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人间漫谈之梦的世界 -- wild007

共:💬163 🌺125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论点值得推敲

        "英国人曾经试图阻挡底层民智的觉醒,结果大革命频繁爆发,"

        在西方,提到造纸术,首先联想到是Gutenberg Bible,这就是造纸术的第一个应用,让所有的人都可以读bible,从而脱离文盲的境地。

        西方并没有刻意扼杀底层的民智,很多中世纪的考古发现,就是在贫穷的家庭中,也有bible的存在,证明社会文明的发达。

        同时,对比如今的中国教育+互联网,特别是GFW+关键字封锁这类技术,恐怕倒是中国的高层在可以扼杀本国底层的民智吧,呵呵

        • 家园 有Bible存在就说明社会文明发达?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非常不文明的东西。

        • 家园 目的不同

          表面上看起来,西方的圣经和中国的三字经的作用是差不多的,都可以被认做启蒙教育的读物。但是中国在三字经后面还有四书五经,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书医书之类,也就相当于中国古代就已经有相当于小学中学职高大学之类的划分,而且因为科举的存在,普通人在教育上面没有特别的限制。而西方却在圣经后面几乎戛然而止,一辈子只能读圣经的比比皆是,这就造成他们的思想极度单一,而且甚至只懂句子的意思,不懂词的意思,这样的人,算是文盲还是非文盲,这还真不好说。英国人曾经也想让工人只接触与生产有关的有限的知识,但是发现科技发展过快,编出一本“机器圣经”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所以才会出现共产主义迅速蔓延的问题,底层的识字率也才真的变得有意义了。

          • 家园 不能同意

            1 西方通过家家都有bible,已经让大多数人脱离文盲的水平。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基础教育, 读和写的能力都只是给人一个文化的基础,至于您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发展,是个人的机遇+能力+努力的问题。对比近代中国,很多枭雄,如张作霖还是文盲,这样的中国社会根本没有对普通人提供足够的基础教育,这恰恰是西方发达的。

            2 如今的GFW+关键字封锁,才是更扼杀底层的民智的东西,比当年的禁海令,或闭关锁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 家园 今天的民智早就进化了

              在今天,识字率在主流国家基本都已经不成问题(印度除外)。当然,美国人狡猾地通过所谓“素质教育”,把大部分黑人排除在教育体系外(我提供给你教育的机会了,你自己不学而已,可孩子有多少自主学习性呢?)。

              bible的问题我上文已经说了,它在古代西方只完成了启蒙读物(相当于字典或是小学课本)的作用,你可以自己去看看西方进阶的读物都有什么,最不济可以找《红与黑》之类以底层人物为主人公的读物去看看西方的世界。

              实际上你和我的争论已经流于自说自话,我在强调古代到近代,西方对底层民智的限制,而你却是反复提所谓的GFW对中层民智的限制。不过我很好奇的是,关键字封锁究竟有多少效果?今天国内论坛漫天遍野的谩骂和对TG的不信任,这难道是GFW起作用的结果?国外至今还有弱智到脑残状态的对中国的误解,中国人误解了什么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也别把国人当傻瓜,或许你以为国人被蒙蔽而唯独你清醒的时候,被蒙蔽的恰恰却是你自己而已。

              这一问题到此为止吧,下面也不再回复,某些观点还是留待时间去做出裁决吧,呵呵。

      • 家园 看来美国的一个“弱点”就是

        如果能够大量的开启他们的民智的话,底层人民就不满足了。孔子学院能否担当起这个任务啊,期待ing。

      • 家园 人是第一生产力

        不过美国的移民政策,卡合法高科技移民不卡非法移民

        随着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慢慢持平,越来越多在美国拿全额博士奖学金的国际学生选择回国,呵呵

        • 家园 美国对外来人才谈不上依赖

          美国的人才结构里面,最顶尖的和最差的,都能够自己满足自己所需。需要的是中间那档,比较聪明且听话的人才。这类人很大程度上靠引进。真有一天没有了,或者不足了,用自己人填补也行。

          其实比较致命的问题倒不是美国人才不够用,而是本来你把人家的人才拉过来,当你的手下用。提高了自己,削弱了对手,一举两得。现在你拉不过来了,人家在自己国家干着干着也许就出成绩了,上升为顶级人才,成为你美国的竞争对手。这对美国竞争力是一个打击

