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洛阳风物记之周南 -- 古城老农

共:💬76 🌺86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洛阳风物记之安乐

      安乐是洛阳地名,虽然行政上是一个村,但因为离市区太近,已经没有丝毫农村的模样了。前几年不知谁的主意,把从市区到龙门去的主干道两侧房屋一律重建,盖成仿古样式,都贴上类似古砖的青灰瓷砖,看起来不伦不典。安乐有好多倒腾旧书的,上世纪80年代时可以遇到不少不错的书,特别是一些厂矿图书馆里处理的旧书,我买过的至今记得的书还有《拿破仑时代》、《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等。这些年很少有好的旧书了,所以不怎么去看了。

      安乐的得名,一般的说法是源于北宋邵雍,现在那里邵姓人家也多,还有邵氏祠堂、邵雍大酒店、老邵饺子馆等等,想来是有根据的罢。

      不过,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就住在这里,所以这么叫云云。这个佐证不多,而且刘禅的墓远在孟津邙山,魏晋洛阳城也在现在偃师境内龙虎滩一带,刘禅怎么住在现在的安乐呢?不过也说不定,把他这样的亡国之君安排在都城几十里外的郊区,也有可能。

      说起后主刘禅,似乎是个人人可以嘲弄的人物,其实不然。蜀汉之亡,天命大于人力,后世论者不敢损诸葛之贤明,不忍伤姜维之忠勇,就让后主一个人背起亡国的责任,于是他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任人笑骂。流传颇广的乐不思蜀故事,愚以为也值得品味,郤正劝后主对答之辞,愚以为不太可信。郤正单身送后主入洛,一路照应安排,就象老板破产了还坚持给他免费打工,处理善后事宜一样,所以很得当时后世的赞许。但是给刘禅出主意想回四川,意图再起,则绝无可能,死灰难以复燃,亡国不可复兴,当时人心厌汉已久,后主也非大有为的英雄,这样一条绝路郤正不会让后主走。后主自己对司马昭说不思蜀是可信的,司马昭精于权术,敢于弑君,跟他玩这种小聪明后果不问可知。南唐后主李煜倒是日夜思乡,天天垂泪,形于诗词,只召杀身之祸,于事何补?

      后主不乏英明之举,诸葛公殁后,有人乘机上书毁谤其专权,后主大怒,将其人下狱。后主一向素称暗弱——其实也可以说是宽厚,汉语里有不少意思相同,褒贬却迥异的词汇,全在人的运用和理解——很少对下施威,而这里他却动怒了。关羽千里归先主、先主举国托孤、诸葛公鞠躬尽瘁、诸葛氏三代忠烈......这都是中国史上人们交往的最具光彩的例子,无论此前还是以后都很难再找到了。让人感慨世上并不是只有势利之交,而人性也并不总是那么复杂,有时也可以纯净的象块冰玉一样,令人感动想往。

      论史者言风俗之美,道德之善,往往首推东汉,其次则曰南宋。然而东汉有外戚之横、党锢之祸,南宋有称臣之辱、岳飞之冤,以愚观之,君臣上下交尽其美而少遗憾者,其蜀汉乎?

      安乐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对学者而言是安贫乐道,对于权贵而言则是奢华骄纵了。中国史上举办的几次最著名的比富活动,赛场都设在洛阳:一是西晋,参赛选手有石崇、王恺、羊琇等人;二是北魏,参赛选手有元雍、元琛几位;第三次是隋炀帝的个人表演赛。不过,洛阳城看了几天热闹之后,却跟着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而且这些比富活动都葬送了一个当时看起来蒸蒸日上的帝国,所以,洛阳人并不以此为荣,也很少愿意多说这些。

      通宝推:玉垒关2,
    • 家园 洛阳风物记之洛阳桥

      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而愚以为若问洛阳兴废事,则请君只看洛阳桥。洛阳临水筑城,常人无达摩大师一苇渡江的神通法力,而舟楫又不足以满足大量人群往来的需求,于是桥梁的建造就不可避免了。

      三代之事尚矣,难以确考,而至少自秦汉洛阳就有了桥梁。当时是木制的浮桥,大约是在连锁的船上铺上木板,而它们不仅易为洪水冲垮,也常常成为战乱的牺牲品,西晋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任命刘琨为冠军将军率领禁卫军迎战前来讨伐的诸王联军,刘琨大败而还,“焚河桥以自固”——这招烧桥的本领被刘琨的表弟和参谋长温峤学会,在出战王敦时候,温峤也放火把建康(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给烧了。

