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共:💬724 🌺5328 🌵1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说高空台

                          高空台全称“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是可以在地面模拟航空发动机空中工作环境条件,并获取发动机高空性能/特性等实验数据的大型实验设备。简而言之,就是在地面人工制造高空飞行条件,使安装在地面的发动机如同在高空工作一样,从而验证和考核发动机性能是否满足设计需求,比如它可以模拟0~30000米高空飞行环境,也可以模拟0~3马赫的速度。

                          在没有高空台的情况下,一般是将多发大型运输机、轰炸机改装成飞行台来进行发动机飞行试验,但飞行台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11000米,飞行速度低于0.85马赫,这对先进发动机研究远远不够。同时,由于飞行台工作效率和空间限制,试验周期很长,危险性也很大。

                          美国国防部和NASA经过对各种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过程进行调查统计后得出结论,一台现代航空发动机在5~6年的研制周期中,高空实验要进行5000多小时,平均一天3小时。据英国统计,仅仅2周的高空台试验工作量就相当于300次飞行试验。英国上世纪50年代研制发动机时,本计划用火神轰炸机改装的飞行试验台进行试验,一次试验中发动机起火,导致试飞平台坠毁,无奈之下,英国人启用了高空台,结果他们惊喜的发现,原计划一年的飞行试验,在高空台上仅仅用了1个月,这使高空台显示出它极大的价值,并坚定了英国人对高空台的发展的信心。

                          1937年,德国建立起第一座冲压式发动机高空试验设备。1943年,美国在克利夫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发动机高空模拟风洞,模拟高度达到16000米,模拟速度达到810km/小时,试验段直径6.1米,曾用于多种活塞发动机的试验。上世纪40年代末,世界航空发动机进入喷气时代,1947年,美国在刘易斯飞行试验推进实验室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高空台。

                          二十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航空科技蓬勃发展阶段,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诞生和发展使飞机突破了音障,并很快发展到两倍以上的音速,在这段时间内,美国建立近10个试验基地,拥有10座高空台,包括几十个高空试验舱。英国建立了3个发动机试验基地,拥有3座高空台,5个高空试验舱。法国建立了一个试验基地,4个高空试验舱。前苏联也建立了一个试验基地,4个高空试验舱。这其中,美国空军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在1956年耗资7870万美元,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推进风洞16T和16S。这是全世界第一座进行全尺寸进气道/发动机/尾喷管联合试验的高空台,能非常真实地模拟飞行时的状态。

                          80年代,美国投资6.5亿美元,花了近10年时间,在AEDC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在90年代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发动机高空台(AST),舱体直径达8.5米,长度为26米,总空气流量为725kg/s,供气温度从-100℃至800℃;冷却用循环水量达40000立方米/小时,软化水处理能力为70000立方米/小时。

                          苏联为了适应大型民用涡扇发动机试验研究的需要,80年代末,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CIAM)决定在杜拉夫耶村基地增建一个直径为10米的特大型高空试验舱,并继续扩建其气源能力。该项目原定1999年投产。后因苏联解体,国家经济困难而中途暂停。

                          同期,日本和印度也各自投资10亿美元在90年代末启动了各自的航空动力装置试验基地建设计划。

                          中国的高空台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1958年就开始着手进行航空涡轮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设备的建设,当时是与苏联合作,但无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中断了技术支持,只能靠自己独立研究。

                          1964年,聂荣臻元帅指出:“要抓紧空气动力中心和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建设,若再迟迟不动,将来必将造成大的被动。”

                          1965年,624所从606所分出,开始在四川江油建设以高空模拟试车台为中心的中国航空动力装置试验研究基地。至70年代末,基地的大部分零部件试验设备陆续建成投产,并开始承担试验研究任务。85年完成SB101高空台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气调试,86年开始WP13AⅡ发动机考核试验,90年完成二期工程排气冷却器设备安装,1995年12月,SB101高空台完成总体调试通过国家验收,从1965年开始,整整30年。