        • 家园 美国的人才战略非常不简单,即便在今天依然高效

          实际上卡“高科技移民”不卡偷渡者是非常聪明的政策。高科技人才很容易过剩,且一旦找不准位置就会严重影响一个团队,前苏联的弊端也就在这上面,无节制培养某一方面人才,结果人才过剩,不搞政治斗争才怪,美国人虽然不劳而获令人鄙视,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招非常有效。即便今天中国吸力变强,人才回流加速,但总体上,美国的人才架构依然比较完善,并不缺人,也不愁没人来顶替。

          而有限放开非法移民也有着背后的目的,前苏联的底层死气沉沉,曾经有个例子,中国人去俄罗斯种土豆,把土豆切开,一个芽一个坑,俄国人死活不让,认为土豆和人一样,切开了怎么可能活,即便后来都成活了,依然成天蹲在田边想不通地想。显然,苏联那种把聪明人都划走,笨人都留下种田的方法缺陷非常显著,而美国人的做法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点。因为能不被抓住遣返的必然是聪明人,而这些聪明人注定只能生活在美国的底层。

          美国的移民政策保证了美国上下两线都有足够的聪明人。所以移民局的确是美国最NB的局之一。只是再完美的体制也会有缺陷,美国的致命弱点不在教育体制和移民政策上,不过这里暂不剧透了,后面自然会说到,呵呵。

    • 家园 【原创】外篇——苏联之路(三)

      苏联人基础教育扎实,使得人才的产生形成一个完美的金字塔,在此基础上,斯大林又设计了一套非常契合的体制,将各种人才分门别类地指派到特定的岗位上。在今天,我们称这套体制架构为社会主义。

      在产业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已经开始从物资匮乏向物资富余过渡了。而二战后由于人口的急剧减少,这一特征显得更为明显。于是,只要尽可能多地把资源集中到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上,那么持续提高的生产力就可以把人类社会带上良性发展轨道。无论是西方自古以来来的压抑人口还是东方周期律的定期大幅消减人口,都可以在这一问题上得到统一,人类社会的未来显然将要改写。因此,苏联人确信自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他们把“低阶的工作”都指派给那些智力水准不高的人群(表现为学习差),而智力水平足够的人群则尽可能地投入科研领域。

      不过,我们当然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这套社会主义体制将人群人为地进行了划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泾渭分明,社会明显地分为两个阶层。在初始阶段,由于科技人才的全心投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体力劳动阶层并没有多少怨言,相反还非常乐意于接受这种划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遭遇瓶颈,投入也越来越大,这就给体力劳动者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负担。同时由于从事体力劳动行业的人都是在智力测试上淘汰下去的人群,创新能力极其低下,所以指望底层的劳动生产率自发提升几乎是不用指望的事情。这样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阶层的矛盾开始慢慢显现,而此时,更致命的问题出现了。

      苏联人在斯大林时代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大清洗,虽然一度打破了自古以来东正教治下貌合神离的俄罗斯痼疾(其实也是农耕社会的痼疾),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加强,但是历史惯性还是使得斯大林的努力大部分付诸东流。当后面几任俄罗斯领导人都纷纷选择和斯大林划清界限,苏联又开始退回类似于东周统治的那种状态。大量地方上的强权人物进驻中央,使得俄罗斯的政策开始分崩离析,各加盟共和国都开始极力为自己的利益争夺,所以苏联越到后来,统治阶层的平均年龄越大,因为只有这些“万金油”人士才能镇住下面一片的争吵声。

