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阿拉伯的“鞭策者”——Mig-23战斗机的中东战史 -- silencsrv

共:💬78 🌺4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阿拉伯的“鞭策者”(六)——神秘的事故

          发生在利比亚“鞭策者”身上的怪事

          与此同时,北非国家利比亚也在70年代初通过埃及和苏联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在1974年底到1976年初陆续得到了54架Mig-23MS/U战斗机,之前他们已经采购了一批相同数量的Mig-23BN攻击机,这在当时已经是一大笔军火交易了。但奇怪的是利比亚人得到这么多飞机后并没有马上将它们投入现役,而是立即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转入封存,这似乎是卡扎菲治军的一个独特之处:总是远远超过实际需要进口一大批武器装备,其中多数转入封存或拆成备件。但不管怎么说利比亚人还是抽调了至少20架Mig-23MS和Mig-23UB战斗机组建了第1023中队,最初部署在位于的黎波里附近的Tarrabalus空军基地。到了70年代末该中队又和装备Mig-23BN攻击机的1124中队一起移防到新建成的Umm Atitiqah空军基地。

          老实说相比叙利亚兄弟的表现,利比亚“鞭策者”的战绩只能用“乏善可陈”四个字来形容:1977年7月,埃及和利比亚之间爆发了小规模冲突,利比亚Mig-23战斗机在为己方部队攻击对方Mersa-Matruh空军基地提供空中掩护时被对方的Mig-21战斗机击落了一架;1979年初又被埃及Mig-21发射的AIM-9J导弹击落一架;1989年1月4日又在与美军舰载战斗机的交手中损失了两架“鞭策者”;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爆发内乱,在卡扎菲使用武力对付那些游行抗议的民众后,愤怒的民众和部分倒戈的军队控制了利比亚东部地区。其中包括部分利比亚空军飞行员组成的“自由利比亚空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自由利比亚空军”倒是驾驶Mig-23战斗机取得了战果:击沉两艘政府军巡逻艇。

          神秘的事故

          尽管利比亚“鞭策者”的表现如此不堪,而且利比亚政府又追加购买了80架Mig-25PD截击机,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Mig-23MS战斗机仍旧是利比亚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并且卷进了好几起国际争端中。1980年7月18日,人们竟然在位于意大利Calabria省中部的Sila山(此地距离西西里岛仅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北坡海拔1929米处发现一架利比亚空军Mig-23MS战斗机残骸!飞行员的遗体被绑在弹射座椅上,头盔上写有他的名字:Ezedin Koal,调查发现他已经死了至少有15-20天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架利比亚“鞭策者”横跨地中海来到意大利本土干什么?有人甚至把它和同年6月27 日在西西里以北的Ustica岛附近神秘失事的那架DC-9民航飞机联系到一起了。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有人猜测这架米格机夜间迷航导致坠毁;也有人说这架米格机是击落DC-9的罪魁;甚至还有人说DC-9是被北约战斗机当成利比亚“鞭策者”,最后被前者发射的导弹击落了;第四种说法更绝:这架利比亚“鞭策者”为了躲避北约战斗机拦截,竟然紧贴在DC-9民航机底下飞行,不幸与民航机空中相撞坠毁。总之是什么吸引这架利比亚“鞭策者”千里迢迢从利比亚跑到西西里岛附近仍旧是个迷。

          发生在利比亚“鞭策者”身上的怪事还不止这一件:上世纪80年代初一名利比亚空军飞行员驾驶Mig-23MS(一说BN)战斗机叛逃到埃及。到了1984 年,美军高级将领Robert Bond在内华达州上空飞行时遭遇空难,有报道说他驾驶的那架飞机就是叛逃到埃及的那架利比亚“鞭策者”。更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9月16日美国空军第 55侦察机联队的一架RC-135U电子侦察机在锡德拉湾上空例行飞行时遭到15架利比亚战斗机拦截。关于此事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楚,但看上去当时形势十分紧张:利比亚战斗机要么实施了警告射击,要么抢在美军战斗机赶来撵跑它们之前真刀真枪朝美军侦察机开了火。不管怎么说,这次冲突是美国-利比亚之后持续多年关系紧张的开端,擦枪走火事件频繁发生,直到1989年1月4日两架Mig-23战斗机被美军F-14战斗机击落。

