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苏联灭亡的历史告诉我们,某些统治者喜欢自掘坟墓 -- cmosplay

共:💬154 🌺91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bug
          家园 这个

          首先法国是不能作为有独立武装的国家的,那么比法国武力还弱的国家就都不能认为是拥有军事力量的。一支几百人的西班牙土匪武装流窜到南美就可以随随便便灭掉一个国家,这种奇葩地方显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为是有武力的国家。

          就连西班牙的的弗朗哥政权也只是在孕育西班牙的民主政治方面有独到的能力,军力还说不清,又没有参战,正好忽略不计了,南美就更不消说了。

          苏联在西线肯定是要主攻的。从沙俄到苏联,虽然东边地盘占主体,但是东边还真没正经打过什么仗,绝大部分战争都在西边,斯大林也不能免俗啊。心心念念还是深入欧洲腹地,所以西线主攻无疑。主攻才要示弱,不要把德国的目光吸引过来,最好用北非和中东的油田把德国忽悠走。

    • 家园 【原创】9.苏德联盟

      上一章:cmosplay:8.全面清洗

      个人认为这一章内容还是比较重要的,应该单列出来,说清楚这个问题,然后再谈卫国战争。

      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苏联的内政,对苏联的对外交往描述不多,这一章要着重写一写这方面的问题。不过限于个人能力,无法面面俱到,只能以苏德关系为主线,大略回顾一下苏联的外交工作。

      先从布列斯特和约说起吧。大家都知道,德国人送列宁回国闹革命就是为了结束东线战事,十月革命后苏共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结束和德国的战争,当时的外交人民委员是契切林,不过布列斯特倒是没他啥事,列宁当然是主张和德国讲和的啦,但是列宁的主张在苏共党内当然也是得不到支持的啦。斯大林倒是主张和德国签订合约,但是随即遭到列宁的驳斥,呵,列宁还不想把苏联变成苏修,做国际共产主义的叛徒。

      但是苏共党内虽然不支持讲和,却也不愿意开战,相反,遣散军队的主张在党内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军队很快就开始遣散了,同时也意味着白卫军的活动即将风起云涌。既然列宁的主张不可能获得党内支持,列宁又不愿意发动政变,托洛茨基的折中方案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苏共决定结束战争,不签订合约,立即遣散军队。

      这当然是行不通的啦。德国人怎么可能同意让苏联人耍滑头?布列斯特谈判在1918年2月10日破裂后,德国很快发出声明,2月18日中午12时休战结束。苏联在2月17日作出不继续进行战争,不签订合约,不重开和谈的决策后,2月18日到3月3日,德军的进攻持续了14天,期间法国承诺的军事和财政合作也没有兑现,而且法国还宣布对布尔什维克的神圣战争。于是,就有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同2月10日提出的和约条件相比较,这一次条件要苛刻得多。红军必须立即撤出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由德国警察加以占领苏俄必须同资产阶级乌克兰政府和芬兰政府缔结和约,等等。这一次的合约当然会得到党内的支持啦。于是苏德之间就和平了。

      根据条约,苏联承认包括波兰东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划给德国;南高加索的阿尔达汉、卡尔斯、巴统三地区交与土耳其;苏俄承认芬兰和乌克兰为独立国家,从那里撤退红军等。根据这个和约,苏联丧失了欧洲部分12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6200万人口以及27%的财政收入。

      和平条约既然签订,然后就该打内战了。3年内战,内有白军进攻,外有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封锁,不好过,但还能过,比70多年后强。可想而知,新生都苏联并没有地方可以一边倒,二十年代苏联外交的主轴就是争取和平,,签订和平条约打破孤立,争取承认,争取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关系。

      一般有什么摩擦什么的,吃点亏,苏联也就忍了,比如和日本的库页岛问题,都是忍让为主,也就张学良头脑不清醒,撞枪口上了,拖累东北人民受苦了。总而言之,苏联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想方设法改善了自己所面对的国际环境。

      虽然英国激烈反苏,并于1927年5月断绝了同苏联的关系,而美国则长期坚持不承认苏联,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实在弄不倒苏联,还是被迫和苏联交好了,呵呵,契切林干得不错。不过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苏德关系。