      政治和地域的分歧使得科研领域的浪费越来越大,后任开始肆无忌惮地推翻前任的项目,来为自己的政治利益谋求更多的基础,科研工作者在这种旷日持久而又摸不清方向的政治游戏中渐渐失去了进取心,开始消极怠工,甚至干脆分化,大量卓越人士转而投向政治领域。于是当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逝世后,苏联航天事业顷刻间下降几个档次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因此当里根使出一招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苏联内部几乎已经快咬成一团的政治派别们就好比看见了一根诱人的狗骨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和美国人的太空竞赛中,而不管那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这种饮鸩止渴持续内耗的局面,终于在三年死三任最高“万金油”的情况下走到了终点。很多人会对戈尔巴乔夫的农业政绩嗤之以鼻,但是那的确怪不到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底层那近乎窒息的压抑气氛下(因为成分限死,对未来无希冀,能力又的确低下),恐怕神仙也难为这无米之炊。所以苏共中央都很理解戈氏,而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么终结政治内斗,要么把人才引(指派)向底层,而这必然都需要更大的权利。但是可惜权利向来不可能完全是由别人赋予的,中国古代的皇帝还一不小心就被架空,而戈氏本身又怕死又不敢承但责任,这几乎就注定了苏联的覆灭。

      苏联的问题到此为止吧,这几天翻资料也翻得够呛,还是谈美国有趣,呵呵。

      PS:戈氏大部分时候其实是牵线木偶,后面有真正的操盘者在掌控着一切,不过,由于操盘者不止一人,且各怀心事,才被叶利钦各个击破一举翻盘。这里面应该会有极精彩的文章,不过我目前还没有看到。

      • 家园 网上有篇小说

        重生寡头1991,里面对苏联解体时期有很详细的描写。本人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这篇小说成色到底如何,但是觉得还是可以一看的。

    • 家园 【原创】外篇——苏联之路(二)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公平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离绝对有一定的距离,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距离还是一直在放大的。在初始的经济体系论述中,我也列了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偷抢的成本远低于勤劳致富,因此公平其实是个不稳态系统,越公平意味着付出的代价越多。

      苏维埃政权在列宁时代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处处充满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大家为了活命也罢,为了理想也罢,通通是“傻傻分不清楚”的(静静的顿河对那一时期的俄罗斯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但当苏维埃政权渐渐站稳脚跟,在强大的外地逼迫下拧成一体的各派人士自然也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理想和现实终究会在激情退却后形成剧烈的碰撞。包括斯大林在内的绝大多数布尔什维克们都曾经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是随着思索的加深,身份和眼界的变化,几乎没有任何实质可操作性的共产主义无论如何也必须放在一边了,苏联迫切需要一种可行的统治模式。

      在东方,中国人早就发明了科举,这保证大量贫寒但卓越的年青人有一条上升通道,一位寒士的上位往往会提拔一群原本的下层平民(即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东方在古代社会是相对最公平的社会形态,而且相比西方靠残酷竞争来延缓高层的腐化,东方的方式显然更高效且人性化。(实际上自汉以后,中国就不应该被称作封建社会,因为分封制基本不是主流了)

      俄罗斯介于东西方文明之间,是实行封建制的而又统一的大帝国。这显然与它信奉东正教有很大的关系,东正教廷可以和天主教一样剥夺封建领主的教籍,但它又不象天主教那么强势,所以俄罗斯同时具备了某些东西方文明的特点。在斯大林时代时,虽然不一定情愿,但是文明的惯性也必然引导苏联人走回老路,当然他们并不屑于把老朽的东正教再抬出来招摇,有一尊更好的“神像”可以为之所用,那就是——共产主义。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共产国际开始频繁地派出“特派员”去“指导”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革命,所到之处一片腥风血雨。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特派员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获取胜利,而是要保证所接手的“革命力量”能够行使苏维埃的意志,甚至是斯大林的意志。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斯大林要建立“共产主义祖庭”,天下所有的共产主义运动,都必须统一到苏联人的旗下。当然很快,斯大林就发现此路不通,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势还没有乐观到容纳窝里斗的时候,但是苏联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恢复沙皇俄国的道路(俄语沙皇的意思即为凯撒)。

      共产主义运动将底层民智彻底开发,苏联人的基础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苏联的教育水准一直就排在了世界数一数二的位置(美国与之相比差远了)。这已经可以保证苏联的精英出产率将高于美国,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别忘记,美英实为一体,再加上作为附从国的西欧,美国在基数上稍占优(美国的体制依然是限制底层民智的,这个后面会说),而且更要命的是美国在二战后几乎把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网罗殆尽,占了很大的先手。

