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文化生活角度杂谈毛泽东主义(引文) -- 龙眼

共:💬275 🌺3296 🌵18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淞沪会战艺术性和战术性远远逊于塔山,塔山可以说是

            解放战争防御作战的最经典战例之一。大师级作品。淞沪会战是拿人肉进去绞。

            我看过国民党将领回忆的那本《辽沈战役亲历记》,里面对塔山记载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锦州打下以后,塔山撤防,国民党军官上去看看到底是怎么样防御工事这么难打。结果发现非常复杂的立体式防御工事。国军将领就说:这个我们确实打不下来,下次我们防守,也这样修工事,共军也打不下来。这段话可以反证塔山给国民党方面的震撼。要知道全军也没几个团级英雄称号的部队,济南那么难,也不过就是济南第一团罢了,一个小小塔山,两个纵队出了三个团级英雄称号部队。

          • 家园 但是抗战的许多会战都是守土无能或者一触即溃

            伤亡完全不成比例,这是怎么回事?

      • 家园 有一点,张作霖气人还是很了不起的

        第一他从一个兽医开始,不到二十年雄霸东三省,而且民国前二十年全国战乱不堪,只有东北人民生活安定,在全国持续不断的闯关东移民大潮中一直保持差不多全国最好的生活水平和整体实力,现在东北老百姓对他印象一直相当好。这点不得不说他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只不过形势所逼,没有办法统一全国,他也作出努力,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军势力直达长江流域。

        第二此人民族意识很强,对日本和苏联都是阳奉阴违的。而且手腕很高明。对日本除了郭松龄那个危急时刻做出了些承诺,其他时候几乎没给日本人什么实质好处。当时中国地方军阀没有几个能做到这点的。那次承诺后来还被他赖掉了,这也是造成他被暗杀的原因。

        如果他不死,我看蒋介石中原大战赢不了,日本也不能搞出九一八来。中国的历史怎么写还很难讲

        • 家园 张老帅虽有雄才但读书太少,思想落后,草莽气太重

          张老帅作霖最大的贡献就是与时间赛跑,把大批中国人从内地运到东北,从人气上战胜了上百万日本侵略开拓者及其朝鲜附庸。清末的东北虽然属于中国,但开禁不久,人口稀疏,如果不是张氏父子发动整套的政府机器,从免费的铁路客运,到沿途的各种服务,到垦荒扎根的优惠政策,这样拼尽全力连绵不断地把中国人从内地运到东北,并大力鼓励生产和生育,如果不是这样,则弄不好东北全境,或部分地区的民族属性,甚至国家属性都会发生根本变化,而至少也会遗留和西域一样的民族问题,会遗祸深远。龙眼其实很想在东北移民方面写点东西,这对现在中国人的发展都很有帮助,但由于缺乏大量的当年奉系政府方面的史料,很难下手。而现在的电视剧和电影都是以各人各家的个体形式去闯关东为主线的,严重忽视了当时的奉系政府和张氏父子在这方面起到的关键、全面和系统的作用。

          但张老帅主要的问题也是起身草莽,文化思想水平低,按张少帅评价自己的父亲和老蒋有个共同点就是二人内心的最高理想其实都是想当中国的皇帝。但蒋比较含蓄,深藏不露。而张老帅始终都是老子就是天下第一,谁上台他就和谁血拼,不惜劳民伤财。而要血拼就要连年征战,要征战就要重用武人,而打下地方就要统治,而要统治就要重用政客,可张又没有自己的现代思想体系来教育和培养人,培养不了自己的政治人才,拿张少帅话讲,连一个自己(训练)的县长都派不出去,只能重用原来的政客,于是武人和政客就时常因为分赃不均而发生冲突,而被其他势力利用,这样内部摩擦不断,才最终爆发了郭松龄反奉,才导致奉系从此一蹶不振。就文化思想和政治觉悟而言,张老帅甚至远远不如张少帅。张少帅虽然是花花公子,但却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后来他都厌烦军阀之间的无义混战了,可张老帅还要逼迫他去打。所以张的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 家园 6 - 从毛主义兼谈先秦诸家的洗脑陷阱