                          SB101高空台设备规模在世界上是继美、俄、英、法后居第五位,被称为“亚洲第一台”。1996年,SB101高空台荣获“95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624所在101基础上,研发建造了2号高空舱,此外为了满足涡轴涡桨发动机研制需求,建成SB121高空台。

                          SB101高空台舱内直径3.7米,长22米,可测最大推力200千牛。整个高空台,主要包括供气系统,试验舱,排气冷却系统,抽气系统和其他附属装置。

                          供气系统向试验舱内发动机提供合适的温度压力湿度和流量空气,包括压气机,加温器,干燥及降温装置,混合器,相应的辅助系统和调温调压阀门等。压气机由14台离心式压缩机组成,最大供气量达350kg/s,最大供压达4.5个大气压。加温器能够把流量近70kg/s的空气加热至500°C,加温器(冲天炉)运行一天所消耗的天然气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44万户家庭)一天的消耗量,降温装置能够把流量50kg/s的空气从常温降到-70°C,其制冷量足够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在整个夏天每人都能享受空调。

                          排气系统包括排气扩压器,排气冷却器和抽气机(或称引射器),及各种串并连接管道及阀门等,其中抽气机最大抽气容积流量达到27000立方米/分钟,可以在3分钟内抽光鸟巢内部空气,使其被大气压压垮。

                          高空台的压气机,降温设备,泵,阀门,抽水机等许多设备都需要电力驱动,试车时耗电量惊人,是名副其实的电老虎,SB101高空台总装机容量17万千瓦,一天用电量相当于25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一天的生活用电量,为了缓解高空台启动时对居民和工业用电的影响,试验一般安排在后半夜进行,并与当地电力部门协调好防止跳闸。

                          为了冷却大量的高温设备和调节发动机进口空气湿度,高空台还需要大量淡水。为了防止管道结垢堵塞和异物进入,必须是软化过滤处理的纯净水,SB101高空台试验时的日耗水量相当于一个45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日用水量,为了满足高空台需要,专门在临近高空台的一座小山上修建了一座近百亩的小型水库,试验时先用水泵将水抽入水库,再通过直径1米的输水管道进入高空台。

                          通宝推:心远地自偏,云山,青青的蓝,浣花岛主,adrupal,hattie,梓童,曾自洲,刹那芳华,鳕鱼邪恶,西伊,北纬42度,阴霾信仰,陈王奋起,高中三年,故乡在喀什,关中农民,胡一刀,苏仙岭,
              • 家园 这哥们儿是深潜的邓黑,专门喂球,老兄射门得分应当道声谢

                这么多年,一直都是“等我有空”,等到花都谢了、开始下雪了,终于抛了个“比较有研究”的京东方出来:

                因为常年混经济版,所以刚好我对京东方比较有研究。京东方的前身是电子工业部下属的北京电子管厂(代号774厂)。到1992年,这个14000人的大厂,年营业收入仅800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到90%,每个月都要借钱发工资,企业已经到了存亡边缘。

                1992年774厂资产负债率高达90%。

                92年,这都已经春天的故事了。万恶的“四人帮”已经在秦城住了16年了,歌中传唱的凳公画圈也过了13年,这774咋就越活越抽抽了?要知道,这774厂是1956年投的产,60年代是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多年一直号称中国最大、最强。

                1976-1992,92年写厂史的话,这占了快一半。

                这是摘自光明网的新中国五十年专题:

                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

                中国最早建成的现代化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坐落在北京东郊酒仙桥,由于这个地区电子企业集中,素有“电子城”之称。

                北京电子管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工厂从1952年开始筹建,1956年正式投产。40多年来,先后生产过30多个系列600多个品种的综合电子器件,还为国家188个重点工程研制生产了配套的优质器件产品。1965年,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于北京电子管厂。当时,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几乎与欧美先进国家的研制工作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电子管厂制定了向整机配套国家产业化靠拢、向节能技术靠拢、向监测手段电脑化靠拢和向国际市场靠拢的“四靠拢”产品发展方针,不断扩大产品出口。1990年正式投产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181万只彩管的生产能力。

