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28 预估:情景和气温 -- 橡树村

共:💬44 🌺14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30 WG1总结

      橡树村:【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29 预估:其他

      简单列一下第一工作组报告里面的主要内容,直接引自第一工作组报告技术摘要第六章,前面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内容,个别地方没有提及。

      在影响气候的因子方面,确凿的发现包括:

      当前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以及它们的相关正辐射远远超过了通过冰心测量资料确定的65万年以来的数值,而化石燃料的使用、农业和土地使用已经成为过去250年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水泥生产和天然气无烟燃烧的二氧化碳年排放从1990年的每年60-68亿吨增加到2000至2005年的69-75亿吨。过去40年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辐射强迫的持续增长率大于过去至少2000年的任何时期。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已经通过二氧化碳的自然吸收过程清除了人为排放的50-60%的二氧化碳。在最近几十年中,海洋和陆地生物圈的吸收在强度上基本一致,但是陆地生物圈的吸收更加多变。人为气溶胶可以产生净负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冷却效应,有很大的把握认为其冷却幅度在北半球比南半球更大。对与温室气体、气溶胶和地表变化产生的综合人为强迫的新的估测显示:自1750年起,人类活动极有可能已经对气候产生了相当大的净变暖影响,而同期太阳辐射对全球平均辐射强迫的贡献远小于工业化时期温室气体增加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的不确定性包括:

      对气溶胶对云特性改变的全过程尚未有充分的认识,对其相关间接辐射效应强度尚没有很好的定论。对平流层水汽变化的原因及其辐射强迫仍不能进行很好的量化。对20世纪气溶胶变化产生的辐射强迫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仍不能进行很好的特征表述。对大气甲烷增长率最近变化的原因仍然缺乏充分的认识。对自工业化前以来对流层臭氧浓度增加的不同因子的作用仍不能进行很好的特征表述。对产生辐射强迫的地表特性和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仍不能进行很好的量化。有关世纪时间尺度的历史太阳变化对辐射强迫贡献的知识并非建立在直接测量的基础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物理过程的认识。

      在观测到的大气和地表气候变化方面,确凿的发现包括: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持续上升。在2005年之前的12年中有11年位列自1850年以来有记录的最热的12个年度之内。地表变暖的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增快,而且自那时起,全球陆地表面变暖的速度是海洋变暖速度的两倍。地表温度极端事件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相一致。对中低对流层温度趋势的估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从1958年至2005年,低对流层的温度增加的速度已经略大于地表的增温速度。已经观测到了1900至2005年许多大区域的降水量的长期趋势,发现强降水事件的数量增多。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已经变得更加普遍,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情况严重。观测到至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流层水汽增多。

      关键的不确定性表现在:

      无线电探空资料的空间覆盖面比地表资料相差很多,而且证据显示一些探空资料的可靠性差,特别在热带地区。有可能对流层温度趋势的所有资料仍然存在残留误差。虽然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变化很明显,但是分析的质量只在1979年后才达到最佳,这使得对变化和变率的分析和区分变得困难。对海洋上空的总云量和低空云量的变化,地表观测和卫星观测结果不一致。对昼夜温差的多年代际变化仍然没有充分的认识,部分原因是对云量和气溶胶变化的观测有限。在量化全球和区域降水趋势时,降水量测量的难度仍然是一个关切的问题。土壤墒情和径流的记录通常时间较短,而且只在几个区域有记录资料,这妨碍了对干旱变化进行完全的分析。有限的可用观测资料限制了对极端事件类型的分析。极端事件愈少,对其长期变化的判定就愈加困难,因为目前个例不多。有关卫星时代前的飓风频率和强度的资料有限。对卫星记录资料的解释也存在疑问。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无法确定小空间尺度的龙卷风、冰雹、闪电和沙尘暴是否存在变化趋势。

      确凿的冰雪圈的变化包括:

      地球的冰的总量在减少。自19世纪末以来,山地冰川出现了大规模的退缩。冰川和格陵兰冰盖的物质损失速度在不断加快。北半球积雪范围已经缩小。在过去150年中,季节性河流和湖泊结冰期已经缩短。从1978年以来,北极海冰的年均面积正在不断退缩,北极夏季冰的最小面积已经减少。在1990年代,南极半岛和亚孟森冰架发生了冰层变薄。分支冰川已经加速,而且在2002年发生了拉森-B冰架的崩塌。从1980年代以来,多年冻土层顶部的温度已经升高了3°C。从1900年以来,北半球季节冻土的最大面积已经缩小了7%,而且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亚欧大陆季节冻土的最大深度已经减少了约0.3米。

      关键不确定性有:

      在1960年以前,没有全球性的实地降雪资料。没有卫星时代的经过准确标定的雪水当量资料。没有足够资料,无法对南极海冰厚度趋势作出任何结论。因为全球储量资料有限、面积-容积关系资料不完整以及地理覆盖率的不均衡,在冰川物质损失的估测中存在不确定性。对冰架和冰盖,特别是南极洲冰架和冰盖的物质损失的估测受到对卫星测高和重力测量检测到的变化进行标定和检验的限制。对底部变化过程和冰架动力过程的认识有限,因此对冰流过程和冰盖稳定性的认识存在大的不确定性。

      对海洋的观察,确凿的发现有:

      从1955年以来,全球海洋温度(或热容量)已经增高。已经观测到最近几十年大尺度区域性一致的盐度趋势,副极地地区海水变淡,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浅部分的盐度增加。这些趋势同降水变化和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以及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气中水汽输送增多的反演结论是一致的。在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加快,这一结论有高置信度。1993年至2003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高于1961年至2003年的速度。海洋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帽的物质损失是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1993至2003年间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同观测到的热膨胀和陆地冰损耗之和相吻合。最近几十年海平面变化的速度在地理分布上并不均一。自1750年以来,由于对人为排放CO2的吸收,海洋表面的酸性增大。

      主要不确定性包括:

      海洋采样的限制意味着对全球热容量、盐度和海平面变化的评估只有中等信度。对经向翻转环流MOC趋势的观测仍然只有低信度。1961至200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似乎大于热膨胀和陆地冰消融的结果。

      古气候研究方面的确凿发现包括:

      在末次间冰期内,即约12万5千年前,全球海平面可能比现在高4至6米,主要原因是极地冰的退缩。几次突发历史气候变化很可能同大西洋环流变化有关,并广泛地影响了北半球的气候。在至少3万年内,地球很不可能自然进入另一个冰期。地球生物化学和地球生物物理反馈曾经放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北半球的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过去500年中任何50年的平均温度都高,而且可能这段时期也是过去1300年中最温暖的50年。古气候记录资料显示,在过去2000年中,在几个区域发生持续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干旱是气候的一个周期性特征。

      关键的不确定性有:

      对历史突发气候变化的发生和演变机理以及相关气候阈值仍缺乏充分的认识。这降低了对气候模式模拟现实突发气候变化能力的信度。对历史冰盖退缩的程度、此类变化的速度以及其中的过程仍缺乏充分的认识。由于缺乏古气候记录资料,对南半球和热带地区近几百年以前的气候变率的认识受到了限制。在现有的北半球千年尺度的温度重建中观察到的不同的幅度和变率,以及这些差异与代用资料和统计标定方法选择的关系仍然需要调整一致。由于缺乏近20年温度的广泛代用资料网络,因此限制了对这些代用资料如何迅速响应全球变暖的认识,并限制了对其它环境变化影响的认识。

      气候变化归因方面的确凿发现是:

      温室气体强迫很可能造成了过去50年中所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变暖。假如没有气溶胶和其它强迫具有抵消作用的冷却效应,那么过去半个世纪的温室气体强迫可能导致比观测到的变暖更暖。过去半个世纪的全球变暖形势极不可能(<5%)脱离外部强迫进行解释,而且很不可能仅由已知自然外部原因引起。海洋和大气都发生了变暖,而且变暖发生在自然外部强迫因子可能产生冷却效应的时期。可能人为强迫已经造成了观测到的20世纪下半叶海洋上层数百米的普遍变暖。人为强迫导致了海洋变暖的热膨胀以及冰川物质的损失,而且很可能造成了20世纪下半叶的海平面上升。在重建的北半球近700年的年代际温度变率中有相当一部分很可能可归因于自然外部强迫(火山爆发和太阳变率)。

