秦朝的时候白话文就是文言文呢。

        黑夫和惊既然会写字,那应该是军官吧,难道当年军官的生活都这么惨,还要自备服装和用度?

      • 家园 江南水别歇太久啊,继续加油

        一直追着江南水的系列,每篇都写得很好,篇篇送花,希望别停啊

      • 家园 强烈要求继续~~~

        继续到2012如何?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4)

      最后一战?

      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开着快车,亲自来到了频阳。

      见到王翦后,秦王政的姿态很低,没听你的,果然出事儿了,将军虽然身体不适,但是怎么能看着不管呢?!(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的姿态却很高,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并且还不合大王的口味,您还是另请高明吧。(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秦王政也有点儿不好意思,过去的事儿就不要再提啦!(已矣,将军勿复言!

      老板该做的都做了,该说的也都说了,王翦也就不能再端着了,他应该知道三十多年前秦国有个叫白起的是怎么死的。

      王翦开出了自己的条件,那我还是以前的价码,至少六十万(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政这次很痛快,都听你的。(为听将军计耳

      六十万士兵,淮海战役时,共产党方面的全部兵力。

      秦王政应该不会知道两千多年后的这次大战,但是他知道这是他全部(几乎?)的兵力。

      这是秦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秦王政本人也相当重视,亲自把老将军送到霸上。

      临别之际,王老将军开口了,提前兑现奖金吧,良田千顷,豪宅万间。(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一听王翦说这话,秦王政有点儿吃惊,大将军出征,还怕以后会受穷吗?(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很实在,为大王做事儿,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只好趁现在您还看得起我,我也得为子孙置办点儿家底儿啊。(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秦王政一听,哈哈大笑,没说给也没有说不给。

      王翦的这个借口,很让我费解。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是只看军功,功劳足够大,封侯是分分钟的事儿。先前秦国不但有“侯”(穰侯魏冉、应侯范雎等),还有“君”(商君商鞅、武安君白起等)。秦国什么时候终止了这一国策,不得而知。

      从后来的史实看,秦国还是封过侯的,王翦的儿子王贲(通武侯)、孙子王离(武城侯)都是级别最高的彻侯。

      也许,王翦所谓的“封侯”,是周初的分封吧,这一点,秦王政是没法满足他的。

      还没有出关呢(很可能是南方的武关),王翦就派出五拨人回去向领导索要奖金了。

      旁边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将军也太过分了吧。(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是啊,按照秦国的规矩,打完仗后才能论功行赏,您现在还没离开本土呢,就没完没了的要这要那,说过分都是轻的,严格说来是违法。

      王翦道出了自己知法犯法的不得已,大王生性猜忌多疑(跟童年的经历多少也有点关系),如今我率领着全国的兵力,如果不表现得贪心一点儿,怕是他会不放心啊。(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所有的一切,到此结束,也不知道最后秦王政有没有答应王翦的要求。这就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大特点,故事是不是完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故事中的片段来说明一些东西,《春秋》那“微言大义”的遗风。

      出关后,王翦首先来到了楚国的第二个都城陈,多少准备了一下,然后前往平舆前线。

      听说秦国向前线增添了兵力,楚王负刍也知道,最关键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也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把全部的兵力投入到抗击秦军的前线。

      让楚国人没想到的是,这次秦国人出奇的温柔,像乌龟一样藏在大营里,任凭楚国人怎么骂娘,就是不出头,权当是几个苍蝇在嗡嗡。

      王翦将军也很悠闲,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狠抓炊事班建设,保证饭菜的质量,闲下来的时候就洗洗澡。同时,王将军还不搞特殊化,伙食标准向普通士兵看齐。

      这一幕很让人熟悉吧,当年廉颇面对秦国人也是这样做的。

      李嘉诚可以穿着胶鞋像在自己家一样,在五星级宾馆里溜达,普通人穿着胶鞋连三星级宾馆的门都摸不着。

      关键不是穿什么鞋,而是鞋的主人是谁。

      当年廉颇那么玩儿,很可能会把自己的国家玩儿死,现如今王翦这么玩儿,却不用担心自己的国家,因为他背后的国家是秦国,一个拥有超一流后勤的国家。

      据《汉书食货志》,普通人每天大约消耗六斤粮食。六十万大军,每天就得消耗掉至少三百六十万斤粮食。

      三百六十万斤粮食,是个什么概念呢?

