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伟大的烂尾楼—大航海时代3的信息注释 -- 环宇7504

共:💬104 🌺26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美洲出生证-瓦尔德泽米勒地图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约1470年-1520年),德国地图制作者,他与马蒂亚斯·林曼为了向佛罗伦萨的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表示敬意,在《世界志序论》(也称作 宇宙学入门)的附图中使用“亚美利加”表示美洲,被普遍认为是最早在地图上使用该词的人。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布赖施高县沃尔夫韦勒,后与父母移居至布赖斯高地区的弗赖堡。

        毕业于弗赖堡大学,毕业后的欧洲正逢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开始。瓦尔德泽米勒在洛林公国(今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四国交界处)圣蒂艾(Sankt Diedolt)的一所学校工作,并于1507年4月25日发表了自己绘制的球状世界地图和12块面板构成的世界挂图,即《瓦尔德泽米勒地图》。之后,球状地图、挂图和相关研究共同出版成《世界志序论》一书,本书的文字部分并不十分著名,内容只有一本小册子的大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两个地图,这是世界上首次以亚美利加称呼美洲的地图。《世界志序论》在孚日圣迪耶印刷。在《世界志序论》第一部分的第九章,瓦尔德泽米勒的好友和助手,一位同样希望将新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的诗人马蒂亚斯·林曼,解释为什么以亚美利加称呼美洲:

        ab Americo Inventore ...quasi Americi terram sive Americam

        自探险家亚美利哥起……就好像是亚美利哥的土地了,因此叫亚美利加。

        此后,瓦尔德泽米勒开始考虑更改对美洲的称呼,一是因为瓦尔德泽米勒同时代的一些人反对以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新大陆,反对者认为亚美利哥对美洲探索的功劳还没到能以其名字命名的地位;二是因为最早,亚美利加只是指美洲大陆周边岛屿和南美洲的东北海岸。在1513年再版的地图中,瓦尔德泽米勒将美洲标注为“未知地”(terra incognita)。但因已发行了1000份世界地图,亚美利加的名称一直保留。

        挂图在后来长期失传,一直到神父约瑟夫·费舍尔于1901年在瓦尔特一个城堡的图书馆意外发现了地图原本,瓦尔德泽米勒所作地图才重新被找到。2001年,当地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达成购图协议(国会图书馆花了1000万美元购买这份“美洲出生证”),2003年5月国会图书馆将该图放置在图书馆入口处的大厅中。

        瓦尔德泽米勒于1520年3月16日在现属法国洛林的孚日圣迪耶去世,去世时仍是圣迪埃的修士会的成员

        游戏中,瓦尔德泽米勒在马德堡做赞助人,世界志序论 一书在1510年在维也纳、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塞维利亚图书馆出现,含 游戏明面第一大线索 环球航海路线。其中塞维利亚那本是西班牙语,显然是照顾玩家而设计的,其它三本是日耳曼语(欺负人!环球航海的概念明明是个葡萄牙人提出和实践的嘛)

    • 家园 日耳曼语系列-尼德兰篇

      大航海时代3的隐身人,伊拉斯谟

      这位西北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文化界的天王级人物,游戏里是设定作为一个赞助人的(由于他在英国工作过,所以设定中他是在伦敦的教堂里,但是至少中文版中出了bug,玩家见不到他),他的《愚人颂》也在游戏中出现,但没有线索。另外,宗教改革四大天王:佛罗伦萨的萨伏那罗拉、威登堡的马丁·路德(游戏里在马德堡)、瑞士苏黎世的茨温利(游戏里在伯尔尼)、日内瓦的加尔文(游戏里在巴黎)都是在游戏里都是赞助人……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虽然他只在鹿特丹居住过四年,1466-1536年7月12日),中世纪末期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

      伊拉斯谟是一个私生子,他父亲后来成为了牧师,母亲是医生的女儿;他幼年仍然得到了父母的照料,直到他们在1483年暴发的鼠疫大流行中相继死去。少年时代的伊拉斯谟在修道院和半修道院式的学校里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牧师和医生是当时高级白领阶层)

      伊拉斯谟于1492年他25岁时成为神父,但终生并未担任正式的神职工作,而是靠写作和教学维生。

      1495年他去巴黎深造,开始接触一些人文主义者。1499年去英国,结识莫尔,成为当地人文主义团体成员。攻读希腊语和研究宗教改革问题。

      1506年赴意大利的都灵大学学习(后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因对教会不满于1509年返回英国,发表《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谈,抨击了经院哲学和宗教偏见。1511~1514年在剑桥大学任教。1514年,修道院要求伊拉斯谟回院,经教皇同意,伊拉斯谟保持了对修道院的独立性。1516年发表《希腊语圣经新约批注》,对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年回荷兰。后任查理五世顾问,编写教育亲王的教材,还著书指责战争。

      1521年前往瑞士的巴塞尔,继续发表著作。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爆发后,伊拉斯谟觉得关于“文学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的美梦破灭了,于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路德通信,批评路德。1529年宗教改革浪潮席卷巴塞尔时,去弗赖堡。1536年回到巴塞尔。同年7月12日逝世。

      尽管伊拉斯谟终生都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枢机职位。

      .....牛到这个级别的学者是不多的在《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於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於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并协助出版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此圣经是马丁路德翻译德文圣经的原本)。他创作的作品有《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和《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等等。

      伊拉斯谟对圣经的研究和他宣传的思想,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路德钦佩并渴望结交伊拉斯谟。可是后来马丁·路德与伊拉斯谟交恶,马丁·路德发表了《论意志的捆绑》来反驳他,而伊拉斯谟公开指责马丁路德的文章为野蛮的书。

      《愚人颂》是文学史上精彩的讽刺体篇章,据说是他在去英国拜访莫逆之交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的。该书的拉丁文原名“Encomium Moriae”还与莫尔的名字谐音双关。在伊拉斯谟众多的著作中,惟有《愚人颂》通俗易读而未被人遗忘。观点一向保守的著名美国史学家史密斯称这本小册子的特点为“诙谐的训诫,善意的讽刺和伦理性的讥笑”。(此书写于1509年,1510年在游戏中出现,但是没有线索….

      《愚人颂》里,伊拉斯谟首先认为,推动世界运动的是非理性的、愚蠢的欲望。接着,他假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拟人化了的愚笨(“愚人”),身着学者的长袍,但头上却戴着顶愚人的帽子,在自恋、遗忘、懒惰、享乐、肉欲、酣睡、娇纵和疯狂等侍从的簇拥下登上讲台,面对一批假想的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听众侃侃而谈。在接下来横扫一切的讽刺中,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嘲讽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制度、风俗、人和信念,矛头还涉及婚姻、战争、国家主义、律师、科学家、学者、神学家、国王和教皇们。伊拉斯谟的同时代人对《愚人颂》有的乐于称道,有的则愤而指责。这本书广受关注,仅作者在世时就出版了43版。

    • 家园 日耳曼语系列-维京人部分

      关于维京人的书真的就这么两本,但是在世界探险史上确实很重要(在文化史上同样重要),至于在大航海时代么,好像没那么重要

      萨迦, 含线索 野蛮民族、大湖瀑布、森林地的麋鹿(这线索是真的

      萨迦(Saga)。北欧的英雄传说,收集在一部名为《萨迦》的集子中。“萨迦”意为“话语”,是13世纪前后被冰岛和挪威人用文字记载的古代民间口传故事(现存的有150多个),包括神话和历史传奇,它主要反映了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战天斗地的事迹,表现氏族社会的生活、宗教信仰、精神风貌等,歌颂贵族英雄人物,有些内容还有传记,族谱和地方志的特点,这种文学风格同神话文学《埃达》一样,对北欧和西方文学有很大影响。

      其中Sagas of Icelanders中记载了古代北欧探险家 红头发埃里克和他的儿子莱夫-埃里克松的故事,红头发埃里克发现了格陵兰,而莱夫则更进一步,向南到达了他称之为文兰(Vinland)的地方,确切位置有争议,但一定位于美国东北角新英格兰地区到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之间。大部分学者相信此地是今日的位于加拿大大纽芬兰北半岛的兰塞奥兹草原(L'Anse aux Meadows);但也有一说应是较南边的一点,因为他在文兰发现了葡萄。

