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谈谈中国和西方迥异的底层观念(一)”心硬“的白人 -- 酥油茶

共:💬56 🌺1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谈谈中国和西方迥异的底层观念(一)”心硬“的白人

    这是一个明显而且有趣的话题,随着西方医学技术被中国照搬过来,出现了许多的纠纷和冲突。而究其本源,不得不提到东方与西方迥异的三观: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种差异,西方人在一百年前来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惊讶地注意到了,并且留下了许多记录。而反过来的记录则很少见到,但随着中国人大批移民出国,国内接受到的信息和媒体的迅速西化在老一辈人留下的一点影响彻底消失之前,我们本该有足够的时间和案例,站在主体的地位进行一番考察的。本文就这个话题略作一点讨论,以供后人参考。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老鸭和本州的一帮鸟友们拼车去宿营地,同车的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姑娘琳达突然说到,她的妈妈最近突然病重,现在已经“不成了”。

    什么叫“不成了”?我惊讶地问。

    “哦,她已经开始喘气了,你知道,就是人死了之前总要倒喘气那么一段时间的”

    “你为什么不回家去医院里守着她?”

    “我也是这么计划的,本来以为她昨天晚上就该去了,但是今天早上她还在,我想了下,反正在那里待着也做不了什么,还不如和你们一起参加野营。估计等我回去,她应该已经去了,不过我哥哥和他妻子可能会去看看”琳达平静地说。

    在我心头直淌汗的当口,话题已经不知不觉转移了

    三天之后的早晨,在老鸭正吃早饭的时候,突然有人拍我的肩膀,一看是琳达。

    “我求你一个事情好么”她郑重而有些不好意思地问。

    什么事?

    “嗯,是这样的...我昨天晚上给哥哥打电话,他说我妈还活着...”

    “什么,她还没死?”同一个车的年轻女孩插进来。

    “是啊,我也没想到,她竟然坚持了这么久...,所以我们今天早一点回去好不好?吃完午饭就动身?”

    “这个当然”似乎没有其他合适的话可回答了。

    “真的谢谢你了。”她很感激又很坦然地说。

    关键词(Tags): #社会杂谈通宝推:藏猫猫,
    • 家园 个人意见:所谓“中西对比”还是慎用

      首先,所谓“西方”的概念如何定义,要颇费些周折;多数文章称西方,实则以美国为背景。

      其二,要充分了解,无论是对“中国”还是“西方”,恐都力所不逮,遑论比较。

      个人经历,也同意楼下说法,人和人是如此的不同,但又如此之相同。

      • 家园 照你这样说,网上论坛都改名叫论文网站算了。

        还得是经过校阅评审的论文。定义得严谨,用词得大众认可的,论点论据数据资料一点都不能错。最好是这个专业里最大的大牛,二牛都不行。否则什么叫做“充分了解”?你了解不充分还发什么言?!

    • 家园 四,不喜欢情绪表达的白人(续)

      其实,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过之则反,就是说一个东西搞过头了,往往就走向反面.

      白人之所以如此厌恶激烈的情绪表达,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自己的情绪表达往往导致严重后果,例如一气之下,拿出枪来崩了对方之类.

      这样的例子不少,导致最后的后果是,整个社会对情绪失控的超级敏感和低容忍度.

      http://www.tmz.com/2010/11/17/bristol-palin-dancing-with-the-stars-man-shotgun-television-tv-wisconsin-steven-cowen/

      一个老人看到佩林女儿的舞蹈表演,感到实在不能忍受她低劣的水平和受照顾晋级的不公平,一气之下拿出枪来给了电视一枪,又拿枪对着他妻子,妻子逃出来后叫来了特警,特警把房子团团围住直到第二天老头投降,关到监狱里准备接受10年徒刑的指控.

      也因为这种对情绪状态的极度敏感和厌恶,美国的专政系统是绝对"冷冰冰"的,不会因为当事人的身心状况有任何变化.

      象警察这样的专政工具可以用在十二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不听话就把你交给警察叔叔"在美国可不是一个戏言,这种传统也许可以追溯到英国旧时允许绞死儿童的法律传统.

      案例,7岁,8岁,11岁的三个儿童,因为试图去偷拿邻居后院里的滑板车,被带上手铐关到少年监狱里达好几个钟头.

      http://wjz.com/local/steal.children.arested.2.1094969.html

      这些案例均非特例,而是普遍状况的一个折射.