          1977年锡德拉湾上空拍到的利比亚Mig-23照片,注意它挂载的还是老式AA-2“环礁”空空导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近距离拍摄利比亚Mig-2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乍得内战中露面的利比亚“鞭策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80年代末这批利比亚Mig-23被送往乌克兰升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利比亚空军Mig-23标准涂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阿拉伯的“鞭策者”(七)——苏伊冲突中的Mig-23战斗

            苏伊冲突中的Mig-23战斗机

            下一个出场的是苏联防空军的“鞭策者”们。伴随着越战的大获全胜,整个70年代苏联的势力都处于扩张当中,不单在非洲和东南亚,在中亚地区也是如此。随着苏联的势力越来越深的渗透进阿富汗,它和当时亲美的伊朗、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摩擦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由此在苏联-伊郎边境和阿富汗-伊朗边境的紧张局势也持续升级。这迫使苏联人把一个Mig-23M飞行团部署到了距离阿富汗最近的土库曼斯坦军区下属的 Ak-Tepe空军基地来应对对方的挑衅。苏联与伊朗之间最严重的一次军事摩擦发生在1978年6月21日清晨6:21分,部署在土库曼斯坦首府 Ashhabad郊区Bagir村附近的苏军雷达站报告四架不明飞行物从伊朗一侧低空低速穿越国境线,在Dushak附近进入苏联领空,目前已经深入国境线15-20公里。

            5分钟后,Ak-Tepe空军基地的雷达也探测到这批“不速之客”,第152防空团副团长 J. A. Miloslavsky中校命令A. V. Dem’janov上尉驾驶一架Mig-23M战斗机前往拦截。到达指定区域后,Dem’janov上尉开始只找到一架直升机,而且吃不准其是敌是友。此外Dem’janov 上尉得到的地面指令也前后矛盾:要他“尽快判明对方数量、型号、动机,关键是对方究竟是敌是友”,但又要飞行员“不要开火,也不要过于靠近目标”,这让他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因此他返回给地面指挥中心的结果也含混不清,而那几个“不速之客”却仍在苏联境内徘徊。无奈之下基地只好将其召回,并于6:52分派遣 Valery I. Shkinder上尉驾驶另一架Mig-23M战斗机前往观察。

            Shkinder上尉可比前一位要厉害多了,不单一口气发现了四架“不速之客”,而且正确判断出他们的型号和国籍——全部是伊朗皇家空军的CH-47C“支奴干”直升机。判明对方来路后,Shkinder 上尉立即接到了“攻击”命令,当时这群“支奴干”正分成两个双机编队沿着当地卡拉库姆运河向西北方向飞行,当他们发现自己被苏联防空军的战斗机盯上的时候,立即转向西南朝Kopet山脉方向飞行,准备逃回伊朗境内。

            此时Shkinder上尉驾机向下俯冲绕到距离他最近的两架“支奴干”后面,迅速发射了两枚R-60(AA-8“蚜虫”)红外制导空空导弹,都命中了目标——落在最后的那架“支奴干”当场坠毁,8名机组成员全部丧生。向地面基地报告自己“收拾了一架敌机”后,Shkinder上尉立即掉过头准备收拾剩下那架“支奴干”:他打开Mig-23战斗机机腹下的GSh-23L型23毫米双管航炮向剩下的那架“支奴干”开火,前后打了72发炮弹,最终击中了这架CH-47C直升机的右侧引擎。所幸的是这架“支奴干”的飞行员很幸运,他们最后成功地迫降在苏联边境一侧,四名机组成员安然无恙,但很快被闻讯赶来的苏联边防军逮捕,事后查明这架“支奴干”的编号为“5-4092”。前两架“支奴干”则逃回伊朗。

