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几句五金工具 -- 大地窝铺

共:💬271 🌺9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建议直接用质量啥的

                    民运轮用“三聚氰胺”的较多,免得误会,呵呵。

      • 家园 这和三聚氰胺还不一样

        我在主贴里没有展开来讨论,这些产品的主要问题是:

        质量稳定地用着不顺手。

        设计者可能就没有用过自己的设计出来的工具。这是我为什么最后提了一句“院士设计”。

        反倒是美帝生产的简单工具,使用者参与设计,贯彻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针。

        我要把这些加到主贴里。

        • 家园 中国的脑力劳动者是不屑于干体力劳动的

          所以他们使用五金工具的经验不会丰富;

          那要是搞设计的脑力劳动者向使用者们闻讯调查不可以?那太掉价了,难道我没你懂得多?

        • 家园 窝兄说得对

          中国的工厂(我所接触的都是筛选出来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尽量讲求质量的。但他们的条件,有时侯真艰苦,广交会那么多摊位,外商为什么买你的?第一就是价格!

          如果中国的公务员再“进步”一点,他们的日子才更好过一点。

          二,就是窝兄说的,外销员(大多数是女孩子),有些真是不懂产品,你要解释哪里需要改进,不大容易说明白;而且队伍不稳定,我都手把手教出好几个。在中国,“劳心”跟“劳力”分得太清楚,可能造成脱节,产品就“不顺手”。

          不过这两点都在改进,工厂的进步,年年看得见。

          • 家园 这个也太乐观

            中国的工厂(我所接触的都是筛选出来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尽量讲求质量的
            糊弄产品的工厂也多的是,倒是卖给鬼子的不太敢糊弄。
            但他们的条件,有时侯真艰苦,广交会那么多摊位,外商为什么买你的?第一就是价格!

            我买把钳子,包装上标明了材质、刃口硬度、切断能力这几个指标。

            在国内生产一把同指标的钳子难道会比国外成本高?

            这么一把普通钳子算不得高科技吧?有多少国内企业能做好这么一把东西?就不敢在这种地方搞搞产业升级?

        • 家园 这是关键

          中国太多设计和使用脱节的事情了。美英有自己捣鼓的文化,中国只有“专业”文化;美英的捣鼓者捣鼓出新名堂,自己用得顺手,就商品化为产品;中国的“专业”人士到处看人家在干什么,然后拿回来,这就是世界先进水平,你就只管顶礼膜拜吧。

          这个问题从小工具到大型工艺,无所不在。我倒是怀念60年代不怕邪的精神。到文革的时候已经不行了,那不是不怕邪,而是蛮干了。文革之后倒是不蛮干了,但只会看着人家的干了。

          • 家园 这倒是,

            老爹他们厂是一个汽车修理厂起的家,改开前,每年只生产几部新车,用于每年五一、十一献礼。全厂连中专生算上,总共不超过五个。

            就这样,他们试制过三铰接公交车、双层公交车,自制过龙门刨床、车床,研制过三角转子发动机。

            以前俺还嘲笑过他们,现在,只剩下佩服了。

          • 家园 关键,就得找原因了

            首先,在技术上美英的统治地位比不上以前的德国。美国的技术大牛,基本是德裔的多。文革后有个从仿俄到仿美的转型过程,有时代背景,现阶段看有问题也有成绩,成绩是主要的。

            中国在设计上的问题,有文化上的根源。中国人讲究工具通用,中国工程师也擅长于用几个简单工具完成复杂的工作,这个和西方人有根本区别,西方乐意专门工具对应专门功能,类似于筷子和刀叉。筷子吃饭有不便,刀叉吃饭也有不便,你不能指责筷子在设计上和使用脱节,而刀叉的设计就好。

            其实,也不用奚落中国的“专业”人士,这些人可以展望的是类比日本“专业”人员。不能说日本人在设计和使用方面存在和美英的代差。现阶段,中国还处在模仿吸收跟进中高端的过程,要形成合乎自己文化的风格,还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 家园 在军工上或许还有点道理

