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瞎扯一些乱七八糟的 -- 审度

共:💬330 🌺1130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你方便把你说的四项分列就没问题

                      "农村青年各种渠道(招工,参军,上学,结婚……)进入城市的也是1000多万(高于城市青年下乡人数)。"

                      我最核心的意见是,简单地把参军和与结婚列入进入城市不严谨。

                      你说总共1000万,分到升招工,参军,上学,结婚这四大类。对于农村人来说,上学,招工确实可以改变户口,获得城市的工作。但是参军和结婚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能改变户口,获得城市的工作。所以这四项的比例很重要。

                      以当兵为例,文革时期解放军的人数在400万以上,假设义务兵是300万,平均服役时间是4年,农村兵占80%,那么每年农村新的义务兵就是60万,10年是600万。就算100万后来提干或当志愿兵,那也是500万回到农村。

                      • 家园 搅混水,转移焦点,这手法太常见了。

                        我贴子的核心论点是“文革期间农村娃至少有1000多万进了城,超过了同期城里娃下乡总数”,然后列出了我所知道的农村娃进城的几个途径:招工、上学、参军、结婚……

                        你纠缠细节,先是否定“参军、结婚”,还举例“你的老师”,我告诉你有“营级干部家属随军”的政策

                        你现在又要我提供每一个渠道的具体比例。

                        我有义务为你提供具体每个渠道的数据吗?

                        具体每个渠道是多少人影响我的核心观点吗?

                        顺便告诉你,文革期间,通过上学进城的农村娃数量也是不多的,一方面推荐上学总的人数并不多,这中间下乡知青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很多毕业后也要回去,这叫“社来社去”————但是,这些影响“文革期间农村娃至少有1000多万进了城,超过了同期城里娃下乡总数”这个核心论点了吗?

                        • 家园 因为你说的这一总数不可靠

                          你有不提供数据的权力,我有质疑的权利。

                          说实话,你那个营级干部家属随军对大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营级以上干部在解放军里的比例有百分之一吗?

                          我举的高中老师的例子,他们都是文革期间结婚,男城镇户口,女农村户口,结婚后妻子和孩子都是农村户口。为什么只说高中呢?因为小学和初中是纯农村,这样的例子没看到,高中在县城,所以老师和同学家这样的事看到不少。

                          • 家园 我的总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汇编,里面有历年人口总数,城镇

                            人口数,农村人口数,全国职工总数,分产业劳动人口数。

                            作为一个小学加减乘除达到及格线的成年人,本狐可以确定地判断:你所谓的“你说的这一总数不可靠”就是胡说八道。

                            当然,你若能拿出证据证明“国家统计局的这些数据就是瞎扯”,好,我就给您道歉。

                            • 家园 对不起,你这个总数是对的

                              我没有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当然你原来也没提。我找到一篇邱国盛写的文章“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1949—1978) ”。他引用了杨云彦1994年的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以下片段:

                              “比如,1966—1976年的10年间,在前后累计约有3000万人的城市知识青年、职工及其家属、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被强制性地迁到农村的同时,城镇企事业单位又大量从农村招收职工。其中,1962年以来下乡的1700余万人中通过招工、招生、征兵等途径调离农村的人数约1000万。总计同一时期返回或新进入城市的人口亦达2000余万人。进出相抵后,城镇人口的净迁出仅约500余万人。”

                              十年进城总共2000万,其中返回的是1000万,那么农民新进城应该也是1000万。

                              但是我还保留我的意见,有必要细分这1000万的组成,大部分农村兵和城乡婚姻并不能改变户口。

                  • 家园 军队转业是不对等的

                    我一个同学父亲是空军大校(因为关键时刻舍命挽救了飞机,立功提拔的),转业到区税务局,不知道干啥,但是肯定不是一把手。也没分房,住在他老婆单位(一个纺织类国企)的家属院。大校应该是副师,对应地方副局,区税务局一把手是正科,他最多副科。

                    另外一个例子是部队营级,转业到派出所当干警。这个是找我一个亲戚送礼知道的,因为我一个亲戚算是公安的领导,他送钱就是为了能进公安系统。他转业后也是住他老婆房子(他老婆是我们学校老师,学生搬新楼后,不少老师住以前平房教室)。这个人据说很会来事,他后来升得比较快,但是肯定不到区里公安局一级干部,也就是个中队长啥的。

                    上面两个例子可能都是90年代。前者早一些,后者晚一些。

                    • 家园 你可能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体制

                      就是90年代的军转干部,注意是军转干部,不是指士兵退伍,或军队干部受处分退伍。在级别上面和现在是没变化的。

                      一般军转干部,默认的潜规则多数会在转业前一年左右,在军内调半级,因为军转到地方要降半级使用。就以你说的那副师来说,他可能是在快要军转时,由正团,提一个副师,到地方上,就能以正县(处)级干部任职。一般刚到地方工作的前三年,是不会安排实务性正职的,但会享受正职待遇。有时一些重要报告和文件上,要加上他名字和职务时会有一个括号(正县级)。

