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商榷 马来西亚 -- 香辣鸭头

共:💬531 🌺3963 🌵5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多谢你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关心,我说几句

      1)

      在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华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至少不是完全敌对的关系。马哈迪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的确对华人很不公平,但是从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有他的道理,至少它避免了象印尼那样民族界线与贫富阶级界线重叠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新经济政策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悲情牌,政府一有对华人不利的措施,就会被拿出来向政府施压,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族群的政治觉醒还是相当高的。并且,我们和政府在吵闹中合作了几十年,对彼此的行事都逐渐掌握了一个度,这里边有在斗争中建立起的理解及熟悉感,不是简单的压迫及反抗可以解释的。其实马来西亚的现状我觉得倒是应验了主席的一句话:“在斗争中求团结则团结存”。

      普通的马来人(非媒体或政治人物),特别是在农村的马来人,一般上对华人还是相当亲切及友善的。他们甚至会把和华人通婚视作是一项值得开心的事。而相对的来说,华人在面对马来人时常常还是会不经意的流露出文化优越感的。这种心态上的不平等,其实对共同建设一个社会的不同成员是不健康的。马哈迪的新经济政策,在理论上是要为矫正这种不平衡提供物质条件,至于成果,还有待观察,但是马来人的民族自信心有所提升,是可观察到的。

      513暴动,是一起由政客煽动引起的以种族为名义的政治行动,不能作为一件种族事件来处理。当然,它的发生也揭示了我们的种族问题的确比较严重(但凡能被政客拿来当大旗的议题都有他的客观存在)。我可以补充两个小故事,充当另一个视角,都是我家长辈的亲身经历。一就是当年马来西亚受文革影响闹学运时,政府要逮捕学生,学生们就躲到回教堂里,里面的阿訇以宗教的名义庇护他们。我有一个长辈的朋友就是这样躲过一劫的。当然,当年搞学运的那批人,当中也有马来人,包括著名的安华前副首相,但是这样的事反映出在马来西亚社会,民族已经不是唯一的分界线了,甚至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分界线了,虽然可能还是很重要的。另一个故事是,我家长辈被逮捕后,接受从新马两国的特警的拷问,当时新国的特警是一个华人,马国的当然是一个马来人。询问的过程中,基本是不让你睡觉的(让疲惫压垮精神防线,算是较温和的一种拷问方式吧)。但是马国的特警因为受到我长辈一名马来老师的请托,大意是“他是一名好孩子,不要太难为他”,常常让我的长辈在轮到他拷问时打个小吨。顺便一提,长辈说这些特警的左派理论水平都很高的,所以不要小看对手,呵呵。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华人和马来人之间,除了紧张的种族关系,也存在不可切割的社会纽带,更存在建立在人际关系及共同理想之上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关系,是可以取代种族间的紧张的。关键是平时多接触,多交流,培养有建设性的关系,化解具有破坏力的关系。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得太过政治正确,但是对我来说,这是我日常思考的一个重点。印尼发生种族大暴动时,我在愤怒的同时,老实说,很庆幸它没有发生在马来西亚。同时,也开始思索为何类似的暴动没有发生在马来西亚。不得不承认,部分原因是马哈迪的倾斜政策提高了马来人的生活水平,缓减了暴力行动的可能性。马来西亚今日的和平得来不易,我对任何企图挑起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暴力行动的言论一向来是很警惕的。当然,我们不是什么重要的国家,这些茶杯里的风暴,不是本国人也不怎么清楚就是了。

      2)

      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的性质也很复杂,不是能够简单一概而论的。我讲一点古。中国移民到马来西亚的,有几波,但是大约可分为明朝时期的和清朝时期的。明朝时期的移民是从郑和下西洋时开始的。他们早已经通过通婚结合当地马来文化发展出自己一套独特的Baba Nyonya文化,其特点是明朝文化和马来传统文化的结合体。他们的主要语言从一开始的客家话,马来语,到后来的英语(殖民时代的影响),和中国的发展轨迹很早就岔开来了。这些明朝后裔甚至对清朝都没有认同感,不要说现代中国了。虽然,出于文化原因,他们还是更愿意和华人通婚和学习汉语的。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是不能和对政府或政权的认同混淆起来的。新加坡有一套连续剧“小娘惹”,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我们后来的移民也尊重他们的独特文化,不会称他们为华人,通常称他们作Baba。

