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父辈眼里的前三十年 -- bshu

共:💬677 🌺8594 🌵4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仅仅是打工,种地也需要壮劳力。分地以后就是人口多的合算

                      像五保户是坚决反对分地,分地以后五保户只能四处乞讨过日子了。印象中老家80年代初那几年日子改善很多,再往后就什么都要钱了。一般光靠种地收入根本不够三提五统,更不用说学费了。农村学校也撤了很多,80-90年代越往后读书越困难。

                      通宝推:红茶冰,
                      • 家园 那你觉得怎样最合适呢?

                        应该坚持让农民留在农村,继续种田?

                        还是给个机会让他们去城里挣钱?

                        • 家园 你认为四个现代化下的农业化农村是什么样子?

                          农民天天弯腰鞠躬的天朝黄土背朝天?你知不知道八十年代电台和电视新闻天天吹牛,用船小好调头埋汰国营企业的农村集体企业是什么时候有的?

                        • 家园 事后诸葛亮来看,不一刀切解散人民公社效果会更好

                          包产到户也好,公社也好,大家一起竞争,看看到底怎么搞好。

                          当年全国分田到户,都先拆搞得好的人民公社,大寨,张庄都是先倒霉。事后来看,解散了人民公社,农村公共服务没人提供,重新搞出来的乡镇政府(就是人民公社换个马甲,不过政府里面就不像人民公社不脱产,都是脱产干部了),效率比人民公社差太远了。和乡镇政府应运而生的三提五统,真是三农问题的根源。现在一味否定人民公社,还真是忘恩负义的味道。

                          当年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反对包产到户,被称为顶门杠。他当年保留下来的公社也是现在东北搞得最好的村庄。他回忆录里面就说,当年顶得还不够。当年河北,河南,华北,东北等等大片平原全部一刀切分地真是进步?为啥有的地方保留公社要做好坐牢的准备?

                          至于进城的机会,前三十年一直在吸收农村人口进城,增速虽然快,但是绝对数量相比农村人口太小,所以感觉不出来。改开的年代外部环境好了,城市机会多了,自然会吸引农民进城,无论什么体制,都不会像毛时代这样严厉限制人口流动,当年这种限制也是两筐炸药逼出来的。

                          现在搞小商品生产的老板聊天,一般说的最多的就两点,一个就是当年办厂的钱用来买房的话,早就是亿万富翁了。还有就是90年代真是太好了,给口饭吃还排队抢着要,现在真不好,人又难找,又要交社保,真是太难做了。

                          至于农村的教育问题,就算国家要给老干部平反,没钱管农村教育,可是给农村原来的代课老师转个正就那么难吗?代课老师转正,搞到现在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人家真是白白干三十年。类似的问题还有农村赤脚医生,前两年才出台赤脚医生转正的政策,这些赤脚医生还非法行医了二三十年。给个政策就那么难?

                          这些政策不要说缩小城乡差距了,就是劫贫济富,搞得农村很长时间治病都得靠药贩子贩药。农村现存的危房小学都是60年代-70年代造的。希望工程还得靠老百姓捐款。国家改开不是经济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吗?怎么连毛时代都比不了呢?

                          通宝推:阿蒙2008,ccceee,袁大头,
                          • 家园 想法很好,但估计操作不容易

                            改开初期,信息已经没有那么闭塞了。

                            如果要竞争的话,公社农民如果看到包产到户的农民收入更高,公社领导很难做的。

                            当时还有一个潜在的选择,就是外出打工了,当农民发现外出打工收入更高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脚投票了,公社恐怕是竞争不过的。

                            • 家园 真用脚投票的话,公社的竞争优势反而大

                              可惜80年代恰恰没有用脚投票,大跃进一刀切搞公社,到了80年代一刀切砍公社,真是一脉相承。

                              说个小的例子,玉米收获以后要晒干以及烘干后才能保存久,干玉米和湿玉米价格差太多了。而成规模处理玉米根本不是个人能负担的。现存的公社可以对农产品进行一些粗加工。这样无论是售价还是销售渠道,以及议价能力都远远比一家一户的小农占优势。

                              当年问题不是不能推广包产到户,而是为了推广包产到户,都先拆搞得好的有名的公社。能活下来的公社都是领导有良心,能顶住政治压力,而且会打擦边球。看现存的公社,农民收入高包产到户的小农几个数量级。按农业部当年的报告,有三分之一公社搞得好,这三分之一的公社真都会用脚投票给包产到户?如果政策宽松一些,能多保留下来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现存公社数量估计仅仅占2%。如果当年能保留个10%-15%,那农村是不是能发展地更快呢,90年代的三农问题还会像历史上那样惨烈吗?