      一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了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的大力打压,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向苏联靠拢,以求抱团取暖。1922年,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帕洛条约》,建立全面的外交关系,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

      比如苏德贸易方面:德国从苏联进口的商品,从1924年到1928年增加了2倍,对苏联的出口额增加了3倍半。德国供给苏联的机器和设备1925年达到了3990万马克,1926年为6560万马克,1927年即增加到12400万马克。

      此外,由于德国的军备受到严重限制,不得不将一大批先进的军工项目转移到苏联进行,并在苏联领土上从事军备工作。比如古德里安将军就长期在苏联广袤的领土上演练他所倡导的装甲突击战术。此时的他当然不会想到,十几年后在同一片土地上,两国人民将展开一场怎样的殊死搏斗。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纷纷陷入困境,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如鱼得水,一时间,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救世主,比如1929—1930年,苏联购买了英国全部出口机床的70%左右,而到1932年,更是包揽了英国出口的90%。1930年,苏联从美国进口的机器和设备占美国出口的第二位,1931年又上升到第一位,美国出口的农业机器有67%、机床有65%、铸造设备有74%都出口到苏联。

      局势的突变发生在1933年,希特勒先生开始主持德国的日常工作,德、意、日三国逐渐开始成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一战后遭到肢解的德国,并没有条件维持自身的生存,为了挣扎求生,希特勒先生极力鼓吹进攻苏联,夺取粮仓乌克兰的主张,以期获得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的支持,争取时间,打破凡尔赛体系,恢复国力。

      而苏联,敏锐地感受到东西两线的战争威胁,开始积极倡导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为此苏联做出了很多很多外交努力,当然,都失败了。

      1933年底,联共(布)中央作出有关为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主张用多国集体的力量去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为此专门拟订出一项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具体计划,包括在一定条件下加入国联和签订反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

      1933年11月,苏联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到1935年又先后同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哥伦比亚、比利时和卢森堡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出现了继1924年以后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新高潮,这样既扩大了苏联的国际联系,也使得苏联在世界政治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

      1933年7月,苏联还同阿富汗、爱沙尼亚、拉托维亚、伊朗、罗马尼亚、土耳其等七个邻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法国在1934年3月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明确规定两国一旦遭受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时,均应立即相互给予帮助和支援。随后,苏联又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内容相似的《苏捷互助条约》。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华,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为争取远东的和平与安全,1935年苏联同蒙古签订了互助议定书,建立了军事同盟。1937年又签定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的策略,是联合各国,防范轴心国侵略,苏联确实努力去做了,当然,肯定不会有用。比如德捷危机发生时,苏联多次明确表示,坚决履行苏捷条约的义务,支持捷克政府进行自卫。同时在西部边境集结了3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动员了246架轰炸机和302架作战机,准备随时给捷以援助。结果最后等来的确是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使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大大有利于希特勒的变化。西方和苏联失去了捷克装备精良的三十五个师的兵力,而希特勒不仅可以撤下原来部署在德捷边境的三十个师,转而用来对付法国;而且可以用捷克军队的装备重新武装同样数量的德军。捷克斯科达兵工厂在1938年8月到1939年9月间的产量与同期内英国各兵工厂的实际产量几乎相等,单单重炮一项,德国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

      至此,和平已无可能。李维诺夫也无奈啊,别人不配合,他自己一个巴掌拍不响。慕尼黑绥靖以后,张伯伦在一次内阁会议上谈到,“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可能完全不卷入了”。而苏联则继续努力和英法拉关系,积极争取同英、法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虽然没啥用。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才开始三心二意地重新和苏联接触,商讨共同对付法西斯侵略的问题。3月21日起,开始了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苏联自始至终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建议三国首先签订一项为期5年至10年的互助公约,同时还建议应援助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与苏联接壤的国家。三国环绕着应向哪些国家提供援助,以及究竟什么是“间接侵略”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谈判无限期地向后拖延。

      8月12日,欧洲局势因但泽危机而变得空前紧张(当然这事,德国也不是无理取闹,东普鲁士和但泽问题确实是英法和波兰当年太过分了)。三国遂将政治上的分歧暂搁一旁,转而进行军事谈判。苏方全权代表为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英方代表竟为退休海军上将德拉克斯,而法方代表则是一位兵团司令杜芒克。英法两名代表在军界均系无名之辈,德拉克斯甚至连一张全权委任状都没有,无权签订任何协议。三国在出动多少兵力进行相互支援的问题上又出现严重分歧,致使谈判又无法继续下去。