      关键的不确定性包括:

      一些气候变化现象归因于人类影响的信度当前受到辐射强迫以及反馈和观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小于大陆尺度的归因和低于50年时间尺度的归因受到较小尺度的较大气候变率的限制,并受到在外部强迫的小尺度细节中和模式模拟响应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制约、以及受到模拟小尺度内部变率时存在的,包括与变率模态相关的不确定性的制约。对降水和地表气压强迫变化认识的信度低于对温度认识的信度。由于缺乏正式对某些现象(例如一些极端事件)的检测和归因研究或此类研究数量极少,因而归因陈述的范围受到了限制。缺乏完整的极端事件分析和模式不确定性的全球资料集依然是开展区域和不同类型的极端事件检测研究的制约因素。虽然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模式模拟内部气候变率的不确定性仍然制约着归因研究的某些方面。例如:海洋热容量变率的模式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间仍然存在明显差异。缺乏对人为强迫对海洋热容量的增加和冰川消融进行量化的研究以及1961至2003年海平面收支中空白部分均属于量化人类活动对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气候模式预估方面,确凿的发现包括:

      气候模式的基础已经具有牢固确立的科学原则,并已证明可以重现最近气候和历史气候变化的观测到的特征。有相当大的信度证明大气海洋全球气候模型AOGCM能够对未来气候变化,特别是大陆尺度及更大尺度的变化提供可信的量化估值。某些气候变量(如温度)估算的信度高于其它气候变量(如降水)估算的信度。模式的信度已经提高,因为对当前气候的许多方面,包括重要的气候变率模态和极端冷热事件模态的模拟已经有改进;模式分辨率、计算方法和参数化以及融入其它的过程均已有所改进;更加全面的诊断试验,包括对在观测条件下进行初始化后,模式从几天到一年预测能力的各种检验;以及通过国际间协调努力对相同条件下运行的各个模式试验的结果进行收集和分发,加大了对模式的检查力度,并扩大了对模式性能的诊断分析范围。

      关键不确定性包括:

      仍需开发一套经过检验的模式标准,用于比较模拟和观测结果,而且可以用来缩小可信的气候预估区间。 大部分模式仍不能控制气候漂移,特别是在深海的气候漂移。在分析许多海洋变率的变化时,必须将这种漂移考虑在内。在估测气候系统中不同反馈的强度时,模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一些变率模态,特别是Madden-Julian振荡,周期性大气阻塞和极端降水的模拟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在大部分模式对南大洋的模拟中都发现了系统误差,这同瞬变气候响应中存在的不定性相关。气候模式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包括现在计算机资源能够的达到的空间分辨率有限,需要更加广泛的集合运算以及需要把更多的额外过程纳入其中。

      在平衡以及瞬间气候敏感性领域,确凿的发现包括:

      以计算多重观测和模拟限制为基础,平衡气候敏感性的可能区间是2-4.5摄氏度,最可能的值是3摄氏度。很不可能低于1.5摄氏度。对瞬变气候响应的限制优于平衡气候敏感性的限制。很可能大于1摄氏度,很不可能大于3摄氏度。现在对不同模式平衡气候敏感性的差异原因已有好的认识。各种云反馈是模式间平衡气候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低云是最主要的原因。新观测和模拟证据都强有力地支持综合水汽递减率反馈,其强度与AOGCM中发现的强度相当。

      关键不确定性是关于云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仍然存在某些大的不确定性。

      全球预估的结果,确凿的发现包括:

