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代理一下政委 -- 达雅

共:💬709 🌺2701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咱别扯虎皮做大旗

              奴隶啊,农奴制啊,这大概都是右派精英们扯出来的大旗。还有很多词儿:封建、专制,暴君,独裁...,就好像左派说什么资本贪婪、肮脏、剥削...扯这些词儿都是空对空,属于政客对骂的套路,讨论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的分析。

              河里不仅您一位农民子弟,咱不要有血统论,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要跳出自己视角的局限性,要发展的、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问题。就剪刀差的问题,和后来小平的先富带后富很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工业发展起来,先富带动后福/工业反哺农业,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剪刀差合理不合理,这个要从不同的视角看。从个体的视角,如果站在被剪的角度,肯定不合理。但站在全局的角度,站在中国必须发展工业的角度,站在中国被严密封堵的角度,站在中国时刻被军事威胁的角度,这又是合理的而且是最佳的路径。当然,平等、自由、人权之类的词儿谁都会说,但这个世界哪有真正的平等呢?按劳分配就平等么?我生来瘦小他生来强壮,我比他干活努力多了可还是挣得少。事实是中国活下来了,没有被核打击,也没有沦为殖民地。不要以为活着是理所当然,农民的确很苦。但如果中国没活下来,恐怕你我连现在对着电脑诉苦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从一个国家政治的角度讲,剪刀差是合理的,毛泽东作为历史伟人做了他应该做的选择。至于道德上的是非对错的争论就算了,这个问题的争论能争论到个体利益个团体利益,争论到儒家文化和西方宗教,争论到奉献精神和个人主义,争论到平民历史观和英雄历史观,甚至争到人类意义和生命起源,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

              代政委说如果不采用计划经济,恐怕城乡差距会大于剪刀差,这个我认为是正确的。咱不能拿现在的城乡差距和当时比,因为现在中国的经济是建立在剪刀差发展起来的工业基础上的。而当时在没有工业基础的情况下放弃计划经济,城乡差距会比剪刀差更高,这才是代政委最后一段的核心。剪刀差虽然剪掉了农民的利益,但如果没有计划经济,资本的剪刀会把农民的利益剪掉更多,更干净。

              你认为农村生活很苦,这个不会有人否定。如果你要批判,应该批判为什么毛把剪刀差的差别定的那么高,为什么不给农村多留一些,为什么不发挥计划经济的优势,使得农村的生活更好一些,而不是批判计划经济本身。农业留下的太少,这个毛当时也是很愧疚的。这是面对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客观环境的选择。计划经济熨平资本造成的两极分化,但造成了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分化。其实也不能叫产业分化,应该叫产业差距更准确。分化是带有趋势性的,剪刀差并没有马太效应,反而行业(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要比资本的先富带后富可信的多。

            • 家园 世界上有“二十三年未交一粒粮年年吃供应”的奴隶吗

              我建议,你不要使用自己不知道意思的词,例如“奴隶”、农奴。

              你要说小岗村改开前是奴隶,那奴隶的待遇也太好点了吧。你要说他们是农奴,那西藏翻身农奴大概要给你发信讲历史了。

              另外,“农转非”这事,我在另外一个回复你的帖子里说过,你没看是吧。“农转非”是根据人口基数有指标的,八十年代大致是1%。

              • 家园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城市的资源不够

                当时城市是以工业为主,没有想到能发展这么多第三产业,所以能容纳的就业人口有限,而且传统上在积累期也不主张过多发展第三产业,所以对进城人口限制多些,处于优先发展工业的考虑,对工人的待遇要稍好些。

                工人子弟和农民子弟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不要相互攻击。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放前就灰常之大,但在大城市(上海为首)的生活水平不算大,但这是以牺牲全国人民为代价得到的,不足为凭,以全国范围和增长的人口来看,建设成就还是不容抹杀的,那些80年代被国外惊诧的老革命们,多是以刚进城的城市和80年代初的城市为判断基准了,没有考虑到发展策略造成的特殊性。(城市基本变成了发展工业的基地,当然没有了那些灯红酒绿)

                非洲打了20多年仗后5-7年就吃上饱饭了?请参看河里橡树村老师的大作《非洲风云》系列,链接出处

                另外全非洲大陆现在才有了10亿人(或者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记不清了,具体的问村长去)

    • 家园 形势一片大好,我辈尚需努力

      工人罢工,下可维权,上击日本。做技术的做好技术,做管理的做好管理,人民的力量拉着中央政府,逼着地方政府,往前冲!