      关键词(Tags): #社会杂谈
    • 家园 支持飞天鸭

      这里支持飞天;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民族或社会,为了弄明白些问题,有些时候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之间的区别上,有些时候集中在相似上;经常是初期多注意的是群体的共性,后来会注意群体的个性。东西方人的不同,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 家园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依楼主这个主张,

      怎么可能会把毛主席看得那么顺眼?

      虽说我一直都觉得这类贴是"泛地域贴", 但是真正让我奇怪的事, 为什么楼主要自称是毛粉呢?

    • 家园 刚好看到过一个反例。

      曾看过一个组文章,后来又出了书。叫作《中医几度秋凉》,其中谈到,作者的母亲是中医。她的师父说,人活到五十岁就可以了。五十以后,他就一个人进了棺材,开始绝食,最后死去。整个过程里,他的弟子和他一家人都照样生活。

      作者说西方人把死看得太重了。人都不行了,还拼命插管,抢救,折腾得死去活来,不如顺顺利利地走了。多好。

      • 家园 西方医学可以产生还能进行脑力劳动的八十老人

        以及还能享受生活的九十老人

        我觉得现代社会,三十岁读完书,五十岁挂,也太亏了点

    • 家园 中国和西方这种提法很容易误导

      先不说西方,只是中国就有南方北方的不同,只是北方,就有东北,华北,西北的不同。南方也有江浙,广东,福建,等等。还有一些从来就没有谈清过算南方还是算北方的,比如说,四川,云贵等等。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西方的概念就更大了。一般来说,这个概念是泛指欧美。几十个国家算在里面,用几千字做一个概括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如果只是说在美国,山某的了解是,多数美国人对于内外有别是看的很重的。以亲近关系从高向低可以大体上排为:家庭,亲戚,家庭朋友,亲近朋友,朋友,同事熟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人的,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一样的。没有哭泣的葬礼(或是中国的说法:追悼会),中国的,美国的都见过。不是那一家独有的。

      • 家园 这样说我们就不能做任何判断了

        欧美和东方人之间的区别,窃以为还是很明显的。

        至于亲疏关系,教会关系已经是白人network里面较亲近的一圈了,家庭成员往往隔得很远,夫妻子女之间也可能会情绪表达直接一些,但他们确实不鼓励感情的发泄,可以看看家庭系列的美剧。我提到的那个葬礼,是在男孩从小到大的教会里面。

        • 家园 区别之大远超你的想象

          深入了解一下,多交几个朋友,你会发现区别之大远超的你的想象。

          前段时间去了趟德国,以前我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抛开了所谓东西方人差异的老观念,真的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多少有受东西方人这种分类的影响。

          一个德国人,母亲80岁,俩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30多了,已经搬出去和女朋友一起住了,估计还没结婚,女儿结婚刚刚有一个孩子,小儿子25岁工作3年了还和父母住在一栋房子里,这最后一条恐怕就不符合很多人脑海中的西方人概念。真正让我吃惊的是,当我拜访他家的时候这位告诉我,村里的传统是孩子的房子盖子父母的院子里,所以他母亲其实就住在他的隔壁,他的孩子将来也会住在他的院子里。舔犊之情,中外无二。

          另外一位则是从别的角度颠覆了我对德国人的印象。会面的时候哥们系的领带我觉得有点怪,结果他嘻嘻哈哈的向我展示他的世博纪念品——原来是海宝花纹的。如果你抱着德国人很严谨这种概念的话,恐怕现在就要大跌眼镜。他本人更是毫不掩饰的嘲笑某些德国人的脑袋是方的。更有趣的是这位现任夫人是他的第二个太太,墨西哥人,当年在他们在墨西哥的代理公司工作,结果被他拐到德国来了。。。看到这,你或许会说,这位是法国人吧。恩,他在这点上倒是蛮传统的,言谈间提到法国的时候对这个邻居嗤之以鼻。而前文提到的那个“脑袋是方的”这种极其传统的德国人,对巴黎的印象却出乎意外的好。许是早年各自经历不同的原因吧,不过这种差异化细细看来确实非常有趣。

          • 家园 这些差异都是有的

            孝顺父母的和父母一起住的,等等,德国人的呆板中有趣,英国的奇怪幽默感,捷克人呆板中的黑色幽默,都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

        • 家园 你取个样

          拿点数据出来,各人自然能判断。

          个例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方法论啊方法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