      普遍意义上及我们讨论中的华人,都是清朝时期的移民。这些移民的成分也很复杂,光是方言就有五种,社会属性一般上都是贫农,渔夫,小商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所以基本上只会自己的方言,很多还不识字。出于沟通的需要,就必须寻找一个共同的语言,在这里,华人群体里的发展就出现了分歧点。有一批开始使用英语。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殖民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在家里及对同籍贯的外人使用方言,对外,包括其他籍贯的中国移民,使用英语。这个做法当时是合理的,毕竟在马来西亚的还有马来人和印度人,使用英语很方便。一部分的移民则维持传统中国教育。最早有记载的私塾教育是在槟城1800多年的时候。这样的分歧,一直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所幸的是,转向英语的华人只是少部分的权贵阶级,而且新加坡“被独立”出去后,大部分都跟新加坡独立出去了。其余留在马来西亚的大部分的劳动者还是坚守传统教育的阵地的,无论是出于本心或者是环境的逼迫。这也是为何在建国后我们的华文教育一直发展得很好的原因,社会上有这个需求。

      因此,我们在讨论马来西亚华人时,应该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受英语教育的华人一般上不会普通话,只会自己的方言及马来语、英语。可能还会一些广东话(广东话是马来西亚的第一通用方言,我们的电视剧在我长大的时代都是广东话的,而且很多香港的电影及电视剧在我们的华语电台播放)他们的家庭环境一般比较好,对中国的认同感也很淡。可能在传统文化上还有一些保留,但是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受西媒的印象比较深。

      至于受华文教育的这一批,情况还要再细说。我们的文化发展,一直受到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比如我的中学,其建立的背景是清朝推动新式学堂在1913年成立的。当时清朝的一个巡抚,好像是浙江的,来马来西亚建立的。所以封建王朝有千般不是,帮我建学校我还是很感激他的。然后就是白话文运动,推行白话文,推行华语。这个对我们有社会上的需要,毕竟几个大方言要寻找共同语言来进传统教育,华语及白话文是很好的选择,在当时也是唯一的选择。在进行华语运动前,很长时间我的学校的汉语,由于有一名广西来的老师,一直是带广西口音的。顺便一提,当年推行华语,我们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毕竟小学还是政府办的。

      因为这样的影响,所以后来中国国共分裂,在华人群体中也造成了思想上和理念上的分裂。简单来说,就是又分出了大陆派和台湾派,当然大陆派人数占优,毕竟中国的首都在北京,不在台北。这些人因为文化认同感,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学思马列毛,并且在文革时期在马来西亚闹学运,一直都很受中国的影响。

      现状是这样的。左派的华人在开改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政治理想的幻灭,而亲台湾的由于台湾的经济衰退势力下降也开始感到了迷茫,因此马来西亚华人有开始逐渐向中间温和派靠拢。这些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酱油派,在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破灭及商人们的经济理想破灭后,提供了最低公约数的文化凝聚力及认同感。

      而在经历了总总政治动荡后,我们开始发觉,马来西亚华人并没有将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思考。经过梳理,至少我觉得,马来西亚华人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我们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发展轨迹,使我们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我们不能被归类为中国人,至少不是现代意义的中国人。中国建国后所发生的总总,我们已经很少参与了。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是不是马来人。实际上,如果有人说我是马来人,我会很不开心。马来西亚人代表一个国籍概念,马来人则是一个种族概念。(有些中国友人对这个拎不清,特别是没有和我们接触过的,常常一不小心就被烦到了。当然不知者不罪,这个事也一时半会说不清的。)我们的语用习惯,社会习惯都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华人有较强的独特性。我现在的定义是这样的。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上属于马来西亚,在文化上如同香港人,台湾人,属于中华文化下的一个旁支。我们的文化祖国在中国,但是政治及社会认同感在马来西亚。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和富裕的马来西亚和平的合作共同发展。

      3)

      好了,背景交待完毕了,我要说几句实在话。虽然可能不中听,但是是我的心里话。如果我发现中国有任何企图在经济上及政治上殖民马来西亚西亚的打算,我是会奋起抵抗的,而且中国会永远丧失她在我心目中文化祖国的地位。我认可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必定有不平等,这是综合国力所带来的,无可厚非。如果中国在与马来西亚的交易上运用其综合力量多占些好处,是应该的,甚至是应给予赞许的。但是如果以殖民者的身份,企图干涉我们的内政,社会组织,经济运作,这和西方的恶霸又有何异?马来西亚是一个饱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先后被荷兰,葡萄牙,英国,日本殖民过,我们对殖民者是很警惕的。同样的,如果马来西亚政府有勾结其他国家政府对中国不利的打算,我也会尽一切力量反对这样的做法,并且促成自己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

      作为大陆派的后代,这是我最不愿意看见的局面。不过话说回来,我对两国政府还是很有信心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的交易还是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因此我这些文字只是想让网友们更加理解一个普通马来西亚华人的想法而已。

