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重新整理发帖) -- 饮冰

共:💬153 🌺10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提个意见,希望勿怪

        这个题目挺吸引人的,刚出来第一篇就收藏了,想看看毛爷爷的身世怎么演绎。本来以为是个人传记似的东西,看到这儿,越看越像影视剧本了,还是农村偶像剧剧本。我不知道你的写这个的目的是什么,传记?演义?自娱?是历史故事,还是纯粹的故事?

        如果是贴近历史的东西,我觉得客观视角还是挺重要的。我个人比较欣赏西方那种写传记的方式,作者始终保持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但不是事无巨细的。他们叙述事件和整体的走向,需要细节支撑的时候,会引用亲历者和参与者自己的话语,以显示其公正客观性,很少赤裸裸地表述自己的评论和看法,更加不会杜撰一些镜头和对话出来。

        用想像代替历史是写真人传记最忌讳的一点吧。

        经楼上兄弟提醒,我才想到这可能是跟当年明月类似的叙事手法,不过我记得他也很少在里面对话编撰人物对话什么的,就算有,也是从史料里翻译过来的加以扩充,更多的是他个人赋予人物的心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演绎。

        他的明朝那些事儿我很喜欢,趁回国时还给我爹入手了一套。但是给年轻点的弟弟妹妹们推荐时,我都得加一句:别把这个当教科书,他是在写他心目中的历史,你要注意自己的判断。

        当年明月胜在他笔力很强,史料功底也很扎实,所以虽然文字的主观情绪浓厚,也不会让人觉得太别扭。但总觉得他的成功给白话历史开了个不算太好的头,如果也有个笔力与历史功底都很强大的人,以此手法歪写历史,对缺乏判断的人来说,又会怎么样呢?也许我想多了。

        • 家园 另,西方各种版本的毛传我都看过,但不知怎么的,

          也觉得他们主观性很强,比如特里尔的。另外还有“粗糙”的感觉,对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历史环境、人物心理等表现得很不够,毕竟是站在外国人的角度,不知兄怎样认为?

          • 家园 我不是说西方人写的毛泽东传,只是泛指他们的传记

            那种风格我很受用。其实我读过的不多,就是读起来时感觉很疏离,作者不会给你一种上帝视角的感受。中国人写的传记,一看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看的时候总有种警惕,怕作者给塞什么私货似的。

            关于西人写的毛泽东传,我没有读过,倒是看过李医生那本。说真的,当时蛊惑性很强。我不知道那本是不是英语翻译过来的。

            其实毛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应该很有拓展性,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盲区,至少我本人对此是所知了了。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说文七妹是文天祥的后人,也不知道是否真实。

            就说这些吧,我只是看到罗秀姑娘小时候跟毛爷爷青梅竹马调情那里,觉得有点不适应,就罗唆了那么一通。承蒙不弃,不好意思。

            另外,我不是兄……

            • 家园 有空多看看西方书籍,补补课!

              文家是湘乡的大户人家,嫁到文家的媳妇都很强。这个我帖子内粗略有提及。至于是不是文天祥的后人,有这个可能。

              罗秀姑娘小时候跟毛爷爷那里,呵呵,他们可不是青梅竹马,一秀刚嫁过来,其实我是想表现他们的兄妹(其实是姐弟)之情,还有些许朦胧的男女情意,这是因为毛对父亲强行安排这段婚姻的不满,但我想,他对罗秀并非如之前正统所说的那样“一点情愫也没有”,完全冷淡。“罗秀添香”正是想表现她成了少年毛爷爷一个很好的玩伴,读书、劳动的伙伴。

              他们的故事,后面还会有所表现。

              我觉得河边一段,并不怎么出格吧?我当时是并无想到“调情”这一词眼的,呵呵。

              李医生那本,就像宫廷野史。一个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在实际斗争中形成的领袖,如果真如他所说,无公心而只顾私利,无奉献而只知享受,无智慧而只知权谋,我认为这缺乏常识基础。在现实中奋斗过的人都会明白这点。

              很高兴和你讨论。怪我粗心,竟没看出是才女,呵呵。

        • 家园 谢谢你写这么长的回复,很受用。

          毛爷爷的童年阶段,史料相当少。年谱里在17岁之前,都只有一句话,正史传记里也只有一段,所以当时我在查阅了故土档案、家谱以及实地探访之后,结合湖南、韶山当地的风俗,想用一些细节化的东西来表现,努力还原当时的环境。

