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 朱槠基为什么在当代难受欢迎 -- 风雨声

共:💬609 🌺2813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先分清楚冗余和桥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再来辩论吧。

                        所谓的冗余,简单理解就是不破坏桥梁使用寿命的最大指标。

                        从冗余到超极限状态距离还老远呢。

                        超冗余,不超极限,会使桥梁大修年限缩短,而不是倒桥。

                        一个施工质量合格的桥,只有长时间超极限状态,才会倒下。

                        极限状态一般是最大设计负荷数十倍以上。

                        因为桥梁承受设计最大负荷的时侯,钢筋所受的拉力仅是钢筋能承受的强度的60分之一左右。

                        看看下面这几个新闻吧:

                        286吨大货车同样可以过桥:

                        http://news.163.com/09/0402/08/55SNI60F0001124J.html

                        超限只是缩短了使用寿命

                        http://news.timedg.com/2011-12/15/content_7692548.htm

                        • 家园 貌似是你没搞清楚这两个概念啊

                          从你给的两个连接来看,第一个桥"桥梁承重极限仅120吨", 却可通过286吨的大货车. 看照片那桥单向三车道,明显应该比两车道的承重能力大才对。所以我的理解,这120吨极限就相当与前面那座桥的设计标准50吨。而那辆超重的车是286吨,加上旁边护卫的几辆车,应该不超过300吨。

                          话说,如果不是4辆超重车同时上去,而是只有三辆,也就是总重量限制在300吨左右,可能这桥就塌不了。

                          后面一个桥

                          刘江立交桥正为当初的“不考虑超载问题”而备受压力——设计最大承重55吨的刘江立交桥,甚至有总重达187吨的车辆通行。

                          也基本上限制在冗余范围内,没有超过300吨过。

        • 家园 您根本没有搞清楚当时的中国经济结构

          中国历史上最高的15.5%的农业税(奇葩的民国和战乱年代不算)反哺工业,工人享受的那么点东西根本不是自己挣来的,而是依靠着9亿农民的血汗。在哪个年代农民的境况如果说您不知道恐怕是视而不见或者选择性失明,这种结构,刮地皮已经到了刮无可刮的地步,嗯,和明末只怕有的一拼。

          后来强了一点,有了沿海的纺织轻工业出口从外面弄点钱来,总算有人帮着农民举杠铃。问题是克林顿的第二个任期,全球化马上就要来了,中国用农民的血肉和一点沿海出口来维持国营工厂国营教育国营医院还有军队这些只有消耗没有实际产出的东西能够维持多久?

          明朝亡国的根子是刮地皮刮的流民遍地无人交纳农业税的经济危机,清末是政治体制已经被世界潮流抛弃的政治危机,而朱镕基面对的中国,两者皆有。

          实不相瞒,主贴很有钓鱼的性质,一是钓钓每周能够吃肉的,而是钓钓忽略掉9亿乡下人而自居为高尚不可亵渎某些后伤痕文学受众。

          • 家园 老朱究竟为9亿农民做了哪些好事?

            你上文的一些话我都不想计较啦,你96年读的大学,你的高中享受的还是国营教育吧?

            就谈老朱为农民做了什么事情。

            97年之前,有良心的学者早在大声疾呼,农村问题,迫在眉睫啦。充耳不闻的,那可是老朱的恩师啊。

            而国务院开始着手解决三农问题,巧得很,是老朱下台之后。

            那老朱在台上,究竟为9亿农民做了哪些好事?

            东北,拜老朱所赐,加入WTO之后,上1000户大豆种植户破产,自杀的只增不减。

            南方,为外商强行征地,地方官员可以直接调动荷枪实弹的武警。

            98年去江汉平原,看见大片土地荒废,家家户户打麻将。当地朋友解析说,种田只会越种越穷,种的越多,交的越多。而外出打工,只会被当盲流遣送回来,挨打受辱还不算,罚款就可以逼死人。

            外出打工,当时农民的唯一出路,被老朱制造的4千万下岗工人活活堵死。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当地人的就业,主动采取了排外政策,收容遣返政策被强力执行。

            不要忘了,老朱时期招工的重要特点就是“只招本地户口”。

            如果种田能赚钱,那就没有了廉价的土地,廉价的农民工,那老朱经济转型依靠的”三廉”,仅剩廉价货币,那如何外贸立国?

            廉价的土地,廉价的农民工,才是老朱的终极目标。

            老朱所谓的经济转型,其实就是中国版的圈地运动。去东莞看看哪些台商的小王国吧,土地批文是谁给的?