      龙眼在以理工方式的逻辑推演不断梳理先秦诸家的建模流程,梳理先秦诸家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分析过程、分析结论和兜售的实践模型的时候,逐渐发现这一建立社会模型的流程的每个从上一步到下一步的推演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逻辑陷阱。展开谈没有时间,这里只讲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先秦诸家都把自己研究的对象和自己本身等同起来,以垄断话语权,而到底是不是这些家们、那些家们就能完完全全代表自己所研究的对象?就能完完全全垄断自己研究对象的话语权?这是一个被社会长期忽视的问题。

      这个问题被疏忽最大的就是'道'和道家的关系,以及'儒'和儒家的关系,而问题最小的就是'兵'和兵家的关系。

      自先秦以来的道家都是号称以道为研究对象,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以老子为尊,以此分析、推理、演绎和向社会推荐了很多很多东西,从避世、无为、不求变的思想到中医、武术、练丹、算命、风水等实践,这些东西的好坏先不说,但龙眼的问题是,先秦以来的道家到底有多大程度能够代表道德经?能够代表老子,能够代表"道"的全面本质?

      老子当年是周朝的图书馆馆长,掌管天下图书,为此最为熟悉上古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可后来发生了王子朝奔楚的周朝内乱,多数图书都被王子朝一伙人卷走并遗失了,在这个问题上无疑老子是有责任的。老子不去想法寻找丢失的图书,恢复中国人多少代的精神资源,却自己骑着老牛逃跑了,要不是被守关的关尹扣住让他交代,连那被后世称为<道德经>的五千文都留不下。即便如此,老子也没有对那五千文有进一步注释,来源出处也全都没有,就自己慌不择路地跑没影儿了。那么问题首先就是:老子在多大程度上能和那后世称为<道德经>的五千文划等号?事实只能证明老子是当着关防司令的面写下了那五千文,但如何证明老子就是<道德经>的原作者?以龙眼读那五千文的体会,感觉更象是一部囊括上古中国人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和哲学思想的纲领性的总结和索引目录。很多段落都是独立性的概要内容,后面应该还有大量的具体实证和系统表述来支持<道德经>中每一段的纲领内容才合理。就是说老子被审问交代的那五千文与其说是一部孤立完整的著作,不如更象一个庞大的、唯一的,国家级别的图书馆的图书总纲和索引总目。而整个图书馆里的全部内容才是上古中国人研究过的,总结过的"道"。但这些"道"随着老子不负责任的逃走,很多细节就都消失湮灭了,只留下一些纲领总结,让大家各自分头地分析和猜测,只是有几个人下手早而已,后来拉帮结派成了"道家",而道教就更拽了,撤得更远了。所以不能把道家和"道"完全画等号,不能把道家和那五千文完全画等号,甚至也不能把道家和老子完全画等号。道家可以自己宣传和"道"和那五千文,和老子如何如何,但如果别人也这么认为,就是被首先被道家的逻辑陷阱给洗脑了。

      类似问题也发生在儒家身上:能不能把孔孟一派的儒家和"儒"本身完全画等号呢?

      在甲骨文中,“儒”写作“需”。“需”字,上面是“雨”,字形为人在雨中。“儒”字本义有二:一是沐浴斋戒。沐浴是古时祭祀、司礼前的准备,沐浴斋戒表示对上天、先祖的虔诚和尊敬;二是祭祀求雨。两种意思都与祭祀有关。“需”加上“人”字成为“儒”,可见“儒”是从事祭祀的人,是被视为能与神灵沟通的人。而<法言-君子>认为:“通天地之人曰儒。”古人相信术士、巫师可以感知天神,故主持祭祀一职通常由这类人来担任,这就是“儒”最早的涵义。《说文-人部》:“儒,术士之称。”本义为术士,即从事巫术和占卜的人。春秋后期,“儒”开始从祝、宗、卜、史中分化出来。由于儒者熟悉诗书礼乐,所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皆愿师从儒者,学习知识。

      从上面龙眼搬运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儒”和后来的孔孟儒家和孔孟之道不能画等号,二者唯一的联系就是孔孟一派从上古儒家,即从事祭祀的巫师那里获得了灵感,从巫师与神灵沟通的行为上获得了灵感,以此开创了自己的孔孟学说,后世却漠视了“儒”和后来的孔孟儒家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被孔孟一派给成功洗脑了。