            尽管在这场一边倒的空战里伊朗人吃亏不小,但双方最后还是选择了淡化处理:苏联人随后允许伊朗人修复这架“支奴干”,然后带上那四个被俘的机组成员飞回伊朗。而让人有点“哭笑不得”是Valery Shkinder上尉既没受到处罚也没得到任何奖励,之前部队领导向上级要求授予他“战斗红旗奖章”,但最后却被克林姆林宫拒绝,理由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很复杂”。直到今天这场国际冲突背后的内幕仍不完全为人所知,但结合公开的资料看,当时克林姆林宫担忧不是没有根据的:美国一直利用巴基斯坦和伊朗作为基地对苏联进行侦查:U-2侦察机当年就是从巴基斯坦起飞进入苏联境内侦查;而美国国家安全局也在伊朗境内建立侦听站侦听苏联境内的通讯信息;出动各种飞机 “打擦边球”更是司空见惯。与此对应的是中亚局势已经危机四伏:伊朗政局已经不稳,一场宗教革命正在孕育中;而阿富汗局势也是一触即发。双方刻意淡化处理此事背后恐怕是害怕第三方势力介入其中让中亚本来复杂的局势更加难以控制。果然一年以后中亚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1979年2月伊朗爆发宗教革命,皇室政权被推翻;同年12月,阿富汗国内局势持续动荡,在得知美国已经在迪哥加西亚部署了快速反应部队准备干预阿富汗局势后,勃列日涅夫在病榻上批准了苏军入侵阿富汗的计划,苏联人的“越战”就此打响。

            苏联空军Mig-23战斗机涂装,但不确定是中亚地区涂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阿拉伯的“鞭鞑者”(八)——从满怀希望到失望而归

              从满怀希望到失望而归——伊拉克“鞭鞑者”战史

              1974年10月叙利亚人得到了第一批Mig-23战斗机,这很快引起了与他们并肩作战的伊拉克飞行员的注意。不久后伊拉克空军也急不可耐地向苏联人提出购买48架Mig-23战斗机/攻击机(战斗机/攻击机各24架)的请求。实际上,早在1974年初,伊拉克人就得到了一批数量不小的Mig-23战斗机:18架MS型、18架BN型、还有4架UB型。这些飞机迅速组成了三个作战中队:第23/26中队装备战斗机,第77中队装备Mig-23BN攻击机。大概是因为最初的期望值太高,等拿到飞机后伊拉克人却对到手的武器大失所望:按照伊拉克人最初的想法,Mig-23战斗机应该是伊朗人购买的美制F- 14A“雄猫”战斗机的强劲对手。可事实证明“鞭鞑者”的各项指标都远远落后于“雄猫”,从机载航电到武器系统;从航程到有效载荷直到可操作性。具有讽刺性的是“鞭鞑者”的维护复杂性和操作难度倒是和“雄猫”有的一拼。

              伊拉克人对“鞭鞑者”倍感失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伊拉克版Mig-23的航电系统严重缩水了:实际上只是在Mig-21MF基础上略加改动而已,它仅仅包括一台简易信标/仪表导航系统、UHF无线电通讯系统还有SRO-3 IFF敌我识别系统(这个东西对伊拉克人非常重要,实际上在“赎罪日战争”里,由于缺少敌我识别系统,伊拉克人损失的飞机一多半都是被友军的防空导弹打下来的,被以色列人击落的飞机倒反而不多),甚至连雷达告警装置都没有!因此主管空战的伊拉克空军防空司令部最初根本没把Mig-23MS当战斗机用,而是把它们连同Mig-23BN攻击机一起打发给支援司令部,执行对地支援任务。

              有趣的是,尽管Mig-23BN型攻击机的航电系统水平不高,但空军支援司令部倒把它们当成“宝贝疙瘩”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就连在1974年-75年在伊拉克北部镇压库尔德人起义(当时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反抗活动受到伊朗军队的支持)时都拒绝使用,直到苏联人答应再给他们15架Mig-23BN攻击机为止。