    • 家园 代理政委(六)回忆八十年代

      当前中国,确实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觉得,这些困难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得。再困难,能有抗美援朝困难?能有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显然都没有么。所以我对当局宣传部门是很不满意的,尤其是零八年以来,三天两头喊困难,还“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共度时艰”啥啥的,听着就烦。更糟糕的是,一些左派也跟着喊,象张宏良就几乎年年说一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要我说,当前的困难真没啥。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灾害我没经历过就不说了,就是跟而是世纪八十年代比,都不好意思说困难。论工业能力,如今全世界都是made in China, 八十年代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得比。论钱,如今外汇储备是多得花不完了,八十年代没这么阔吧。八十年代还在两山轮战呢。但是,八十年代,尤其是早期,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普遍是向上的,唱的歌都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一派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架势。

      在我的记忆里,八十年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首先第一条,安全。这点在今天有孩子的人看来尤其珍贵。八十年代早期我在上小学,常常放学了就三五成群走好几公里回家,有时候还一个人走,从来没觉得不安全,家长也放心。那时候枪毙犯人小区里要贴布告,我正在识字的年纪,就跑过去看,上面一个大大的红勾,印象特别深刻。那时候强奸妇女基本都是死刑。这就说明当时强奸罪还是比较罕见的,处理也严,强奸就是强奸,不象今天改成“被推坐”“强制卖淫”啥的了。

      其次,吃的也放心。八十年代经济已经开始繁荣了,各种小吃也逐渐多起来,虽然家里管着不让在外面吃东西,但还是忍不住会去吃。菜包子、肉包子的滋味,一直到今天想起来还流口水。而且吃的东西比今天放心,基本没有苏丹红吊白块之类,最多家里吓唬说月饼在生产厂家里是用脚踩的,或者说做烧饼的师傅手上烟灰鼻涕之类。家里的饭菜也是荤素搭配,常常包包饺子改善改善的。

      第三,玩的东西也逐渐多起来了。八十年代,收音机是普及了的,中午听评书是必须干的,如果错过了就晚上补,“不许听评书”一般是作为严厉惩罚出现的。各种书籍也多起来,质量都还不错,儿童读物的质量很可能比今天还要好,《少年科学画报》是从一年级订到六年级的。电视也逐渐普及,我妈妈就自己买元件请同事组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是我很快近视了,这其实和电视没关系,但是就不让看了。于是这黑白电视也逐渐年久失修终于在90年代不能用了。

      八十年代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例如小学同学放学以后一起做作业,常去的一家在河边,虽然河以臭水出名,但是有挺大的院子,门口还有两个石墩子,估计曾经是官宦人家的宅子。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是,一个同学某天突然告诉我,说以后不能去他家玩了,他要搬家,那地方是谁谁谁的故居。过几年那地方果然成了旅游景点,但我一次也没进去过。

      跟现在的小孩比,我觉得八十年代我过的更快活。有朋友玩,学习压力也不是太大,社会也比较安全,于是小孩就比较有自由。当然电子产品没有现在多,但是我的经验,小孩需要的是玩,玩什么倒是其次,两人在一起拿小刀在地上戳两个小时地皮或者拍洋画的快乐一点不比打电子游戏少。对了,电子游戏这东西也是八十年代逐渐有了的。

      所以我怀疑,自“文革”开始以来,中国儿童的快乐度基本是下降的。据经历过的人讲,“文革”的时候他们比我们更快乐,根本就不用上学,还有机会开拖拉机玩。结果“文革”结束也照样上大学,啥也没耽误。到我这样的就次一等,有升学压力但是不严重。然后就每况愈下了。如果在西西河让大家说说自己的童年,然后搞投票,看作为一个儿童你最愿意生活在哪个年代,我怀疑可能还是八十年代最后会胜出,因为“文革”时期也有些不好的事情,例如父母突然被打倒什么的,这样的事情在八十年代就很少了。