      1800吨粮食呗。

      错啦!

      这里的“斤”,不是“半斤五两”的“斤”,而是“半斤八两”的“斤”。

      需要台湾同胞来帮一下忙,他们还沿用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半斤八两”。台湾地区的一斤,折合公制是600克,是大陆地区的1.2倍。

      去台湾旅游的兄弟姐妹,一定要知道这一点。你在台湾买了一斤水果,回大陆一过磅,一斤二两,感觉好像是台湾同胞特别照顾你。其实呢,那疙瘩的一斤,就是大陆的一斤二两,人家并没有特别照顾你这个同胞。

      重新算一下,三百六十万斤,2160吨。

      六十万秦军将士,光吃饭不干活的日子,过了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好多天,《史记》中用了两个字儿“久之”。

      多久呢,不知道,不过可以参考一下长平大战。

      长平战役,只是一个大规模的局部战役,秦国人就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这次秦国人是要让楚国这个大块头彻底洗洗睡,时间应该不会比长平大战还短。

      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就会知道,秦军将士在楚国前线,单是粮食的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

      秦国那厚实的家底儿,让人说什么好呢。

      《孙子兵法》云:兵贵胜,不贵久。

      不过呢,凡事不能太教条主义。

      楚国跟其他的诸侯,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诸侯的国土黄金地段,大都集中在都城附近,丢了都城,差不多也就该歇菜了。齐国算是个例外,但是他没有更多的战略回旋空间。

      楚国呢,横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丢失都城后,可以随便找个地方,拉出一套人马,凑合一个政府,靠着江南那错综复杂的地形,接茬儿跟秦国人干。

      要想彻底搞定楚国这种战略纵深庞大、战争潜力巨大的大国,速胜论是不怎么靠谱的。日本鬼子倒是想三个月灭亡中国来着,结果呢,让中国庞大的战略纵深,活活拖了他八年。

      王翦的战略目的很简单,靠着绝对优势的兵力,再加上无与伦比的后勤供给,在寿春附近彻底耗光楚国的所有战争潜力,不给他留下一分钱的打游击的本钱。

      配合自己的这个战略,王翦选择一个持久战的战术,无疑是绝对的妙手。

      放下妙招频出的王翦将军,咱们换个角度,站到秦王政的立场上,来看一下楚国前线:全国的兵力都集中到了那疙瘩,全国的粮食也都运到了那里。王翦呢,啥事儿不干,整天忙着跟基层官兵套近乎,他想干啥啊。等到国内要人没人,要粮没粮了,王翦的枪口掉转过来,这秦国会姓啥呢。

      王翦再高明,说到底,还是一个打工的,老板要是看不上他的战术,或者对他本人有一丝的怀疑,拿出兵家圣经,让他速战速决,最后仗能打成啥奶奶样,那就只有鬼知道了。

      王翦提前索要奖金,固然是为了让老板对自己这个人放心,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让老板支持自己的高明战术。

      不要怨老板不支持你,你得拿出让老板支持你的手段。

      当年,靠着没人比得上的后勤,秦国把半主场作战的赵国,耗得够呛。现在,还是靠着这个后勤,秦国又把全主场作战的楚国耗傻了。

      看着整天缩在乌龟壳里的秦国人,楚国人很无奈,这帮秦国孙子,家里不差钱,整天有吃有喝的打酱油,就是不跟自己接火。自己呢,虽然是在家门口,无奈家底儿不够厚实,实在没法跟这帮孙子继续耗下去,还是回家吃饭吧。