              老实说额外供应的这批“鞭鞑者”的战场表现不敢恭维:仅仅在1974年4月到11月就损失了6架飞机:4架是被伊朗防空导弹击落;2架是操作失误导致。当伊拉克飞行员开始喜欢上这种攻击机,因为他们发现它的有效载荷很大后,伊拉克空军马上又开出了60架Mig-23BN攻击机和10架Mig-23UB教练机的大单,这批飞机都在1976-77年到货。当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装备一口气如此多新型飞机给支援司令部带来很多难题:尽管到1976年伊拉克人已经组建了15个“鞭鞑者”攻击机中队,用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可因为缺少有经验的飞行员,许多新飞机不得不封存处理或者长期处于地面维护状态。结果整个空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每四个“鞭鞑者”中队中,只有两个具备完全作战能力。

              早期伊拉克空军Mig-23MS战斗机涂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伊拉克空军Mig-23BN攻击机涂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阿拉伯的“鞭鞑者”(九)——“鞭鞑者”vs波斯雄狮

                尽管非议不断,但伊拉克飞行员对Mig-23战斗机还是慢慢建立起了自信,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它已经成了伊拉克空军中除Mig-21和Su-20之外的绝对主力。尤其是Mig-23BN攻击机更是在之后爆发的两伊战争中大量投入战场。可是伊拉克“鞭鞑者”的首次出击却不成功——1980年9月13日,在两伊边境持续小规模冲突中,一架Mig-21R侦察机奉命对Chogar地区实施空中侦察,两架Mig-23MS战斗机提供空中掩护时遭到伊朗“鬼怪”拦截。交战中一架“鞭鞑者”被击落。

                1980年9月22日,在持续多年边境冲突后,两伊战争终于全面爆发了。开战头一天里伊拉克空军差不多一半的作战行动都是由第77和78中队的Mig-23BN攻击机执行的,包括那场著名的针对德黑兰附近迈哈拉巴德机场的突袭行动:6架Mig-23BN攻击机组成两个三机编队奉命突袭该机场,但在深入伊朗境内520公里后,只有三架飞机抵达了目标上空;到达目标上空的伊拉克飞行员很惊讶的发现对方竟然毫无防备,大批军民用飞机挤满了停机坪;只可惜他们人数太少加上动手得有点晚,使得轰炸效果大打折扣;带队的Mig-23BN攻击机在飞机维修厂前得停机坪上空丢下了一串炸弹,只看到炸弹爆炸的气浪把停机坪上一架F-4E“鬼怪”战斗机的机鼻掀飞了,远远看去就像酒瓶盖子一样;接着负责掩护的两架Mig-23BN战斗机使用68mm无控火箭弹攻击停机坪上的其他飞机,击中了一架伊朗民航的波音707-321B(EP-IRJ)客机,接着又把另一架C-130E军用运输机打成碎片;空袭中一名伊朗人被炸死九人受伤。与以色列同行相比,整个行动难说成功但也不能说毫无成果。但在归航途中,这批“鞭挞者”遭到从该机场紧急起飞的两架“鬼怪”的拦截,结果其中一架(也可能是两架)“鞭挞者”被击落。跳伞的那名飞行员很快被伊朗人抓获——结果发现他竟然是埃及人!最后只有编队长机飞行员N少校得以全身而退,通过他的叙述我们才大体了解了这场空袭的来龙去脉。

                在两伊战争初期,伊拉克空军经常让Mig-23BN攻击机执行战场遮断任务——组成多个2-4机编队,低空深入伊朗纵深打击敌方目标。由于充分利用伊朗雷达网的盲区,许多“鞭挞者”都能全身而退。但是也有不少时候,它们遭到以逸待劳的伊朗“雄猫”和“鬼怪”的拦截,之后爆发的战斗往往成为一边倒的“屠杀”。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撇开飞机性能、战场部署方面的原因外 ,有几点不能不说:伊朗宗教革命爆发前夜的1979年2月,一批伊朗飞行员被派到美国接受空战训练,在那里他们详细了解并评估了美方收藏的苏制战斗机——包括Mig-21/23战斗机的飞行性能;接着他们又得到了以色列人的鼎力支持,当时同属亲美阵营的以色列人和伊朗人有很深的合作关系,从以色列人那里他们知道了不少关于伊拉克空军作战实力的情况;还有就是猴版“鞭挞者”的性能确实不如人意,因为没有雷达告警装置,伊拉克飞行员对敌方雷达制导导弹来袭常常一无所知,等发现了则为时已晚。