      维京人的探险传奇在大航海时代影响不大,否则哥伦布就不会被认为是“发现美洲”了,但现今历史教育中,说到美洲的探险,经常优先提起维京人(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想弱化哥伦布的作用),1964年美国政府将每年的10月9日定为莱夫·埃里克松纪念日。

      埃达,含线索 小矮人、冰原民族(这个线索也是真的

      冰岛史诗《埃达》是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北欧文学经典,也是在古希腊、罗马以外的西方神话源头之一。它的含义现已无从考证。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诗”;另有人认为它是冰岛南部学术中心奥迪的变音,可能表示“奥迪丛书”的意思。

      流传至今的埃达有两部:一是冰岛学者布林约尔夫·斯韦恩松于1643年发现的旧埃达,或称诗体埃达,为手抄本,写作时间大概在9至13世纪之间;二是新埃达,或称散文埃达,由冰岛诗人斯诺里·斯图鲁松(1178~1241)在13世纪初期写成。它是旧埃达的诠释性著作。

      诗体埃达共收诗歌35篇,按其题材可分神话诗和英雄诗两大类,其中神话诗14篇,英雄诗21篇。神话诗记录的是有关北欧神(如奥丁、托尔神)的传说,有叙事体,也有教谕体。叙事体的代表作是《弗卢斯保》,它叙述世界和人类的创造、毁灭和再生。由于恶魔在世界上肆虐,人和神都受到它的诱惑,和它同流合污,最后世界归于毁灭。诗中还描写了女预言家看见一个美丽的世界从海中涌现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教谕诗的代表作是《豪瓦毛尔》,又名《天主之言》,天主即奥丁神。他在诗中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讲述他对人生的见解,告诫人们不要以财富自傲或依赖财富。他重视真诚的友谊和丰富的知识,认为智慧是人生最好的禀赋。英雄诗都是短诗,歌唱古代英雄、北欧海盗时期以前的国王和战士。如歌唱英雄西古尔的《西古尔祖尔·福布尼斯班尼》。有的诗记述了4至6世纪欧洲民族大迁移时哥特人的国王埃曼纳立克、匈奴人的国王阿提拉以及其他北方英雄的故事。

      小矮人,即北欧神话中的侏儒,生活在地下,手艺灵巧,能制造各种精巧的工具(包括游戏中出现的托尔的神锤),但是极度贪婪好色。

      另外,前面提到的尼伯龙根之歌,其原始内容即取材于埃达为代表的北欧神话。

    • 家园 日耳曼语系列-德国部分

      文学类的两本,没有线索

      分别是:1 哈默尔恩的吹笛人

      哈默尔恩(也译作哈梅林、哈默林,Hameln)德国下萨克森一城市,位于哈默尔河和威悉河的汇流处。因是格林童话“花衣魔笛手”的故事舞台而闻名。

      德国政府为纪念童话大师格林兄弟诞辰200周年,1975年规划一条“德国童话之路”,南起格林兄弟的故乡哈瑙,蜿蜒向北约600公里,抵达不来梅(不来梅城市歌手 故事 的背景地)。这条道路经过了格林兄弟居住的各个地方,以及其经典作品的发生地,哈默尔恩也是其中一站。

      哈默尔恩城的“无鼓街”的一个木牌上刻有这样的记载:1284年6月26日,哈默尔恩城的130个孩子,听了一段奇妙的笛音后,被身穿斑斓彩衣的笛手带走,从此杳无音讯……

      据此衍生的故事主要情节大致为:那一年哈默恩城遭受鼠害袭击,来了一位身穿彩衣而来历不明的陌生人,承诺在获得大笔报酬的条件下,将城里的老鼠全部赶走。这位陌生人吹响手中的笛子,大大小小的老鼠鬼使神差地跟着他跑到城外的威悉河里,全被淹死了。但是忘恩负义的市民拒不遵守诺言,不肯支付报酬给客人。于是,这位“彩衣笛手”随即吹起笛子,城里人家的130个孩子便相跟在他的身后,朝着哈默尔恩城东面的哥本山而去,那里大地开裂,将无辜的孩子吞没殆尽。很多版本还说有一个瘸腿的孩子没有跟上,只能回城。

      研究者相信故事源于真实历史事件,有说法是代表了1212年前后的儿童十字军,另一说法则是代表了当时德国向东欧的移民活动,甚至考证出 这位“彩衣笛手”实际上是一个名叫尼古拉-施皮格尔伯格的地方移民官,负责转运移民向东迁移到波罗的海沿岸的波美拉尼亚一带去——据估计这次移民因海难全军覆灭。

      除了格林童话,英国诗人布朗宁也作有童话长诗《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使这个故事在整个欧洲流行。“彩衣笛手”的故事,已成为哈默尔恩城重要的人文资源。在美丽的老城区里,随时都能遇见带有插着羽毛的彩帽,穿着五彩缤纷服装的男子,在街头巷尾串行以招揽游客。一年一度的6月26日这个灾难纪念日,成了哈摩尔恩城的盛大旅游节日。(全世界都一个德行)

      2 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 用中古高地德语写的英雄史诗。大约作于1200年,作者不详。全诗共39歌,2379节,9516行。分上下两部,讲的是尼德兰王子齐格弗里德早年曾杀死巨龙,占有尼伯龙根族的宝物。他爱慕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并向她求婚。他帮助巩特尔打败撒克逊人,使巩特尔娶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为妻,才获准与克里姆希尔特成婚。10年后,姑嫂发生矛盾,布伦希尔特发现丈夫是借妹夫力量才娶得她的,因感受辱而唆使曾追求克里姆希尔特而不得的侍臣哈根,用阴谋杀死齐格弗里德,并骗取尼伯龙根宝物沉入莱茵河。13年后,克里姆希尔特为复仇而嫁给匈奴国王埃采尔(阿提拉)。又过13年,她借故邀请巩特尔等亲戚来匈奴相聚,在骑士竞技会上杀死哥哥和哈根,自己也被部将希尔代布郎所杀。史诗源于民族大迁移后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斗争的史实,其中人物都是从大量民间传说英雄中提炼而来,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是中世纪德语文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有32种手抄本,其中10种完整地保留至今。

      • 家园 3 不相关的萨克森之镜和斯蒂芬皇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维也纳图书馆藏有 萨克森之镜 ,线索为 圣斯蒂芬皇冠(上图),虽然这是不可能的(萨克森是北德,和匈牙利没关系)

        从公元13世纪起,德国各地出现了一些习惯法的汇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萨克森法典》、《施瓦本法典》(或《施瓦本明镜》,原名《帝国国法和封建法合编》)和《德意志法典》等,其中以《萨克森法典》(或称萨克森明镜)最为有名,甚至被称作中世纪德意志地区最伟大的法典。

        《萨克森明镜》(萨克森之镜、萨克森法鉴,Sachsenspiegel或英文the Mirror of Saxony),又称为《萨克森法典》(Saxony Code),约成于1220年到1230年前后,原文为拉丁文,后翻译成德文,为德国最早用德语书写的法典。由萨克森的骑士兼法官(Schoeffen)艾克·冯·雷普高(Eike von Repgow,约1180~1235年,雷普高的艾克,雷普高是地名)在哈尔茨山旁的法尔肯施泰因堡编纂而成。在《萨克森明镜》中,他不仅直接记录下了萨克森地区的习惯法,还包含了一些他对国家体制和法律本质的看法。

        《萨克森明镜》是法律规则和原则的系统汇编。从结构上看,法典除一篇韵文序和三篇散文序之外,正文主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法律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郡法院中执行的普通地方法即“领地法”,称作Landrecht,共三卷,分别包括71、72和91篇内容;第二部分是调整封建主之间关系的“采邑法”或“封建法”,称作Lehnrecht,编为一卷,共有78篇内容。

        法典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

        (1)教俗关系法(Verfassungsrecht);