      而根据“儒”字本身的来历,龙眼认为“儒”的思想核心就是人类为了追求幸福安康,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求雨、求丰收、求平安等,以人类认为合理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行为,以人类认为合理的礼仪程序来表达对上天、先祖的虔诚和尊敬,以获得超自然力的庇护和保佑。所以以此逻辑,明朝将西方的基督教称为西“儒”是有道理的。

      至于到底存在不存在超自然力的神力,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而更应该讨论的是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才算得上是合理的道德规范,以及如何贯彻这些道德规范。那么儒家给出的答案就是以自然为法,经过不断地教育、教育和再教育。所谓天地有德而生万物,因此一切的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应该是以有利于人类的幸福,万物的滋生为宗旨,这就是有德,这么做也是有道,所以道和德是相通的,对人类的有道就是有德,而对万物的有德就是有道。否则就是无德。就是说敬天是为了爱人,而爱人就是敬天,这本身是个循环论证的过程,但关键在于人类道德规范的系统总结和认真贯彻。所以摩西搞了十诫,而儒家搞了四书五经,然后各自'抓革命、促生产',以宣传教育推动道德规范的确立,来促进各自族群的发展繁荣。这整个的分析推演过程的前半段,既以'自然为法'这一点上,儒家和道家是基本一致的,而二者的分歧在于应不应该对人们进行教育,以礼教来规范行为?上古的儒者和孔孟儒家都认为应该,否则怎么才能算是虔诚呢?而道家则认为没必要,人和动物没分别,越教育越坏事,"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以老子才不屑于教育人们以拯救乱世,自己骑上'牛的'跑没影儿了。要不是那个关防司令本着对人类负责的精神,把老子临时扣留让其老实交代,恐怕连那<道德经>五千文都要带进爪哇国去了。难道道家的存在就是为了它的消失,难道人类因为早完要随着太阳系的解体而消亡,所以就应该混吃等死吗?在这一点上显然道家是消极的,也没有揭示"道"的全部核心。而上古的儒者和前期的孔孟儒家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更加积极进取的。

      而法家与'法'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说文解字》里"法"的意思是:"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法”字的含义,第一为“正直"。第二为“公平”。《说文解字》在解释法字时所说,“平之若水,从水”,才有了法字。法字虽经千古演变,但其表明平之若水的水傍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为“惩恶”,从古人对法的解释中可以看到“法,刑也”。从法与刑的意义相通,也不难看出法所具有的刑罚价值。“法”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去”字在古文中为“矢”和“弓”所构成,也有“处罚”、“制裁”的意思。去,延伸为作为惩罚的——“弃”或“逐”。对“不直者”采用“弃”或“逐"。

      而什么又是"法家"呢?简单言之,一般意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主张法制,反对礼治。

      如果寻根溯源,法字有三层意思,一是正直,二是公平,三是对不正直和不公平人和事进行处罚,反之则奖励。所以法家的"主张法制"无疑是代表"法"的文化精神的,但是,部分代表不等于全部代表。而"主张法制"和"反对礼治"是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再回到法字的三层涵义:正直,公平,以及因此的依法赏罚。这里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证明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公平?,再要回答如何才能让普罗大众相信依法赏罚是为了得到正直和公平的结果?这就必须借鉴"道"和"儒"的思想。即,一切的正直和公平都应该是以有利于多数人的幸福为宗旨的。而关于如何让普罗大众相信法制是为了多数人的幸福,则必须借鉴儒家的思想,即,宣传教育。

      而上面这些问题正是先秦法家以商鞅为代表的实践者所忽视的,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先兴后亡。在大泽乡的900戍卒在遇到大雨而耽误行程后,只知道按秦律必死无疑,没有任何申辩的机会,那么就只好反了吧,反正横竖都是死,我要死,你也别想活。后来有人考证说按实际的秦律,即便逾期也未必被除死,可能只是罚金或其他处罚,但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戍卒一听陈胜吴广的鼓动,就立刻响应了呢?可见还是宣传教育的问题。当初法家商鞅为了确立法治观念,搞过一个被法家反复宣传,其实龙眼看来十分无厘头的大众实验,就是"立木为信"。

