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哪位大侠就三峡问题来个科普系列吧 -- 斯人

共:💬60 🌺3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等於没说

          也许最好的治水措施是对於龙王进行上岗培训

          开个玩笑,莫怪。

          至少是目前来看,三峡大坝对於防洪有巨大作用,而且能发电,发很多很多的电。从减少温室气体的角度,三峡应该得那个炸药奖。

          至於其它的治水措施,还是留给行家来说吧。

          • 家园 龙王就是主要江河干流吧

            美国的所有主要河流基本上都得到整治并达到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中国目前做到这个水平的不过是重庆-宜昌段和荆江这一段(拜三峡工程)和黄河中上游(因为黄河中上游水利枢纽已经完建)。

            金沙江水利枢纽建成后( 其中向家坝水库和洛溪渡水库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下闸蓄水),宜宾-重庆段长江的防洪标准将从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2年后再也不会有朝天门码头被淹是因为三峡工程的呱噪了。

            今年重庆寸滩水文站来水70000立方米/秒,其中嘉陵江来水30000立方米/秒,假定金沙江枢纽拦洪,控制下泻为5000立方米/秒,那么重庆来水不会超过40000立方米秒,防洪压力就没有了。

    • 家园 我建议你的读读这两个资料

      一是《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里的《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的说明》,这是邹家华于92年3月21日在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报告,之前的3月16日李总理在会上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之后的4月3日代表们投票通过了这个议案。

      二是《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里的《关于我国水的几个问题》,这是李瑞环于98年10月23日在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时值九八洪水甫定,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对防洪和水利方面的工作质疑颇大。李主席在这里提到根据观测和历史记录,长江宜昌站洪峰流量五年一遇是60300立米每秒、二十年一遇是72300立米每秒、百年一遇是83700立米每秒、千年一遇是98800立米每秒,超千年一遇是115000立米每秒。

      第一个资料说了“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荆江河段南北两岸”是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出发点,具体说就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分蓄洪工程,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

      这里“荆江河段的防护标准”是,“包括南岸向洞庭湖分流,也只能安全通过约六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相当于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超过这个标准,就需要采取分洪措施。而且,分洪后荆江河段也只能通过约八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

      而“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指的是,“一旦出现类似一八六○年、一八七○年这样的大水,即使运用分洪区后,仍有约三万立方米每秒的超额洪水无法安全通过,将造成南北岸堤防漫溃的严重局面

      。那是什么样的大水?里面的解释是“一八六○年、一八七○年在荆江上段的枝城洪峰流量达十一万立方米每秒”。

      所以我对前面那个具体说法,不严谨的理解就是:宜昌来了百年一遇的8万3洪峰,三峡帮荆江削成十年一遇的6万,只需向洞庭湖分流;宜昌来了超千年一遇的11万5洪峰,三峡帮荆江削成8万,用上向洞庭湖分流,荆江大堤抗6万,分洪吃下2万。我个人把这个看做是三峡工程对全国人民的防汛承诺。

      今年到现在已有两个洪峰进入三峡库区。第一个峰值是7万立米每秒,没有三峡削峰的话,下到荆江就得分流加分洪。第二个峰值是5万6千立米每秒,没有三峡削峰的话,下到荆江就得向洞庭湖分流。现在都被三峡大坝削成4万立米每秒出库,荆江大堤安然无恙,向洞庭湖分流也没听说。

      多少年一遇这种术语,对长江那么大的流域,是要针对具体江段而言的,滥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看三峡防洪的新闻,记住六、八万这两张麻将牌和宜昌、枝城、荆江、洞庭这个四条腿的麻将桌,就可以自己判断了。那位说来了十二万怎么办?我建议您想想,打了这么多年的牌,您遇到过上家出这张的吗?

      通宝推:建筑师,大黄,kmy1810,
      • 家园 有数据,有专业,宝推了。
      • 家园 万年一遇宣传起来领导有面子嘛

        简单说:三峡就是把洪峰的峰消平了,拦一部分,放一部分,只要下泄的流量保证让下游能顶住就行,而不是要把所有的洪水都拦住。

        新闻上报道三峡开闸门放水,也是在保证下游能顶得住情况下的放水,目的是为了准备消下一次洪峰,否则两个洪峰一叠加,就麻烦了。

      • 家园 花这个麻将桌上的十二万
      • 家园 最后一段说的太好了

        送花!