        (2)法庭组织法(Gerichtsverfassung);

        (3)采邑法(Lehnrecht);

        (4)刑法和刑事诉讼法(Strafrecht und Strafverfahren);

        (5)家庭和继承法(Familien - und Erbrecht);

        (6)村镇和邻里关系法(Dorf - und Nachbarrecht)。

        《萨克森明镜》主要适用于德意志北部,后又扩展至中部、东北部、随后伴随着德意志民族的迁移适用在荷兰和波兰地区。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法典本身就被看作具有很高的权威,其中的规定有许多被直接纳入了城市法和其他的领地法

        凭借对德意志王国零散的习惯法进行的理性化加工,使其不仅在法学方面独树一帜,并且也使其效力遍及了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成为集法学学理和司法实践于一身的经典著作,它对后来的《普鲁士普通邦法》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十九世中晚期制定的《德国民法典》。

        此书虽然非常专业,但现在中国也有高仰光著的《萨克森明镜研究》(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艾克·冯·雷普高(可拼写做Repchowe, Repichowe或 Repkow)生平不详,仅从作品上分析,他可能在哈尔伯施塔特或马德堡受过教会教育,通拉丁文和德文,熟悉教会法规。另外一部同时代的作品 萨克森 世界编年史(Schsische Weltchronik)通常也被认为是他的作品。

        马德堡市和马德堡大学(Otto-von-Guericke University Magdeburg)设有“雷普高奖”奖励历史和法律方面的优秀学术著作。

        匈牙利神圣王冠(Magyar Szent Korona),也叫圣伊什特万王冠(斯蒂芬是英语的发音,按匈牙利语应该译作伊什特万;匈牙利语:Magyar Szent Korona, 德语:Stephanskrone, 克罗地亚语:Kruna svetoga Stjepana, 拉丁语:Sacra Corona)是匈牙利国王的王冠。自13世纪以后,匈牙利的国王都会戴上这顶皇冠。

        作为民族历史与国家主权的伟大象征物,圣伊斯特万王冠是同类物品中最受尊崇的一个。根据古老的传统,这顶镂金嵌宝的王冠并非仅仅是匈牙利国家的象征,它本身就等于匈牙利国家(奥匈帝国时代的匈牙利王国被称为“圣伊斯特万王冠领地”)。它是与匈牙利国王的王位相分离的,来自外国的君主——例如安茹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国王——不能占有这顶王冠,只能在加冕的时候临时借用。

        王冠用黄金和金银合金铸成,重2056克,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又被称作拉丁王冠(corona latina)是一个宽52毫米的十字形拱顶结构。它由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于公元1000年赠给匈牙利的第一个基督教国王,后来被宣告为基督教圣徒的伊斯特万一世。一些学者认为“拉丁王冠”原本可能是一个带有圣像的黄金十字架,被马扎尔人敲弯了之后改成王冠。十字架的中央是左手持圣经、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举起的“全能耶稣”(Christ Pantokrator)像,十字架的四端上分别镶有圣约翰、圣巴塞罗缪、圣保罗、圣菲力、圣雅各、圣托马斯、圣彼得和圣安德烈的黄金圣像。“拉丁王冠”的顶端是一个焊接上去的小十字架,最显著的特点是歪向一边(王冠的右侧)。传说这是中世纪一个小偷在盗窃王冠时失手碰坏的,但历史学者认为这个十字架是在土耳其人入侵时存放在铁箱子里、从布达佩斯运往波若尼(布拉迪斯拉发)时,由于保护不当而被撞歪的。一些匈牙利历史学家认为,最早的“拉丁王冠”顶部是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赐给伊斯特万国王的双十字架,上面有耶稣遇难的“真十字架”残片,1551年伊莎贝拉王后被迫将王冠交给哈布斯堡皇帝斐迪南一世时,将原先的十字架取下来交给了她的儿子亚诺什日格蒙德,后来由奥皇利奥波德二世获得。(匈牙利人觉得十字架歪掉乃是天主的旨意,就不费心改正了。

        圣伊斯特万王冠的下半部分又称为希腊王冠(corona graeca),它于公元1075年前后由东罗马帝国皇帝迈克尔七世赐给匈牙利国王盖萨一世的王后、东罗马公主希纳德妮的。其形状和东罗马帝国的皇后冠很像,可能是用君士坦丁堡皇宫宝库里的一顶女用旧皇冠改成的。“希腊王冠”高52毫米,平面为不对称的椭圆形,宽203.9毫米,长215.9毫米,大于一个正常人的头部。在举行加冕典礼时,历代匈牙利国王的头上要戴上一块被称为“卡帕”的皮革饰物,以便王冠能够稳固地落在头上。

        希腊王冠”的正面是另一幅“全能耶稣”圣像,下方为一块心形的蓝宝石,两侧为天使长迈克尔和加百列像。环绕“希腊王冠”的圣像还包括圣乔治、萨洛尼卡的圣迪米特里、圣徒科斯马和达米扬。王冠背面是东罗马皇帝迈克尔七世杜卡斯像,下面是一块切割过的黑色榴石,两旁是迈克尔七世的弟弟康斯坦丁诺斯和伊斯特万一世的父亲盖萨大公之像。王冠基座四周还镶有珍珠、绿玉、红宝石和榴石。

        圣伊斯特万王冠在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被称为“神圣王冠”。由于相传伊斯特万国王曾经将这顶王冠献给圣母玛利亚,因此它对马扎尔民族的意义近似于所罗门王约柜之于犹太人的宗教神圣意义(圣玛利亚不仅在宗教层面被尊为匈牙利的护国神,而且在世俗层面被视为匈牙利的永恒女王,王冠则是其肉身代表;类似的葡萄牙王国也是奉献给圣母玛利亚的)。根据 “神圣王冠法典”(Szentkorona tan)的规定,匈牙利王权的所有者并非是一位拥有王冠的国王,而是一顶拥有国王的王冠。换句话说,这顶王冠被视为一个人,它拥有自己的人格,其法律地位高于统治匈牙利的任何国王或王朝。(类似中国的传国玉玺,一战之后,G C D执政前的匈牙利,是没有国王的王国)

        除了神圣王冠之外,还有几件珍宝也被列为匈牙利王权象征,其中包括十四世纪匈牙利安茹王朝国王使用过的权杖和王球,匈牙利国王在加冕典礼时佩戴的镶嵌宝石的宝剑,以及经过考证、可能真是伊斯特万国王妻子吉塞拉亲手缝制的加冕典礼大礼服。全部国宝直至二十世纪的共和国时代都被视作神圣的物品,由专职的王冠卫队(Koronaor)一天24小时地轮班守卫,以保证其安全。在二十世纪之前,除了王冠卫队之外,只有匈牙利国王、埃斯泰尔戈姆大主教和宫相(宰相)有权用手触碰这些国宝。

        二战末期的混乱中,1945年3月27日,王冠卫队队长帕伊塔什上校护送着整套王冠珍宝——圣伊斯特万王冠、权杖、王球、加冕宝剑和加冕大礼袍——越境进入奥地利。在那里向美军投降,这批宝物后来在美国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的美国国家金库里保管了30多年。

        1978年,(经过此前多年的协商)美国国务卿赛勒斯-万斯和夫人护送王冠回匈牙利,在匈牙利三大教派和各个人民团体的代表参加下,在布达佩斯的圣伊斯特万大教堂里举行了交接仪式,归还给匈牙利人民的圣伊斯特万王冠、权杖、王球、宝剑和礼袍在科尔文广场的匈牙利国家历史博物馆里展出。

        1999年12月21日,匈牙利国会签署了一项名为《神圣王冠千年纪念》的法令,决定在圣伊斯特万王冠诞生一千年之际,将这批象征匈牙利主权的珍宝移到国会大厦保存。在佩斯的国会大厦中专门辟出了一间展厅,将王冠、权杖、王球和宝剑存放在防弹玻璃罩后面(加冕礼袍仍留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对公众展示。