      话说商鞅在起草改革法令时,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但都十分狐疑,没人搞明白是怎么回事,都在打酱油,于是商鞅把赏金提到五十两。可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跑出第一个吃螃蟹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于是轰动秦国。于是大家都跃跃欲试,都要来扛木头,可商鞅却又一分不给了,于是大家大骂商鞅把老百姓当猴耍(这段话是龙眼编的,但至少符合逻辑常识)。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商鞅只重视根据法律而进行赏罚,却忽视了法律的合理性和关于法律合理性对大众的宣传和教育,成了为了维护法律而维护法律,至于法律本身合理不合理,老百姓无权过问,更无权挑战。当时把一根大木头搬到远处是一件大家都认为是"吃饱了撑的的荒唐事",却被商鞅搞得超有价值,那么请问,等第一个吃了螃蟹的人得完赏金,以后大家都要来扛木头,你商鞅是不是每个人都要给如此高的赏金?如果不是,则要不要修改法令?那么朝令而夕改的后果应该由谁来负责?同样,如果必须盲目服从法律的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个执法者和被执法者的心中,一旦碰到不合理的法律处罚,是不是也必须严格执行?这就是后来秦国以残暴闻名,以严刑峻法残害百姓出名,最后那900戍卒被陈吴一煽动就造反,而大家都纷纷响应,导致秦朝刚刚兼并了天下几十年就完了蛋的根本原因。法是为谁所立?为何而立?又为何执行?这是每个依法治国的人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实际上,无论是自先秦以来的中国,还是古今西方的成功国家,都是有机结合了道、儒和法等几家思想体系而治理国家的,只是各自的名词叫法不同而已。自汉朝以来,中国是外儒而内法的社会,以推行宣灌儒家礼教为先导,以地主阶级的法理基础为赏罚体系,所以是"外儒而内法"。而西方则是外法而内儒。以契约精神和对商业有利的法理为基础,构成表面的法制体系;而背后则是基督教的西儒式教化,在具体推行发展上是"宽刑而峻法",违法必究,但可以上诉,处罚则没那么严厉,甚至可以讨价还价,鼓励庭外和解,不鼓励对薄公堂把官司打到鱼死网破。必然你要一超速一乱停车被警察抓到,肯定被警察罚几十上百罚金,但你要上庭打官司,还没见到法官就先来个对折,如果申诉有道理,还能再对折,甚至免于处罚。这种受罚可以申辩砍价的西方文化往往让新来的中国人不习惯,但其背后就是法治与礼教,法治与变通的有机结合。

      而综上所叙,就可以看出毛领袖其实是充分吸收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长处,避免了其各自的短处,将各种思想有机结合并发扬光大而成为了毛泽东主义的内容(当然'造反有理'是毛主义的独门绝学)。

      好比攀登真理的高峰,在登山的初期,你会发现山脚下有很多条不同的通向山顶的道路,于是有人从东路爬,有人从西路爬,有人从南路爬,有人从北路爬,但等毛领袖这样的伟人越爬到接近山顶,就会越引导大家发现,其实各条道路越到真理的顶端,越是彼此接近的,可以互相借道,有机利用,就是所谓:殊途而同归。

      通宝推:方天化几,springisok,奈何做贼,喝点红茶上会网,流沙河,
      • 家园 弹药来啦,孔孟不代表儒家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比材料,东西方学者对儒家(特别是其代表人物孔子)在编辑史书的过程中究竟发挥过什么作用认识不清,一般认为孔子隐瞒事实肯定是有的,但那种修正应该微不足道。事实是,由于儒家随意删节和篡改历史,甚至直接灭纪废典,导致秦汉律,黄老书等反映中华原文明基本史实和政治经济特征的原始文献大量消失,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学者根据儒家道统始于尧断言,根本就没有黄帝这个历史人物。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儒家将尧舜作为道德人治的典范,如果涉及黄帝必然引出华夏道/法家原文明的本质特征,所以孔子在删《尚书》的时侯就干脆从尧开始。据《大戴礼记五帝德》(即《宰予问五帝德》),孔子甚至不想回答弟子问及的关于黄帝的历史,推崇黄老的司马迁写《史记》才将黄帝的事迹引入正史。

          司马迁是个严肃的学者,他看到了排斥黄帝的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的不同,为此他作了大量实际调查工作。《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写道:“《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规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