                最典型的战例发生在1980年9月24日,三架Mig-23BN攻击机在对哈尔克岛上的目标进行轰炸后遭到F-14战斗机的拦截,全部被击落。类似的战斗又分别在10月3日、13日、18日、19日出现,每次都免不了有伤亡。总计有至少11架Mig-23BN攻击机被伊朗“雄猫”击落。

                而作为拦截机使用的Mig-23MS战斗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经过1980年8、9月份与深入伊拉克境内进行空袭的伊朗攻击机群交手之后,伊拉克人感到在对付低空高速飞行的美制“鬼怪”和“虎”战斗机方面,短航程的Mig-21战斗机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伊拉克空军将装备有Mig-23MS战斗机的第81飞行中队调往Salman Pak机场,接受防空司令部的指挥。9月25日清晨,6架Mig-23MS战斗机奉命紧急起飞前往拦截一个伊朗大型攻击机群——当时他们准备空袭首都巴格达附近的地面目标。就在伊拉克“鞭挞者”完成任务后返回机场准备降落时却遭到2架伊朗F-14A战斗机的攻击,两架“鞭挞者”当场被击落,其他飞机不得不跑到另一个机场降落。这样一边倒的战斗后来又发生了2-3次,到次年年初,伊拉克人手中能用的“鞭挞者”只剩下不到40架,分属6个中队。而作为回报,伊拉克“鞭挞者”的空战战果却很有限:只有5-6架确认战果,包括一架F-4D、两架F-4E和两架F-5E战斗机,其中两架还是Ahmed Sabbah上尉在开战头一天击落的。

                总的说,两伊战争初期伊拉克“鞭挞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伊拉克人对于“鞭挞者”的特点还不完全了解。

                伊拉克空军曾经是一支在海湾地区数一数二的空中力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阿拉伯的“鞭鞑者”(十)——改变战术

                  改变战术

                  严酷的现实让伊拉克人不得不坐下来仔细审视之前的战术是否合理:不错,相比Mig-21而言,Mig-23战斗机的航程、加速性能、载弹量、航电设备都有很大提高,可那也仅仅是相对而言。执行前线对地支援任务还能胜任,但要它抛开己方地面指挥引导深入敌后,独自面对对方绵密的防空火网和拦截机,那就完全力不能及了。何况对方手里的F-14“雄猫”战斗机的性能全面优于Mig-23。根本上说之前伊拉克人是过高估计了“鞭挞者”的性能,让一种前线战斗机去扮演战斗轰炸机的角色,碰壁也在情理之中。

                  经过仔细研究,特别是1981年春季第一批法国军事教官来到伊拉克后,伊拉克人改变了战术:不再采用大编队远程突袭战术,转而以双机出动,打击敌方纵深50公里范围内的地面目标,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得不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精确引导;采用低空偷袭战术,飞行高度控制在500米以下,避免被对方雷达发现,只在投弹瞬间才爬高;空战中采用“掠袭”战术,在“无线电静默”掩护下高速绕到敌机后上方发射导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雷达制导导弹的射程优势;此外还特别要求不要与敌方拦截机正面交手,遇到敌机拦截要充分利用Mig-23战斗机优异的加速性能摆脱,尤其要注意:“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与F-14“雄猫”战斗机交手。

                  果然新战术施行后情况大有改观,尤其是在最初的四五月间成效明显,当时伊拉克人甚至让Mig-23BN攻击机双机编队充当“诱饵”来对付伊朗拦截机:Mig-23战斗机在空中自由自在地对伊朗前沿目标投弹扫射,而伊朗拦截机即使从后方基地紧急起飞也要花好一阵子时间才能赶到,所以有种鞭长莫及的感觉;等伊朗拦截机好不容易追上了,“鞭鞑者”早已凭借自己优异的加速性能逃之夭夭,把对付伊朗拦截机的好机会留给了地面防空阵地和早已埋伏好的Mig-21/25战斗机;后者通常都会在伊朗拦截机的后下方待机开火。这种战术施行后对伊朗人威胁很大,接连损失了多架“鬼怪”式战斗机。倒是F-5E型轻型战斗机在空战中损失不大,因为凭这种“低档货”的速度、加速性能和航程根本不可能追上“鞭鞑者”,自然也不可能落进伊拉克人的“陷阱”。

