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投票【整理】含3味药的中药方能穷举出来吗?废医验药=废医废药 -- alphaboy

共:💬391 🌺1128 🌵42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49 / 13

    3味或以上的复方中药药方是瞎猫碰死耗子穷举出来的
    1/0
    3味或以上的复方中药药方是依据某种朴素系统论设计的
    48/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一点很重要

                      这个甘草酸有没有累积作用?我很肯定H2O是没有的。

                      如果像河里说的试错,博弈,看中医一个疗程下来难免会有十几服药,用甘草来做药引,如果有累积作用的话,难免对身体有害吧?

                      • 家园 甘草酸已经被用于注射剂

                        有不良反应报道,不多。

                        注射用甘草酸铵,商品名甘利欣,剂量是4mg。

                        甘草酸口服有个特点,纯品吸收大约是相同浓度提取液的三倍。就是说,粗的提取液中,有很多渐缓甘草酸吸收的成分。

                        甘草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比较多,可以看看。

                        植物有效成分在提取液中的吸收、代谢和纯品往往相差很大。不独甘草如此。

                        比如洋地黄中所含强心苷,也是类似。

                        至于积蓄中毒的问题。看看天天喝可乐的老外就知道了

                        甘草,古人也不主张长期服用。传统的说法叫“恋邪”

                        供参考

                        通宝推:广宽,西安笨老虎,阴霾信仰,心远地自偏,桥上,老老狐狸,
                        • 家园 但是本草说是无毒的啊!

                          “恋邪”不能算是无毒的吧? 到底是哪一本经典说了算啊?

                          • 家园 古人对毒性的定义比现在模糊

                            甘草不适用于湿邪的病人,确切的说,是不适合单独应用。配伍运用还是可以用的,这个即使放在今天,也不算作毒性反应。

                            关于毒性,我以前曾经说过,是指剂量过大(急性毒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长期毒性),所造成的不良反应。

                            我们平时,毒性的概念,多半基于是下述概念:

                            1、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不良)反应。

                            2、轻微的,但是在通常剂量下,容易出现的损伤(不良)反应

                            这两条,甘草基本都没有。起码,不会比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更可怕。

                            更何况,我们是假设甘草酸的糖皮质激素效应和地塞米松是等价的情况下,仅仅讨论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所得出的。

                            当前中药的问题,倒不是毒性,反而是有效性遭诟病。即使看不起中医的西医,也是在假设中药完全无效的前提下,提没有必要冒不良反应的风险的。

                            单纯谈毒性,西医真的不好意思的。

                            通宝推:加东,
                            • 家园 说起有效性。

                              据说上古中医有覆杯而愈的说法,当然我理解应该是针对急性病。像下面这种说法,在你看来有多少真实性,或者有多少可信度?

                              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底本,来解读古中医的思想和方法。

                              我们知道,历代名家都对此书推崇倍至,历代经得起检验的汤液家无一不是精研伤寒的。此书中的药方属于经方的范畴。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的经典中的医学方剂,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经方的总结者和发扬者。

                              所谓经方,大抵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理论上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现在一提经方,自然就会和元明清的医学相背驰,一背驰就会有人出来说否定我们这几百年的医学成果。几百年,相对于漫长的中医历史太短暂了。中国文化成熟得早,易理象数也好,文化哲学也好,青铜器也好,玉器也好,最高成就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到汉代已经在衰落了。何况近几百年的中医理论主要来自于文人的著作,空谈多过实证,诡辩多过大道,且大多是文人为了博名故意另辟蹊径的东西,开宗立派的效果是达到了,医学却变混乱了。

                              张仲景之所以是医圣,首先他参透了汉代之前的经方之精髓,然后他在纷乱的辨证体系当中确立了最适合汤液学的六经辨证体系,用来指导运用经方。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方不为复古,更不为疑今,只为在杂说蜂起之世,追本溯源的发扬真正的古中医,但求真耳。

                              对于经方,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这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临证经验来看,此言是不虚的。如果辨证准确,外感病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该退烧的退烧会退烧,该止泻的会止泻。慢性病的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慢的那是后世中医,而不是真正的古中医。

                              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的讲述他的医学理论。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笈,只有招数,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

                              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在临证上,只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的证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理想。《伤寒杂病论》的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呢?

