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4-1) -- 夕曦

共:💬20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4-2)

      由于抑制性神经通路已经整合为大脑神经网络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形成,很难消失,或许会终身携带。每个人的生长经历不同,大脑发育过程中形成抑制性神经通路的多少不同,对成人后在社会生活中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顽固”、“守旧”的人,对于新生事物,有的人可以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拒绝学习;有的人也可以表现为很想学习并且很努力,但结果却很难学会或根本学不会。可以说这些人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强的、不同形态的自我封闭机制。

      举个例子,如果小时候没有学会游泳,长大成人后再学游泳就很困难,有可能根本就学不会游泳。这种形体-运动智力上的自我封闭情况可以说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不太大。但是刺激形成抑制性神经通路的信号,多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特别是父母)由不适当的方式引起的强烈负面情绪,所以自我封闭机制的影响更多地在人际关系智力和伦理道德智力等个人素质方面表现出差异。

      自我封闭程度较轻的孩子可以正常地长大成人,但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遇到较多的困难,也容易错失很多机会。比如一些人只喜欢做很少和别人打交道的工作,喜欢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来联系沟通,不喜欢使用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对需要打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才能进行的任务总是一拖再拖等等;或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懂、不会的地方,不愿意向其他人去请教,喜欢自己琢磨,费时、费力、还耽误事儿。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一个人会越来越多地面对来自工作、家庭各个方面的多重任务。自我封闭机制会干扰大脑处理多重任务的执行功能,制造额外的心理精神压力:“明明知道应该干、必需干的事情,就是不愿意去做”,未完成的事情会越积越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程度较重的孩子在儿童时代或成人早期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极端严重的孩子会进一步发展为自闭症(Autism)。

      自闭症是一类相关精神疾病的综合,目前已知包括五种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具有不同的症状谱和诊断标准,有些病人还可以具有很高、甚至极高的智商(IQ),但所有自闭症病人共同的、最明显的症状是表现出严重的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行为缺陷。

      长期以来,自闭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类遗传疾病,属于遗传度最高的精神疾病。但是去年发表的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人群研究推翻了这个概念,认为环境因素在引发自闭症上更重要,所起的作用大于遗传因素外链出处。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对幼儿早期的抚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产生自闭症具有重大的影响,与我们前面关于抑制性神经通路的讨论相符。

      另一个有关自闭症研究的重大发现是在正常人群中自闭症的发病率远高于以前估计的发病率,有大量的未被诊断的、没有治疗的病人。这个研究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在韩国开展的,他们在2005到2009年间对韩国一个城市(高阳)所有小学生(7-12岁)进行自闭症筛查,发现自闭症发病率在韩国人群中高达2.64%,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病人是在普通学校中发现的,其余的是在残障儿童的特殊学校中发现的外链出处。按照韩国教育、科学与技术部2007年发表的教育调查报告,韩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每星期有5-6天的教学日,每日超过12小时;教学方式是以应试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存在大量的行为限制规定。耶鲁大学研究学者认为具有正常、甚至超级智商的自闭症孩子,在韩国强化应试教育的文化氛围下,可以被当做发育正常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导致存在很多未被诊断病人的现象。

      可以想象,亚洲其它国家,包括中国,也有高度类似的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文化氛围,必然会产生许多未被诊断的孩子,或更多的封闭程度较轻的(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障碍)孩子,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完成成人前的学校教育。只有在走入社会后,这些有大脑缺陷的孩子才会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您这个系列文章很好,非常感谢

        关于环境因素对于自闭症的影响,这里指的环境因素应该是胎儿在子宫内的环境,而不是后天教育的环境?

        一项针对双胞胎的最新研究表明,对于自闭症的形成,包括子宫内部状况在内的环境因素至少与基因的重要性相当。

        研究者并没有说明哪种环境影响可能在起作用。但其他研究者表示,于周一在线发表的这篇最新研究论文标志着对于自闭症成因的思考发生了重要转变,在发达国家,至少有1%的人患有自闭症。

        “它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它证实了遗传因素与这种机能紊乱有关,”自闭症领域的顶尖研究员彼得·斯萨特玛丽博士说,她是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儿童精神病学和行为神经系统科学系的主任。“但它同时让我们把焦点对准了其他可能性,即环境因素亦非常重要。”

        就在几十年前,精神病学家还认为自闭症是由于缺乏母爱而导致的。等到遗传方面的解释获得越来越多的青睐,这种陈旧概念随即遭到抛弃,但基因并不是自闭症形成的唯一答案,这一点亦越来越为研究者所接受,其部分原因在于自闭症病例的增加速率似乎比人类基因的进化速度要快得多。