                  恶化的形势让伊朗人坐立不安,为了重新夺回前线制空权,他们甚至在当年五月中旬把整整一个中队的F-14A战斗机部署到靠近两伊边境Dezful附近的Vahdati空军基地,因为那里经常遭到伊拉克人的炮兵和轰炸。“雄猫”的到来让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F-14战斗机头一次与得到Mig-21/25掩护的两架Mig-23BN交手后,对方又尝到挨揍的滋味。之后整整五年对方再也不敢深入此地骚扰破坏,而在1981年下半年和整个1982年,两伊南部边境上空的空战变得不经常发生了,因为尝到厉害的伊拉克人要么只允许Mig-23MS战斗机在远离战线的己方一侧巡逻,要么就让他们去袭击波斯湾北部海域上的伊朗石油钻井平台。

                  到了1982年,随着伊拉克和苏联关系的持续升温,伊拉克人开始购买越来越多的Mig-23ML战斗机,紧随其后的是Mig-23MF战斗机,上述两种战斗机的性能明显优于Mig-23MS战斗机(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战斗机甚至由苏联顾问驾驶飞行)。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战斗机到来,老式的Mig-23MS战斗机被打发去执行二线防空任务,而Mig-23BN攻击机却仍在前线的至少8个作战中队里坚持服役直到战争结束。不过虽说Mig-23MS战斗机在两伊战争中表现差强人意,但到战争结束时伊拉克空军里还是至少有三位Mig-23MS飞行员成为空战英雄,尽管他们的具体战绩、空战中驾驶机型(在当时伊拉克飞行员普遍都有飞好几种飞机的经历)还不清楚。譬如Ahmed Sabbah上尉,在1980年9月23日击落了两架伊朗F-5E型战斗机,却在同年10月死在伊朗F-14战斗机发射的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之下;Omar Goben上尉,曾经分别驾驶过Mig-21和Mig-23战斗机参加空战,确认在1980年击落了两架伊朗F-5E型战斗机,此外,他宣称自己在82、83和85年击落了10架敌机,可惜没法确认,他幸运地活到了战后,但却没能在海湾战争中幸免一死:1991年他驾驶的Mig-29战斗机被美军的F-15C战斗机击落身亡;剩下的一位英雄就是Ali Sabah上尉——他被伊拉克公众誉为“伊拉克之鹰”,战争中他先后驾驶Mig-23MS和法制“幻影”F-1EQ战斗机参加空战,获得至少三个确认战果和两个可能战果。作为硕果仅存地王牌飞行员,他幸运地挺过了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却没能逃过政治风浪的摧残——1993年他死于萨达姆政权监狱中。

                  后期Mig-23MF涂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期Mig-23ML涂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小虫

                    伊拉克人开始购买越来越多的Mig-23ML战斗机,紧随其后的是Mig-23MF战斗机,上述两种战斗机的性能明显优于Mig-23MF战斗机

                    最后那个是MS?

                  • 家园 阿拉伯的“鞭鞑者”(十一)——最后的结局

                    关于伊拉克“鞭鞑者”的故事马上要结束了,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与“鞭鞑者”有关,却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作为结尾:1981年12月2日清晨,一位隶属于伊拉克空军第84中队的战斗机飞行员驾驶自己的Mig-23MS战斗机顺利降落在伊朗Vahdati空军基地,这名叛逃飞行员后来向伊朗人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可是伊朗人在高兴之余犯了个错误:他们把那架Mig-23MS战斗机独自仍在停机坪上很久无人照看。到了下午伊拉克空军针对这个空军基地发动了大规模空袭,一架Su-20战斗轰炸机飞行员即刻找到了那架“失踪”的“鞭鞑者”,然后毫不犹豫地把翼下所有57mm无控火箭弹倾斜下去……