      • 家园 如果都这么实在的宣传多好,偏偏搞什么N年一遇的噱头

        结果N年一遇说的是几率,还不知道这个几率是怎么测算的,没几年就来个百年一遇千年一遇,跟妖精似的。

        • 家园 [ZT]松鼠:“N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按规定不应该全文转载,不过松鼠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所谓有理有据,希望能破例转载一次。

          “N年一遇”为何年年遇?Comments>>

          | Tags 标签:原创, 气象观测记录, 水文历史

          雪歌 发表于 2010-07-25 23:08

          看多报刊电视后不禁感慨,今年分明是个“N年一遇”之年!刚进2010年北方就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接着西南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现在全国各地纷纷迎来“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媒体报道从南到北多条河流最高洪峰“千年一遇”…有网友抱怨近年来,“N年一遇”频频出现,人们看到审美疲劳,甚至怀疑它是顶逃避责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

          “N年一遇”不是周期是概率

          水文上,“N年一遇”有个更科学的名称“重现期”。根据某地长期水文记录, 可以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洪水重现期为百年,表示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那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不同地方概率为1%的洪水大小并不相同,常年干旱地区“百年一遇”洪水,搬到长江流域某支流就可能变成“五十年一遇”。政府在确定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当地的重现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如果气候变化让一个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过去概率为1%的洪水就会慢慢变成2%,也就是“五十年一遇”。因此,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N年一遇”不是说每N年灾害就会发生一次,它只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50年一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媒体滥用词汇。因此强烈建议媒体在提出“N年一遇”之前,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

          N是算出来的, 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2007年高考,湖南文科考生面对这么一道数学填空题:根据如下某河流水位概率分布图,选择该河流平均至少一百年才发生一次的洪水最低水位。实际上,“百年一遇”的洪水就是这么算出来的。某条河过去400年,水位50米出现过4次,发生概率为1%,是“百年一遇”洪水。今年发大水水位涨到50米,那么明年统计时50米水位概率就成了1.25%,这样50米水位就成了“80年一遇”洪水。但是统计样本和方法本身就存在误差,所以N一般只取个大数,例如五十年,一百年。

          N不能随便乱放大

          “N年一遇”是历史统计,需要足够多的样本数,N比资料年限小的时候才可靠。比如,只有一百年水文记录的河流,计算它“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级就已经比较勉强,更别说“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我国水文历史记录很久远,有的地区洪水和干旱的历史记录达到上千年。然而气象灾害的降水、风速、温度等要素在现代观测仪器发明以前很难获得。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才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那些所谓“五十年一遇”甚至“一百年一遇”气象灾害的说法非常可疑。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也就五六十年,又怎么确定历史上平均一百年才会发生的气象灾害?其实气象专业报导的常用说法是“降水量(温度)达到N年来最高(低)值”,一传二传就成了“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

          N年一遇 和 N年不遇

          就差了一个字,“N年不遇”像是“N年一遇”的山寨版。它的意思可以被理解为过去五十年里都没有出现的灾情,也可以是发生概率低于2%的灾情。它的频繁出现让本来就鱼龙混杂的“N年一遇”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只是要描述灾情有多严重,完全不涉及灾情罕见程度。为了避免混淆视听,建议改用“近N年未遇”。这样媒体讲得放心,观众也看得明白。

          修改版已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 家园 说不定不是噱头,而是行规?

          我不懂水利哈。不过我猜,会不会是水利行业的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也就是说,搞水利的都习惯于说"某年一遇"?

        • 家园 这个不是噱头,国外也这么说的

          比如Wiki上对百年一遇的洪水的解释

          A one-hundred-year flood is calculated to be the level of flood water expected to be equaled or exceeded every 100 years on average. The 100-year flood is more accurately referred to as the 1% annual exceedance probability flood, since it is a flood that has a 1% chance of being equaled or exceeded in any single year.[1] Similarly, a flood level expected to be equaled or exceeded every 10 years on average is known as a ten-year flood. Based on the expected flood water level, a predicted area of inundation can be mapped out. This floodplain map figures very importantly in building permit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flood insurance.

          这个词条还没有中文版的。

          • 家园 可是国外也在适时调整这个标准

            就是你给出的这个词条下面的第一个外部链接,一篇科普文“100-Year Flood–It’s All About Chance”,在最下方给出了三条河流的标准的调整例子。以第一条河流Cedar River at Cedar Rapids来说,按原来的标准(1903-1922年数据),在1903-2003这个百年内,AEP发生了7次。但按照更新后的标准(1903-2008数据),AEP就只有一次了。

            国内如果也能够给出这么明确的标准,然后再按照历史数据实时调节标准,就完全可以让标准与实际情况一致起来。按目前这个标准(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几十年内就发生了十几次百年一遇,其结果只能是公众对政府相关工作的不信任和调侃。

            • 家园 几十年内就发生了十几次百年一遇是正常的。因为中国有几十条

              几十年内就发生了十几次百年一遇是正常的。因为中国有几十条大河或大的支流。最长的几条河的干流还可以分成水文条件完全不同的几段。所以全国范围内每两三年就有一条大河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是完全正常的。