        “我觉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我们都应当严肃对待,”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副教授约阿希姆·哈尔迈尔博士说,他亦是这篇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论文将于十一月发表在发表于《普通精神病学纪要》上。

        其他研究者曾经指出了很多可能引发自闭症的因素,如父母年龄、多胎妊娠、出生体重较轻以及药物暴露或怀孕期间母亲感染等。

        在这项针对双胞胎的大规模最新研究者,研究者调查了192对同卵和异卵双胞胎,他们的相关数据来自于加州的多个数据库。这些双胞胎中至少有一人曾被诊断患上了经典类型的自闭症,极端社交退缩、交流障碍和重复行为是这类自闭症患者的典型标志。在很多案例中,当双胞胎中的一人出现上述病例时,另一人也会患上经典自闭症或程度较轻的泛自闭症如阿斯伯格综合症。

        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完全相同;异卵双胞胎有一半的基因相同。因此,通过比较两种双胞胎类型中的自闭症发生率,研究者可以考量基因和共享环境各自的重要程度。研究表明,有77%的男性同卵双胞胎和50%的女性同卵双胞胎同时患有自闭症或泛自闭症。同时不出所料,在异卵双胞胎中,其发生率分别降至31%和36%。

        但相当令人惊讶的是,数学模型表明,仅有38%的病例可以被归结为遗传因素,而在先前的研究结论中,这一比例曾高达90%。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58%的病例可能与共同的环境因素有关。“没想到环境因素所占的比重如此之高,非常令人吃惊,”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级研究员,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遗传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尼尔·瑞斯切说。在那些不是双胞胎的同科兄妹中,自闭症的同时发生率要低得多,这表明双胞胎共同的子宫环境,而非是出生之后所暴露的环境,促使了自闭症的产生。

        在另一篇于更早些时候发表在《普通精神病学纪要》网络版上的自闭症论文中,研究者发现那些在分娩之前的一年中曾服用过普通抗抑郁药物的母亲所产下的婴儿在以后罹患自闭症的风险会增大。但论文作者同时表示,那些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如百忧解、左洛复、西普兰和立普能的女性不用过于担心,其子女患自闭症的风险仍然相当之低:仅有2.1%的患病儿童其母亲在分娩之前的一年服用过这类药物,2.3%的儿童其母亲在早期妊娠阶段服用过这类药物。

        《普通精神病学纪要》杂志的主编约瑟夫·柯伊尔博士将这两项研究称之为“打破格局的关键性研究”。双胞胎自闭症研究的作者之一,倡导和研究性机构自闭症研究中心临床规划部的副主任克拉拉·拉贾切瑞表示,“产前和围产期因素对于自闭症易感的重要性应该被更多的加以强调。”

        此外,她还补充道,“我们不仅需要研究环境因素,还要关注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因素。对于怀孕妇女和那些准备创造新生命的年轻夫妇来说,产前护理非常关键,孕妇无论需要服用何种药物,都应当谨遵医生的嘱托。”

        • 家园 我也看到过认为环境因素对自闭症的影响

          发生在出生前。但查了查文献,没有看到很确凿的证据。如果你有相关的资料,麻烦你指出来,谢谢。

          关于出生后环境因素,包括后天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我几个星期前专门请教过一个神经认知科学领域的教授(我的同事),他和北师大心理系的一个教授有在国内有合作。同时我还向从欧洲(德国)来进修的一个儿童心理教授请教。他们给我的信息是,研究后天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很困难,主要是收集数据困难,所以没有多少研究报告。此类研究一般是通过极端事件来进行,如罗马尼亚孤儿事件。199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英国领养的罗马尼亚孤儿,有高达6%的孩子表现出类似自闭症的症状。但这个结果也不能说明生后环境因素的作用,因为该研究没有收集出生前的资料,也不能排除出生前环境的影响。

          我认为出生后环境影响更重要的理由是:决定人脑认知功能的是大脑神经网络,而现在已经明确知道大脑神经网络的形成、发育主要是发生在出生后(0-25岁左右),而且外界环境可以改变神经网络的结构。所以与大脑功能有关的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应与后天环境密切相关。从人群角度看(不是指具体的个人),后天环境的作用应大于遗传因素和出生前环境的作用。

          从这个逻辑看现在搞的很火的精神疾病全基因组遗传学研究,多半是由遗传学家和统计学家共同吹出的泡沫,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学到的教训,这些“专家”并不了解多少生物学、医学知识,更不懂精神疾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