                    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时没有多少Mig-23战斗机幸存下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阿拉伯的“鞭挞者”——生逢乱世,身不由己

                      结束语:生逢乱世,身不由己

                      Mig-23战斗机的中东战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其实之后它又卷入了几场战争和冲突中: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2011年初,北非爆发的大规模动乱波及到了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和倒戈的军队不但控制了利比亚东部地区,而且还缴获了一批Mig-23战斗机组成了“自由利比亚空军”与政府军作战。战斗中一架“自由利比亚空军”的Mig-23战斗机起飞后不久被己方地面火力击落。

                      作为一种武器,人们对Mig-23战斗机的评价很两极化:飞行速度快、加速性好、能够发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电子设备先进、能够执行包括空战在内的多种任务;机动性差、操作复杂、性能不稳定、维护不方便,这些评价都或多或少触及到Mig-23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把主要精力放到如何提高飞机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性能上去,而对于那些被认为是次要方面的性能则尽量忽略。实际上这也是苏制武器相比美制武器“贪大求全”式的设计思路的一个显著差异。而同样的武器,换到不同人手里表现却也有明显不同:与叙利亚“鞭挞者”的积极主动、敢于拼杀相比,伊拉克“鞭挞者”在最初屡屡碰壁后总算摸到点门道,有了一些斩获;而利比亚“鞭挞者”则完全失败,根本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所以最后一败涂地。这一切也印证了那条朴素的真理: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立足现有装备,吃透其性能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战术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回望Mig-23战斗机的中东战史,我觉得用“生逢乱世、身不由己”作为评价再合适不过了。很多人总是把它在战场上差强人意的表现归结于本身设计缺陷,但我觉得应该从更高层次看这个问题,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又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又都将这里视为民族、宗教发祥地。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土地上,民族、种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矛盾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致命的是外部大国势力出于自己的目的染指期间,使得这个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动荡之源。上世纪70年代正是冷战高峰时期,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扩张,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有了缓和迹象但双方依旧重兵对峙,而海湾地区一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每场冲突里“鞭挞者”都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奋力拼杀,最终和其他武器一样难逃沦为沙漠中一堆废铁的宿命……

                      乱世中的中东国家,或者为了称霸一方费尽心机,不惜大批进口武器;或者为了自保想尽办法,如埃及不惜与苏联决裂,将进口的“鞭挞者”拱手送给昔日对手,任由对方把玩。但无论如何挣扎,最终的结果却都不好:曾经称霸海湾的萨达姆最后沦为阶下囚,上了绞刑架;埃及总统萨达特成为极端分子的眼中钉,死在对方枪口下;只剩下“北非狂人”卡扎菲在内外交困中苦苦挣扎。这些国家在纷繁芜杂的国际局势变迁中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或者沦为大国的一粒棋子被人出卖,或者奋而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身败名裂……鲜有能善始善终的。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下,小国如何与强权势力周旋,最大程度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害,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

                      总之,“鞭挞者”在中东的战史与其说是它自己奋力拼杀的历史,不如说是阿拉伯民族在苦难中寻求掌握自己命运,求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苦历程。

                      • 家园 单从技术上说,米格-23后期型号还是不错的

                        也正因为米格-23后期型号可以和美国第三代战斗机早期型号打一打,米格-29、苏-27的推迟服役才没有造成苏联制空的漏洞。米格-23在设计思想上也是苏联战斗机的转折:开始强调电子系统能力和飞行员的自主作战,当然和西方标准相比还是差距很远,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开始。个人认为,米格-23好比苏联战斗机的雍正皇帝,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但自身被时代不公正地贬低。

