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他们的战马和我们的战马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86 🌺58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刚看完,让我想起了“太极旗飘扬”,把人换成了马。
    • 家园 就一句:斯皮尔伯格开始变得像陈凯歌了!
    • 家园 电影应该加一段

      正片开始前应该加一个前缀,交待马的来龙去脉

      小马刚出生时,一长着一对大波波的金发美女带着发嗲的声音温柔地说:“落月,你要‘撑住’啊~~~ ”

      旁边一黑奴惊恐地高叫:“夫人,还没出生呀?"

      大波波嗲声:“小声点,别吓着她,吓到它,她就生不出来了”

      小马露出了一条腿,卡住了,大波波拼命地拉。

      此时来了一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的家伙,说:“硬拉是拉不出来的……我来!”

      此时另一大汉诧异道:“哇靠,这你也懂?”

      手摇羽扇的家伙眼神飘忽、猥琐一笑:“略懂(汗 -_-b),我以前替母牛接过生…”

      小马出生后,大波波爱怜地对大汉说:“我要你答应我,等它长大后,千万不要让它做战马”。

      此时,音乐响起,屏幕上闪出两个大字“战马”,后面跟上几个小字“新编历史穿越剧”。

    • 家园 唱点反调,觉得这个片子挺有新意

      跟楼下诸位唱点反调,我觉得这个片子挺有新意的。

      之所以选择战马为主线,我觉得有几个优点

      象征性:

      战马是个传统战争时代贵族的象征,马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装备,一匹好马农家几年的收入也买不起。而当时欧洲的军队,虽然武器发展日新月异,但阶级分别依旧很大,成为骑兵往往是由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组成,在近代战争中承载了所谓的贵族传统,精神,特权等等精神价值。此片用战马作为军队里上层阶级的象征及其衰落。而机枪的突然出现,彻底使得骑兵冲锋成为了毫无意义的事情,当武器的重要性的不断上升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结合起来,欧洲传统的战争文化中历史悠久的,被无数诗歌传诵的贵族文化就被彻底消灭了。而且快的让当时的贵族始料未及,无可奈何。战马,无论多么优秀,此后只不过是一种无差别的劳力了。就像现代战争的人,在子弹炮弹面前,无论你多么健壮,都毫无差别的脆弱,无助。

      视角:

      与人不同,战马是没有内在的国家归属的,它以战马的身份登场,穿插起了英国军官,德国逃兵,占领区的法国人,还与很多当时划时代的战争武器:超级巨炮,战壕战,怪模怪样的坦克,毒气,等等很多东西,一匹马把它们都柔和在一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选择什么作为故事的主线,肯定是有得有失的。特别是故事主线拉的这么长,一个无法说话,没有面部表情的马会显得故事有些松散,甚至略显牵强。但是,另一方面,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人来思考。

      如果回顾欧洲历史,从法国大革命前后,一直到二战结束,新兴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的人道主义,集体主义,没落的封建主义,各种思想不断地斗争。欧洲人的战争观和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传统政治强调秩序,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近代中国的虚弱更让中国人乐于把战争区分为侵略战争和卫国战争。而对于民族国家出现如此之晚的欧洲人,这些都是没有意思,你今天可能属于这个领主,明天边界可能把你划给那个国王,这些都是不断变化的,战争很大程度就是攫取他人和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欧洲人对于战争的讨论更多的在于基于契约精神的国际法,基于人道主义的对平民的保护等等。仅仅用中国人保家卫国的想法,肯定觉得本片反战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如果你占到到欧洲人的角度却不然。

      • 家园 恩,我们对一战不了解

        我说的了解不是从文字或者文献上,而是从时代相传的感受上,就像外国人不可能了解南京大屠杀一样。不只是历史事件本身,还有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强烈感受。