          但我又有一个心病,呵呵,我知道周围的朋友,特别是年轻人因为课堂教育的原因,总以为那段历史很遥远,很正统,没什么好说的,在表现这些细节时,又忍不住很想和当下的社会现实有所关联,写这个帖子,是出于我的一个兴趣爱好,如果我写的目的只是在整理一下史料,我想兴致就没这么高了,所以主观化的东西可能也是我写的一个动力所在,但你说得很对,可能在这个方面有点过,这个度的把握,看来确实是个问题。

          我的目的还是想写传记的。具体说是评传。在这个目的之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更多的人看了这个贴后,能有兴趣去看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正史《毛泽东传》,让更多人了解伟人,走入伟人的世界。这个我已经在前言里说明白了。第二个,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80后90后们能有兴趣去看正版传记。也许他们会因为看了我的帖子有疑问而去翻书吧。呵呵。

          我个人认为,这个帖子适合于对毛有一定了解的人去看。看这个帖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照着正史毛传。特别是童年时期,但随着主人公年龄的增大,史料会越来越多,你说的“剧本”问题可能也会消失。

          写完童年,到青少年时期,我想尽力表现主人公的个人成长,对我们普通人有所启发,希望这点能做得到。

          我在国内。这里好像在国外的人比较多?祝福你们都好。有空回国,有机会一块喝酒!

      • 家园 唉,长叹一声

        包办婚姻好啊。。。。。

        • 家园 何出此言?呵呵
          • 家园 婚姻还是包办的好

            经常背着父亲发脾气,一秀耐心地开导他,帮他把活干完。

              夏天就这样慢慢过去,收完了晚稻,天气渐渐转凉,清闲日多了起来。中秋节父母他们都出门了,家里只剩下了夫妻俩,一秀一大早起来,把屋里屋外打扫了个遍,做了早饭给他吃,把头天拔来的萝卜和采来的刀豆等菜放进箩筐里,让他挑着去河边,好把它们洗净、切好了做冬天的腌菜。他们分工明确,你来洗,我来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样的老婆自由恋爱或者电视招亲恐怕不好找吧?

            大汗,遁ing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18)

      0017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8407[URL=][/URL]

       3.坚持!自学!

        

        这次休学一共持续了两年。

        在这两年的时间,毛小三同学才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可以明目张胆地看“闲书”了。比如毛四爹留下的那些。

        父亲的监工依然很严厉,但只要想办法,总是有机会阅读的。劳动之余,他总是抢时间看书,看完毛四爹留下的书,他就去借。什么传奇故事、章回小说甚至连族谱、庙里和尚们的经书,他都找来看。

        上山砍柴,偷偷带一本书进山,一鼓作气砍好柴,然后爬到树上去看书,直到看到掉下来。不是书掉下来,是人掉下来。

        早晨耕田,中午挑粪,晚上读书。

        人只要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未知,便不再恐惧。心怀恐惧的人恰恰是自认为什么都懂的了人,或者什么都有了的人,因为对他们来说,只剩下一个词:空虚啊。

        他不空虚。他读得很认真,最开始读书的时候,对一个成语都充满敬仰。每看到一个成语都要记录下来,他善于提炼警句,是这里开始。

        看书多了,便看出一种孤独的气质。在热闹的世界里,在缤纷的大自然中,他成了孤独的少年。

        虽然工作很苦很劳累,经常无故加班,但还是挤出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虽然那些书基本上都是大部头,必要时可以当防身武器,但我一定要把他们看完。因为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还是“无用”,都由我自己决定。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里。

        我不再跟父亲去讲道理了,也不再求父亲。对于我来说,只有两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放弃舒适,迎接挑战。

        我懂了,弱者生存。因为弱,古代战场上才有那些兵法、策略。别人手持长矛,你拿着柴刀,不讲究策略怎么办?弱者怎样生存,是这个世界永远的命题。

        弱者,只能靠自己,自己想办法。不一定要变为下一个强者,只要不再那么轻易受强者的摆布。哪怕这个强者是我的父亲,是我最亲的人,我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办法,而不是幻想改变他。

        所以我低调地默默地无怨无悔地行动。

        我明白,梦想很简单,因为产生欲望的成本最低。开始行动,却是一个打磨人的过程,请注意是打磨而不是折磨,因为真正的强人,会时刻记得自己的目标。

        从书本那些人物的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他们可能也有一个凶悍的老爸,或者一个无奈的老婆,但他们都挺过来了,一样建功立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爱看书,是因为在封闭的韶山冲里,书本世界里的人性和社会架构和政治规则吸引着我,让我看到生活广阔无边,让我觉得成长。那些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真实而鲜活地存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我只好从书中去寻找世界的宏大与广阔,真是三百日诗书次第,五千年卷土重来。