        此冠在大航海时代不曾遗失,当然也不会象游戏设计的一样跑到克里米亚去。

    • 家园 日耳曼语系列 英语部分

      游戏中的日耳曼语书籍,其实是分属德国、英国以及部分北欧国家的作品。其中英国作品7部,分别如下:

      1 比德著 英吉利教会史,含线索 英格兰皇室的财宝

      “可尊敬的”比德(Beda Venerabilis,约673—735)英国历史上最早的卓越学者和历史学家,被尊称为“英国历史之父”。

      比德约生于公元673年,正值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他的故乡在韦尔河(Wear)畔,属于七国中的北方大国诺森伯利亚(Northumbria)。年幼即进入故乡的贾罗(Jarrow)修道院,一生在修院中教学和写作。

      比德在“教会史”中列举了自己毕生的著述成果,计三十六种。大部分是对《圣经》的阐释,有些是对圣徒的记述,还有一些以天文、历法、音乐、哲学、语法、修辞、算术、医药等为内容的作品,则是学生教材(他是修院附属学校的老师)。历史著作主要有两种,一是《英吉利教会史》,另一是《修道院长列传》,另外还有一封给埃格伯特(Egbert)的信,在比德著述中都成为传世之作。

      比德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以多方面的成就被后人誉为“英吉利学问之父”。他的讲学和著述推动了当地的学术风气。诺森伯利亚成为欧洲在7、8世纪时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英吉利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是比德最重要的成果,撰于暮年。此书除以开头的半卷篇幅追记罗马不列颠时期外,下余部分叙述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以后的历史,直到731年为止。这段历史虽然距离比德生活的时代并非遥远,而且最后几十年还属同时,但因时局混乱,地区阻隔,文化衰微,史料很少流传。作者为搜集材料,煞费周章。他在书的前言中列举了许多教会人士从不列颠各地区,甚至远自罗马教廷为他提供资料。作者本人除利用前人著作之外,也尽力在本地区征集口头或文字材料。这就使得大量珍贵史料凭借这本名著保存下来。

      本书以罗马天主教会在不列颠的布教为主要内容,记述自奥古斯丁(Augustin)受命来不列颠布教开始直到罗马天主教在各国相继取得胜利前后一百余年的历史。全书五卷,如金氏(J.E.King)所指出,主要是依据教会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对于七国的政治史,叙述则较简单。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作者并未在意,只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少量消息。

      基督教早在罗马不列颠时期传入,与当地的多神教并荐。罗马军团撤出以后,基督教在岛上逐渐销声匿迹,只在威尔士地区继续传播,后来传入爱尔兰。盎格鲁撒克逊人到来后,带来的是崇拜偶像的沃丁教。6世纪末教皇格雷戈里(Gregory I)在位时(590—604),罗马教会在扰攘不安的西欧已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大量的传教士被派到日耳曼各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并取得成就。596年格雷戈里派遣奥古斯丁赴不列颠传教,以后续有教士前往,传教取得进展。由于一些国王信仰不深,时常出现反复,教士往往被逐。幸赖此时教士信仰甚坚,不畏艰险,坚持传播,终于使各国君民皈依于罗马教皇的教座之下。在此期间,罗马教会的传教士不但要同沃丁等异教教派争夺,也要同由爱尔兰经苏格兰传回的原先流传于威尔士的基督教派竞争。比德的老师比斯克普属于罗马教会,比德在教会史中对这一派取得胜利的记载是不惜笔墨的。

      关于比德的治史态度,人们对于他在临终前说的那段话“我决不愿意在我死后让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谎言”往往津津乐道,对于他在书的《前言》中表示的对待史料的严谨态度也是备加称许,因之对于书的大部分内容是许为信史的。但是作为中世纪早期的虔诚修士,是无法超脱其宗教世界观的。他接受了当时盛行的圣徒显灵、救灾、医病等“神迹”的传说,并且纳入书中,使得这部巨著玉石混杂,泥沙俱下。金氏在英译本序言中的开脱之词,并不能取信于今天的读者。这些瑕疵在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史书中(例如法兰克的圣格雷戈里(Gregory Saint)的《法兰克人史》)也出现过,这正是作者们所受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致。抛开这些迷信内容,这部教会史所记述的教会活动和所收集的教皇信札、宗教会议记实等文献,仍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比德的《教会史》成为5世纪中期到731年这段时间唯一的记录,为英国保存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这部史书长期以来被视为英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早在阿尔弗雷德大王时(Alfred,871—899年在位)已被译成古英语,成为英国人的读物。后世的史家对本书继续进行考订、注释和翻译成现代英语的工作,并陆续出版了多种版本。

      但线索 英格兰王室的财宝 和《英吉利教会史》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而是另外一段传说(比 比德的时间晚很多)。

      约翰王被迫签署保障贵族及骑士,以及保护公民与自由民利益的自由大宪章,但是却无意遵守,不过罗马教廷却支持他。约翰于是宣布大宪章无效,随后内战爆发,约翰在内战中死去,由其子亨利三世继位。1216年约翰在和男爵们的内战中,渡过沃什湾,他让随行的车队带着王室的宝物越过湾口的浅滩,结果潮水上涨,将车队卷走了,他也由此被戏称为“在沃什湾丢了衣服的国王”,倒霉的国王不久后病死。据说,他王冠上的珠宝亦在其中,当地人曾多次寻宝,但无所获。

      在游戏中,在沃什湾会有钓鱼游戏,成功后得到 约翰王的金酒杯

      • 家园 4 三本没有线索的英语文献

        另外一本 圣布伦丹的航海 在葡萄牙篇中介绍过了

        克朗弗特的圣布伦丹(爱尔兰语:Naomh Breandán;冰岛语:Brandanus)也被称为“航行者”,“旅行者”,或“莽夫”,是爱尔兰早期的一位圣徒,是大西洋探险故事的英雄。曾在爱尔兰西南部学习,后成为僧侣和牧师。在8世纪的《布伦丹游记》中记载了他的航海冒险故事,这部爱尔兰史诗于10世纪初译成拉丁文,记载了布伦丹和其他几位修士航行大西洋并到达“上帝应许给圣徒之地”,

        还有三本没有线索的英语文献,分别是《大宪章》、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莫尔的《乌托邦》,虽然没线索但是重要性实在是太大了,简单说一下吧

        大宪章:(拉丁文Magna Carta, 英文Great Charter),又称《自由大宪章》或《1215大宪章》。1215年6月15日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其宗旨为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杰弗雷·乔叟(1343-1400年10月25日),英国文学之父,中世纪最伟大的英国诗人,也是首位葬在维斯特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Poet of Westminster Abbey)的诗人。

        乔叟博学多才,是诗人、哲学家、炼金术士和天文学家;他是伦敦酒商的儿子,曾任王室侍从,1361年-1367年在内殿法学协会受训,1366年与王后寝宫的女官结婚,此后多次代表爱德华三世出使欧洲大陆,到过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有机会遇见薄伽丘与彼特拉克,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英国宫廷语言是法语,学术语言是拉丁语。乔叟是第一位使用英语创作的宫廷作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乔叟的代表作 为诗体短篇小说集,叙述朝圣者一行30人会聚在泰巴旅店,这些朝圣者有骑士、僧尼、商人、手工艺者、医生、律师、学者、农夫、家庭主妇等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他们准备前往坎特伯雷去朝拜圣托马斯。店主爱热闹,自告奋勇为他们担任向导,并提议在往返圣地的途中每人来回讲两个故事,以解旅途中的寂寥,并由店主做裁判,选出讲故事最好的人,回到旅店后大家合起来请他吃饭。众人接受了店主的建议,于是次日一同踏上朝圣之途,并开始讲故事。根据以上计划,全书应该有120个故事,但乔叟在去世前只完成了全书的总引和20个完整的故事,另有4个故事的残片。其中22个为诗体,两个散文体。每个故事前均有开场语,全书有一个总序。作者用这种方式把各个零散故事连成一体。其中以骑士、女尼、巴斯妇人等讲的故事最为有名。