      因为有八十年代的快乐记忆,所以我对邓小平是心存感激的。如果有人要把邓小平说得一无是处,我是要唱反调的,我这人就是喜欢唱反调,附和人的事情我兴趣不大。同样的道理,我对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也是很有好感的,所以对那些动不动就说计划经济不好的家伙心存抵触,因为八十年代根本就没搞市场经济,还基本是计划经济,最多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生活中大量使用票证,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无非是买馒头要带钱还要带粮票罢了。但是是你既然知道要带钱,为啥不能再带粮票呢,不就再多一张纸么。

      说到这里,按道理该有人要跳出来说,你老说八十年代好,你咋不回到那个时代去。要我说,真要找一个时代回去,那还就是回八十年代好了。回到“文革”,我这种胡说八道好唱反调的,搞不好也给打成反革命啥的,而八十年代基本就危险不大了,当然八十年代末也还有一次大危险。不过呢,我也怀疑不会有人问这个问题,因为一般是问“你咋不回到‘文革’”,隐含着好像“文革”多坏多坏。而八十年代官方也认为是一个好时期,而喜欢问“你咋不回到‘文革’”的其实一般都是被官方和精英洗了脑的,官方和精英们没教他们问“你咋不回到八十年代”他们就问不出来鸟。

      • 家园 说得没错,80年代是很值得回忆的。

        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多雾里看花和花花世界,但却是一种朴实安逸的实在美。绿野小道骑自行车,落日暮辉里扑蜻蜓,轻松欢快的闹语,既有憧憬,也有奋进,现在的孩子是很难感受到的。

      • 家园 我们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的确是我回忆中最灿烂的时光,也确如达雅所说的有安全感、充实感,跟现在比起来也的确丑恶现象少很多。不过自从看了史老七的文章后,我理解的是,任何年代,不管是政治挂帅的,还是经济挂帅的年代,社会的闲散人员是少不了的,一些违法,或者说危害社会安全的事也少不了的。当然,现在这类事更多了,更严重了,制约力量更少了。现在就说一说我印象中的八十年代的社会问题。

        先说当时的社会精神,当时的确是普遍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人的精神状态就在逐渐往下走。以大学为例,当时我父母在大学任教,他们感觉最明显的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79级的最好,所有课程都能全量完成教学,而且每个班一定会出一个或几个非常优秀的学生。然后逐渐变差,到了85级,我爸爸所教的量子力学课已经删减了一半的内容,选修课广义相对论已经无法教到真正的广义相对论了,没教完狭义相对论学生就跑了大半了。实验课也是逃课的人数越来越多,以致系里被迫停了理论物理实验。老爸常常感慨说: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全民疯了一样学习数论(受陈景润影响)、理论物理(这我不知道是受了谁影响),虽说多数人是学不成家的,那时候的学习风气多好啊。现在大家对学习没兴趣了,学生都开始混文凭了。

        再说社会闲散人员问题,那时的社会节奏还比较慢,感觉闲散人员好像比现在还多。当时我们大院里,初中毕业以后没考上高中,呆在家里没事,到处乱晃。打架斗殴什么的也经常发生。当时还是顶班制,一般社会人员没法进入企事业单位,只有父母退休了,可以允许一个孩子顶班。结果社会上的待业青年也很多,他们一是无所事事,二是没有什么危机感,毕竟以后可以顶老子的班去当工人。所以就有很多社会青年满大街晃荡。在比较差的中学,打架是家常便饭,像我上初中的那个学校,基本上是三天一小打,七天一大打。我初中三年,免费看过无数次“精彩激烈”的群众性武术对抗赛。

        有无业游民就会滋生出各种泡妞的事,北京叫把妹儿。当时我住的那个小城市虽说没有卖淫的,但是这类事也不少,小流氓拦路侮辱妇女,晚上调戏下夜班的女工的事层出不穷。达雅说的看枪毙罪犯的布告这事我也经常看,一般每次贴布告贴7、8个,至少有5个是强奸妇女的。