                北京电子管厂作为中国电子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正在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正积极探索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这座五六十年代的红旗厂,正以新的姿态,迎接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80年代以前,774厂一直是中国最大、最强的电子元器件厂,是中国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骨干企业。中国第一块单晶硅、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项目都是774做的,774也是中国最早进行液晶显示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1981年即已经试制成功TN-LCD液晶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老企业一旦一个项目成熟,就会被上级机关无偿划走,去建设新厂。仅774厂在全国援建的电子厂就多达20余家,70年还被分出去几个车间到贵州、四川、陕西等三线地区建厂(虹波745厂就是北京774的一部分搬迁到成都组建的,贵州振华的风光电工4433厂是以774为主援建的,陕西宝鸡的4401厂是北京774包建,当年一声令下,好人好马上三线,打上背包就走,4401宝光股份后来上了市,股票代码600379)。

                774把利润、折旧、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全部上交,纳入全国的统一计划调配去建新厂,这中间隐含的逻辑是:774厂职工退休养老、774厂更新改造所需的资金同样应该全国的统一计划调配上级拨付。

                当然,我们知道,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大量进口粮食、化肥、轿车,涨工资、发奖金,加上洋跃进以及80年代大量引进最后未能形成产能和效益的浪费……,总之,一句话:中央没钱啦!

                接下来,就很简单了,中央欠的钱(老国企上缴的利润、折旧、新产品,其实是企业的债权)不打算还了,让企业自己去扑腾,从79年开始实行“拨改贷”政策:

                1985年,该厂编制从电子部下放到北京市,企业需要承担极重的包袱:不但要维持庞杂的产品链(二极管、三极管、军用大电子管、电子玻璃、模具、动力、零部件加工等),还要维持幼儿园、学校、食堂、房产处、维修公司等社会包袱,还有8000多名退休职工。随着产品市场的萎缩,北京电子管厂从1986年至1992年连续7年亏损,陷入无债可举的破产边缘。

                顺便说一下,与“拨改贷”同期开始试行的还有“利改税”:大中型国营企业利润55%作为税收上交,剩余部分,除了企业的合理留利外,采取递增包干、定额包干、固定比例和调节税等多种形式上交国家。

                折腾二十年,然后说:国企的体制机制有问题,你看嘛,搞了这么多年,搞得快资不抵债了!

                通宝推:心远地自偏,qq97,死扛着,阴霾信仰,纹石,然后203,梅轩济,高中三年,hattie,梓童,盲人摸象,人云亦云,知其何休,风潇潇007,西伊,黄河清,空瓶子,yiwensilan,海峰,灰灵,发了胖的罗密欧,阿笨,黑色眼睛,叶入林,王铁墩,陈王奋起,天天向上A,尚儒,烟动午夜,年青是福,西门飘飘,林风清逸,shinji,天涯无,高粱,阴霾信仰,
            • 家园 你这是为反驳而反驳

              钢铁,机械,汽车,火车,造船,电力,能源,电子,中国现在的这些骨干国企,和建国初期的那些重工业项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传承,懂吗?比如中国最大的显示面板企业京东方,创建时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来自哪里?

              你这个人,一边吃着苹果,一边嚷着:当初没有必要种苹果树嘛。

              韩国是弹丸小国,背后有美国的支持,那是因为韩国再怎么发展也逆不了天。美国会支持任何大国吗?美国对待大国就会使袢子。

              通宝推:刹那芳华,
              • 家园 问题是还有好多弹丸小国、日本啊、德国啊,法国啊

                什么马歇尔计划啊等等,都是弹丸小国,合着全世界只有中国、印度是大国?

                其他国家发达都是因为美国援助?