        《坎特伯雷故事集》在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集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乔叟的故事集不仅是一个故事集,而且是一个艺术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现实主义艺术的结晶。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莎士比亚与狄更斯在不同程度上都受过他的影响。它也是英国第一部印刷的书。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这本书在游戏中的重要之处,是它在游戏里是1515年在伦敦才出现的,因为确实历史上就是这一年写成的.....(被光荣挑出来的“新”作品,其重要性都极高

        大航海时代3 中有很多书是要到一定年限才会出现,这符合历史真实,但大大增高了游戏难度;乌托邦这本书因为没有线索,可能很多玩家根本不会注意到它光荣白费心思了——估计之前的计划远比这个要大,结果烂尾了

        托马斯·莫尔(St. Thomas More,1478—1535年7月6日),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莫尔曾当过律师 、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这是英国当时最高官职,位极人臣)。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1886年,被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徒,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 Paul 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尽管他不是一位正统的天主教信徒,他非常罕见地获得了左右翼的一致推崇:左翼发现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右翼发现了他的对天主教的忠诚。他在英国历史上最伟大100个名人中评选中名列第37位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描述虚构的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作者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而这个理想之国,是在海外神奇的地方,这也是大航海时代异域探奇思想的体现。此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都把理想之国设想在大海的另一方

        通宝推:东平王,
      • 家园 3 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曼德维尔游记

        <曼德维尔游记>,中世纪西欧流行的一部虚构游记,作者不详,托名约翰-曼德维尔爵士(Sir John Mandevile)所著-当时英国确实有曼德维尔这个家族, 同时代也真有一位约翰-曼德维尔见于史书记载,但并没有任何记录证明此人确实到东方旅行过。

        作者自述1322年从英国出发,辗转东游,经过了圣地、利比亚(非洲)、中亚、印度、中国(按照马可波罗的写法分成北部的契丹和南部的蛮子),最后来到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的国土,遥望位于祭司约翰国东海外的伊甸园后(去不了)于1356年回到欧洲。但作者并未真正出游,是根据当时流行的几部真实游记和百科类书籍如:

        马可波罗的《东方行纪》、

        柏朗嘉宾(John de Plano Carpini) 的《蒙古行纪》、

        鄂多立克(Odoric of Pordenone)的《东游记》

        以及博韦的文森特(Vincent of Beauvais)《世界镜鉴》(Speculum Majus)加以想象而写成,其描写与亚洲、非洲各国真正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差异,但这部极富想象力的散文体虚构游记, 给西欧的文化人展现出许多陌生国度的生动图画, 与《马可波罗行纪》一起首次真正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中国持久而浓厚的兴趣。甚至比真实的《马可波罗行纪》和鄂多立克《东游记》流传更广——马可波罗行纪有77个抄本、鄂多立克《东游记》有76个抄本,而曼德维尔游记竟然有包括英语、法语、拉丁语(此三语言版本最先问世,事实上,法文本还是英文本先写成都有争议)德语、丹麦语、捷克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欧洲各主要语言的版本和抄本300余种,在欧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作者在18世纪甚至被约翰逊博士誉为“英国散文之父”(但十九世纪之后,由于历史考订的成熟,曼德维尔被斥为骗子),大航海时代的著名人物如哥伦布、达芬奇都熟读此书,对后世作家如莎士比亚和班扬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一些常见的传奇,如磁石山、不老井(常青泉)、巨人、亚马孙女国、山中老人、采金蚂蚁、树生羊等等,此书中都有涉及。此书2010年有中文摘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3月1日出版),本人草草翻了一遍,未能发现设计的线索 有腿树,游戏里对应的发现物是水笔仔。

        水笔仔是属红树科的植物,长在淡水海水交会处。其果实在成熟后不会立即掉落,果实内的种子会伸出果实发育成笔状胎生苗(长达15-40公分、因末端如笔状,故称之为水笔仔。)胎生苗从母株吸收营养,并利用胚颈上的皮孔呼吸,继续成长到成熟後脱离母树落入泥滩地,尖长的胎苗插入泥中生根未插入泥中之胎苗将随潮水飘流适时地定著生根。这样的植物可以播迁远方,而广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副热带地区。

      • 家园 2 贝奥武夫和金盔

        这是光荣线索设计得比较合理的一个例子,是用游戏介绍历史知识的典范。

        书是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含线索 萨杜夫的头盔

        《贝奥武夫》(Beowulf), 一译贝奥武甫,讲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的英勇事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古老、最长的一部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完成于公元八世纪左右,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

        诗中的主人公贝奥武夫以公元六世纪瑞典的一位国王为原型——早期法国历史家图尔城主教格雷格利( Gregory of Tours, 约540—594)著《法兰克人史》中曾记载瑞典南部济兹人( the Geats) , 在他们的国王科其拉克斯(Cochilaicus) 率领下, 于公元520 年曾渡海袭击并掠夺弗里西安人(the Frisians) 居住的海岸。法兰克人的国王塞奥多里克(Theodoric) 派他的儿子带领法兰克军队前往支援弗里西安人。科其拉克斯在战斗中阵亡, 陪同他出征的他的侄儿贝奥武夫英勇杀敌, 替他报了仇。在《贝奥武夫》史诗里, 贝奥武夫的暮年回忆中提起的此战(第2910—2920 行) ,但史诗没有着重叙述那场战役,而是讲述了贝奥武夫斩妖除魔的传奇经历。

        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丹麦洛斯格国王(King Hrothgar)修建的宏伟宫殿在前后十二年中被半人半魔的妖怪哥伦多 (Grendel)每晚骚扰,捉食洛斯格的战士。此时恰逢瑞典南部济兹(Geats)王子贝奥武夫率家臣来访,欲帮助洛斯格国王除害。国王当晚设宴款待,妖怪哥伦多再次出现,捉食一名济兹战士,贝奥武夫与之格斗,扭断其臂,妖怪落荒而逃,因受重伤回到栖身的洞穴后死去。第二天晚上,哥伦多的母亲前来为其子复仇,之后贝奥武夫将其在一湖泊的洞穴中杀死。

        史诗第二部分描叙贝奥武夫返回本国,被拥戴为王,统治国家五十年,举国大治。最后贝奥武夫以垂老之年,杀一喷火巨龙,身受重创死去。史诗以贝奥武夫的葬礼结束。

        斯堪的纳维亚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结合起来成为中世纪西北欧的口头文学传统。这个口头文学传统于公元6世纪中叶被晚一批的入侵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带到岛上。随后, 这个异教的口头文学传统又和基督教结合起来, 最终被一位不知姓名的教会诗人用文字固定下来。今天现存的《贝奥武夫》唯一抄本是用公元10世纪古英语西撒克逊方言书写的。(存于伦敦英国博物馆中)。作者可能是公元8世纪英国北部或中部一位基督教诗人。他把英雄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三者结合起来, 仿效古代罗马民族史诗《埃涅阿斯纪》(Aeneid) , 加上带着基督教观点的议论,写下了这部长达3182行的诗作。

        作为现存的古代英国文学作品之一,《贝奥武夫》篇章完整,流传很广,是研究英国文学、文化的人必然要了解的史诗,堪称英文经典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典范之作。(中文有冯象译本,1992三联书店)

        萨杜夫(不是人)通常译作 萨顿胡(英语:Sutton Hoo),英国英格兰萨福克郡伍德布里奇附近的庄园,内有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墓葬。1939年发现,是欧洲最为富丽堂皇的日尔曼式墓葬之一。棺椁是一只船,船里装满为死者准备后世用的一切物品(但无尸体)。船板已经腐烂,但铆钉尚存。船长24米,高7.6米。据现场发掘钱币判断,很可能为东英吉利国王雷德沃尔德的衣冠冢(624年或625年卒)。但也可能是阵亡的埃塞希尔(654年卒)的坟墓。船葬的方式和墓中的一些物品。与瑞典相同,因此肯定东英吉利王朝的祖先是瑞典人。葬地有41件纯金制品和大量进口银器,现藏不列颠博物馆。

        随葬珍品包括一张大银盘,上有拜占庭国王阿纳斯塔修斯一世(491年—518年在位)监制的印章,这是英格兰迄今发现的唯一可观的拜占庭古物。此外,刻有希腊文的银碗,银杯和银匙,以及从近东输入的一件青铜器,表明东英吉利国王贸易范围的广泛。