        从周代开始,诸多学者就将黄帝视为中国法律的创制者。《管子任法》上说:“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淮南子主术训》载:“黄帝治天下,法令明而不暗;”《北堂书钞》引太史公《素王妙论》说:“黄帝设五法,布之天下;”《商君书画策》中有:“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义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这里的“刀锯”代指法律。从法定农桑到法定“尚礼义”,显然黄帝是用法律作为统治国家的手段的。

          今天,我们不能一窥 “黄帝法典”的全貌,只有《汉书胡建传》收录了一条军事方面的法令:壁垒结成以后,穿洞违反结营规定,这就是奸邪的事,奸邪的人处死。(原文:《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繇(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

      • 家园 这次龙眼的沙发我抢定啦,先标记以后编辑回复

        这篇好像和对我的一份回复有关啊,看来俺要准备点弹药啦

    • 家园 5 - 从黄克功案谈毛到底是法家还是儒家(编写中)

      过去关于毛领袖的思想体系到底是什么一般是围绕到底是马列多些还是传统文化多些。现在马列仿佛已经不再是一个时髦的名词了,而围绕毛领袖的思想体系讨论最多的是到底毛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个体系影响更多些。而普遍流行的观点则是毛是受法家思想影响最深的。关于这点,龙眼是赞同的,因为毛领袖的很多文章和主张都是尊法批儒的。但如果更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毛领袖贯穿一生的思想和实践是受到法家和儒家两股体系的同时作用,而被毛领袖有机结合的。只不过这里所说的法家不是狭窄意义的小法,这里所说的儒家更不是普通意义的、被封建统治者有意删减阉割的儒家。如果就此话题铺开来讲,则容易云山雾罩不着边际,下面就集中在黄克功杀人受审,毛坚决支持判处死刑,并给边区法院发出的那道信函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龙眼说毛领袖是大法加大儒,也是名副其实的大马列主义者。

      • 家园 毛不是法家,也不是儒家——从太祖一首七律入手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从这首七律看,虽然太祖好像在推崇法家,打击儒学,但事实不对。因为毛其实并不是单纯推崇法家或者打击儒学,而是推崇中央集权,打击封建思想。因为孔学发展到程朱理学已经从“礼治”演变为“理治”。孔子的一生是在为恢复西周封建礼制奔波的,而不是为中央集权制奔波的。

        此外,实行秦政法并不代表他推崇法家,因为前面有一个词“百代”,但宋元明都不是法家治理天下,而是儒家唱主角,所以秦政法绝不是单纯指的法家。

        另外,秦政法中的郡县制跟太祖的扁平化社会管理思路比较吻合,这一点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中可以看出来。

        我认为,太祖要走的是用外来马克思主义冲击本土文化,同时把马克思主义融合进入本土文化。因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总是在斗争中实现融合的,例如佛家跟本土道家儒家的斗争性融合历史进程就是漫长而缓慢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道儒释马的斗争性融合,最终必将实现中国文明文化的第四轮大突变、大升级(第一轮道家,周公吐哺;第二轮,道儒结合,独尊儒术;第三轮,道儒释结合并升级,程朱理学;第四轮,道儒释马结合)

        通宝推:联储主席,
      • 家园 法家与儒家

        中国传统的法家,分为法术势三派,毛与势派相近。

        儒家,主要有孔孟朱王四大圣贤,毛与王阳明的心学最近。

        毛的思想,与儒学,佛教,马学等开宗立派的思想产生是同一原因,是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相对而言,儒学,佛教,马学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甚至被专制统治者所利用,而毛却真正解决了问题,扭转了乾坤。

        毛不是一般性地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革新,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根本缺失,健全了中华传统文化,绝对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第一人。

        通宝推:方天化几,龙眼,
        • 家园 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根本缺失,健全了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是什么
          • 家园 能动性与主动性

            没看到俺之前的一个帖子么?不重新写了,再贴在在这里。

            ————————————————————

            佛祖的众生平等,源自当时印度的极为不平等,马克思的一元计划公有制,源自当时西方私有制多元生产的混乱,可以说,任何一种革命性的思想,都是走向了其产生时代特征的反面,也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中国的文化思想,无论是儒道佛,多是被动的思想,主要是强调抑制效应,最为缺少能动性,缺少催化效应,这一方面源自这些思想本身,另一方面也是大一统专制的需要。因此毛曾说,一旦王朝建立,就会把儒家找回来,作为统治的意识形态。