      即使辐射强迫物质的浓度能够实现稳定,预计进一步的持续的变暖和相关的气候变化仍将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各种海洋过程相关的时间滞后。近期变暖预估受不同的情景假设或不同的模式敏感性的影响不大,并符合过去数十年观测的结果。对于这里考虑到的所有AOGCM,取与1980-1999年相对应的2011-2030年时段的平均值,在三个不同的SRES排放情景(情景B1,A1B和A2)下,多模式平均变暖值均处在0.64-0.69摄氏度的小幅区间之内。预估变暖的地理形势,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陆地的增温最高,南半球海洋和北大西洋变暖较小。降水变化显示确凿的大尺度形势:由于全球水分循环的加强,热带降水最大值普遍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高纬度地区增加。随着气候变暖,积雪和海冰面积将减少,冰川和冰帽将融解并将促进海平面上升。在21世纪,北极和南极的海冰面积都将减少。由于正反馈,北极地区积雪减少将加速,大部分多年冻土地区的融解深度将大大增加。依据现有的模拟,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MOC)非常可能在2100年前速度变缓。但是,在21世纪中,经向翻转环流出现大的突然转变非常不可能。在未来气候更暖的情况下,热浪的发生频率会增加,而且持续时间更长。预估几乎所有中高纬度地区结霜日会减少,生长期延长。存在大陆中部地区夏季少雨的趋势,意味着这些地区干旱发生的风险增大。未来变暖将减少地球系统(陆地和海洋)吸收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能力。因此,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类产生的将停留在大气中。这种反馈要求需要按照假设没有这一反馈的情况所设定的大气二氧化碳的稳定水平减少累积排放。稳定情景的值越高,气候变化的量越大,需要减排的量就越大。

      关键不确定性有:

      21世纪后经向翻转环流(MOC)发生大的突变的可能性尚无法进行可靠的评估。到2100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若稳定在低和中排放情景的水平上,经向翻转环流会在一至数百年内从最初的不断减弱过程中恢复。但是如果强迫的强度大和时间长,那么则不能排除经向翻转环流出现永久性衰减的可能。同温度的预估相比,极端降水的幅度和地理位置的模式预估结果存在较大的区间。气候变率(如ENSO)的一些主要模态的响应仍因模式的不同而不一,这或许与当前各种条件的空间和时间代表性的差异有关。许多热带气旋对气候变化的模式响应的可靠性仍然受到热带气候模式的分辨率的限制。对驱动一些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过程(例如ENSO,NAO,阻高,MOC,地表反馈和热带气旋分布)的变化仍缺乏认识。未来碳循环反馈强度仍不能充分确定。

      海洋领域的预估,确凿的发现有:

      由于热膨胀和陆地冰的消融,21世纪海平面将持续上升。在过去海平面上升的地理分布就不统一,将来也不会统一。21世纪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持续的预估变暖可能在其后数百年中为海平面上升做出贡献。即使在辐射强迫能够实现稳定的条件下,由于热膨胀和冰盖消融,海平面上升仍将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关键不确定性包括:

      能够分析造成南极冰盖和格陵冰盖发生大的迅速的动力变化的关键过程的模式还不存在,这些动力变化可能增加溢入海洋的冰。靠观测仍不能很好地对冰盖表面物质平衡(融化和降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作出充分的限定,而且在模式中也有大差异。因此,对如果全球变暖持续,可能导致格陵兰冰盖消失的全球变暖幅度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方面,确凿的发现包括:

      在下一个50年中,所有人类可居住的大陆以及许多次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将很可能以超过全球平均的速度增加,而且增加量会大大超过自然变率引发的增温。在大部分次极地和极地地区降水可能增加。这种增加的结论是尤为确凿的,而且非常可能发生在欧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加拿大和美国东北部以及北极地区的年降水以及亚洲北部和西藏高原的冬季降水过程中。在许多亚热带地区降水可能减少,特别在亚热带的朝着极地方向的边缘地区。这种减少的结论是特别确凿的,而且非常可能会发生在欧洲和非洲濒临地中海地区的年度降水以及西南澳大利亚的冬季降水过程中。许多地区日降水极值可能会增加。这种增加很可能发生在欧洲北部、南亚、东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所列地区也部分反映出在已出版的科研文献中现有资料存在的不均衡的地理覆盖率。

      关键不确定性包括:

      某些地区缺乏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的研究,特别缺少有关气候极端事件的研究。各大气-海洋环流模式对一些关键区域(例如:南美洲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萨赫勒地区)的降水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缺乏一致性。在许多区域,气候的精确空间尺度是由地形生成的,但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描述气候变化如何在这些尺度上体现。

      AR4第一工作组内容全部结束。

      关键词(Tags): #气候变化#IPCC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村长这么辛苦的介绍后,如果还有人说全球变暖是阴谋,我就无话可说了。

        当然,IPCC的结论里承认并提示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是做科研的应有态度,科学与宗教的最大不同就是科学理论是随时准备被推翻的。政治和科学还是分开为好。

        再次感谢村长的工作。

      • 家园 【整理】再搞个带图的超简版

        其实就是摘抄决策者摘要,SPM

        这个作牌坊也好靶子也好,够简洁明了

        不过SPM没空谈概率/信度等技术细节

        也不把确定/不确定并排讨论(会让政客们糊涂?)