      至此,和英法的合作努力彻底失败,苏联在英国的内线也传出英国根本无意和苏联签约的情报,苏联转而和德国签约,8月2日,里宾特洛甫接见苏联代办阿斯塔霍夫,开始试探能否改善苏德关系,8月12日,苏驻德代办阿斯塔霍夫也奉命向德方表示,苏联对两国过去所讨论过的所有问题都很感兴趣。

      8月20日,希特勒亲自致电斯大林,希望苏联能在8月22日,至迟则在8月23日安排好接待里宾特洛甫的事宜,并称:“德国外交部长将拥有拟定和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全权。”斯大林对此表示同意。里宾特洛甫匆匆赶到莫斯科,并于8月23日签订德苏两国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在此期间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等”,并强调双方应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可能产生的分歧。

      苏德签约,苏联是为了防止德国直接进攻苏联,德国是为了防止两线作战,先打垮英法,何况现在打交道的对象已经不是犹太人李维诺夫了,而且进攻波兰的德军已经枕戈待旦,那还等什么呢。这是合则两利的买卖,所以苏英法合约扯皮多年不能成功,苏德合约不到一个月就全搞定了。这说明苏德联合确实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潮流所向,无法阻挡。

      好了,二战前的经济内政外交都说了,下一章:

      cmosplay:【原创】10.卫国战争

      通宝推:aiyoho,昭阳,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作者似乎有不错的马克思主义功底

      该文作者看来通晓苏联历史,并且有很不错的马克思主义功底,也了解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

      红色中国网正在逐篇转载你的大作,殷切期待将第8章和以后各章尽快完成。同时欢迎你有机会来访问红色中国网: redchinacn.net

      并给我们赐稿。

      提一个小意见,苏联共产党的名称在历史上多次变化。我的记忆,到了1952年前后才正式改名为苏联共产党。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称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在此之前,有一段时间应该是叫俄共(布)。1903年以后,十月革命之前,则一直是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一般就叫布尔什维克。

      建议以后再写作时采用与苏共在当时历史时期相一致的党名,以反映历史的实际情况。

      • 家园 是这样的

        列宁那时候改名是因为社会民主党的名声在前面两次革命高潮里已经混得不太好听了,所以干脆改一个全新的名字叫共产党。之后第三国际在中国帮助组建中国共产党,不管怎么说,这里都要感谢一下老大哥。

        说起来这次写作完全是打无准备之仗,动笔时自以为对苏联的了解不少了,但这俩月查阅资料后发现当时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属于一怒兴兵,本身已经犯了忌。

        所以现在的文章还是有些粗糙的,而且也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而是一个个话题单独讨论,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省事起见就一律叫苏共了,反正不管改几个名字,都是那一个组织。

        如果网站感兴趣,可以先把文章转载过去讨论着,等以后我腾出手来再根据大家的讨论好好整理一版再放过去。

        • 家园 殷切期待

          苏联的历史真是很复杂,我是不敢随便碰。

          你既然已经一怒兴兵,现在是打得赢也得打,打不赢也得打。广大网友翘首期待中。

    • 家园 8.全面清洗

      上一章:cmosplay:【原创】7.左派右派

      有关肃反的话题,写完这一章基本上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首先要说清楚,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手法描写肃反,是因为那种文字早已汗牛充栋,不缺我这一篇,不是因为我不会用传统文学的描写方式。那实在没什么难的。先选择一个人物,可能是普通人,可能是高官,可能是真人,可能是虚构的,但一定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有血有肉,望之可亲。描写一下这个人物,诚实、与人为善……因为某种原因(或者遭人陷害、或者无意中触犯某条戒律、或者因为拒绝伙同坏人陷害别人……反正要突出这个人很无辜)遭到逮捕、审判和镇压。最后或者含冤而死(死不瞑目)、或者奋起抗争而死、或者其他某种死法,反正很悲哀也就是了,一定要激起同情,最后大声控诉某个吃人的时代,某个荒谬的政权,某个冷血的暴君……