            但儒家,不但有克己复礼,温良恭俭让,舍身取义,存天理灭人欲这些抑制效应的思想,也有王阳明的“心即理”,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李贽的童心说,这些催化效应的思想。

            其实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有催化效应和抑制效应,只是偏重不同,孔子到孟子,再到朱熹,抑制效应越来越严重,思想的禁锢越来越厉害,到了心学,就走向了反面,所谓物极而反,因此,明朝不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也产生了思想启蒙。

            进入了清朝,心学的影响就消失了,满清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加强专制,思想专制走向了极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思想开始传入我国,大多数人照搬西方的思想启蒙,却忽略了中国曾经有过的思想启蒙,而毛早年受杨昌济先生影响极大,因此毛的思想启蒙,不是源自西方,而主要是源自儒家的心学,这才是毛泽东思想精神的根本。

            很多人强调毛是马克思主义者,其实读过毛的大多著作,研究毛的言行,就会明白,毛对马克思主义是有很多保留的,《念奴娇—昆仑》就很忠实地表明这种思想,这里的昆仑,在俺看来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全文如下“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那种竞争过头,计划不足经济条件的逆反,但中国恰恰是竞争不足,社会确实活力,因此,毛对马克思那种一元的计划体制,和苏联经验的教条,是从心底里反对的。

            尼克松曾说,没有毛中国的革命之火,很可能就燃烧不起来,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毛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说弥补了中华文明最为缺少的那部分,使得中华文明健全起来,也给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路径,中华文明最为缺乏的就是能动性,就是催化效应,而毛的思想和实践,正是以这些作为核心的。

            鲁迅的斗争,强调的是个人意志,这是一种偏执,毛泽东与鲁迅,表面看起都是强调斗争,但其根源则有着根本的区别,毛推崇鲁迅,主要是鲁迅对旧社会的否定,这与马克思主义一样,给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总结起来,就是造反有理,而在斗争方面,毛与鲁迅有着根本的区别,毛是创造希望,鲁迅则是反抗绝望。

            毛的思想精神,源自心学,是对心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个人之心,扩展到真个社会,整个自然,这便是“能”,而马克思主义,毛只是借用了一部分,可以说是心学为本,马学为用。

            毛的思想与实践,主要源自心学,和马学,这是具体的说法,更广泛地说,甚至更准确地说,毛的思想与实践,源自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只是物极而反,找到了中国文明最为稀缺的那部分,如佛祖,马克思一样,找了时代的缺陷,弥补了人类文明的不足。

            毛的最大贡献,是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健全,只是偏重实践,理论方面很是不足,而这正应是我辈努力的方向。

            通宝推:方天化几,河区分,
            • 家园 hullo文章的观点还是很能给人一些启示的。

              楼主的文章看了一些,有启发,但更多的实事求是说还没有成系统。我个人觉得可能还是和缺少自身的实践有关。

              不过,兄台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控制和抑制作用讲的很透彻,也能给人以启示,而且对主席的思想的来源的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总是觉得:主席思想里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才是主席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而兄台却认为主席他老人家偏重实践,理论方面不是很足,问题是正确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阶级斗争、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的实践中来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以及实践后对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才能出理论,然后再在实践中应用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与否。

              而兄台从理论找理论,想从各种理论的集合中去找到正确的理论,我看未必是一条最好的道路。

              通宝推:hullo,
            • 家园 秦始皇是中国范围的奠基人,毛主席是世界范围的奠基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结束500年的战乱春秋战国实现和平,他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等等整顿中国文明使中国文明适合中国或亚洲的生存环境

              毛主席统一中国就是结束近代的百年积弱,他的大跃进工业化、两弹一星和政治运动文革等等整顿中国文明使中国文明适合世界的生存环境

              你太迷信理论了,那只是游戏而已,最多有点益智的效果都是自欺欺人

            • 家园 不是抬杠hullo兄,我觉得,

              我觉得大哥你讲了儒家、马克思、鲁迅怎么不好,但关键的毛主席具体怎么整合儒家思想和马列以及中国当时的国情、改变了当时军队里儒家思想,你你并没有分析啊。。。而且主席是心学一派。。。你只是来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怎么来,你也没分析。。。还是看的我一头雾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