        村长的这个系列,倒还是走技术流的

        就是一讲技术难免字多

        蓝字为原文/原文缩写

        官方另有中文FAQ

        1750年以来的人类活动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化石燃料使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甲烷和氧化亚氮(农业)明显增加,

        (根据冰芯记录)远超工业化前几千年。

        下图:辐射强迫分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雪和冰融化、海平面上升,

        变暖证据确凿。

        在大陆、区域和洋盆尺度上,已观测到多种长期变化,

        包括北极的温度和冰、大范围的降水量、海水盐度、风场、以及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热带气旋强度在内的极端天气方面的变化。

        尚未观测到气候某些方面的变化。

        /*指温度日较差/南极海冰/全球海洋经向翻转环流/小尺度现象*/

        古气候信息支持近50年气候变暖至少在此前1300年中是异常的解释。

        在最近的一次极区显著暖于现在并持续了较长时间(约12.5万年前)的时期,极冰体积的缩减导致了海平面上升4至6米。

        IPCC2001:

        “最近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变暖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进步)-->

        IPCC2007:

        观测到的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的

        目前,可辨别的人类活动影响扩展到了气候的其它方面,

        包括海洋变暖、大陆尺度的平均温度、温度极值以及风场。

        下图:全球和大陆的温度变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气候模式以及观测约束的分析,

        得以首次给出气候敏感性的可能性评估范围,

        提高在气候系统对辐射强迫响应认识上的信度。

        在一系列SRES排放情景下,

        预估的未来20年变暖为每十年0.2℃。

        即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稳定在2000年水平,

        仍会出现每十年0.1℃的进一步变暖。

        以等于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持续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进一步变暖,

        并引发21世纪全球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将很可能大于20世纪的观测结果。

        目前对变暖型和其它区域尺度特征的预估结果更为可信,

        包括风场、降水、以及极端事件和冰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鉴于各种气候过程、反馈及其相应的时间尺度,

        即使温室气体浓度趋于稳定,人为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仍会持续数个世纪。

        下图:地表温度的预估结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图:降水量变化分布的预估结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嘿嘿,我来搞个简写版

        个人加工过滤过,所见有限,接受评议,但不负责

        /**/为个人注释

        蓝字为确定

        红字为不确定

        技术摘要(Technical Summary, TS)

        第六章

        TS.6 确凿的发现和关键不确定性

        /*不确定是认识不够清楚/观测资料不足等,但不等于反结论*/

        TS.6.1 人为和自然因子

        确定:

        化石燃料/农业/土地利用为主因导致温室气体增加;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大致一半被自然吸收/清除;人为气溶胶产生净负辐射强迫,北半球大于南半球;正负影响综合->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很可能)导致变暖影响,同时期太阳辐射等自然变化的贡献相对很小。

        不确定: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高空平流层水汽;气溶胶全球分布和变化;近期甲烷增长率变化;对流层臭氧增加;量化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世纪尺度的太阳变化测量。

        TS.6.2 观测

        大气/地表

        确定:

        全球地表升温加速,且对流层低层更快;对流层水汽增多;极端事件增多(强降水/干旱等)。

        不确定:

        主要是观测资料的时间/空间覆盖面和质量问题。

        雪、冰和冻土

        确定:

        冰/雪/冻土总量和范围缩减(长期+季节)。

        不确定:

        观测资料不足和对底部变化过程和冰架动力过程的认识有限。

        海洋和海平面

        确定:

        海洋升温;副极地海水变淡,热带压热带浅水区变咸;海平面上升加快(热膨胀+冰融化);海表酸性增大;海平面变化地理分布不均。

        不确定:

        海洋采样的限制;最近几十年海平面上升似乎大于热膨胀+陆地融冰。

        古气候

        确定:

        十几万年前末次间冰期海平面更高(极冰退缩);气候变化->大西洋环流变化很可影响过北半球气候;三万年内不可能自然进入冰期;20世纪下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高;过去两千年中的大干旱时间是周期性的。

        不确定:

        古气候变化机制;资料缺乏(尤其热带/南半球);代用(间接)资料的质量。

        TS.6.3 认知和归因

        /*其实大体是上面的总结,略过*/

        TS.6.4 预估

        模式/* model,村长好像喜欢翻译成"模型",不过"模式"在相关学科里算专有名词了*/

        确定:

        气候模式的自然科学基础是坚实的/*动量/能量/质量守恒etc,不是统计假设*/

        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大尺度气候变化的模拟和估计是可信的

        不确定:

        模式在不少方面仍有缺陷

        气候敏感性

        /*气候敏感性是指附加某外强迫(一般是二氧化碳加倍)后,气候系统平衡后的温度变化。二氧化碳加倍直接效应没那么大,但是气候系统内部多种反馈共同作用后会被放大。*/

        确定:

        2°C至4.5°C,云反馈最重要,尤其低云。

        不确定:

        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

        全球预估

        确定:

        海洋延迟作用;北半球高纬和陆地增温最高,南半球海洋和北大西洋变暖较小;热带降水最大值普遍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高纬度地区增加;冰雪减少,海平面上升,北极尤甚;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缓;热浪增加,大陆中部干旱风险增大;自然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

        不确定:

        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估计的可靠性;降水预估差异较大;热带气旋变化估计的可靠性;对气候变化内在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未来碳循环反馈强度。

        海平面

        确定:

        海平面持续上升,但分布不均;和温室气体增加相关。

        不确定:

        冰盖动力变化机制认识不足;观测不足。

        区域预估

        确定:

        人类活动区域增温快过全球平均;次极地和极地地区降水可能增加;多亚热带地区降水可能减少;许多地区日降水极值可能会增加。

        不确定:

        区域尺度上的研究和模式模拟还有很多不足和不确定。

    • 家园 最近出了个电影:地球2100

      按照全球变暖的思路,把地球上的人类在未来若干年的日子安排的非常之惨。

      不知道看过的兄弟多不多。

      里面有两个比较大的bug,俺认为的。

      首先是美国佬不会那么可怜,全球变暖之后加拿大的生活条件很可能会变好,那么被老美大规模移民是可以想象的。老美才不会可怜兮兮的守在自己地盘上受活罪。

      其次就是通过向大气中散布灰尘来降温,片中是二氧化硫。个人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会使二氧化硫。。。虽然火山是拿二氧化硫当枪使,但是人类没有这个必要吧。给那些科学家发点银子,找个别的东东来替代应该不是难事。俺觉得如果真的到了片子中说的哪一天,向天上撒些东东来挡光是必然的。

      • 家园 二氧化硫的确有出处的

        有本乱出主意的书,里面就提到过向平流层喷洒二氧化硫。由于平流层相对稳定,这些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可以在大气中停留一年多才进入对流层,并且这些气溶胶可以起到降温作用。这的确是在模仿火山喷发给平流层带来的二氧化硫造成的降温影响,从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的情况来看,这个降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二氧化硫进入到对流层以后,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其他降温作用的气溶胶似乎没有二氧化硫方便。当然需要使用的量也是巨大的。目前这个主意还是当笑话看吧,还远着呢。