                        • 家园 苏制飞机的弱点之一就是时间风险大

                          我觉得苏制武器,尤其在战斗机这类尖端武器方面之所以干不过西方,撇开电子技术、发动机技术这些方面存在差距不说,很重要原因就是和西方同类产品存在时间差。譬如说美国F-4鬼怪战斗机是1960年开始服役的,当时就基本具备了发射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的能力,而苏联同类产品Mig-23要到1970年才加入空军,整整差了10年!这十年时间里阿拉伯国家也好,越南也好,都在用Mig-21战斗机和优势对手拼杀,战场上落了下乘不说,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也没了好口碑。如果说朝鲜战争时期Mig-15和F-86还在一个水平上厮杀的话;到Mig-21和F-4的时候双方的差距就明显拉开了:Mig-21在1958年刚刚服役两年后F-4就出现了。Mig-23战斗机在1970年服役的时候,美国的“战斗机黑手党”正在轰轰烈烈地投入F-16的研制,1974年F-16就实现首飞,留给Mig-23表现的时间不多了。虽然Mig-23后续也在改进,其性能已经接近早期F-16的性能了,可是因为早期设计思路已经过时,局部小修小补难以扭转大局。说难听点Mig-23的性能也就到此为止了。

                          与其说苏制飞机落后的原因是一步慢,步步慢!不如说是一步慢,步步赶!冷战时期苏联为了在航空技术上保持和美国基本同步,至少形式上同步,不断催促航空工程师们拿出和对方匹敌的武器,以此来显示自己制度的优越性。美国搞可变翼,苏联也要搞;美国搞AV-8垂直起降飞机,苏联也要搞雅克-38战斗机;......乍一看好像苏联在航空技术方面和美国不相上下,但细细一瞧就发现基于“追赶战略”设计出的产品问题多多:为了抢时间抢进度,苏联上上下下都处于“光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状态。军方没时间仔细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武器;飞机总设计师没时间思考新型战斗机究竟该遵循什么样的总体设计思路才能达到最大性价比;各个子系统工程师急于照抄美国同行的设计成果,七拼八凑蹿出一个外观近似的产品,却没有吃透对方背后的设计思路。结果就是设计出的产品常常是“形似神不似”。加上和美国相比苏联研发体系是一个闭环体系,和外界交流很少,国际航空技术的最新成果不能马上转化为我所用,反过来己方先进技术也因为“保密原因”轻易“不露于人”,结果就是生产出的产品不能用于战场,性能如何?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根本无法通过一线用户反馈回来进行改进,渐渐地研发与使用相脱节,盲目堆砌新技术却全不顾一线用户的需求也成为苏联没能产生“战斗机黑手党”的一个根源。

                          因此说,苏制飞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苏制武器带有共性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条:用落后技术蹿出的武器不但体积大、能耗大、操作不便,而且时间风险大,改进空间小,容易过时;闭环体系与外界交流不足,研发与需求脱节。

                          苏式武器系统如何扭转被动局面?我给它开出药方有两个:第一个,坚持走精品路线;第二个,强化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因为冷战结束,俄罗斯沦为一个地区强国,外部压力变小了,所以俄罗斯没有必要在航空武器研发进度上急于追赶美国。可以适当放缓新一代武器的研发、装备进度,转而强化航空新技术的预研,为下一代航空航天武器的研制打下基础。同时努力提高外销武器的水平,针对现有Mig-29和Su-27系列战斗机,可以通过不断升级来推出新型外销版本,一方面附加值提高了,可以为国家赚取更多外汇;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俄罗斯武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俄罗斯目前和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关系比较好,两国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在军工技术上各有优势:法国在电子技术、航空、造船方面有优势,特别是法制武器有自己独到的设计思路:不刻意强调武器的单项性能,而追求整体性能平衡和高性价比;武器体积短小紧凑。双方通过技术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苏制武器的衰落和复兴背后是俄罗斯国运的衰落和复兴。恢复彼得大帝时代俄罗斯的荣光是几任俄罗斯总统的最大梦想和心结。但想恢复和能恢复还是有差别的,虽然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国家而言,复兴的难度远低于伊拉克、埃及这样的地区国家,但并不意味着这条道路就是条平坦的路。这时候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一个民族的强盛必定是以这个民族中一部分人的付出和牺牲为代价的。当年彼得大帝为了学习先进造船技术不惜隐姓埋名到欧洲造船厂里当学徒;今天的俄罗斯军工人们能拿出祖辈这般的魄力和勇气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