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记六十年代一次农民进城 -- 天马行空

共:💬137 🌺900 🌵8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深圳特殊,要边防证

        我97年大学毕业,有几个同学去深圳,那时候还要边防证。一直到90年代末,上海户口管理都还非常严格。正规公司根本只允许招上海户口的人或能申请上海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所以那时候非上海户口的白领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在好像户口和工作是分开的。

      • 家园 以前工厂的同事刚出来到深圳打工,

        为了躲避查暂住证,跑到坟地里面过夜。

    • 家园 你这纯属颠倒黑白。你怕是不知道以前找户口所在地开证明的难度。

      现在遍地农民工,以前有几个农民工?

      • 家园 你能帮生产队赚钱的要开证明一点都不难

        大多数生产队既可以说很现实,有可以说很势利,如果社员有能力给足够的钱买工分,恨不得在农闲时期所有的青壮年都出去做农民工。至于不但没钱给生产队,还要生产队帮给公粮杂费的,当然不愿意放他们出去了。这样的限制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当时城里的工作机会很有限,放任像八十九十年代那样到处闯,然后找不到工作的或者没办暂住证的,就抓起来千方百计榨钱,这才更不好。

        再说一下,六七十年代的工资虽然低,但是国营工厂工人学徒的工资都有二十多元,一般工人能达到四十多元的。阁下母亲只有二十多元工资,绝对不是正式国营工厂工人。可能是国营工厂临时工,也可能是集体工厂工人。国营工厂有全国工资标准的,但临时工不受标准限制,待遇比正式工差一大截,文革时江青闹了一闹之后差距有变小。集体所有制工厂没有工资标准,甚至有些集体制小工厂,员工全部都是农民身份,工资都不发的,全部记工分。不过即使如此,大多数农民也趋之如骛,毕竟做工人劳动不像农业劳动那么辛苦。

        通宝推:胡辣汤,
        • 家园 你能帮生产队赚钱的要开证明一点都不难? 你说的就不是一般的农民

          你说的都是在城市里有私人关系,亲戚在国营厂有点权利的。

          这样的牛人,放在改开之后也不会因为查暂住证被抓起来。

          你拿改开前的特殊人群跟后来的普通人比,标准的田忌赛马。

          • 家园 错了,亲戚在国营厂有点权利的未必能帮生产队赚钱

            确实,亲戚在国营厂有点权力的,需要开证明去城市也不难,但这些人不是给生产队赚钱的主力。一般来说,他们的亲戚也只能帮他们找个临时工,那时代亲戚即使再厉害,帮农民工找正式工都是不可能,因为农民工不是非农业户口。临时工和正式工待遇差别很大,那时候也是这样的。

            据我所知,那时候真正能外出给生产队赚钱的主力是匠人,城市缺乏匠人,当然城里也有些单位不缺匠人的,但别人有正式工作,没时间再接小工程,一般城里一些小单位需要匠人只能从农村找,因此匠人能开得起价。

            至于哪些做苦力的,比到国营厂做临工还差,基本上买不起工分。

            • 家园 所以你还是在田忌赛马啊

              你说的那些农村人,改开后都成了农村的先富。他们会因为查暂住证被抓?开玩笑呢你。相对于改开后被抓的那些人,是改开前根本连大城市都去不了的人。

              另外你说我母亲是集体企业,说的没错。但是当时整个县只有一家国营企业。你说的那些农民工起码要到地级市才能找到30多块的工作,那可真不是一般人。我姨父算是当地比较能干的了,他活到40多才第一次去青岛。

              你说的那种人,改开后至少是个农民企业家之类的,在城市找个正式工作都不难。这种人会被暂住证困住?开玩笑呢。

              • 家园 大部分原先的匠人改开后至少是工头

                改开以前农村里的匠人数量也有限,因为新房子造得少,新衣服缝得少,所以对匠人的需求也少。改开后的几年,我们那里在80年代初中期兴起造楼房的高峰,对木匠,泥瓦匠和石匠的需求很高。原有的那些匠人纷纷带徒弟组建自己的施工队,称为工头,我们那里的方言叫老师头,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裁缝,鞋匠那里。所以这些匠人是我们村里生活比较富裕的一群,比纯农业户的日子好。我的几个堂兄分别在那时候学了泥瓦匠,石匠,裁缝和鞋匠。我们那里好像木匠学徒三年,泥瓦匠和石匠两年。