      话说一般上中国人对马来西亚的了解实在少得另人发指。我曾经在一个论坛上(逛网时无意间看到的,不知道是什么论坛)看到这样的言论:“马来西亚如果有自己的文学,也不会是用汉语写的。”当下差点没气得背过去。明明百度上就有一大篇对马华文学的介绍,搜查一下增长一点知识不行吗?牢骚话就不说了。这些小事件给我的启示就是,交流工作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4)

      其实在写上面的文字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假设现实情况只允许中国和马来西亚之中一个存活,我要怎么选择。想了想,我还是会选择让中国存,但是我会与马来西亚共亡。这是一个非常愚蠢,非常不理智的做法,但是是唯一对得起我内心的做法。希望这种两难的局面不会出现吧。

      其实到底偏向谁多一些,我还是说不出口的。比如我对南沙群岛的看法,是可以称得上叛国的。

      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sasakio,芝娃娃,假日归客,唯义是图,梓童,流川,我心安处是故乡,东方射日,大黄,唐家山,透明,洗心,木秀于林,唵啊吽,易水,老实的九头鸟,转专业,cccfff,达雅,走路走路,柠檬籽儿,为什么不可以,山龙,液化,一无所之,罗阿宝,路人癸,桥上,四条,只看不说话,大头大头,赫然,善良的恶霸地主,mezhan,查查,baxian,青衣江水,回旋镖,jiling,山远空寒,玉垒关2,量子,踢细胞,蚂蚁不爱搬家,契毖何力,代码ABC,行路人pacers,史文恭,方恨少,陈续,希宝,蓝沙狐,飞行鱼,千岭,潮起潮落,从北苑到太古,牛得很,寻找无双,柳林河,枫叶旗下的秦军,宁静致远,胡一刀,海外俗人,穿坎肩的棉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最后一段可真是泣血的文字啊!

        如果、假设现实情况只允许中国和马来西亚之中一个存活,我要怎么选择。想了想,我还是会选择让中国存,但是我会与马来西亚共亡。

        不知道广大在海外生活的河友们做何感想?好歹我们现在还是中国国籍并且是黄皮肤黑头发中国胃啊,不过是在外工作学习图几个小钱而已。

      • 家园 颜子是个好同志,有屈原之志可以理解,但可能没有可操作性

        不过遇到什么什么就放弃文化中国的说法可能无法操作,也没有必要。比如下决心忘掉中文,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秦朝吞并楚国,屈原也没有悲愤地说从此不说汉语了,他的《离骚》等反而成为后世的中文典范。颜子若要效法屈原,可能也要准备写出类似的中文典范才有意义。

        而且没过多少年就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所以最后到底秦国赢了还是楚国赢了都说不清楚,没过多久到汉朝的时候就分不清秦国人和楚国人了。所以屈原还是太冲动。

        故,颜子的屈原之志固然令人敬佩,但还是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可操作性。

      • 家园 我觉得我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想法

        也略知一二。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在于身份认同不清晰。作为拥有马来西亚国籍的自然人,直到马哈迪才声称马来西亚的华人和印度人有权利称自己为马来西亚人,可是直到现在,在宪法和现实意义上,华人在马来西亚是用统治权来换取的暂住权,所以每次遇到不平等的待遇,马来西亚华人都会强调自己的华人身份,对中国大陆也有一股天然的亲近感。

        可是你们同时坚定的认可自己的马来西亚人的身份,生于斯张于斯,对家园有认同感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每一个马来西亚华人自我介绍的时候,马来西亚和华人两个限定词都会包含于其中。

        我是相信你为马来西亚抵抗的决心的,可是一旦出现中国和马来西亚政府对抗的局面,华人会被信任吗?不要说坦克兵,空军这些重点部队,政府会给华人一个士兵的基本武装吗?

        说实话,扩大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大陆政治经济联系,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无非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政策,可是对于马来华人种群来说却可以说是最后一个保持自己种族延续的机会。马来西亚57年建国时期华人同马来人比例相当,07年的时候马来人已经是华人人口的两倍(马来人50.1%,华人23.7%)。马来人口比例非常年轻,增长率也很快,而华人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生育率逐步降低,那么下一个50年之后华人能占到多少的比例?10%?同时,虽然马哈迪的经济政策在逐步扩大马来人的经济份额,可是马来人的竞争力依然比不上华人,而马来西亚的优质产业也基本被华人垄断。那么,一个少数民族却拥有巨额的财富,政治上也没有任何势力,不像一个小孩子守着一个大金库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印尼排华难道仅仅因为爪哇民风彪悍吗?这个50年之内,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抓不住机会,改变自己的政治处境,那么一个完整的华人社会将不复见于马来西亚。诛心的说一句,这完全是马来西亚华人选择自己灭亡还是奋起抗争的问题

        至于殖民,你太小看中国人了,中国人做生意的能力天下第一!我们不需要殖民,就可以赢过任何对手!非洲中东南美甚至印尼,我们没有利用任何的"第五纵队",依然可以做的风生水起,纵横天下!

