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瞎扯一些乱七八糟的 -- 审度

共:💬330 🌺1130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按理说知青 回忆海量,偏偏这个数据没有也是奇怪

                        但是从大部分回忆来看,在知青点,女知青不是多数。

                        只是不知道数据。

                        而算进城的农村性工作者,我想大概几千万不止了吧?

                        我很奇怪某些农民子弟,为何不同情自己农村的女性,却无原则的同情女知青问题,这是啥逻辑?

                        • 家园 性工作者不能和知青相提并论吧

                          女知青在性方面吃亏的绝没有超过极少数。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我的意思是比基数也可以看出来

                            女知青的所谓受到迫害远不如农村进城女孩。

                            他们的话术意图是让人觉得女知青下乡无比恐怖,而回避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优点和平正面意义。

                            其实是贬低蔑视农村。而在改开话术中,获益的农民子弟也加入了讨伐的群体了。

                            这是不好的,意味着对农村振兴没有真正的诚意。

                            难道农村女孩子进城就该加入性工作了?这就不是问题了?

                        • 家园 你在这河里见过哪个农民子弟无原则的同情女知青问题?
                          • 家园 你还真是伤痕派之一。

                            你自己觉得不是无原则,但是你的回忆大多在攻击毛时代,这应该可以算显然的现象。

                            就算你说你爹妈也觉得受到了迫害啊。实际上你家明显是当年的受益者。

                            当然,改开后就更受益了。

                            • 家园 说毛时代不好就是伤痕派?

                              我的父母没有受到迫害,就是生活一直很苦。

                              我说的都是我了解到的情况,如果是事实,就不是攻击。如果哪里不是事实或者和你了解和经历的不一样,请指出。

                              你自己还说你的上一个网名叫真历,难道别人的历史就都是假的?

                              • 家园 你说很苦,不符合事实

                                第二,你总是不合适的批评。

                                我想请问,你家解放前干嘛的让你觉得解放后苦,而不是解放后进步与解放前。

                                你说的不全是事实,尤其是你的解读,比如我们争论的农民子弟当解放军,呵呵。

                                你说家人,似乎是你父亲是教师或者医生,你母亲是农民,那么你的想法是否为你父亲或者家庭应该进入城市呢?

                                你的意思是不是家庭进入农村生活使得你家生活困苦呢?

                                另外你总拿80年代的生活艰难代替毛时代,这叫事实?你这样做不是一两次了吧?

                                说的是不是历史,自己要心里有数。

                                我问过了,你们地区的道路都是解放前,没有毛时代修的么?解放前多还是解放后,改开前?这些你怎么看?

                                话说回来,你认为如果没有共产党,你家解放后应该是怎样的生活轨迹呢?

                                你觉得你到底该代表城市人还是农村人呢?以至于你认为你家似乎不该生活在农村?你不是这个意思么?

                                应该这么说,不是说了毛时代不好就是伤痕,而是恶意夸大事实,曲解事实,就是伤痕,比如所谓女知青的被侮辱,几乎说到了整个女知青,进而用女知青代表毛时代的所有女人。

                                80年代的问题你说成是毛时代的现象能叫事实么?

                                • 家园 查家谱啦

                                  我对农民子弟当解放军的看法是这样的。根据我那边观察到的情况,绝大部分农村兵退伍后回乡务农,提干然后进入城市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请指教哪里有问题?

                                  我二伯父是我们村解放后征的第一批兵,当完了还去参加新安江水库建设,回来回乡务农一直到2000年去世。后来去当兵的也几乎都回来当农民了,退伍回乡后进城的我没听说过。不过那些在部队入了党的,后来很多成了村干部。我们那里是对台前线,民兵一直到80年代初还经常实弹打靶,其主干当然是退伍军人。

                                  我父母都来自大家庭,都是50年出生的,小时候都挨饿。他们在文革期间当民办教师,后来结婚,我和我姐姐都是文革后期出生。那时候能基本吃饱,但是要添加不少的粗粮如番薯,房子借住在出国的舅舅家。我爸爸文革后就跟师傅学医,后来成为个体医生,我妈妈继续当民办教师,大概在90年转成公办教师。承包后我们一直米饭管够,每个星期至少一顿肉。86年我们家盖了新房,87年我姐姐初中毕业,92年我到上海上大学。所以我们家,其实我们村和乡,80年代的生活比文革时期好上很多,衣食住行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你自己联想太丰富了。