        没看过这个电影。电影么,也不必要这么认真。

        • 家园 不是电影

          国家地理出的一部科普片

          开局是一百年后的LA,成了一座空城。让我想起西伯利亚那几千座无人村。

          后面谈到气温变化导致的物种迁移,特别是昆虫的生态变化。冰川消失后的传统粮食产地的减产

          作为一部科普片还是不错的,国内好象没有类似的作品。

        • 家园 按照俺比较悲观的估计来看

          如果全球变暖没有发生,自然什么不说。

          如果发生了,而且因为正反馈比如冰雪融化减少反射冻土融化释放甲烷等因素而导致不可逆转的大幅增强。

          那么让人类坐以待毙是不可能的,肯定得有大招。

          人造火山效应恐怕会是首选。

          也没有什么别的能在短期内见效的招了,对吧

    • 家园 【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29 预估:其他

      橡树村:【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28 预估:情景和气温

      另外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预估是对海平面升高的预测。在A1B情景下,预估2000年到2020年之间热膨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为每年1.3+-0.7毫米,这个估计实际上低于1993年到2003年之间观测到的因为热膨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的速率每年1.6+-0.6毫米,不过这个差异还算是在不确定性的区间内。在这个时间段,其他几个情景预估得到的结果也基本上相似,说明这些不同的情景在短期内产生的差别并不明显,与这个时间段对全球平均气温的预测类似。不过到了21世纪末期,不同情景的差异就出来了。到21世纪最后十年,所有情景预估得到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会比1980年至1999年的平均升高。具体地说,B1情景,升高0.18到0.38米;A1T情景,升高0.20到0.45米;B2情景,升高0.20到0.43米;A1B情景,升高0.21到0.48米;A2情景,升高0.23到0.51米;A1F1情景,升高0.26到0.59米。这里面,热膨胀贡献了大约75%。除了B1情景,其他情景的预测结果都高于1961到2003年间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当然,前面讲过,关于海平面升高的研究,到AR4的时候,仍然非常有限,很多重要因素还没有包括在内,结果仍然有很大不确定性,反映到预估的数据上,就是预估结果的误差范围较大。下图显示了一个模型预测的不同情景的因为热膨胀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海平面的上升是不均一的。在A1B情景下,预估2070年至2090年的空间中间标准偏差为0.08米,约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中间估值的25%。未来海平面变化的地理型态主要是由于海洋热量和盐度的变化,进而改变海洋环流引起的。预估得到的共同特征,是南半球海洋的海平面上升比平均值偏低,北冰洋海平面上升大于平均值。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平面上升的海域比较小。下图显示的是预估的21世纪末期各地海平面上升情况相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平均值的分布,情景选用的是A1B。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影响海平面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冰雪圈变化的预估。预估冰川、冰帽、格陵兰冰盖等在21世纪继续会有冰物质的损失,原因是融化加速超过降雪的增加,导致冰川整体质量减少。目前的模式显示南极冰盖将保持寒冷状态,不会出现普遍融化,并且有可能在将来因为降雪增加而加大南极冰盖的质量,这样可以起到降低海平面的作用。不过目前的这方面研究并没有包括冰动力学的贡献。对冰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显示格陵兰和南极对21世纪海平面上升都可能有所贡献。冰盖表面融化的加强以后,融化水可能会加入沿次冰川路径形成的排冰系统,从而起到冰流润滑作用,增加冰川溢出,从而导致对海平面增加有所贡献。在格陵兰西部已经观测到了这样的变化。在南极西部某些地区,可能由于海洋变暖导致冰架变薄,也出现冰流大幅增加的现象,表明未来的变暖可能会导致南极也出现冰物质的流失。当然目前还不能做出量化的预估。如果冰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得到证实并可以进行量化预测,那么有可能在21世纪把海平面再升高0.1到0.2米。不同情景情况下不同因素对21世纪末期海平面上升的贡献见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虽然不会影响海平面的高度,北极的海冰面积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变暖指征。在A1B,A2和B1三个情景下,预估冬季海冰面积的变化属于中等。但是在A2这个高排放情景下,夏末的海冰将在21世纪末期完全消失。由于冰面可以反射大量的太阳光,所以海冰的面积对于气候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无冰水域在夏季会吸收来自太阳的更多的能量,这样会进一步减少冰盖的面积。对于南极,预估到21世纪,海冰面积也会降低。下图是A1B情景下预估的2080年到2100年的冬季(JFM)和夏季(JAS)北极(上)和南极(下)海冰覆盖比例与1980年至2000年平均的比较。虚线是目前15%海冰覆盖的范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预估气温升高最终会带来全球降水量的提高,平均降水量的变化的增加幅度会大于自然变率,但是比温度的信号上升要缓慢很多。大气中的水蒸汽增加,必然会带来降水的增加,同时,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水汽输送也会增加。这样,预估降水量的增加很可能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差不多覆盖极地到纬度50度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向赤道方向降水将呈减少趋势。在20到40度,降水成大幅度减少的过渡趋势,到亚热带地区,降水可能相比20世纪末要减少。A1B情景中,2100年亚热带陆地地区降水减少高达20%。由于亚热带输送的水蒸汽增加,亚热带高压系统向极地方向延伸,亚热带高纬度边远地区的干燥少雨趋势将更加明显。对于极端降水情况,预估很多地区日暴雨事件有增多趋势,包括那些预估平均降水量会下降的地区,暴雨事件也会有所增加。特别提醒一下,这里说的平均降水量会下降的地区,说的是降水日数将减少,并不是说暴雨强度会降低。下图是一些与降水相关的指标的预估。图a是B1,A1B和A2三个情景预估的全球平均的降水强度情况,降水强度的定义是总降水量除以降水天数。图b是A1B情景下2080到2099年的平均降水强度与1980年到1999年平均降水强度的差别。图c是预估的全球平均干燥日的情况,图d则是A1B情景下2080到2099年平均干燥日与1980到1999年平均干燥日的差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图是A1B情景下预估的2080年到2099年平均与1980年到1999年平均的比较。图a是降水,图b是土壤湿度情况,图c是径流情况,图d是蒸发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预估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热带气旋的最高风力强度,平均和最高降水强度均会增加。相对偏弱的飓风数量有可能减少,强飓风的数量可能增加。不过,预估全球飓风的总数可能会下降。