      实在是没什么技术含量,我不用不代表我不会。

      整个广义的大清洗跨度长达30年,镇压的规模很大,具体人数无法统计,据说超过60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历史事件,遭到镇压的人群成分也非常复杂、绝对不可能用一个人来代表。

      要全面讨论大清洗,似乎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民主政治的话题,但是这个题目显然太大,十分有必要专题论述。折中起见,这里简略说一说:列宁一开始并不是要搞民主集中制,而是多党民主。后来发现跟白卫军打仗太吃力,各种反对派又特别喜欢狮子大开口、抵制、暗杀和反革命暴乱。比如苏共领导人沃洛达尔斯基、乌利茨基先后遭到暗杀,托洛茨基也遭到两次暗杀,在决定性的1918年8月30日谋杀列宁事件发生后,苏共开始慢慢抛弃民主幻想,回归现实,在喀琅施塔得反革命暴乱发生后,列宁痛下决心,取缔了其他党派的合法地位。内战结束后,列宁立刻开始着手推动民主选举,扩大党内民主,打破日益膨胀的官僚主义,紧接着,列宁被真主召唤走了。

      哎,分析苏联的历史,最头疼的问题不是找不到资料,而是各种资料互相矛盾,不知道哪个可信。比如轰动一时的暗杀基洛夫案,调查人员破获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暗杀团总部,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的审判书白纸黑字写着基洛夫是被托洛茨基匪徒和季诺维也夫匪徒合谋暗杀的,总部骨干成员在法庭上对其参与暗杀基洛夫、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罪行供认不讳,这总该是权威结论,绝对可靠了吧?啊不,托洛茨基自己的文章根本就不承认策划暗杀基洛夫,而某个流亡美国的所谓“知情人士”更是言之凿凿说基洛夫是斯大林暗杀的。你说这该相信谁呢?

      自从315事件以后,我一直在等待公开的解释,但是315导演显然让我失望了。公布一个像样的解释有那么难吗?监察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局等机构的历代先贤早已给出了一百种方法,每一种都可以把315反革命集团案办成铁案,暗杀领导人、策划军事政变、叛国……各种各样的罪名应有尽有。但是,但是,追求自主创新的导演们居然想出了第一百零一种方法,那就是用一堆灰灰去指控两个活人,噢,一群无知无畏的家伙。我实在想不出来这种无脑的指控除了搞笑还有什么意义。他们为什么不按照那一百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行事呢?

      基洛夫的事,现在已经无法完全还原真相。基洛夫和斯大林的矛盾究竟有多深,基洛夫究竟是怎么死的,无所不在的犹太金融集团在这一事件里扮演了什么角色……说真的,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不是根本问题。

      问题是根本在于,斯大林派虽然控制了政权,但是要用正常的合法手段清洗左派和右派,特别是清洗已经坐大的右派,仍然有很大困难,所以可以利用基洛夫案件,对整个政治体系动一些手术。这,就是基洛夫案的真正本质意义所在。所以才有了,基洛夫真正死亡以后,越来越多的斯大林派的敌人前赴后继地加入了阴谋暗杀基洛夫的队伍中来,从而遭到斯大林派的严厉镇压。而右派虽然势大,却不掌握政权,特别是不掌握暴力机关,因而面对斯大林派的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反抗乏力,被打压是必然的。

      但是右派和左派不一样,左派一般比较实在,右派一般比较狡猾,善于掩饰,所以遇到斯大林派的打击就龟缩起来了。迂回斗争,不搞正面对抗。事实证明这个法子好,斯大林派虽强,却无法持久,右派只要愿意保存实力,长期潜伏,胜利终将到来。所以斯大林派是一时的胜利者,右派是永远的胜利者。

      那么,左派和右派都打下去了,斯大林派在国内一时没有了对手,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天下无敌了。相反,更加强大的对手即将到来。请看下一章:

      cmosplay:【原创】9.苏德联盟

      通宝推:天狼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315

        自从315事件以后,我一直在等待公开的解释,但是315导演显然让我失望了。公布一个像样的解释有那么难吗?监察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局等机构的历代先贤早已给出了一百种方法,每一种都可以把315反革命集团案办成铁案,暗杀领导人、策划军事政变、叛国……各种各样的罪名应有尽有。但是,但是,追求自主创新的导演们居然想出了第一百零一种方法,那就是用一堆灰灰去指控两个活人,噢,一群无知无畏的家伙。我实在想不出来这种无脑的指控除了搞笑还有什么意义。他们为什么不按照那一百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行事呢?