      唐兴,天皇高宗和天后武则天长居洛阳,乃大举兴建天津桥——天津者,通向天庭(天子所居)之渡口也,因为后来天庭移到北京,所以天津的地名也跟着跑到了渤海。天津桥是一座石拱桥,而且跨越当时堪称大河的洛水,是当时全国的标志性建筑,也被众多文人雅士所钟爱,唐诗里直接涉及“洛阳桥”“天津桥”“洛桥”字样的诗数以百计,骆宾王、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皮日休等等文化史上的知名人物都曾在桥上流连吟咏。可以说,天津桥是大唐风雅的重要象征和载体之一,不过现在只盛一个桥墩,聊以凭吊怀古了。

      北宋之后,洛阳日渐荒弃,桥梁也跟着破败,甚至毁坏不修。民国期间,北洋大帅吴佩孚挟直皖、直奉两战大胜段祺瑞、张作霖之声威,虎距洛阳,于1921年重修天津桥,落成之际,名流如张謇纷纷作文赋诗,盛赞“吴将军”之恩威。夏季暴雨,一日吴佩孚驱车视察,山洪忽下,将桥两端淹没,把吴大帅困在桥中央(因为桥为拱型,中间高而两端低)。随从大惊,以重赏驱诱士兵援救,结果下水八人,被洪水冲走六个,又持枪威逼梢公驾船才将吴大帅救出,前后折腾了七八个小时。如今此桥仅余残桥一段,洛阳人称“老吴桥”。

      1932年1.28事变,淞沪激战,国民政府临时迁到洛阳,后来为纪念此事,于1937年修桥一座,以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桥,1944年日军侵近洛阳,林森桥被守军炸毁,现在有个亭子,上有残碑一块。

      解放后,五十年代修了两座桥,洛阳桥和洛河桥,风格简朴,至今仍在使用。80年代新修一座洛阳桥,1992年邓公南巡,全国开发,洛阳也跟风上马一座牡丹桥,不久治理整顿,遏制经济过热,洛阳市财政困窘,无力支付建造费用,牡丹桥成了烂尾桥,半座桥挂在洛河上好几年。前几年洛阳再次开始大规模建设,不但很快修完了牡丹桥,还另修了王城桥。

      同是一个洛阳市政府,前些年连一个桥也修不起,后来则造桥修路,出手阔绰,何以前后差异如此呢?原来是外出考察,学来了先进经验,就是把土地卖给开发商,赚了很多转让金,开发商则盖了很多房子,再卖给老百姓。或曰:百姓买不起怎么办?答曰:没关系,一则青年结婚是刚需,不得不当房奴的大有人在,另外则是对外推销,跑到附近城市里宣传洛阳是中西部最佳宜居城市。

      据说当年黄巢失败出家,仍念念不忘洛阳,又潜回洛阳,徘徊天津桥上,赋诗曰“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虽已是大唐日落黄昏时的景色,依然诱人如此,更不必说其盛时风流了。不过,如今科技发达,吞江跨海的大桥也不鲜见,洛阳的桥梁再无可能重现天津桥的风光,凝聚世人的瞩目了,这诗句也该改为:无人再看天津桥,独有残碑伴落晖了。

      关键词(Tags): #洛阳风物记(当生)#洛阳桥(当生)#洛阳(当生)
      • 家园 说到写洛阳桥的诗,怎可不提上官仪的《入朝洛堤步月》?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

          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

          蝉噪野风秋。

        上官仪居相时,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吟咏此诗。当时朝官皆赞“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

    • 家园 洛阳风物记之陆浑

      陆浑位于洛阳嵩县伊河之上,现在以水库闻名,水面数十公里,汪洋浩瀚,如同观海,是洛阳人消夏玩水的地方,时常有钓出特大鱼鳖的新闻。和洛阳很多地方一样,那里也是一片历经沧桑的地方,只不过很多故事都已经淹没在水下了。

      陆浑的得名,来自陆浑之戎。陆浑之戎初居瓜州(今甘肃敦煌)陆浑,后受秦晋诱迫,东迁至伊川(今河南伊水流域),隶属于晋。公元前525年,晋以其叛离为名,派兵攻灭之。陆浑国君和一些遗民流亡于楚国,以陆为姓,后来竟成为江东的名门大族。

