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批人口问题的唯自动化论和唯生产力论 -- 龙眼

共:💬86 🌺50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其实
          家园 2016年那一波上涨

          已经被骂的狗血淋头了,继续翻倍的话,我看国内普通人会更佛系了,少生或者不生孩子的更多。

          • 家园 现在美加房价猛涨

            怕是要自残。

            不过,主流说法是人家经济状况好。

            • 家园 安省大城市换中小城市财务自由。
            • 家园 这波行情,非常突然,也非常坑爹。回头看原因有几个:

              1. 低利率,不多说。

              2. 没失业的鬼子被困在家里没法消费、被迫攒钱(失业的毕竟是少数)。鬼子的收入供房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于他们太能花,攒不出首付来。比如说,鬼子特爱泡吧,不知道往里扔多少钱。还有各种体育、文艺活动,花钱也非常厉害。这下全省了。有了首付自然会买房。

              去年有不少年轻人原计划去墨西哥举行婚礼未能成行,省下的钱做首付买房了。

              3. 逃离市中心运动。住市中心本来就是为了工作和吃喝玩乐方便,现在没的玩,住市中心公寓就太憋屈了。再加上高层公寓利于病毒传播,于是有了逃离市中心运动。

              市中心高层公寓跑出去的人,独栋别墅来接,那得多少。于是独栋需求大增。

              再加上远程办公,不用担心通勤问题,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房价也被炒了起来。

              4. 通胀预期。政府发钱,造成赤字。再加上刺激经济计划,很多人预期通胀。于是原来不打算借钱的也开始借钱。

              ---------

              这次疫情政府的操作造成了两个有意思的结果:一方面穷人、失业人口得到了保障,没有因为疫情而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富人、接着工作交税的人通过买房升值,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这算不算各得其所

              --------

              房价暴涨,对大家拿影响大些,对米国影响不大。

              大家拿人口太少,除了大都市区,偏远乡镇由于人口太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差距较大。因此大城市房价暴涨,影响的人比较多(还是留下了几个房价不算高、条件非常好的大城市)。

              米国除西部某些州外,多数地区人口密度适中、基础设施完备,于一线城市的差别并不大(比如很多一流高校、医院在小城市)。高房价无非是把一些人挤到稍微偏远一点的城市,而这些城市的条件并不比那些一线大都市差多少。

              -------

              美国房价,其实上涨的余地很大。刚来的时候在电视上看有关中产如何买房的节目。如果在美国拍摄就是大别墅、在欧洲拍摄就是两居室公寓。

              涨一涨,无非是把很多人的居住条件降下来。比如原来住独栋、现在住联排;原来住联排、现在住公寓。

              现在新盖的独栋,哪怕是在比较偏的地方占地也比以前小多了;新盖的公寓,面积也比老公寓紧凑多了。

              通宝推:秦波仁者,审度,
      • 家园 计生之父宋健的适度人口论影响深远,但是刻舟求剑,科学观错

        人口学长期以来都是一言堂,打压不同意见,宋健的徒子徒孙一直控制人口学术,还觉得自己很正义,别人是异端,狂热的很。这是中央一直恐龙神经的原因,搞人口战略研究搞了几次,江和胡都搞了,结果还是这些人说了算。

        -------------------------------

        1、导弹科学家宋健在欧洲出差碰到了数学家奥尔斯德(Geert Jan Olsder),两人相谈甚欢,奥尔斯德介绍了自己的人口理论,宋健从中得到了灵感,回国后就出台了人口控制论,认为中国必须采取强制措施的一胎政策,否则人口会暴涨到40亿,最适合中国的人口数量是7亿。 哦,对了,这个欧洲数学家现在表示,当时就是喝酒随口聊了一句人口模型,其实那个人口模型现在看来问题很多,早就废弃不用了。梁中堂的书籍,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史论,BBC中文转载的泰晤士报报道《西方是中国一胎化的始作俑者》,《Science》的文章(一个很短的小八卦),外国学者书籍《Just One Child》上面都讲过这个事情。

        2、1981年宋健从食品角度估算了百年后(刻舟求剑,根本不知道百年后技术,用当前技术硬推),中国适度人口数量,中国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3、“英国生态学家根据英国本土的资源推算,现在5600万人太多,应该逐步降到3000万人,即减少46%;荷兰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现在的1350万人口已经超过了4万平方公里上的生态系统所能负担的限度,应该在今后150年内降到500万,即减少63%。”(宋健:《从现代科学看人口问题》

        -----被西方忽悠瘸了!