      就在楚国人决定回家之前,在乌龟壳里的王翦问手下人,那些闲得蛋疼的将士们,现在忙什么呢。

      来人汇报了一下秦军将士的近况,整天就是比谁扔石头扔得远。(方投石超距

      王翦知道,是时候了。

      最后一战。

      开打。

      一边是急着拿人头立功的虎狼,一边是急着回家吃饭的羔羊,还需要设置什么悬念吗。

      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俘获楚王负刍。

      在这一年,秦王政也深入到了第一线,来到了离楚国前线不远的陈。

      当年秦昭王靠前指挥,是为了挖掘长平前线的最后潜力,完成围歼赵军的任务,秦王政这次来到第一线是干啥呢?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军将士的处境比当年在长平好了不止一个档次,犯不着领导在百忙之中还大老远的跑一趟。

      秦王政这一次是为自己来的。

      别忘了,秦王政可是韩非的铁杆儿粉丝,关于怎么驾驭手下这门必修课,他应该学得比较认真,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秦王政这是在告诉前线的将士们,这大秦还是姓嬴的!

      饶是王翦把持久战发挥到了极致,还是没有扛过老天爷给楚国的恩赐。

      没有了领导,制造领导也得接茬儿跟秦国人磕。

      楚国最后一个留下名字的将领项燕,让昌平君走上领导岗位,带领大伙儿继续在淮南跟秦国人纠缠。

      这不是回光返照,顶多算是临死前的挣扎。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把楚国最后这点儿微弱的反抗火星儿扑灭。

      项燕自杀。

      看得见的火星儿没有了,看不见的呢?

      临终前,不知道项燕有没有说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不用等二十年后项燕重新成为好汉,十七年后,他的孙子就给秦王朝开了一个追悼会。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攻陷韩国,俘虏韩王安。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城,俘虏魏王假。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彻底铲除了楚国各种看得见的反抗势力。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苟延残喘的代和燕国,联袂鞠躬谢幕。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军和平进驻临淄,几百年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和平的句号。

      公元前707年,郑国的祝聃一箭射落了周天子的权威,从此天下进入了群雄争霸的年代;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天下开始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心跳游戏;公元前221年,崛起于西部的秦国人,横扫天下。

      一切都该结束了。

      一切都结束了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秦灭六国占了后勤上的便宜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秦攻击六国,水运可以顺流而下,占据的优势太大了。有学者考证过,长平之战,秦军的补给主要就是靠水运输送的,而赵军的补给要翻越太行山输送。

        水运可以昼夜不停,速度快;一艘小船很轻松就能装个一万斤粮食,能顶10辆车,运输量大,占用人力也少。

        • 家园 大秦兄啊,话不能这么说

          秦国的地利优势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家能凑到一块儿的时候,并不太多。

          秦国人能够利用黄河、长江这两大运输动脉,那都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要是魏国一直占据西河郡,秦国人就没法利用黄河;要是秦国人没有控制蜀地,那长江就是楚国人的天险。

          秦国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商鞅变法后,被充分调动,才逐渐形成了所向披靡的战斗力。

          总之,秦国能并吞八荒,天时地利人和,都发挥到了极致,稍微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后果如何,都没法说,说大一点,我们还有没有汉唐盛世都不好说。

      • 家园 那时候的人很能吃啊,一天6近粮食?包括蔬菜吗?
      • 家园 汉代的斤与现在的斤不一样

        比现在的计量单位少多了。

      • 家园 【讨论】似乎这个饭量问题。。。。。。

        当时粮食加工应该比较粗糙,不过按当时的六斤,然后折算成现在的吨似乎有点问题(按您的计算,当时1人1天吃粮食的比现在的6斤还多),摆渡一下,不知是否准确 外链出处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 似乎是16两1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