                                  我们家的成员很明显几乎没有在中国的城市里生活过,如果我在上海读书那几年不算的话。我不代表谁,只想说出我经历的浙江温州农村生活。

                                  • 家园 我能不能理解

                                    从小时候都挨饿,到能基本吃饱,但是要添加不少的粗粮如番薯。

                                    也是重要的进步。

                                    • 家园 在民国,穷人的正常的吃饭时间点都是做不到的

                                      所以到能按时正常吃饭就是进步。

                                      不按时吃饭对身体伤害很大。

                                    • 家园 挨饿主要是那三年

                                      其他年份基本上管饱,但是很大成份是番薯,还有海鲜。我们那里耕地面积变化不大,粮食总产量提高了,但是人口增加很快,所以平均变化不大。我爸爸兄弟姐妹成年的八个,我这一辈大概29个,只有二姑和我家是两个孩子,因为二姑早年去世,我家到计划生育年代已经一儿一女。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你们村里那里应该多少人入城?依据呢?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你们的村子应该在哪年进入你认为的好生活?

                                    凭啥哩?

                                    第三,你说承包后粮食管够,好,我信你,那么你们的承包是哪年呢?是不是至少80年年代后?之前是毛时代或者文革么?

                                    那么你的毛时代是哪年到哪年呢?或者我理解,你是以承包为界限喽?

                                    再有,你们承包之后还参与修建水利么?

                                    我理解你是指责毛时代阻止了你们温州人出来搞商业,是这个意思么?还是说猫是爱阻止了你们那里的城市化进程?或者你说的好生活?你的好生活不苦日子的标准是否以粮食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我是在看你的家庭成分,看你啥意思。

                                    • 家园 我没有认为应该多少个人入城

                                      你的理解能力真是有问题。我什么地方提过应该有多少人入城?

                                      我在这楼里只是质疑老老狐狸网友说的上山下乡时期有1000万农民进城就业这个数字。我认为参军和结婚的大部份人最终还是保留农村户口,并没有进城。所以第一个问题我不需要回。

                                      第二个问题,我们那里80年代整个比70年代好,如果真要找个时间节点的话,第一个是吃饱米饭的时候,第二个是搬进新房的时候,我们村里大部分人在80年代经历了这两件事。

                                      第三个问题,承包大概在81年左右,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认为毛时代应该包括华国锋那几年,因为经济制度没什么变化。

                                      承包后我们那里至少挑了一次河,修了两次堤坝。我老家是一个江中小岛,河网密布,水不是大问题,堤坝更重要。这几次修水利,我爸爸都是出钱不出工。

                                      再重申一次,我写这些的目的只是反映我们那里的真实情况。我们乡和村的商人并不多,各种副业倒是有的。

                                      我写了这么多,也希望你写写你了解的相关情况。

                                      • 家园 你老是回避啊,我村和你村差不多都是落后村 -- 有补充

                                        解放前比较穷,为什么呢,因为解放前有个大洼地在我村南方,你村江心岛,必然发水涝也是难免的。

                                        我村领导班子和你村也差不多,走不到时代的前头,出了接受国家领导治理了洼地之外,徒弟平整几乎没有做,不要说南方水多就没有土地平整,一个江心岛,需要做的工作也不少,比如修水堤,增加耕地,防涝。

                                        我有个奇怪是,你们这个岛似乎还是山地。当然这在浙江沿海似乎也是正常。

                                        不管怎么说,个人推测你们那里是耕地较少,也就是解放前可能以打渔为主。

                                        我村是个大庄子,几千人,因为临近水洼的地区都是洼地,只能种低产的高粱,玉米那时都种不了,所以饮食很糟糕,但是我家是中农,上地比较多,和下地加起来大概有几十亩了,上地只有几亩地,可以水浇的地。