      不过随着苏联人口的迅速扩充,以及基础教育的持续加强,形势渐渐在扭转,到60年代初,苏联发射了载人飞船,苏联的国势也发展到顶点。但之后,苏联人却仿佛成了强弩之末,开始在竞争中屡屡吃亏,并最终在登月上一败涂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苏联人在一片大好形势中后继乏力?且听下回分解。

      关键词(Tags): #苏联(嘉英)
      • 家园 苏联科技的衰落

        战后苏联科技的衰落有很大原因是很二战后他所获的的德国和欧洲高技术的没落有关。苏联科技的发展史和那一批德国专家有关,看看时间就知道了。

    • 家园 【原创】外篇——苏联之路(一)

      看来不把苏联模式讲清楚是不行了,那么就来好好看看苏联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吧。

      如果说传统的陆权统治模式是金字塔的话,那么代表海权的罗马模式则更象是图钉。很多人会认为美国是纺锤型社会,但是显然那是谎言,纺锤型另一端那几乎覆盖全球的第三世界务工者构成了一个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图钉底座。

      苏联的前身俄罗斯帝国走的是农耕大帝国道路,但骨子里却依然以罗马继承者自居。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并在东罗马帝国覆亡后,把东正教的教廷接到了基辅。如果仔细看看东正教的教义,应该不难发现它其实是一种妥协的产物。天主教强调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理,拥有完全的对于圣经的解释权,因此所有的主教都必须听命于教宗。而东正教认为,主教是基督活现的图像,所有的主教是平等的。这个分歧代表着什么意思呢,那其实就是说,天主教主张教皇成为基督世界的皇帝,而东正教则认为各地的主教都是国王,可以拥有对教廷的否决权。很显然,天主教将圣经的解释权彻底控制在教廷手中,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世俗政权的分歧来获取更大的权利。而东正教却正好反之,世俗政权可以利用东正教各主教间的矛盾进行分化,使得教会更好地为世俗政权服务。这样一对比,天主教廷就好比秦汉的皇室,东正教廷则相当于东周的皇室。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天主教治下,国家越来越小,东正教治下却有大量的大帝国。

      时间前行到了二十世纪,由于马恩开创的共产主义思维,唤醒了平民对于平等理念的强烈追求,无论天主教东正教还是东方的儒释道,都在这场洪流中被冲得粉碎。但我们应该知道共产主义所推崇的绝对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就如同乌托邦和桃花源,在可见的未来几乎都不可能实现。所以整个世界开始回潮,最不平等的天主教世界最先复辟,美国和英国利用了这股潮流,对罗马模式进行改良,几乎抢走了对于世界的解释权(还不仅仅是圣经)。而这之后就轮到了苏联。

      在列宁时代,苏联是一心一意奔着共产主义理念前进的,但随着苏联的日渐强大,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脱离繁重的劳动来进行思考。到了斯大林时期,这种对于未来的思索已经形成一种巨大的压迫,共产主义已经不再是公认的未来,有关苏联将何去何从的探讨开始在顶层蔓延。为了杜绝这种对于共产主义目标的质疑,苏联人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清洗,但物极必反,很快斯大林就发现一切都将失去控制,不过二战的不期而至打断了这一进程。其实就算纳粹德国不进攻苏联,斯大林为了转移国内对未来的质疑也必然要踏上战争的道路,这一点恐怕毋庸置疑。现在很多人会对芬兰在二战前抗击苏军的“神话”推崇备至,但是有没有考虑过这背后原因呢?已经被党内清洗搞得焦头烂额的斯大林迫切需要一次对外证明自己的机会,但同时又不能动用已经不被信任的有经验的军官们。1939年的苏芬战争实际上是苏联内部清洗与反清洗斗争的延伸,战争的结果是斯大林终于向军事集团妥协,这在二战中更为明显,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在朱可夫和斯大林手上将苏联社会带离了共产主义道路。

      不过即便斯大林选择了将苏维埃共和国转向苏维埃帝国,但是其与罗马模式依然有着极大的区别,而传统的农耕大帝国的统治模式显然又不适用于机器时代,斯大林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喝水,土鳖抗铁牛~~

      PS:本篇关于细节方面心里不是很有把握,甚至有可能会影响某些论断,所以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