              • 家园 不好意思,您又开始自由心魔想象了

                比如中国最大的显示面板企业京东方,创建时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来自哪里?

                因为常年混经济版,所以刚好我对京东方比较有研究。京东方的前身是电子工业部下属的北京电子管厂(代号774厂)。到1992年,这个14000人的大厂,年营业收入仅800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到90%,每个月都要借钱发工资,企业已经到了存亡边缘。

                1992年9月2日,年仅35岁的王东升(浙江东阳人,毕业于杭州电子工学院)出任电子管厂厂长,开始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股份制改造,削减臃肿的机构冗员,收拢涣散的人心,整顿厂区秩序(当时厂区内甚至有人养鸡);在无法引入外部资金的情况下,动员职工凑钱入股。1993年4月,北京电子管厂以经营性资产出资,2600多名干部职工以募集的650万元(只够发3个月工资)出资,加上银行的债转股,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东升任董事长兼总裁。他又以职工手中募集的650万元为抵押,向银行获得了等额的贷款,这就是京东方的第一笔“种子资金”。

                新成立的京东方,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为了解决现金流匮乏,公司与一家新加坡企业合作成立了东方恒通物业公司,把电子管厂的办公楼和部分厂区开发成为“东方花园”,吸引雀巢、ABB等著名企业入驻,再用租金收入维持公司运转。公司管理层全部从楼房搬到了简易房里办公,原有的生产也搬到了旧平房里。

                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现代集团在2000年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引起韩国股市动荡。陷入分崩离析的现代集团,将分离出来的现代电子,更名为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而HYDIS(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是其负责液晶业务的子公司。到2001年,现代已经无力继续投资液晶业务,于是决定出售HYDIS的股权。

                对于正在TFT-LCD产业门槛外寻找进入机会的京东方来说,这真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HYDIS拥有2代、3代、3.5代三条生产线,年产能达到300万片以上,在全球20余家面板企业中排名第9,它生产的17寸显示屏排名全球第三;它设有独立的研发机构,研发项目涵盖材料、配套零部件、液晶器件及设备,其正在积极研发的4次光刻技术以及液晶滴注技术,拥有300多项专利,其开发的FFS宽视角技术是全球三大主流技术之一;它还拥有完备的市场能力、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等资源。

                -------------------------------------------------------------------

                然后回答您的问题:

                1. 北京电子厂的结局上文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了

                2. 如果北京电子厂一直活得好好的,哪里轮得到35岁的王东升来掌舵?你可以想象现在中移动的老总会把位子让出来给一个35岁的年轻人嘛?

                3. 资金主要来自员工筹集,而非原来的北京电子厂自身。北京电子厂最值钱的只是地皮和房地产,并且要租给外国公司才能获得现金流。这就是北京电子厂的价值?

                4. 技术来自购买韩国现代公司,然后自身加强研发。而并非来自过去的北京电子厂自身。

                韩国是弹丸小国,背后有美国的支持,那是因为韩国再怎么发展也逆不了天。美国会支持任何大国吗?美国对待大国就会使袢子。

                您真行,一句话就把韩国人拼命三郎的精神抹得干干净净。真不知是不是美国政府刻意培养三星的手机和半导体来和苹果、intel来竞争?

                钢铁,机械,汽车,火车,造船,电力,能源,电子,中国现在的这些骨干国企,和建国初期的那些重工业项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传承,懂吗?

                照您这种说法,我觉得您和猴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传承,懂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毛时代的成就与苏联相比相去甚远

          连苏联都可以算作是伪工业国,那么毛时代的中国呢,算什么?

          他那个根本不是什么计划经济,根本就是政治运动主导下勉强维持最基本生产的“计划经济”(只有非常少部分的突破,只有国防的意义,其经济意义可以忽略不计),就这样的结果还是拜周相拼了命才争取来的,看看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YC37NJMxk

          无数人昧着良心、睁着眼睛说瞎话,一个劲夸那个疯狂的时代,都是什么逻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