      在整个周王朝时期,戎狄夷蛮这些小族小国生存非常艰难,他们在文化上被歧视,也无力与有组织有联系的姬姓诸侯国争斗。如果发生冲突,不论胜负,总是他们不对,而那些强大诸侯,攻打他们不需要什么理由,也被视为尊王攘夷的正义之举。楚庄王就曾伐陆浑之戎,并借机问周王室九鼎轻重。也许这些惨痛的经历,使得后来陆氏子孙,性格上多少都有些畏慎,有功不敢自傲,有名不敢自大,有才华不敢自恃,有成就不敢自满,却铸就了中华史上或许最具光彩的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

      从陆氏的一些习惯来看,也可以发现他们与伊洛之间的联系。比如陆家喜欢养鹤,陆机临刑感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而在离陆浑不远,就有一个鸣皋山,就是传说中“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地方。按:愚以为古人养鹤,本意并非为了风雅,听鹤鸣观鹤舞,而是为了防蛇,鹤为蛇类天敌,且可以高鸣报警,所以古时山中隐士,多好养鹤。

      陆氏后人,虽然长居江东,伊洛却常常萦回于他们的心头笔下,唐朝陆贽把父母安葬于洛阳,而南宋陆游更是“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或许,对伊洛陆浑,他们还有一种血脉深处的思乡之情。

      陆氏虽然姓陆,却好象总是与水有缘,他们在江南的聚居地如吴县(今苏州)、华亭(今上海),会稽(今绍兴)都是有名的水乡。而他们千里之外的故土陆浑,现在更是一片泽国,成为鱼虾居住的地方。不过,现在上海苏州都已是繁华之地,寸土寸金,而陆浑所在的嵩县却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普通百姓全年收入少则数百、多则一两千,或许陆氏先人之灵有知,也会感慨不已吧。

      通宝推:bruceadw,玉垒关2,
    • 家园 洛阳风物记之龙门

      在很多人看来,龙门是洛阳的骄傲,石窟是龙门的珍宝,而实际上龙门和石窟也是当地人贫穷和苦难的根源,而这却是很少有人明白的,虽然道理非常简单。

      游客到龙门,见佛像残破,%要道之旁、众目睽睽之下,历经千年风雨,仍然还能保存好一些雕像,本身已是奇迹了。仅近代以来,众多恶名远扬的军队,诸如曾火烧少林寺的石友三、以及奉行三光的日本皇军都曾在石窟旁路过,而那尊卢舍那大佛及其身边的菩萨、天王、力士还能基本完好,已是万幸了。

      保护龙门最力的,当然是附近的居民,在清末民国,中央地方政府权威扫地、社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时,都是村民自发组织,昼夜巡逻看护,也才防止了偷盗者更无忌惮和大规模的破坏。不过,他们的艰辛并未给自己或者后人带来什么回报。

      龙门及其附近的地方,在洛阳周边,属于经济很不发达的地方,人民普遍相对贫穷。因为龙门石窟特殊的地位,国家在其附近进行开发建设一向极为慎重,很少有国家投资的大工程项目。原来还有当地村镇和居民自己投资建的一些水泥厂、石灰窑,因为龙门山附近的石质,很适合造水泥和烧石灰,但后来因为开山破坏山体以及污染影响佛像保护,都被严令关停了。而且,因为据说火车汽车行使造成的震动也会影响佛像,把铁路公路也都搬迁,本来进出洛阳最容易的龙门通道基本变成了游客的人行道。这样,不许建厂开矿,也不许汽车火车交通,当地居民除了依赖几亩瘠田,要么就只能在景区附近摆摊,欲不贫穷,可乎?

      或曰:龙门票价昂贵,每张80元,游客众多,百姓焉得不富?岂不知这国家级景区的门票收入,恐怕连洛阳市的财政都无从过问,何况周边小小百姓。再说游客都是匆匆来去,在附近吃顿饭都不多有,又能给当地人带来什么呢?

      不过,龙门人也许并不细想这样,提起石窟大佛,依旧满脸骄傲,于是相信,伟大的荣耀总是和伟大的坚忍密不可分。比如最近世人惊叹的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当面对一个遭受百年难遇的冰雪灾害、一次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袭击的特大地震、一场短期连续暴跌近70%的股市崩盘,仍然可以面带微笑有条不紊组织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的民族,任何一个抱有敌意的人都可能不得不改变态度。不是因为被感动,而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也许认为自己没有力量把这个民族打倒是比较明智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