        还有一个装饰得极其华美的腰带扣子。用纯金制成,重412克。

        当然最珍贵的藏品是一顶华美的铁头盔,用镀金和镀银加以装饰,还镶有石榴石。帽盔是由整块铁片锻打制成的,护耳和护劲则是另外用皮质勾环附上的。挂在头盔前面的是栩栩如生的面罩,在鼻子下面开了两个孔,以便佩戴者呼吸。头盔表面有装饰性的嵌板,两块布满了纵交织的动物形象,另两块是人物场景。一块嵌板上描绘两名武士,头戴有角的头盔,手持长矛和短剑或匕首。另一块描绘一名骑马的武士正纵马践踏一个穿盔甲的武士。那名倒下去的武士在战马越过他时奋力向上刺去。

        萨顿胡的头盔是目前发现的盎格鲁—萨克逊的英格兰早期仅有的四顶头盔之一。它们每一顶都和其它三项相比都有很大不同,这表明当时并没有一个共同的设计,而是由铁匠个人根据上层社会主顾的要求制作而成。此件头盔的结构上的那种单片式帽体、护耳和面罩,都是无与伦比的。但它表面的装饰,特别是两块人物饰板的主题与在瑞典乌普兰(Uppland)发现的上层社会墓葬区的主题非常相似。从乌普兰墓葬的头盔和萨顿胡出土的头盔—还有盾牌之间的相似性说明:尽管这顶头盔是在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英格兰制造的,但制作它的金属工匠却可能来自瑞典。

        这顶头盔的图片在很多介绍古代英国的书中都能看到,和游戏中的图极其类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当地人仿制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葡萄牙语系列

      虽然按顺序应该先写西班牙的....不过西班牙的内容太多了,先写写葡萄牙吧,虽然纯葡文的书籍不多(四本),但是由于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的巨大作用,这几篇写的比较长....分别是:

      西伯拉的七座城之岛

      普列斯特约翰的传说

      几内亚发现征服记

      航海记录

      从后往前写起卡达莫斯托的《航海记录》或《航海志(Navigationi)》,含线索大嘴兽、疣猪

      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Alvise Cadamosto,1432 – 1483), 意大利商人、探险家

      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出生于威尼斯,其父为一公务员和商人,其母出身贵族。阿尔维塞是家中长子,有两个弟弟。

      阿尔维塞从小开始就作为一个商人,跟随威尼斯的商船在地中海行商、冒险。在1442年到1448年间,他数次作为一名贸易顾问坐船到过巴巴里海岸(西北非海岸)和克里特岛。1451年他被委任为一队航向亚历山大港的船队的弩兵长官;第二年他被委任至佛兰德斯(今荷兰),担任同样的职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回到威尼斯,却恰逢悲剧。阿尔维塞的父亲卷入了一场贿赂丑闻之中,被逐出威尼斯,到摩德纳公国避难,而家财则被亲戚趁机抢夺一空。这次打击毁掉了阿尔维塞在威尼斯的前途,但反而激发了他的冒险精神,期望以自己的功绩来光复家族的荣耀。

      1454年8月,阿尔维塞与其弟安东尼奥登上了一艘去往佛兰德斯的商船。途中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船只被迫停靠在葡萄牙的圣维森特角。

      没想到这次停靠却成为阿尔维塞人生的转折点,因为此时,开创了葡萄牙航海历史的的传奇人物亨利王子正好在附近的萨格里什(Sagres)。踌躇满志准备探索非洲大陆的亨利王子随即派出秘书和当地的威尼斯领事,前往游说处于困境中的威尼斯商人们,提议与他们签订与马德拉群岛的砂糖以及其他商品的贸易合约。听完来客对亨利王子在非洲的探索和发现的描述之后,被探索新地区的欲望激起了雄心的卡达莫斯托立即向亨利王子申请一处在拉普塞拉(Raposeira,今葡萄牙南部)的住宅,以作为受雇佣的条件。王子当场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一次航行(1455年)

      1455年3月22日,卡达莫斯托以一艘由亨利王子资助的43吨级轻帆船出海了。在停靠了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后,卡达莫斯托到达了布兰科角(Cape Blanc,今 拉斯努瓦迪布)附近的非洲海岸。他记下了位于阿尔金湾的葡萄牙工厂要塞,却没有就此停步。他继续沿着海岸航行直到塞内加尔河口,并命名其为“Rio do Senega”(葡萄牙语,塞内加河)。此后他继续航行到格兰德科特(Grande Cte)才停下。在这里他留意到葡萄牙商人曾经在这里交易过的痕迹,他推断大约在1450年时葡萄牙人已经和当地的土著沃洛夫人达成过交易。卡达莫斯托尝试用伊比利亚马与当地人交易,却发现这片地区马的价值很高,一匹马可以换9至14个黑奴。据说卡达莫斯托以7匹马和一些毛织品就换到了100名黑奴。

      令卡达莫斯托感到惊喜的是,他在还遇到了当地土著王国卡约(Cayor)的国王,国王邀请他在贸易完成之前到内陆的村庄里做客。卡达莫斯托逗留了接近一个月,观察并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习俗。

      在完成交易之后,卡达莫斯托没有带着奴隶回葡萄牙,而打算继续往南,向佛得角半岛探索。这是因为卡达莫斯托想探索一个半岛以南的神秘王国“冈布拉(Gambra)”,从亨利王子抓回来的奴隶们那里听说,那是一个盛产黄金的地方。途中卡达莫斯托遇到了两艘同样出自亨利王子派遣的帆船,并成功邀请他们加入对南方的探索。

      在一次以捕鱼为目的的停靠之后,这支船队经过佩蒂特角(Petite Cte),来到了塞恩-萨卢姆三角洲(Sine-Saloum Delta),塞雷尔人(Serer)的居住地。卡达莫斯托对这帮土著可没什么好话说,他称他们是“非常野蛮、残忍的偶像崇拜者”。把萨卢姆河命名为“Rio di Barbacini”之后,卡达莫斯托准备在此抛锚,但是很快他就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放下船与土著进行沟通的沃洛夫人口译员当场被聚集在沙滩上的土著杀死了。

      继续往南航行,一行人终于在1455年6-7月探索到了冈比亚河。他们尝试逆流探索,但却遭遇了来自曼丁卡(Mandinka)居民的敌视。在箭雨之中,他们只能勉强躲开想要接舷登船的独木舟的攻击。根据口译员的解释,曼丁卡人认为这些葡萄牙人都是食人族,他们来这里是为了买黑人回去吃掉。在惊恐的船员的催促,也在担心自己货物安全的情况下,卡达莫斯托退回了河口并启程回国。

      在冈比亚河口,卡达莫斯托记下了北极星在地平线将要消失的现象,并粗略地描画了南方的星座图。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画下南十字星座的人。

      卡达莫斯科最终于1455年年末回到葡萄牙,结束了第一次航行。

      第二次航行(1456)

      1456年5月,卡达莫斯托重新从拉各斯出发。不过这次他不是一个人了:在第一次航行中遇到的热那亚籍船长安东尼奥拓·乌索迪马尔(Antoniotto Usodimare)和另一名史料没有记载姓名的船长各率领一艘船与将与他同行。卡达莫斯托带领三艘船自出发开始就没有停留任何贸易点,直奔第一次航行的终点——冈比亚河。

      然而当船队航行到佛得角半岛附近的时候,一场暴风雨打乱了他们的计划,船队被迫向西航行了两天三夜以作躲避。没想到,这一横祸竟让他们发现了孤悬海外的佛得角群岛。卡达莫斯托和他的两位同伴对这片群岛进行了探索并为岛屿命名之后离开了这片无主之地,继续向冈比亚河进发。

      到达河口之后,卡达莫斯托和两位船长计划再次沿河而上进行探索。这一次探索出奇的顺利,虽然沿途都有曼丁卡人警惕地注视着他们,但出奇的是没有发起袭击行为。最后,一名口译怂恿了一名土著上船与探险者们进行和平接触。