                                        几代奋斗得来的吧。总之饮食超过一半水平了。

                                        正如你说的粗粮多,也确实够吃,唯一担心的是地方治安等,但是以我家的智力水平和能力,上升层次是很难的了。

                                        解放后,我妈上了学,但是其余兄弟没上初中,这算是我家的一个进步,饮食确实有所下降,但是也基本能吃饱。

                                        医疗是60年代之后的赤脚医生,这个我受益很多,以前我说过了。

                                        工业品渐渐增多,解放前,我家有大车和牲口,但是水壶、暖壶都没有,苏联制品也少,这些都是解放后逐渐添置。

                                        解放后,牲口和车归了公社,我三舅是大车司机,经常帮助队里送粮食。由于修建了洼地水库,在南边建立一条公路,这是新修的。开始,没有班车,我们时常从镇子走回姥家,或者三舅开大车接我们。有班车是改开后,承认。

                                        解放后,队里有个压面条的破厂子,一直到改开。

                                        我姥爷会做豆腐,确实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自己做这个生意。

                                        但是,农村集市在乡里传统地区一直还是存在的,并没有因为公社的啥制度而取消。

                                        总之就那么不好不赖,生活着,解放后基本是平安无事。吃不好肯定是,吃饱是没问题的,人口人均寿命普遍提高。

                                        改开后,也就是你说的分地后,土地被碎片化了,你不服,一直说农机没问题,当然,时间点是混乱的,我记得你说农机归了个人,这和集体使用是一回事么?你不是回避是啥?

                                        碎片化你也一直没有正面回应。在我是傻,大家总不傻,你有没有回避实质,你不知道么?

                                        总的来说解放后水洼周边村联合修了水坝,周边洼地大多成了良田,但是水洼是需要年年维护的,我不知道你的修水堤何意,是指重建还是新建还是维护呢?

                                        那么什么名义呢?以前是公社安排,村里不可能指挥别村,你们岛上几个村呢?

                                        总不会一个村负责全部而其他村不管吧?

                                        以后呢,堤坝坏了谁管呢?你在德国,你觉得这种属于什么工程?以后怎么处理呢?

                                        先这些吧,电后面再说。

                                        通宝推:老老狐狸,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问了家人 -- 补充帖

                                        六零有电,但是经常缺电。改开后九十年代之后才稳定。

                                        • 家园 我没有回避问题

                                          你这么描述就客观很多。我再随便说几句。

                                          我们那里是个江中的冲积小岛,没有山,任何一片石头都是外面运过来的,所以一马平川。内部河网密布,几乎任何地块都靠河。由于小岛位于江河下游,已经有潮汐,在退潮的时候永远可以排水,所以没有内涝问题。每年中秋大潮水的时候,江水比岛的平均海拔高,所以要经常加固堤坝。原来都是泥堤,会被冲走。加固堤坝由公社或乡组织,把各段分配给各村。94年温州大台风,局部的堤坝冲毁,死了不少人,国家才拨款修建标准堤。现在我们岛划入市区,成为高楼区,当然堤坝建得很好。

                                          我们那里的耕地面积解放前后没有多少变化。承包前后农机数量没什么变化,本来也只有小拖拉机,抽水机和脱粒机。由于都是小型机械,土地碎片化影响几乎没有。我家两块地,一块一亩二,一块六分,上述的小农机进出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那里85年左右才通电。98年才通桥,所以之前没有机动车也没有自来水。对外运输只能靠轮船,渡轮原来属于村里的,承包后几个私人合股运营,在80年代由木船换成铁壳船。我们总共六个村,除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村由政府出钱在80年代修了一个标准码头,其他码头都是村民自己出钱修的。

                                          我们那里刚承包的时候主要副业是打渔,挖沙以及各种手工业,毕竟80年代是造楼房高潮。承包前各村有一个村办企业,我们村的生产阀门。承包后散伙,有些人继续在家里弄,比如我的一个表叔,但是都没有搞大。另外一个村比较好,出了一批企业,主要是包装纸和标准件,我的几个同学更好是他们的二代,现在资产至少有三家超过一个亿。

                                          医疗我也有发言权。我们乡的卫生院在80年代初散伙,但是几乎所有医生都自己回家执业。具体到村,我们村的赤脚医生继续干,我爸爸考取行医执照后也开业,形成竞争。后来赤脚医生把她的诊所卖给一个乡卫生院出来医生,我爸爸和他是我们村30年左右的基础医疗。当然他们只看小病,大病去市里。由于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去市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