        斯皮尔伯格拍的片子可能建立在,观众对一战的来龙去脉以及对一战的感受都默认存在的基础上。

        但是中国观众很少有这种储备。所以我们在看片的时候会陷入:“这是在干什么,这帮人在干什么”的状态。

        另一方面你所提到的马文化,也类似。

        我们这个地方,耕地的是牛,恰好有一个片子跟战马很类似,也是以一个耕牛的眼睛来看整个抗日战争。因为从细节和视角上都靠近我们,容易给我们更多的共鸣。

        但是从更大范围说,中西方地缘不同历史也不同,所以也注定有不同的战争观,这也是战马在西西河被否定的原因。我们可能更接受《勇敢的心》所传达的东西。

        因为弱势民族被侵略愤而反抗,是我们民族的史诗。

        • 家园 一战对于欧洲人精神冲击之剧烈远远超过二战

          因为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前,欧洲的战争很少,也很短暂,经济、技术基本都是稳定向上,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旧时代的野蛮、不平等也在逐渐减少,所以当时欧洲人觉得自己的制度是天命所归,相当自信。

          结果一战中,欧洲自相残杀,战前对于文明的自信荡然无存,整个欧洲的精英阶层都在精神上垮掉了,所以到二战,英法这种一战胜利国反而对新的大战怕得要死。

          如果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一战就是欧洲的春秋时代,春秋无义战导致礼崩乐坏。

          通宝推:李寒秋,
          • 家园 二战还是对全体人民的冲击大些,毕竟死的人要多

            一战后欧洲的知识分子确实有反思,但下层人民还是对自己的制度和文明相当自信,二战之后才是整个欧洲都有了反思的思潮,出现并流行了存在主义。

          • 家园 应该是战国时代更贴切些

            春秋时代还是比较讲究礼法的,虽然礼法大部分都是繁文缛节。

          • 家园 一战让欧洲近代革命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彻底破产

            欧洲各国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口号下完成国家统一,从封建社会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而一战让人开始考虑这些东西是不是绝对正义的.战后所谓迷茫的一代就是这么来的,就像我们文革后的精神状态,当心目中那个无比崇高,无比光辉的东西露出丑陋一面后,肯定是不知所措的.

            一战开战前只有部分共产党反战,并造成共产国际分裂,各国共产党人数锐减,很多人在国际主义和祖国之间选择了后者,结果打着打着傻眼了,再加上俄罗斯共产党浑水摸鱼成功夺权,二三十年代共产主义思想席卷全球一战功不可灭

        • 家园 花这句

          因为弱势民族被侵略愤而反抗,是我们民族的史诗。

    • 家园 看后感不错,

      1、游牧民族对马的热爱,咱们可能理解不够。

      2、电影渲染美好生活,战争对美好的破坏是主旨。

      3、工业化的无情,马克沁机枪狂扫骑兵场面震撼,骑兵的华丽高雅,被历史碾成碎片。

      4、以马喻人,个体一旦裹挟到战争洪流中,无力挣脱,人有时甚至还不如动物。

      5、阵前救马,宣传资产阶级人性论、调和论。

      6、阵地战弹坑遍地场面,可参看《奇袭60阵地》。

      看后,忽然想到十三钗,主要缺陷可能还是思想水平低了点,妓女的命难道比女学生贱,与人生来平等的普世观产生致命冲突,老外不烦你才怪。

    • 家园 战马拍得太散了,真要只是反战,为何要叫“战马”呢

      感觉老斯什么都想照顾到,结果不知道到底要说个什么故事。我最大的疑问是,似乎这个片子以一匹马为主线带出了很多个和平时和战争中的故事,而战争中的那些故事貌似有宣扬和平和反战的味道,但又不时的展现这匹马的战马身份,似乎驮马是很低贱的存在(也许导演并不这么想,但这片子的描写至少多少有点这种味道,这还包括对帅气的骑兵们的描写,等等),而我个人感觉这个跟反战的味道又是矛盾的,似乎是在写“战之美”。总的感觉之下就有点乱。不是说一定就要有个主题,但这个片子似乎是太散了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