        明知苏联那种做法导致什么样的结局,为啥还希望315用同样的方法行事呢?

        现在又是大半年过去了,自主创新的导演们给出的公开解释,你满意了吗?

      • 家园 为了一时的利益,黑的也说成是白的!

        成了习惯,最终结果就是丧失了信用!

        • 家园 这种事,基本上是水平底下的体现

          别的不说,光是参与杀害基洛夫的苏联领导人名单越变越长,就是一件让人倍受打击的事。

          斯大林这个人格局不够,别说长远的顾及不到,离眼前利益稍微远一点的事情都不见得能拎清楚。这也是苏联不能长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事情都能在表面上自圆其说。

    • 家园 【原创】7.左派右派

      上一章:cmosplay:【原创】6.托洛茨基

      这一章要说清楚左派和右派失败,斯大林派一家独大。

      首先要消灭走共产主义路线的当权派,也就是左派。斯大林派有这个需求,右派也有这个需求,两派高喊“同去,同去”,于是就一同去。

      这样一来,斯右联盟在党组织和政府组织内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左派只有两条路可走:

      1.调动左派势力占优势的军队发动兵谏;

      2.投子认输,被扫地出门。

      左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于是左派就灭亡了。过程不需要说太多,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过我又想了想,还是得强调一点,斯大林派在面对工人们排山倒海般的压力时,曾经动摇过,想要牺牲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和工人讲和,但是这个计划被恰好从彼得格勒抵达莫斯科的季诺维也夫侦知,他从彼得格勒调来力量,一举打破了莫斯科的僵局,从而使斯大林不敢同他们彻底决裂,斯右联盟联手将左派的反抗镇压了下去。下面着重说一说斯右联盟对托洛茨基主义的批判,这场论战主要有三个突出概念:

      哈哈,第一个概念同工业化有关。起初,斯右联盟反对托洛茨基提出的工业化计划,为了进行论战,他们把它叫做超工业也计划。反对所谓的超工业化的官方论点的总的倾向是,迅速工业化只有牺牲农民才能办得到(切记、切记,这是一个顶顶重要的概念,在先前的计划经济一章中已经有过探讨,在后面的反右斗争中还会再次重申)。因此苏联须以蜗牛的速度前进。工业化速度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等等。事实上,官僚主义不想干扰居民中开始致富的阶层,那就是新经济政策小资产阶级的上层。这是它反对托洛茨基主义的斗争中所犯的第一个严重错误。

      在第二个阶段,在1924年,斯右联盟发动了反对不断革命论的斗争。这个斗争的政治内容缩小为一个主题——苏联对国际革命不感兴趣,为了发展经济,苏联只关心自己的安全。斯右联盟越来越担心,同国际革命政策发生关系的危险,正在危害它的地位。反对不断革命论的运动,其本身没有任何理论价值,但是表现了脱离布尔什维主义的保守的民族主义倾向。从这个斗争中出现了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只有到那时,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这里要注意一下,这俩活宝是右派里面立场最不靠右的,结果里外不是人,整个一人间悲剧)才了解他们自己发动的斗争的含意。

      斯右联盟反对托洛茨基主义的运动中的第三个概念,同反对平均,反对平等的运动有关。这一斗争的理论方面具有离奇的性质。在马克思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的信中,斯大林找到了一句话,大意是说,在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不平等,或者,像他所说的,在分配方面的资产阶级特权仍将保持着。马克思这句话并不是说要建立新的不平等,而只是说要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消灭工资方面的旧有的不平等,这句话被错误地解释成为宣布官僚及其附庸的权利和特权。这样,苏联的前途就同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途脱离了关系,同时官僚主义得到了他们在苏联内部取得特权和统治劳动人民的权力的理论根据。因此,进行革命和取得革命胜利,仿佛是为了官僚主义。斯右联盟猛烈而疯狂地为反对平均而斗争,因为平等危害它的特权;反对不断革命,因为这危害它的存在。斯右联盟在这个斗争中找到了一窝又一窝的支持者,这是不足奇的。他们之中,有以前的自由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和孟什维克。他们成群地参加国家机关和甚至党机关,唱着颂扬斯大林的实用常识的赞美歌。