                当然也不是所有匠人都富裕了,有些行业本身走向没落,这些匠人也就能维持生活。这些行业如篾匠,瓦缸修补匠等。

              • 家园 毛时代农民进城政策和改开农民进城政策本质上两条路线

                毛时代时城市的工作机会少,但是性价比高。农村的工作机会多,但是性价比很低。农民们除了耕田种地,每年起码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修路、修水利。解放前农村的羊肠小道就是这样在解放生产队时大多数地方都可以通车了,全国几万个大小水库就是这样修出来的。

                老毛时代的做法是提高农民进城门槛,不让大家一拥进城,避免农民工恶性竞争,但城里可以赚钱的活绝对不用担心没人干。有能力进城的,他本人可以赚多一点,没本事进城的,也间接得到一定的收益。买工分的钱不是个人拿的,而是给生产队的,生产队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直接或间接收益。

                改开后,有本事捞钱的,自己大捞特捞,除了交公粮和自己的各种杂税,也不用交给集体了。农村的义务劳动再也组织不起了。能出去赚钱的都不肯出钱,留在村里的又怎么肯出力呢?拿我村子来说,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村里的路基本都没修过。水利甚至现在还是吃毛时代的老本。依我看,不但毛时代进城农民应该向生产队交钱,现在也应该交钱,不交钱的就参加义务劳动。

                改开后最惨的是去了城里,又没本事在城里找到工作的。被抓起来,政府不但连让人做苦力挣路费的机会都不给,还要罚钱,不给钱就打到弄到钱为止。仅仅深圳收容站,就收容遣返了两三百万人。老毛时代,如果不设置进城门槛,这个数字可能会翻几倍。当然,在有些人眼里,这数字没什么可怕的,收容遣返越多,就赚得越多,但老毛绝对不是这样想的。

                在老毛时代,总思路是以农业哺育工业,但农村里有能力赚钱的人,还是需要上交一部分集体的,这是共富的体现,其他留在农村的人才安心劳动。改开后,只有个人能吃肉,哪怕集体汤都没得吃。

                我觉得,老毛时期农民进城的政策就是大寨路线,取得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改开时期的政策就是小岗路线,即使国家帮忙作弊,和大寨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认为大寨路线对的,说服不了支持小岗路线的,认为小岗路线对的,也说服不了支持大寨路线对,我也不准备说服谁。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你攻击改开真是不遗余力啊

                  事实是改开后有了大量的村办企业、镇办企业。山东很多民企500强企业都是当年的村办或镇办企业。

                  我姑姑以前就在村办企业做会计。共同富裕并不是完全的空话。

                  • 家园 山东很多好企业源自改开前的集体企业
                  • 家园 难道改开前没有村办、公社办企业?这数字现在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确实改开后有一段时间办了不少集体企业,但是现在集体企业还有多少啊?

                    其实很多集体企业没有了,并不是办不下去了,而且变成私人的了。

                    • 家园 现在比改开前的村办、镇办企业肯定更多,毫无疑问。

                      改开前我们那里就没听说有什么村办、镇办企业。不要说村办、镇办企业,全县一共就没有几家企业。

                      现在虽然有很多倒闭了,但是至少还有。比如南山集团就是村办企业。这样的企业在山东还有不少。

                      • 家园 不要这么肯定

                        老毛时代的集体企业一般不会叫什么公司的,更不会叫什么集团,大多数叫什么厂,也有例外,比如叫什么石场、沙场等,但所有权是集体的,要交税的。

                        我家乡是一个比较偏远贫穷的村,都办有集体的发电兼粮食加工厂、小纸厂,还有一个茶场,公社更不要说了,有食品厂,磷肥厂、花碱厂等,你说镇上(那时候应该叫公社)的没有集体企业,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应该按照老凳的说法,不换思想换人,把公社书记、社长都撤掉。

                        我家乡这些集体企业貌似除了食品厂变成并入县里食品公司,其他的集体所有制企业都没有了。这是变多还是变少了?

                        事实上,由于集体企业变得罕见,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了,甚至很多经济学家也不把集体企业分为一类。像华为,是不是集体企业先不说,起码不像普通民营(其实就是私营)企业,但是很多人就是要把它归为私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