              但在化工方面,中国从来没有师从苏联过,一直是西方体系,只是中间中断了一段时间。

              至于通用工具,西方在通用工具方面比中国发达,但需要专用工具的时候,也毫不犹豫使用专用工具。

              • 家园 成本问题

                经济性,工具市场当然可以细分为一号手型适用,二号手型适用,就像安全套那样,但不可避免会因此增加生产成本,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等等,这就是楼主说,他们公司员工自己买自己使用的工具的原因之一,而事实是,大部分公司和工厂都不会这样做,现在的钳工也基本是个人用个人的工具,不让别人动的,但你离开公司,必须上缴你的工具给继任者使用,适合你的就未必适合别人了,老板会因此添置工具吗?不会。

                至于说到专用工具,如果是流水线,当然专用工具最好,国内工厂都会添置,老工人还会自制趁手的。但你知道,通用工具的意思就是适用场合比专用工具的广,这个更符合国情了。

                还有可携带性,在国外,出行基本靠车,路也方便,像楼主这样的庞大的工具箱在中国,对于外勤,就是噩梦,我拎过一套套筒扳手从车间这头到那头,不过一百多米,都手酸,更甭提野外作业了。

                所以说到底,还是经济水平和国外有落差,还没发展到细分的地步,犹如古代贵族,可以将马细分成上百种,——那是他们有这么大马厩和这么多的马,而我们现代人没有,所以没必要去细分,而不是比他们傻,分不清。

                据我所知,我接触的设计者还是比较注重人机协调关系的,五十年代的《机械设计手册》上就有专门的一篇来谈这个问题,我上学老师也是强调又强调这方面的。

                到了工厂,如果你设计的东西,不适合工人师傅的使用习惯,他们不会说什么,把你的玩意扔一边就是了,你在他们的眼里就成了啥也不会的棒槌,不会和你合作了——在机械行业,那就意味着你将会寸步难行。所以我们搞设计,光坐在办公室画图,不下去搞调查,征询工人师傅的意见,是不可想象的。

                通宝推:冰河之水,
                • 家园 咳,说什么好呢?

                  你大概没有在国外的工厂里干过吧?工具就工种、任务,这是有的;工具就手型,我还没有见到过。专人专用工具的话,那都是自己买的,走人的时候自己带走;公司提供工具没有专人专用的事。可以signed out,但不是你的,别人需要用的时候,是可以来问你借的。没有特殊理由,你不能拒绝。工人自制工具,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容许的,安全规定。没有通过CAA认证,自制工具不得上岗。提上套筒扳手走100多米,车间里没有小推车吗?重型工具用小推车,这既是规定也是常识。

                  “所以我们搞设计,光坐在办公室画图,不下去搞调查,征询工人师傅的意见,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是问题。要是还框在“上面”、“下面”,再过100年也还是这个样子。

                  “我接触的设计者还是比较注重人机协调关系的,五十年代的《机械设计手册》上就有专门的一篇来谈这个问题,我上学老师也是强调又强调这方面的。”

                  写手册的人、老师他们自己做过人际关系吗?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大原则人人会讲,动手做过和没有做过才是差别。恶魔就在细节之中,没有做过,恶魔的样子都没有见过,不要说制服恶魔了。

                  • 家园 你猜对了,我压根就没出过国

                    所以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这种让工人自己买趁手的家伙的管理制度,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至于在中国内地可行性如何,需要分析。

                    顺便问一句,内地的哪家外资厂实行了吗,谁能告诉我?

                    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不妨猜一猜仁兄你,——你是不是离开中国的工厂很久了?或者进一步说,你是不是离开中国太久了?(你知道,我指的可不是你到中国度假或是探亲什么的)

                    另,我不知道我的老师是不是真正做过人机,但我想说你在河里写了不少军工方面的文章,你一定知道沈鸿这个家伙吧,他就是那个倒霉的手册的主编,你一定可以肯定的告诉河友们:他是否是“动手做过”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对吗?

                    • 家园 呵呵,比较同意楚庄王的说法

                      象老工人那样自制工具,有些DIY特制的意思,引导潮流哦,其实算是高档工具的一种。

                      老外有优势的实际上是这个方向,利润才高。

                      晨大否定这个,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