                      副师级转业去一个区税务局还是科级干部的可能性为零。但如果是副团级转业到地方,做副科级干部,可能性还是有的。因为副团级转到地方,当正科级使用,但只能做副职享受正级待遇,他在那个税务局做副职很正常,但一定要进这个局的领导班子,一定会在职务后面加括号(正科级)。

                      • 家园 副师级干部压根就不可能到一个区级税务局去工作

                        除非这个区是直辖市的区,比如上海XX区的区税务局。

                        这都是根本不明白体制运行机制、或者干脆是台湾人的想像。

                        普通地级市的区税务局,就是个科级架子,怎么可能安排副师级干部?最常见的是,安排进是市税务局机关担任副职,带括号(副厅级或正处级)。这个安排比较正常,本人也比较愿意。或者,稍有点门路的,会安排进入省一级机关比如省税务局,担任一个闲职,比如工会副主席、纪委副书记之类的。这也是很好的安排了。

                        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就是进国企。比如进省石油公司、省XX投资集团。

                        副师级干部去区税务局,那是糟践人,国家政策不允许的。你当军转干部是抹布啊。

                        不过,现在军转干部很多选择自主择业,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家园 你这个随便有点统计知识就能证伪

                        1 大干部不说,副师以下,军队有多少干部转业。

                        2 地方干部相应级别总量有多少,多大比例是军转干部

                        3 在90年代大裁军的背景下,你说的完全不可能

                  • 家园 很显然,农民当兵的数字远远超过城市,因此通过当兵成为城市人的

                    机会也是不小,有大量退伍军人进入了成是,这也是常识。

                    您的反驳并不合适,当然他的描述也确实不够严谨。

                    数据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 家园 以前转业军人或志愿军进入城市,退伍农村义务兵回乡务农

                      解放军分三大块,义务兵,志愿兵和干部。义务兵每年通过征兵入伍,文革时期陆军2年,空军、海军陆勤部队和陆军特种技术部队3年,海军舰艇部队和船舶分队4年。义务兵服役期满后,大部分人退伍回乡,城镇户口的一般会安排工作,农村户口的回原生产队继续种田,少部分优秀义务兵留在部队继续当志愿兵或提干,这时就可以转成城镇户口了。志愿兵期满后也会安排工作。军队干部到地方就是转业,当然也安排工作。所以从比例来说,绝对不是大部分退伍军人进入城市。

                      • 家园 不是大部分退伍军人,而是农民退伍军人更容易获得城市人身份

                        因为农民军人占绝大部分。这个数字是绝对数字巨大。

                        因为,农村人口远远大于城市。中国军人实际上基本可以等于农村兵。

                        所以你说的那些还是农民为主。基数太大了。

                        文革陆军两年?不会吧?两年兵是改开后的事情吧。

                        我一个农村发小是三年。

                        • 家园 志愿兵是改开后才恢复的,文革期间只有义务兵,战士退伍叫复员,

                          干部叫转业。

                          当时干部来源主要是在优秀士兵中挑选,这叫提干。这和改开后主要靠军校培养不太一样。

                          另外,当兵也不是2年退伍。最少也是3年,4年5年甚至更长的也有。

                          珍宝岛之后,部队员额增加比较多。70年代中期,部队总员额是660万。

                          • 家园 大部分退伍军人呢在当年,可不就是农村人居多

                            咱俩就是一个观点吧?

                            实际上,随军,哪怕半随军,都是对农民有利的,当年军属很吃香的,是改开后加上裁军才完蛋的。

                            电视剧《血色黄昏》就说明了这点。当年这类电视剧虽然舔,但是军人待遇的急剧下降可是事实。

                            当年的很多下岗的电视剧,虽然是当年以为的励志,但是也是揭露了下岗的悲哀。

              • 家园 参军时、入学时户口都转到部队、学校的集体户了上了,这是 -- 有补充

                这才能匹配粮食定额,原来的农村生产队就不再分配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产品了。

                退伍、毕业时,如安排在城市就拿着迁移证明落户,如回农村,同样也是迁回去。

                这个问题其实查统计年鉴很清楚的,那十年里,全国人口增减/城市、农村人口各自增减/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总数增减……

                愿意静下心看数据的人不多。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前三十年城市化速度慢的真正的原因有两个: -- 补充帖

                一是选择优先发展有机构成高的第一部类产业,先长骨头。同样的投资下,重工业创造就业岗位不如轻工业;

                二是化肥、化纤等大发展是70年代四三计划开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靠堆人力,要保证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不能骤然转移太快。这一点,三年困难时期是有巨大教训的。57、58、59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直接后果就是59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