      原来这群土著都属于冈比亚河南岸的一个国王Forosangoli的臣民,他和其他几个曼丁卡人国王都在马里皇帝的统治之下,而有几个国王想见一下这群人。

      在这名土著的带领下,卡达莫斯托继续沿河航行了约90公里,到达了一位名叫巴蒂曼沙(Battimansa,曼丁卡语意“巴蒂的王”,巴蒂指冈比亚河北岸地区)的国王的领地。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是很遗憾,他们并没有找到关于黄金之国的线索),并与当地土著进行了交易,获得了被当时西方香水商视为无价之宝的麝香,甚至还有一些非洲麝猫等生物。

      卡达莫斯托同样与当地的几个国王打了交道,连长期对葡萄牙探索者抱有敌视情绪的纽米曼沙国王也和卡达莫斯托建立了平稳的关系。

      探险者们停留了11天,直到疟疾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很多船员开始生病、发烧。卡达莫斯托急忙启程回到了冈比亚河口,众人的病情才得以缓解。

      船队继续沿着西非海岸进行探索。卡达莫斯托沿岸分别记录了卡萨芒斯河(今塞内加尔境内)、卡谢乌河和曼索阿河(今几内亚比绍境内)的河口。一天后,他们来到了一条大河——热巴河的河口。在河口抛下锚后,探险者们接触了一些从内陆划独木舟前来的土著居民,并和他们进行了一些小交易。但是因为无论沃洛夫口译还是曼丁卡口译都无法听懂当地人的语言,所以交流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停留了数天之后,卡达莫斯托与他的同伴们启程返回了葡萄牙。

      旅程之后

      在1456年回到葡萄牙后,卡达莫斯托在拉哥斯定居了数年,期间他一直关注着西非海岸的探索。在1462年他得知一名名叫佩得罗·德·辛特拉的航海家越过了自己探索的最远点之后,他立即找到辛特拉的记事员获得了这次航行的详细资料。

      1460年,卡达莫斯托的资助人和上司亨利王子逝世,而葡萄牙的贸易逐渐归还给葡萄牙皇室掌握,贸易中心也从拉哥斯回到了里斯本。在新体制下,卡达莫斯托觉得在葡萄牙已经没有自己的前途了,于是在1463年他启程回到了故乡威尼斯。利用带回来的无数宝贵资料、日志和海图,卡达莫斯托撰写了《航海志(Navigationi)》一书,详细记录了自己于1455、56年以及辛特拉在1462年对非洲西海岸的探索,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同时,在回到威尼斯后,卡达莫斯托设法要回了一些家族财产,并娶了一名贵族女子为妻。婚后的卡达莫斯托依旧专注于商业活动,到远至西班牙、亚历山大港、叙利亚和英格兰等地区进行贸易,从而积累财富和关系网,为自己的外交和行政事业铺路。他曾被委任为克托尔(位于黑山)和科罗尼(位于希腊)的长官,并曾被派遣至达尔马提亚(今克罗地亚南部)和黑塞哥维那执行外交任务。

      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于约1483年在执行外交任务途中逝世,享年51岁。

      成就

      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被认为是第一个深入冈比亚河流域的西方人。在他之前,所有试图进入的探险者都遭到了土著的驱赶,但当1456年卡达莫斯托进入冈比亚河时,却神奇地没有遭到土著的攻击。受此好运,卡达莫斯托在冈比亚河流域的探索、沿途河流的标示和佛得角群岛的发现大大完善了西非的地图,是十年间葡萄牙探索非洲的最大一次突破。

      卡达莫斯托所著的《航海志》同样为当时的欧洲带来了无数珍贵的资料。卡达莫斯托在《航海志》中提到了马里帝国的商队,讲述他们如何将盐等货物从撒哈拉沙漠深处运向一些商业城市如廷巴克图。他同样描述了马里商人到突尼斯、摩洛哥和埃及进行贸易的路线。

      《航海志》同样描写了沃洛夫人的帝国,根据卡达莫斯托在卡约王国居住的经历,他详细讲述了沃洛夫人的政治、社会形态、文化、人民、经济、风俗和当地动植物。探险者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了解了很多关于沃洛夫人生活的细节:宫廷习俗、房屋设计、以玛瑙贝制成的货币、饮食、集市、畜牧和农业、棕榈酒的生产、武器、音乐和舞蹈和对西方人的态度。卡达莫斯托以一种难得的平等的语气来叙述这一切。他同样对丛林中的新奇生物大感兴趣,特别是河马和稀有的非洲象(他对非洲象肉大加赞赏,以至于用盐腌制了一块带回葡萄牙献给亨利王子,还送了一条腌象腿给亨利的妹妹,勃艮第公爵夫人伊莎贝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西非的历史学家们来说实在是一份无价之宝,而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也由此奠定了他在航海探索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这个线索倒是设定的很合适(河马),不过他可能真的象游戏里设定的冒失水手一样,真的把疣猪吃掉了

      • 家园 普列斯特约翰的传说

        普列斯特约翰的传说 ,含线索祭司约翰的王国

        这是中世纪关于东方最著名的传说之一

        葡萄牙人十字军远征的精神、寻找几内亚黄金的动机,还因为他们努力寻找传说和想像中的长老约翰王(祭司约翰王、Prester John)的想法而加强。

        12-15世纪,长老约翰王对拉丁基督教世界影响很大,西欧人视他为对抗绿教的潜在同盟者;在西欧十字军战争的世界战略中,他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地理大发现事业中,激励伊比利亚人在大海中勇往直前的动力。

        长老约翰王的传说起始于12世纪(恰在第一次十字军之后,因为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使得天主教世界得以更多了解东方的信息,同时对联络东方基督徒对抗绿教有了直接的动力)。约在1122年,一位来自印度的东方基督徒宗主教旅行到了罗马,拜访了当时的教皇卡利斯特斯二世(Calistus II, 1119-1124在位)。

        1145年,德国Fresrng的主教奥托(Otto of Freising,1114-1158,1138-1158在位,他是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的外孙、红胡子腓特烈的表叔、以及耶路撒冷王康拉德的舅舅)做编年史,引述叙利亚加百拉Jabala教区主教雨果的说法,雨果说道东方有信仰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身兼长老和国王的统治者,征服了波斯,并且之后大军直挥耶路撒冷,但因底格里斯河泛滥无法渡过才作罢。还有传说认为,耶稣基督曾应许使徒约翰将活着见到他的再临,因此祭司王约翰,便是那一位拥有不老不死之身的使徒约翰本人。事实上,祭司王约翰应是基督徒屡次十字军东征不顺利之后,所流传出的一个希望人物。是糅合西辽对塞尔柱土耳其人的胜利(1141年西辽耶律大石击败塞尔柱帝国最后一位强悍的苏丹桑贾尔,导致塞尔柱帝国瓦解;塞尔柱帝国是第一次第二次十字军的主要敌人)、中亚聂斯脱利派基督徒、印度圣多默基督徒以及埃塞俄比亚科普特派基督徒(在十字军时期,埃塞俄比亚曾遣使到教廷数次)的传说形成的虚构形象

        二十年后,拜占庭的皇帝曼努埃尔(1143-1180在位)、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1152-1190在位)等欧洲基督教君主都收到了据说来自这个神秘长老约翰的来信,此信流传至今的版本有100多个,彼此之间出入很大,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可能出自东方聂斯脱利派基督徒伪造的。

        但从那时起,西欧基督徒开始相信,东方或亚洲中部有信仰基督教的强大国王存在,可以作为对抗绿教徒的盟友(其位置不定,因为西方人用印度来指代整个东方,从东非直到中国,又有大印度、中印度、小印度等多个说法);到中世纪德国作家埃森巴赫的《帕西法尔》Parsifal中,又把长老约翰的故事和Holy Grail(圣杯)的故事结合起来。据称,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三博士的后裔,是一名宽厚和正直的君主,统领一片充满财宝和珍禽异兽、圣多默(圣托马斯、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相传到印度传教)曾居住的土地。该国内有“亚历山大之门”和“不老之泉”等胜地,边疆更为乐园所包围。他拥有的宝物包括一面可看见每一寸国土的镜子。他的王国富庶得难以想像。