    • 家园 你这命题作文要求还真高。我来抛块砖头

      我第一不是水利专业的,第二不是什么大侠。我纯粹是个外行,但我愿意胡说八道几句,抛块砖头,看能引出什么来。

      1,我去过三峡库区两次,是去旅游的,当然也顺便了解了一下。我的观点是,三峡大坝只能是早修晚修的问题,不是修不修的问题。面对下游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中央政府不可能出台一个决定“永远不搞三峡工程”,即便有了这个决定,也无法保证以后的政府永远执行。而在早修晚修的问题上,确实是“早修比晚修有利”。因为库区的几个县,地形非常一致,主要的街道都是从江边码头向山上去,越靠近江交通越方便,经济价值也越高。如果不修或者晚修,那么这些地方就会盖上房子,因为当地人民有改善生活得需求。而盖好房子以后,将来再修三峡,政府的经济赔偿压力就会增加。在三峡决策前,因为也搞不清楚修不修,什么时候修,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就严格限制居民在江边盖房子,这几个县的经济就一直发展不起来。当地群众很不满意,我想换了我也不满意,“修不修你早给个决定嘛”。所以就我的了解,当修三峡的决定出来以后,当地人民总体上是很高兴的。但我很奇怪的是,当地人民的看法,在网络讨论中基本是被无视的,可能主张“上”的还提到一点,主张“不上”的则根本不考虑。上述是我的第一手资料。

      2,三峡工程的论证,当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无论是站在当时还是站在现在,都是政府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里程碑。本来中央已经决策要修三峡了,后来看到有很多人反对,就放弃了已有的决定,重新开始论证。双方摆事实讲道理,都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上”一方的观点后来有不少公开出版了,我就有一本《三峡工程的论证》,但是不在手头。但是“不上”一方的观点,我就不清楚了。

      3,三峡工程的论证,一开始是个科学技术问题,后来给搞成了个政治问题。我觉得这主要怪少数派,就是“不上”这一派。他们表现得输不起,看到自己成少数派了,就把问题拿到社会上去吵,还争取境外支持。这样一搞多数派当然要强力反弹,其次中央政府也就必须搞“敌人反对的我们一定要支持”,好像邓小平对李鹏就讲过类似的话,大家反而都没退路了。尽管如此,三峡工程的论证,其科学性、民主性可能到现在都是独一份,因为其他的工程我们这种局外人都很少把少数派的声音听得这么清楚的。

      4,三峡工程的论证,今天看起来有很多东西真让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当初论证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钱够不够,由财政部副部长刘仲黎这样算那样算保证钱够。而二十年后,中国却是钱花不掉的局面。而今天引发一系列问题的“清水下泄冲刷导致下游崩岸”,当年好像根本就没讨论。当年三峡水是浑到红色的,我印象中坐船一路下来到洞庭湖口才是清水。所以当初没考虑这个问题,这只能说是历史局限性吧。

      5,三峡工程的论证,最后搞得双方都很心力交瘁。“上”方大将潘家铮后来居然在《科幻世界》上以“梦境”的形式写科幻文学找支持,现在看起来也实在有点失身份。但总体而言,“上”派至少表现得不错,例如公开场合都会承认“不上”派也是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而反过来,“不上”派则时不时要搞搞人身攻击,例如责难水利部的部门利益甚至某些个人如何如何。这可能是中国人的通病,输不起,但对于旁观者来说显然失分。以上是我的第二手资料。

      6,以下是我的胡说八道。三峡和三门峡,我觉得技术上没什么可联系的。无非是说,这两个都是中央决策的大工程,三门峡没搞好,联系到一起可以让人觉得三峡也会搞不好而已。事实上呢,新中国修的水库多了去了,被当成失败的好像也就一个三门峡。新中国水利这1/N的失败率,换我这外行当然相信他们能把三峡搞好。

      7,事实上我觉得三门峡也没有多失败,无非就是库容很快被淤积掉了嘛。但是水库这东西好像最后总要被淤积掉,因为没法象都江堰那样年年掏。事实上佛子岭水库也被淤积掉了,但是一般都不认为是失败,可见这成败也真不好讲。而且,解放这么多年,黄河没有再决口,这里面就没有三门峡的一份功劳?我觉得多多少少总该有一点。

      8,三门峡这事,我觉得应当看做是新中国水利队伍的一次“练手”,因为苏联专家在中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搞工科的都知道,“练手”阶段发生点失败太正常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嘛。而在三门峡的练手以后,新中国水利队伍的战斗力就逐渐全球第一了,三峡工程则是第一的领奖台。仅仅五六十年,就从一个根本不会搞现代水利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夺取第一的道路上,有那么一两次失败,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9,张光斗和黄万里,这俩似乎都是正牌“国师”,486是不是他们那个系毕业的?我当然无法从学术上评价他们,但我总觉得,张光斗是做事的,做事当然就有失败;而黄万里基本上是没做过水利工程,总是反对派,那不做就不会错么。从一个工科男的角度,我当然愿意跟着张光斗去修水库,而不是跟着黄万里去反对修水库了。事实上你真要让黄万里负责修一个水库,还不知道他能干成啥样呢。我曾经看过一个对黄万里水利思想的介绍,感觉就是啥都不要干,让河自己流,在中国哪里能这样干啊。我觉得吧,黄万里一辈子教学,那是他的大幸运。

      胡说八道到此结束,候教方家。

      关键词(Tags): #三峡 论证 工科通宝推:积吉,桃子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