      变暖会抑制陆地和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导致任何给定情境下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及更大的气候变化,这是一个正反馈效应。不过这种正反馈的程度在各个模型中仍然有明显的差异。预估在21世纪,考虑了正反馈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可能比不考虑反馈的增高10-25%,会导致高排放情景的温升进一步加大。不过,这方面由于研究并不充分,不确定性仍然很高。大气二氧化碳增加还会导致海洋酸化加大。预估21世纪浅层海水pH值降低0.14到0.35之间,比工业化时代以来降低的0.1要多。预估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超过600ppm,南大洋表层海水将出现碳酸钙欠饱和状态,而大多数情景都预估到21世纪后半期,大气二氧化碳将会超过600ppm的水平。不过这个变化对于海洋碳生物循环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下图是21世纪碳酸钙亚稳定状态的饱和程度的预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海洋pH值的预估见再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于另外一个重要温室气体甲烷的增长情况还缺乏了解。这方面也会给气候预估带来很大不确定性。湿地甲烷的排放可能在更暖和更潮湿的气候中增加,但是在更暖和更干的气候中会下降。目前已经观察到北半球冻土溶解的泥潭湿地中的甲烷排放增加,但是还缺乏量化方法。气候变化也可能通过对湿度的影响而影响臭氧,也会对气候有影响。不同情景所假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预估的全球表面温度变化见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气溶胶的排放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几个预估表明,在控制未来的沙尘排放方面,气候变化比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更大的影响。一个研究表明气象和气候比荒漠化对未来亚洲的沙尘排放以及相关的亚洲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影响更大。气溶胶对降水也有重要影响。人们提高空气质量的努力会给气候带来很大的变化。有研究显示如果把目前大气中的所有认为排放的硫酸盐气溶胶颗粒完全清楚,全球平均气温会在10到20年内迅速增加大约0.8摄氏度。

      最后提一下一个已经成为电影题材的气候现象,就是21世纪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MOC出现突然中断的可能性。这就是电影《后天》所描述场景的一个重要依据。一些模型的预估结果是,在21世纪,这个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的,不过这些评估的可靠性还有待评估。为数不多的复杂程度不同的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表示,有可能发生百年尺度上的环流减缓,而一旦辐射强迫实现稳定,MOC是有可能恢复的,但是同样需要百年时间。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在发展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天中的场景究竟有多少靠谱呢?科学家们还在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片子说,灾难来临的时候,南非是安全的

      橡树村:【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30 WG1总结

      关键词(Tags): #气候变化#IPCC#预估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