        到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最终将长老约翰之国和埃塞俄比亚王国联系起来,埃塞俄比亚王国一直和埃及的科普特教会保持联系,并在耶路撒冷建有修道院;在教宗尤金四世召开普世宗教大会的时候,还曾邀请该修会派代表参加(1438-1445年的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讨论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的统一)

        1481年葡萄牙王约翰二世登基之后,加速了地理大发现的探险活动,在迪亚斯出发去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同时国王派遣佩德罗-德-科维良(Pedro da Cavilha, 1460-?或1526年以后)和阿方索-德-派瓦(Afonso de Paiva,1460-1490)从陆路前往东方收集情报,两人结伴取道那不勒斯、罗得岛抵达亚历山大和开罗,后来沿红海南下,在亚丁两人分开行动,科维良前往印度,考察了印度西海岸,后来又考察非洲东海岸直到索法拉,后经霍尔木兹回到开罗;派瓦前往埃塞俄比亚,却不幸在路途去世。

        在开罗,科维良遇见约翰二世派来的信使(犹太人 拉比 亚伯拉罕-比伽,鞋匠约瑟夫-Lamego),接受新的指令去寻找长老约翰,于是他再次经过红海考察了吉达、麦加等地后,深入到埃塞俄比亚内地,在那里他被当地皇帝艾斯坎达接待,但被扣留在当地,直到去世(据说后来的葡萄牙使节还见过他),一说他就此失踪. 也有人说,此后他还给葡萄牙国王写过信,介绍埃塞俄比亚的情况。

        科维良在开罗交给比伽等人的报告,对达迦马的航海和在印度的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508年前后,葡萄牙驻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遣使埃塞俄比亚寻找长老约翰,使者在归途被绿教徒劫杀。但几年后,埃塞的摄政太后埃列娜(Elena,?-1522)派遣一位名叫马修(Matthew the Amenia, ?-1520)回访,并赠给葡萄牙王一片真十字架的残片。1512年,埃塞使团抵达果阿。阿尔布克尔克将使团送往里斯本,同时策划对红海的远征,太后埃列娜建议他夺取马萨瓦(马莎华),如能得手对葡萄牙在红海扩充势力极为有利。

        1515年,葡王接待马修等之后,遣使节加维奥(Galvo)回访,回访使团是随着新任印度总督洛波-索阿列斯-阿尔伯加拉(Lopo Soares Albergaria)一同前往果阿的。洛波-索阿列斯-阿尔伯加拉敌视阿尔布克尔克,反对前者在印度的一切政策,并污蔑其拥兵谋反(洛波就是大航海时代2里面马丁内斯侯爵的原型)。

        为此,洛波-索阿列斯-阿尔伯加拉排斥马修和加维奥等使团成员,把他们晾在果阿;之后前往红海冒险,又不许使团去马萨瓦登陆。直到1520年洛波去职,新总督塞奎拉(Diogo Lopes de Sequeira)在葡萄牙军队第三次远征红海时才带着马修等使团成员前往。他们在马萨瓦停留,接洽了葡萄牙人在当地雇佣的兵头那加(Bahr Nagas),发现那加和当地人对马修极为尊敬,承认他作为埃塞俄比亚皇帝使节的权威。于是总督决定再派遣一位使节(原来葡萄牙王派遣的使节加维奥已经在路途中去世了)陪同马修前往内地,曾在曼努埃尔王王室教堂任神职人员的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Francisco Alvares)神父自告奋勇前往,还有一些葡萄牙贵族也愿意担任使团成员,总督从其中指派罗德里戈-利马(Rodrigo de Lima)为团长,其余三人为随从。由于葡萄牙王赠送的礼物很多都已散失或朽坏,总督只好在舰队船只携带的物品中选择一些珍贵的代替。使团1520年4月启程,但一个月后马修病逝于途中,葡萄牙使团只得独自继续前行,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和旷野,经过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阿姆哈拉高原上埃塞皇帝的驻节地。

        由于携带的礼物都价值不高,皇帝(Lebna Dengal Davit,勒布纳·丹吉尔-大卫)冷遇使节们;但最终还是接见了他们,询问了拉丁基督教和埃塞俄比亚基督教的差别,并观看了利马演示的火绳枪使用方法。皇帝要求葡萄牙人在东非海岸的城堡为埃塞俄比亚提供支援,为此向葡萄牙王赠送了一顶镶有金银的王冠,并交给使团一封三种文字写成的国书(阿姆哈拉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据认为可能是留居埃塞的科维良协助写成)。利马一行带着礼物、国书以及埃塞的使节前往马萨瓦,但直到1526年他们才等到葡萄牙船只,1527年6月方回到葡萄牙,这时曼努埃尔王已经去世6年了。

        此后双方曾一度合作对抗 索马里一带绿教徒的圣战——勒布纳·丹吉尔-大卫皇帝于1535 年要求他的葡萄牙盟友提供火枪等先进武器。 然而,伊斯兰势力的进攻来得更快。这次进攻很快演变成一场关乎埃塞俄比亚国家和古老的基督教文明生死存亡的战争。这场对基督教埃塞俄比亚进行的伊斯兰圣战,是由阿达勒的一位绰号为“格兰”(意为“左撇子”) 的伊曼·艾赫迈德·伊本·伊布拉欣·加齐教长所领导的。从1527 年开始, 格兰在奥斯曼土耳其人及其火器的援助下,率领大军入侵埃塞俄比亚。格兰的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深入绍阿、阿姆哈拉、拉斯塔等埃塞俄比亚腹地, 1535年占领古都阿克苏姆。被劫掠欲望和宗教狂热煽动起来的穆斯林士兵,对他们占领的地方大肆烧杀抢掠,焚毁了无数村镇和城市,甚至将沃洛地区高达 130 英尺的著名的“三位一体”大教堂也付之一炬,破坏了大批基督教建筑 和珍贵文物、工艺精品,并强迫被占领地区的广大居民改宗伊斯兰教。 皇帝勒布纳·丹吉尔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环境中死去。继位的加拉德沃斯皇帝(1540—1559 年在位)终于得到了葡萄牙人的支援。1541 年, 450 名葡军在马萨瓦登陆。在他们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终于在阿拉吉平顶山与阿散吉湖之间的荒野山区击伤格兰,打败入侵的穆斯林大军。格兰暂时退兵,进行整顿。在补充了900 名土耳其、阿拉伯和阿尔巴尼亚火枪手和大 炮之后,格兰卷土重来,并一举俘杀了葡军指挥官、著名航海家达·伽马之子唐·克里斯多夫·伽马。但加拉德沃斯皇帝亲率大军自南方兼程北上,汇合了葡萄牙人残余兵力后,与绿教圣战军决战于塔纳湖畔。穆斯林大军因格兰在激战中阵亡(据说残余的120名葡萄牙火枪手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专门打击格兰的本队,终于替统帅报仇雪恨)而溃散。埃塞俄比亚虽然闯过了民族危亡的险关,却元气大伤,大量财富被洗劫一空,人口锐减, 经济严重破坏,到处一片残破景象

        后来由于葡萄牙传教士干涉埃塞内政,强制推广拉丁礼基督教,双方的合作破裂,葡萄牙势力遭到驱逐。

        在大航海时代3中,科维良、派瓦、亚伯拉罕-比伽、约瑟夫-路美哥、罗德里戈德利马、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洛波-索阿列斯等都是出场人物

        大航海时代2的马莎华剧情,也是以这段故事为蓝本的,而帅奥斯曼水军远征红海、亚丁乃至霍尔木兹海峡的,是一个叫做皮里雷斯的老头......对了,就是大航海时代2里面号称奥斯曼帝国最伟大航海家的彼利雷斯,据说此人根据俘获的西班牙船只上携带的地图,绘制了包括南极大陆在内的世界地图,收入他所做的《海军志》一书中

        通宝推:入江云,北纬42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