                              • 家园 搞伤寒论的,喜欢伤寒的东西很正常

                                平心而论,伤寒论的确博大精深,但是这种博大精深,并没有达到平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

                                或者这么说吧,伤寒论,在指导下阅读懂,如果有点中医及临床基础的话,并不是太难。但是想建立六经的思考模式,并在临床上很好的运用,甚至有所发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中医界普遍的观点是伤寒入门难。老实说,我的伤寒就没有入门。

                                经方的效果,对适合的病人,的确快。经不过三嘛

                                黄煌老师你应该听说过吧。他的有效率大约60%,但是这60%的病人中,的确都在两三天见效。

                                相比而言,时方,这方面就逊色不少。但是反而可以对很多慢性病适合。

                                这里面,既有体系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甚至还有经济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并非只有急性病慢性病的区别。

                                赵学敏的串雅,也是以疗效快速见长,主流反而不怎么看得起。

                                文化人嘛,大抵喜欢层峦叠嶂的理论境界,又有观之惊艳的华丽容貌,伤寒论正好符合了他们的这种心态。

                                通宝推:广宽,
                                • 家园 一个朋友这么评价中医的各个流派

                                  人皆秉先天之气,先天之气是后天气化的原动力。此为釜下火。后天气化以脾胃为本,后天的进食为后天的气化运动提供动力。所以说,三阳归于阳明,三阴归于太阴。此为釜中火。后天气化盈缩成一圆运动,三阴三阳互为表里。此为釜上气。

                                  气之有余便是热,气之不足便是寒。形之有余便是实,形之不足便是虚。阳主阴从,说的是气与形之关系。气主导形!如此,八纲备。八纲备则六经明。着眼先天之气的为火神派。着眼于后天之气的为黄元御一气周流。着眼于八纲六经的为仲景伤寒论。

                                  不过,这个框架里实际上没有系统的讲阴化形这部分,这部分,朱丹溪,张熙纯,傅青主;包括温病派(讲瘟疫)的吴鞠通,吴又可,王孟英,叶天士。这些实际上都可以纳入那三家的体系之内,但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很多细化。所以论体系,就可以不包括他们,但是学习,他们也很重要。

                                  • 家园 这是喜欢理论的人捣鼓的

                                    以前我也很感兴趣,现在的兴趣淡了。对外科,对针灸都木有归纳。

                                    吴门,孟河,新安,龙砂,金陵,闽南。。。各自的精妙都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还是安心于一隅,做精就不容易了。

                                    • 家园 这就是现在中医的困境之一了

                                      各自为战不成体系,而且还在为合法性而奋斗。就合法性而言,疗效当然重要,但也只能止于不被灭而已。真想有所发展必须理论上有所突破。否则物理学已经让人上天入地了,为啥还得琢磨着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类的统一起来?而且理论不真搞通了,技术上也有瓶颈。看看中国古代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却逐步变得落后就知道了。

                        • 家园 见过甘草上瘾的

                          每天揣一瓶甘草片,没事嚼一片

                          • 家园 他上的不是甘草瘾,而是鸦片瘾!

                            那个药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敞开卖,复方甘草片是治咳嗽的。

                            • 家园 我也记得

                              当时看到鸦片两个字的时候着实惊悚了一下

                              不过后面的“八角”又带来的一种荒诞的感觉

                            • 家园 小时候经常咳嗽吃过不少甘草片

                              小时候经常咳嗽吃过不少甘草片,觉得没效果。直到有一天,发现药瓶上写着:含服或嚼碎。含了两片,味冲的头晕。含完发现很有效。前两天咳嗽,买了一瓶,味道全变了,感觉就是淀粉。

                      • 家园 安全上限大概是每天服用甘草2钱

                        1.人体内药代动力学

                        (1)血中浓度

                        正常人静脉注射本品40mL(含甘草甜素80mg)时,血中甘草甜素浓度在给药10小时后迅速下降,以后呈逐渐减少。甘草甜素加水分解物甘草次酸在给药后6小时出现,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几乎完全消失。

                        (2)尿中排泄

                        正常人静脉注射本品时,尿中甘草甜素含量随时间逐渐减少,27小时的排泄量为给药量的1.2%。6小时后尿中出现甘草酸,并在22—27小时后达高峰值。

                        2.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考)

                        分布

                        给小白鼠静脉注射3H甘草甜素,10分钟后摘取脏器,可以见到所有的脏器都含有甘草甜素。分布最多的脏器是:肝脏,为3H注射量的73%,其次分布顺序为:肾、肺、心脏、肾上腺。

                        引用了一个甘草甜素药做的药动力学数据,48小时后几乎完全消失。所以基本不必担心甘草甜素的蓄积量。 甘草甜素治疗乙肝,推荐服用量是每天300mg, 长期服用。我粗粗地估算了一下,大概等于每天服用甘草2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