        是的,我很清贫,生活很枯燥,个人很闷骚。可是,每当我拿起书,我的心情还是很宁静,还是觉得生活很美好。横尽虚空,天象地理无一可恃而可恃者唯我。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关键词(Tags): #毛泽东#传记#民间#人物#近代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17)

      0016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6075[URL=][/URL]

       2.教育制度再不改革,很危险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规矩已没什么用处。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它已经不合时宜。

        在传统教育里,教育是常识第一,知识相辅,首先强调的是如何学做圣人的道理,这几千年来都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有问题大家也忍了。而身处一个大变革时代(内忧外患,后详),毛小三他们首先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那时候没有百科,查不了资料,老师又给不了他们新的知识,当师生代表着“两代人”的时候,冲突在所难免。

        实际上,学生毛小三他们最在意的,不是能不能sit down,能不能叫大哥,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旧式教育的不满,他在意的是这些私塾的老师能不能给他更多的东西,更新的东西,更准确的东西,他不读那些经书,不是因为讨厌它们,也不是那些经书就没有了道理,只是这些对他们已经没有吸引力,不再让人觉得“有用”,连“好玩”都谈不上了。

        模式化的学校,培养的必然是模具化的人才。对于学生来说,他只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包括吸收、对照和反思等),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考不考举人,进不进太学也就无所谓了。从书本上学到知识,在现实中才能体会到创新,感悟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才能把知识变为见识和智慧。百度一下,你就可以知道很多,一样可以夸夸其谈,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智慧,真正属于创新创造,是要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东西。

        这就是尼采说:“有些知识我永远不想知道,智慧为知识也画出了界限”的原因。我们的幼稚病在于常把知识当作智慧。

        但知识毕竟是基础啊。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哪里谈得上创新和智慧。他们连知识都得不到,能不郁闷吗?

        估计毛小三他们也明白,其实先生实在不是用来怀疑和反对的,实在是用来被尊敬、景仰和模仿的。但课堂上只注重传输圣人的道理,理讲清楚还好,又讲不清楚,却要你硬背。讲的那些东西连先生自己都不信,弟子们凭连本能都知道,照着课本说的做下去是死路一条,却又一味被灌输,那么教出来的,就是悬空的一代。等到学生总有一天告别私塾,会发现生活不可能是太空行走,跟地球喊话我很好,终究要沉下来,脚踏实地走路,那么失落与迷茫在所难免,被现实打击得个头破血流,老来醒悟,坐在轮椅上慢慢聊那很傻很天真的岁月。

        学生毛小三以他的亲身经历长叹:教育制度再不改革,很危险啊。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要成为人才,只能靠自己走出来了。

        当然,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老师的一成不变和严厉认真给他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知识结构变得更广博,以后经历白话文时代,再回头看那些古文小说,也不感觉吃力了。

        

        1907年,在创造每年换一所学校的纪录后,毛小三同学疲惫地回到了家里,他停学了。毛顺生可能已经失去了耐心:既然没有一个老师能教他,那么就说明他不适合上学,适合在家继续劳动,那就干脆不学了。但根本原因是家里家外发生的两件大事,不得不影响到小三的学业。第一件事是,清朝政府内部改革深入,于两年前开始推行第二轮“新政”(后详),废除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两年前的政策,现在终于传到韶山冲来了。既然科举都没了,考不了功名,读书也就没什么用了。另一件事是,三弟毛泽覃刚1岁多,母亲哺育幼儿,暂时不能下田劳动,她的工位出现空缺,顺生董事长就把大儿子在公司里的工作由兼职变为全职了。

        休学期间,顺生董事长为了让他收心,还顺便为他娶了一个媳妇。

        另外还有一件小事情也将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就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时,1905年,一个小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除了这个团体的机关报《民报》外,其他各大媒体均无报道,但后来的人们(主要是清政府)知道它的厉害了,它的名字叫同盟会。

        形势很严峻啊。进步青年毛小三,你成才的伟大构想,你要学习成长的目标,还进行得下去么?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传记#民间#近代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16)

      0015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6062[URL=][/URL]

        我们先来看一份履历表:

        

        1902 年, 8 岁,被父亲送至家门口的南岸私塾接受发蒙教育,塾师邹春培;

        1904 年秋,10岁,转学于韶山关公桥私塾,塾师毛咏生;

        1905 年, 11岁,在韶山冲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就读,塾师周少希;

        1906 年, 12岁,又转学井湾里私塾,塾师毛宇居;

        1907 年至1909 年夏,13—14岁,停学;在家务农,期间结婚。

        1909 年秋至1910 年夏,14—15岁,复学于韶山乌龟井和东茅塘私塾,塾师是毛岱钟(有人认为是其父毛简臣)和毛麓钟。

        总计:读了六年书,换了六所学校,拜了七位老师。

        

        1902年,在顺生的安排下,8岁的毛小三正在家门口的南岸私塾,在塾师邹春培的指点下,接受“发蒙”教育。这种不重视调查研究的安排令他相当恼火,《三字经》、《百家姓》这些文章,他早就八舅家就背得滚瓜烂熟了,还学这些啊?能不能来点有技术含量的?