        4、宋健的6亿人口执念非常强,2015年还在阻碍二胎放开。时间到了2015年,中国两位退休高官宋健与彭佩云都在就独生子女政策游说新一届领导层,但彼此意见相左,这表明中国领导层内部在此事上的分歧,而内部分歧阻碍了这一关键领域的改革进程。与许多学者一样,彭佩云认为目前是该放宽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了。不到一年前,在北京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彭佩云首次公开表明她对该政策的看法已经改变。宋健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中国资源有限,必须保持低生育率来保持经济发展,否则中国人口将猛增,引发粮食和其他资源短缺。

        --------------------

        宋健想把百年后人口降到6亿,所谓的适度人口, 却对百年后科技无知,用当时科技水平来硬推,典型的刻舟求剑。

        大时间跨度定具体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伪科学。去设计百年之后具体指标,自以为科学,实为科盲!

        举个例子,大家很好理解:百年之前,光绪年间的人搞计划生育,应该定今天的人口数量是多少?他知道今天的社会经济科技生活形态吗?知道今天的工作形态和数量吗?在百年之后的人眼里 ,你是石器时代的人。爱计人士不妨在光绪年间定个今天的人口数据,信不信说什么数字都是打自己脸。

        宋健如果在光绪年间定现在的人口数量,信不信他会只定2亿!

      • 家园 从人均粮食产量看

        从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看,1950年是239.4公斤,1975年是307.9公斤,2004年是361.2公斤,目前是380公斤。其他肉、蛋、奶和副食也是稳步增加的,自给自足满足更多人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加上粮食国际贸易更是供应潜力巨大,万一碰到国际封锁,临时回到计划经济和供给制,控制住物价,避免铺张浪费,那么保障人均供给满足2004年水平,再不行回到1975年的水平,再多几亿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国际上看制裁无效自然就恢复了,如果万一是长期封锁,那么也有时间调整农业布局,加大高产农作物的生产,而既然国际贸易没有了,很多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也就没用了,可以恢复成粮食生产,中国也有时间根据国际形势调整粮食生产对策,没必要因噎废食,怕制裁就不发展人口了。

        • 家园 但大体的逻辑是没错的
        • 家园 不应该用1950的数据

          至少应该用1952的,因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各项数据都是从1952开始计算的

          • 家园 建国初是常见的偶然,特殊情况

            要和国民党对比。

            • 家园 在以往的国共评价,对西方评价中,都不说国共过渡

              而且还说和西方对比,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说中国国情,这是有意思的。

              同时,在以前和非洲比,印度比都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这些都是可笑的。

              比较有意思的还有,和西方比,不比较建设过程,只比较所谓的起始点,也是有意思。

              上海市是远东第一大城市,所以中国在九十年代,两千年就应该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这种奇形怪状的话语体系,我不知道为什么就能流行于官方主流。

              问题是主流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国家吧?

              再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居然不让讨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什么逻辑?马克思小组学习居然被抓,这也是醉了。

              怕啥?学习资本主义的却受到重视,这不奇怪嘛?

              所谓言论自由就是不让共产主义说话?

              我是不能理解的。这也是国内学习的荒诞之处了。

    • 家园 每次工业革命之后都产生更多工作岗位,人类需求得到更深满足

      每次工业革命以后,工作岗位和行业数量都更多的产生了,因为人改善生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无止境的追求需要更多行业开满足。大家还记得第一次工作革命工人砸机器的故事吗?

      古代人不要设想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不要设想未来人的生活,否则就是皇帝金扁担的笑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