      • 家园 颜子朋友,俺不能用推通宝,只能送花表示敬意!

        “其实在写上面的文字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假设现实情况只允许中国和马来西亚之中一个存活,我要怎么选择。想了想,我还是会选择让中国存,但是我会与马来西亚共亡。”

        俺在您这句话里看到一丝文天祥的引子,兄弟,您是中国人!不管会不会引起您的误解,但从你通篇文字的思索来看,你用的绝大部分是中国人的思维,以及中国人对家乡故土强烈的热爱和生养地的无限眷恋(虽然那是马来西亚土地)。哪天有空互相走动啊,俺请客!

      • 家园 楼主假设的不对。

        怎么可能出现‘只允许中国和马来西亚之中一个存活’的事儿?我们中国传承千载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做过灭人种族的事情?当年南北匈奴是怎么分裂的?还不是因为有一方不愿意归附中国吗。

        归附了中国的,那一个不是生活得好好的,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所以楼主,你的悲情假设是不存在的。最多,也不过是马来西亚融入中原,成为第五十七个民族而已。

        不如假设‘天只许中国和美国活一个’楼主你会帮谁?这个应该不用回答我也知道的吧。

        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胜了,美国人民依然能活下来,而且依然会活得不错。但是美国胜了,中国能不能活,就真的难说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更具仁爱的。

        • 家园 西方文化的同化力内聚力不强,发散力很强。

          如果美国胜了,中国照样还在,而且还会起死回生;如果中国胜了(别管用嘛法子,军事还是文化或其他),美国从世界上消失的可能性很大,会被同化掉的,呵呵,太小看中国文化和谐力了,嘿嘿。那个曾经的匈奴还存不存在呢?

      • 家园 两难的认同

        这类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两难,确实让人有些迷茫。

        颜子那句“与国同亡”的话,让人唏嘘。赞你!

        但也叹你还是不知母国文化久矣,我们何时有过殖民他人的文化传统了。

      • 家园 马来西亚的汉语教育真是不错啊

        楼主的中文水平绝对超过大多在中国大陆受教育学语文的。真诚希望中华文化能在更多的地方扎根延续下去。

      • 家园 说得很好

        真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许多帝国论者,难道中国在历史上被别人侵略欺凌得还不够多吗,就一定要重复西方那些没落帝国的老路吗?

        在评论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许多人都只是攻击这只不过是皇帝的好大喜功,喜欢万邦来朝的感觉,而没有西方那些探险者真正意义上的开拓和殖民,这自然是不错的。然而,如果让我选择那些西方殖民者的开拓和郑和下西洋中天朝上国的迂腐,我倒宁愿选择这种迂腐。

        许多人把永不称霸当成一种当年实力不够情况下站道德高点的行为,所谓的权宜之计,然而我却觉得毛主席那些人对这些的信仰是真诚的,他们经历过那些受人凄凌的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家园 这段说的好。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

        好了,背景交待完毕了,我要说几句实在话。虽然可能不中听,但是是我的心里话。如果我发现中国有任何企图在经济上及政治上殖民马来西亚西亚的打算,我是会奋起抵抗的,而且中国会永远丧失她在我心目中文化祖国的地位。我认可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必定有不平等,这是综合国力所带来的,无可厚非。如果中国在与马来西亚的交易上运用其综合力量多占些好处,是应该的,甚至是应给予赞许的。但是如果以殖民者的身份,企图干涉我们的内政,社会组织,经济运作,这和西方的恶霸又有何异?马来西亚是一个饱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先后被荷兰,葡萄牙,英国,日本殖民过,我们对殖民者是很警惕的。同样的,如果马来西亚政府有勾结其他国家政府对中国不利的打算,我也会尽一切力量反对这样的做法,并且促成自己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

        移民到美国的英国、法国、德国、波兰等等人,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

      • 家园 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应当的到尊重

        在一个东南亚华人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新加坡人抱怨说本国的国歌太烂,根本听不懂,也不会唱.然后一个槟城的人就回复说,不错了,你们好歹还有专门的国歌,我们的国歌根本就是山寨印尼的情歌……

        某些人意欲利用东南亚华人行霸权主义之实,一厢情愿认为华人是所在国的第五纵队,恐怕打错了算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