        说完社会现象再说当时人们的追求,当时人们最普遍的追求和现在的确不一样,不是都想着如何发大财,那时也确实没啥发财的机会。但是那时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带上一句口头禅“人家外国怎么怎么样”。大家的精神追求很多都是仰慕外国如何如何,对国内妄自菲薄。当年的河殇系、现在的南方系都是那时候养成的心理残疾。后来咱们多数中国人能够因时而动,逐渐恢复了以我为主、独立自主的心态,但是相当多的人,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这心理残疾却没有恢复,反而越来越严重。

        我说了这么多,主要想表达一个意见,就是八十年代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从七十年代文革后向现在过渡的时期,是建立在稳定的计划经济+稳定的全能社会基础上,引入一定的开放的一个过渡时期,它不是稳定的,最终不是走向现在这样的道德沦丧的高速发展社会,就是走回过度稳定的全能社会。咱们经常说,中国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经济的好处,也带来了精神的痛苦,而相对应地,日本、台湾、南韩等地区在高速发展时没有带来这么多痛苦,估计也就是他们的八十年代比较长而已,而我们的八十年代只有不到十年。

      • 家园 安全的80年代

        80年代的我,有段时间每天搬把小凳子坐在路边看行人,自己玩。

        据长辈说,当时有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看到我自己一个人,都过来问问话,要帮忙把我送回家。

        当时的社会和现在比,在精神面貌这一点上要好得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社会风气上确实的。

          我小时候走失了,后来就被一个门卫和一群大叔大妈围住,异常热心的帮我找家长。

          后来我妈来领我的时候,他们还不让,非要我妈证明身份,然后门卫打电话给单位确认后才行.....

        • 家园 80年代安全感觉是因为搞过几次严打哦。

          抓了不少犯罪分子,也杀了一批民愤大的。

          感觉现在的法制体系宽松了许多。无论是贪污腐败还是刑事犯罪,处理都比80年代早期轻得多了。

      • 家园 80年代的夏天和平里飞的都是巴掌长的红蜻蜓

        我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么大的红蜻蜓了。

      • 家园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

        国家统计局网站/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并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改革开放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劳动热情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为农村非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又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予以吸收。在这种情况下,从1978到1983年,社队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兴办了起来。到1983年社队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比1978年增长14.4%;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17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与此同时,农村个体、 联户办企业也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1984年中央 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对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更加积极扶持的政策,企业在组织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乡镇企业进入了第一个全面发展的高峰期。1986年、1987年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的产值目标。到 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 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1989年至1991年,进入治理整顿阶段。……

        1992至199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1995年以后,我国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有人倒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最自由、最好的时期呢,因为鼓励民营经济,外资也没有超国民待遇。反面,则是国企的憋屈,外汇储备的波动。另外,这还是国民收入增长最快而且最平等的时期,这点倒是符合你的观察。

        不过评说一个时代实在太麻烦,相比之下,你写的文章本身就有意思的多。真心花一朵。

        • 家园 乡镇企业不是民营企业

          是集体所有制,到产权明晰的时候才被民营的。这是建立在公社、大队的积累基础上的一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当时的民营企业还在傻子瓜子雇三个人还是五个人的阶段呢。

          所以你应该理解,为什么解散公社的时候,苏南这样条件好的地区抵抗很强烈,许家屯为此被“不换脑袋就换人”。因为苏南条件好一些,已经到了收获集体化成果的时候,甚至创造了苏南模式。

          我记得最厉害的时候,江苏的GDP三分之一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创造的,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 家园 确实我用语不当

            我的意思是,乡镇企业在那个时候是最接近“私人企业”的了。他们经营灵活,离土不离乡,使农民收入提高很快,这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也乐见的事情。

            按照你说的,组织较好的公社、大队有利于发展乡镇企业,如果能证实这一点,倒很有意思。

            顺便问下,不知后来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数度改变,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当时为什么这么做?是污染环境?经营方式亟需规范?国家需要发展进出口,吸引外资?还是损害了某集团的利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