                              杨易辰回忆录里面就提过,当年顶得太少,像黑龙江只保留了一个兴十四村,如果多保留一些,那农村就能发展更快了。

                              外出打工多,那岂不是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高的地方占优势?我们一家一户的小农真竞争不过国外的大农场。畜牧业也一样。三聚氰胺的问题根源也是小农养殖成本太高了。

                              包产到户不是没有用,不过这政策就和兴奋剂一样,用一次,爽了眼前,后遗症得后人花几十年时间填坑。

                          • 家园 改革开放潮头的广东,竟也有保留公社制度的。

                            广东省中山市东南靠海的崖口村,一直没有实施分田单干,行政上仍然采用公社集体制。说起来与广东人立场不走极端的文化有关。解放初土改措施不激烈,改开时也并不強行一刀切,一切按实际情况出发。崖口就这么保留下来了。虽然经济上不如南街村华西村那么出名,却也稳步发展至今,当然现在也实现股份制了。

                            没记错的话,当时广东省是习总父亲当政。

                          • 家园 漏了很重要的一点,公社是有计划的农村工业之祖。

                            现在的私有经济脱胎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来源农机厂等各种于社队工厂(场)。社员直接进厂接受工业训练,并不需要进城去发展工业,需要的是知识青年下乡,当然现在还有下乡的,只是下给了老板。

              • 家园 梁漱溟和毛泽东的争论,老梗了。
            • 家园 你拿2018年和1978年比

              然后振振有词,现在与那时比如何?

              1978年与1938年比呢?

              中国要是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

              无论工农,与现在的工农比,那会如何?起码不是“低端人口”吧?

              • 家园 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如果邓的政策是错误的,农民的生活不可能越来越好,只会越来越差。

                你完全可以说,如果坚持毛主席的政策,农民的生活,肯定比邓的政策更好。但很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我们可以做的是横向的对比,对比一下印度农民1950年之后的进步,对比双方的收入增幅如何,应该算是个间接的方法吧,我不是行家,如果有人有数据,对比一下就好了。

          • 家园 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旧事,有什么好说的

            大山里条件苦,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做,想吃点好吃的,都是单位统一买,然后在球场挨家挨户发,每次发东西都是赶集一样的。

            不过这个苦是跟城里相比,比起周围的老百姓,那条件是好的太多了。你父辈说单位的房子当地老百姓养猪都不要,那完全是胡扯,三线企业在当年的大山沟里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都是新奇的玩意,老百姓羡慕还来不及呢。

            那个年代物质条件虽清苦,但工作气氛要比现在好得多,工人干活更没人在后面催着赶着,工人师傅地位高着呢。老师傅回忆当年,更多的是谁谁谁上班的时候溜出去钓鱼到山上玩,到老乡地里找吃的,或者谁谁谁酒喝多了,上班的时候把化学药品当酒喝,送到医院洗胃啥的。

            政治运动也有,不过大家都是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who怕who啊,无非是今天你脸红脖子粗斗我,明天我脸红脖子粗斗你,相爱相杀一辈子,知识分子那种一个人辈子不理另一个不存在的。

            对于工作,说得最多是,那个年代干活讲究,所有人都一丝不苟,偷奸耍滑是被鄙视的。

            对于工人老师傅来说,毛时代更多的印象是艰苦但快乐,奉献又悠闲,那是一个纯粹的年代。

            不管怎么说,毛时代永远已经过去了,不可能回来了。

            对于我们这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是一个拓荒者的时代,简单而纯粹,充满激情干劲又生活极其贫乏的时代,那是纯真幼稚到有些荒谬的时代,那是无数普通人因为最高领袖的一句话,从城市乡村到祖国最偏远的山沟沟里拔地而起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时代。

            作为当年大三线企业的一个普通员工,我虽然没经历过那个筚路蓝缕的建设时代,但对那个年代始终保持着一份敬意,没有那个伟大的时代,就没有我所在的企业,我没在老职工口中听过一丝对那个时代的抱怨,一丝一毫都没有。

            通宝推:红裤衩,南宫长万,知其何休,daodewang,桥上,别来无样,黑山老妖,卢比扬卡,余风,阴霾信仰,阿笨,北大28楼,等明天,西安笨老虎,东方的木头,猪啊猪,盲人摸象,mezhan,高中三年,红霄帐底,独立寒秋HK,袁大头,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处的位置不同,观感不同正常的

              咱舅对当年上山下乡那个恨呀,至今还有呢。话说三线建设是当时国家的重点项目,资源配置比其他团体多些是正常不过的事情,至少会比周边好太多,比原来城里或会差一些,但有个机会有盼头。咱舅是当年校园里红卫兵小头目,成绩好,家景也不差,被分到乡下养猪,也能评成个养猪能手。气得外公大骂:养得这么好做什,是想让人一辈子留在那儿吗?这份落差可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条件艰苦且没有上升机会,兼被村里的老粗防着和呼来唤去,哪儿有事填哪儿,评先进时对你说,荣誉不能独占呀,哈哈……基本没有出头天。

              通宝推:让领导先走,
            • 家园 配个图,房子拆的只剩了小路,地基都成了菜地

              点看全图80年代左右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2002年

              点看全图2018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