        不过,他也懒得指破,反而更加轻松,他曾经也想在韶山组织一支“孩子军”,不过失败了,韶山的同龄孩子本来没有在文家时多,他们又几乎都要帮着干活,没时间玩;最后,向9岁迈进的他也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开始长大了,不能永远当孩子王,大人喝斥一句,什么都不是了。

        在失落中他走向了独处,没别的玩伴,他也不愿意小两岁的弟弟泽民总是跟在他身边,他独来独往,夜晚打完算盘后,一个人看书,白天一个人劳作,冬天来了,大学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他一个人在雪地里玩得满头大汗,第一次感觉到压抑和孤独。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老古董实在让他打不起精神,同多少年后他再回过头钻进古典文化里不同(其实,他也一直没有离开传统文化,但不同阶段轻重不同),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新的文化,新的讯息,父亲当兵回来见识多了不少,可是他不说,8岁的毛小三望着远处沉默的韶峰出神:山的外面是什么样子的?

        他已经不是懵懵懂懂走向私塾的小孩,他怀有希望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在他心里,但父母不知道,邻居不知道,老师不知道。

        他开始在课堂上顶撞老师,顶撞中带有嘲讽。一是心情不好,二是智高人胆大,反正老师讲的他都知道,没讲的也知道,他很烦。

        老师把他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了父亲。父亲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拿条扁担——他大概以为还是在战场杀敌呢。

        见父亲来打,毛小三同学想也没想,愤而走出了家门。他希望能走出大山,去融入外面的世界。这时候他没有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没有管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更不是一次有预谋有准备的出行,他连衣服都没带。

        8岁的毛小三。8岁,茫然无措地离家出走,并不是一定要离开这个家,只是他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离家出走,是他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有的人可能要笑喷了:一个8岁的小孩有什么好理解的?不,你错了,请你记住,连8个月大的婴儿也需要得到他应得的理解。

        在山里转了三天,终于找不到路了,一个进山打猎的老人把他送了回来。看来大山也不是那么好征服。

        他很惨。一只鞋子掉了,只好光着一只脚,脸上、手背上是被野草割伤的痕迹,裤袋里装满了从树上摘来用于充饥的野果。能活着回来,确实已经不错了。

        父亲见他这副惨样,也就没骂他了。不过由于他不尊敬老师,不参拜孔圣人,旷课三天,没打病假条,南岸私塾宣布:他被开除了。学校的大门永远朝他关上。

        这是规矩啊。

        反正没有人喜欢独立的你,没有人喜欢你在接受灌输时再问个为什么。

        离开南岸私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毛小三几乎换遍了韶山的私塾,换遍了老师,谁都承认他学习好,谁又都觉得他很难教,因为他一直在破着那些“规矩”。

        毛咏生,邹春培之后的第二个老师,开学没两天,小三只问了他一个简单的问题:Teacher,May I sit down回答你的问题?这位老师吓得差点从座位上滚出来,一边扶住老花镜一边Say:“No!”。毛小三不依不饶:你讲的东西你知道,我也知道,你能坐着,为何我不能?

        他坚持坐着背书和回答提问,并把这个质疑进行到底:“你能,为什么我不能?”,先生用竹条打了他一顿手板心,算是给了个标准答案了。这次不用等学校开除,他自己再没来。

        毛宇居,第四个老师,算是本家,只比小三大了12岁,开学后,父亲一走,毛小三同学见面就拍他的肩膀,开口闭口称他“大哥”,搞得毛宇居很恼火,又不好当场发作。小三认为,虽然你是我的老师,我也尊重你,不过我们在人格上总是平等的吧,所以他觉得叫“大哥”并没有错,还有点武侠江湖的味道。不过毛宇居可没兴趣认他这位“小弟”,从来只听说老师带的学生叫徒弟而没有叫小弟的,什么“人格”?照样打屁股。

        这还是规矩。好多的规矩。规规矩矩地做人,做成一个规规矩矩的人;规规矩矩地做事,做成一件规规矩矩的事;规规矩矩地开始,有个规规矩矩的结果。

        问题是假如这些规矩是没什么用处的呢?

        

      关键词(Tags): #毛泽东#传记#评传#人物#民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