      反对超工业化的斗争,在1922年进行得非常谨慎,在1923年则公开而激烈。反对不断革命的斗争,在1924年公开开始,在这之后的几年里,以各种形式和各种方式继续进行。反对托洛茨基对不平等的指责的斗争在1925年年底前开始,而且在实质上成为斯右联盟社会纲领的轴心。

      因此,从1923年到1928年,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纽带把斯大林派(官僚主义)和右派(小资产阶级)连结在一起了。左派则被彻底打倒并扫地出门了。按理说,斯大林派和右派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在苏联从来不存在什么按理说。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是斯大林派和右派之间你死我活的较量。

      说到这里,不得不复习一下苏联的政治光谱,布哈林等人属于极右派,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属于中右派,列宁属于中间派,托洛茨基也属于中间派,但立场略微偏左,属于中间偏左派。至于斯大林,是的,斯大林,立场一直飘忽不定,左中右三派的地盘他都待过,最后把三派的地盘全占了。

      列宁身后的苏共,十月革命前入党的党员已经低于1%,这一趋势说明左派的根基日趋薄弱,绝大部分党员都是在内战结束国家稳定下来之后才欣然入党,这些新党员主要属于右派和斯大林派,他们来自革命中遭到镇压的大资产阶级、中小资产阶级、地主、富农、律师、教士……这些人入党前大多属于孟什维克、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

      右派的主张虽然纷繁复杂,但归根结底都统一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大旗之下(注意,农民利益是外衣,资产阶级利益才是内核),只要披上保护农民的皮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攻击左派的工业化方案和民主自由平等的主张。

      斯大林派虽然和右派合流消灭左派,但是斯大林派并不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官僚主义的利益。必须看到,官僚主义和资产阶级虽然在反对左派上有共同点,但他们的根本利益还是互相冲突的。和其他派别深奥的政治主张不同,斯大林派的政治主张非常简单明了——掌权。

      在托洛茨基主义失势之后,斯右联盟就开始走向分裂,斯大林派和极右的布哈林派联手,打击中右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这俩货自然不是新斯右联盟的对手,因此很快也就落败了:“嘭、嘭”。接下来自然是布哈林等人,1928年,苏联开始全面推进工业化,斯大林派和右派正式决裂。斯大林派向资产阶级、富农们开战了,富农和耐普曼们(俄文的音译。是由俄文新经济政策的缩略语和俄文复合词后缀(狂热爱好者)构成的合成词。指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而产生的小店主,小厂主及投机商,是新经济政策初期存在的资本主义分子。)也积极迎战,双方都务求首战必胜。

      双方斗争的结果早已注定,在国家政治保卫局的铁腕面前,无数坚定的老布尔什维克全都不堪一击,用来对付软弱无能的右派集团简直是牛刀杀鸡,布哈林一伙显然完全没有反抗之力。后来查明,布哈林一伙曾经同托洛茨基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一起组织过反苏维埃政府的秘密阴谋。布哈林、托恪茨基及其阴谋同伙打算破坏布列斯特和约,逮捕列宁、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并加“杀害,然后由布哈林分子、托洛茨基分子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共同组织新政府。”随后,这种穷凶极恶的死硬反动分子自然吃到了正义的花生米。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斯大林派和右派的斗争性质,这是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表面上的矛盾冲突焦点,乃是苏联的工业化问题,但是争斗的实质,则是社会剩余产品的支配权问题。在第三章计划经济中已经充分论述过,要推进工业化,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苏联这样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快速工业化也就意味着收集绝大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投入工业化(事实上,二三十年代的饥荒表明很多并不属于剩余产品的农产品也被收集走了)。而反对工业化的右派集团表面上主张龟速工业化,或是按照布哈林的说法,把苏联建设成一个农业国,而其本质目的则是由富农和耐普曼们自由支配剩余产品。

      下一章争取把肃反的内容说完。

      cmosplay:8.全面清洗

      通宝推:aiyoho,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