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992年的粮票、油票和猪肉票 -- 金台夕照

共:💬36 🌺16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师范的农村学生也应该转成城镇户口了吧

          应该是一拿到入学通知书就可以转户口了。

          • 家园 跟着老师生活的老婆孩子是农村户口。
            • 家园 当年靠嫁人不能解决户口问题

              当年的户口政策就是,农村户口的女人嫁给城镇户口的男人,不仅她自己的户口不能变,连孩子都必须随母亲的农村户口。我当年高中好几个同学是这样,好些个老师也是这样,其中包括浙江温州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革命烈士郑恻尘的孙子。他当时是体育老师,他妻子和三个孩子都是农村户口,日子颇为艰难,不知道他在地下的爷爷对这样不公平的制度有什么想法。

              • 家园 这个制度就像现在的婚前财产公证一样

                为了阻拦女性利用婚姻改变生活吧。

                其实只能阻拦那些老实巴交的。

                我想起我公司文革中有个小伙子去辽西农村下放劳动,被一个带着3个孩子的已婚妇女勾上。结果成了3个孩子的爹,把全家子从农村搞到大连市内了。那是相当的厉害心机。

          • 家园 入学是要转户口的,肯定城镇户口了

            城镇户口国家就每月发粮票的,一般是粮食本,每个人每月有粗粮、细粮、油的指标。

      • 家园 去外省出差可以换,怎么换记不得了
        • 家园 换全国粮票是要粮票再配上油票才行。

          那时北京每人每月半斤油,30斤左右的粮票,如果换30斤全国粮票就要拿30斤粮票加半斤油票才能换。

          • 家园 估计是北京地方法规,河北没有。只是对等换
          • 家园 我不记得要配油票啊?

            可能我换得不多?

            • 家园 要的

              刚和老妈查证过了 - 换全国粮票是要扣油的, 原因是因为出公差的伙食都是凭出差补助下馆子吃的, 不在家里吃, 不需要烧菜用油的。 而且不是在财务科换, 而是凭单位证明去粮店里换, 我前贴里有误。

              但是问题又来了: 既然不在家里做饭,就要扣油, 为什么没有扣煤呢?煤也是凭票供应的呀 :-)

              • 要的
                家园 大概粮和油是同一个系统管的

                我记得一度打油也在粮店,不过年代太久,不敢保证正确。

                • 家园 似乎各城市具体做法还不一样

                  小时候在上海, 家里楼下就是粮店, 打油也在那里。 那家店名字就叫“xx粮油食品商店”, 一墙之隔就是酱油店,也卖各种酱菜, 皮蛋咸蛋之类。两家店在内部是联通的, 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一家店。

                  到了广州,不管打油还是打酱油, 都是在楼下的杂货店, 店里是从火柴、厕纸、菜干, 到咸鱼,黄豆、煤油, 好像啥都卖。门口还摆着凉鞋、拖把,塑料盆等各种物品。 名副其实的杂货店。反而不记得粮店有没有打油的。 好像没有。

                  • 家园 我也不记得。甚至粮店跟粮店还不一样???

                    坐标广州西门口,粮店的印象很深,一家老的,一家新的,一家卖油,一家不卖油,好像是?

                    打油的情景印象很深,至少到80年代后期,密封的大油罐,调好尺寸摁下去,就是不记得在哪打,粮店还是杂货店。

                • 家园 各店

                  粮在粮店

                  油在菜店(付食店)

                  煤在煤店

                  还有布店

      • 家园 以前的粮票大体分为全国或者各省

        因为北京上海天津为直辖,所以才有各自的粮票。在辽宁全国粮票可以按比例买细粮,所以很受欢迎。上大学时刚到宿舍就有老师来跟外地同学用省粮票换全国的,结果换了的同学后来去食堂换饭票就只有粗粮饭票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