            老朱的粉丝中,和火鸟台一样,后伤痕文学的受众可是主力哦。小楼兄啊,你敌我不分啊。

            • 家园 说的对,朱的目的,就是压低粮价,让农民破产

              ,从而让上亿农民工与几千万工人竞争中低技术工作机会,从而压低中国人的工资水平,吸引港台资本,建立血汗工厂.

              然后利用分税制,把地方血汗工厂的红利,大部分收归国库,

              然后推铁公基,肥了相关利益部门,然后再从血汗工厂吸金.

              利用教育,医疗,住房三个刚需,把在血汗工厂挣钱的上亿农民工的血汗钱,再次回收到相关利益部门

              从而形成了上层几大家族,上中层数百家族,中中层官僚阶层,中下层商人,学者,专家,下层农民工,下岗工人的分配格局.

            • 家园 他前面抓住15.5%的农业税大谈赞歌

              还说虽然是温时期实行的,但是朱时期打的基础,朱留给后任什么麻烦了,闭口不谈;然后谈到朱的前任,谈的全是不利,有没有什么有益的留下同样只字不提。这种承前启后是不是合理,ok,我先不争论。谈到农业税这个问题,朱时期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跌,跌幅估计有1/3,这还是全面通胀的背景下产生。如果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算了,我都懒得去估计。如果这也算对农民有益,我倒是好奇他是干什么的。先把他这行的产品价格打压到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2/3 十年,十年后再免掉他15.5%的税,看看他是不是去衙门送块青天的匾额。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照你这么说,历朝历代也不必收什么农业税了?

                说实话,收税不收税什么的,我也不是太懂,不像我自己写的那个帖子那样有底气,但我是支持老朱的,同时觉得你说的确实不对,忍不住要抬个杠,你的帖子好几个漏洞不知道你能不能补上?

                1. 照你这么说,用你说的那个方法,历朝历代也不必收什么农业税了?历朝千年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你这里真是轻巧一句话就解决了啊!到底你是天才还是温是天才的创造者?还是都不是?

                再说了,何况就算通缩,钱也不是落到政府的口袋里了。

                2. 农业产品90年代数据我没有仔细查过,但想来既没有战争也没有大天灾,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需求也是平稳的,国家也没有强制收购(对最重要的农产品反而是保护收购),怎么可能会出现农产品通缩?

                实际上由于中国工业水平的进步,降价的普遍都是工业产品。比如你去查查90年代初电视机什么价格,老朱下台的时候又是什么价格?再举个例子,我父亲有个开厂的朋友,有一次在我家闲聊一个劲跟我爸抱怨(他是做钢笔套上面那个小夹子的),说他做的那个东西原来卖20分,没过几年只卖7分钱。这小玩意其实也是工业品之一,降价和需求变动没多大关系,说到底还是中国工业的普遍进步导致的竞争加剧所致(人人都能做这个东西了)。

                3. 老朱时期物价长期平稳,不知道你说的1/3跌幅有何根据?微观上说,那个时期我虽不知柴米油盐贵,但印象当中也没觉得有什么物价在狂涨,当然也不会有通缩,你以为是在日本呢?宏观上,老朱主经时期,外贸额呈现为一年上一个万亿台阶,堪称扎扎实实打经济基础的典范(要不然也不会抓住机遇在入世暴增),国家货币总体还是在增发的,外贸商收的是美金,向国家换回人民币主要也是在国内流动,外贸也一直都是顺差,怎么会通缩呢?

                朱也许是留给了后任什么麻烦,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必须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无论是天可汗还是毛太祖都不能罩着中华民族一生一世。老朱留下麻烦再多,也不会他上台时候的局面更棘手,虽然代价也是尸山血海,但他至少解决了他那个时代最紧迫的任务,不是吗?

              • 家园 唉,我是路过误进来的,翻了几天的帖子现在才发觉。

                完全没有争论的必要啊。

                这是典型的降维竞争啊,你我和他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 家园 虽然没相关知识,但也要反驳一下。租地种15.5的租金很贵

            吗?原来租地主的,土地租金和农业税都要交吧。这两块加起来会比15.5%少?

      • 家园 说一下猪肉,并说一点东西

        很多网友现身说法,我相信大家所说的,但正如我承认的,这个分布均匀吗?总所周知,互联网络上1999之前的期刊等较少,特定主题的更少,在家里受到条件的限制,我帖三个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工资收入这一块我选的是河南省,人口大省,典型的中部地区,别的地区除了北上广深,高高不到哪去,低也低的不会离谱,不过要提醒的是,这个金额水分多少不知道,但是和广大农村没有关系,农村人也是人,不要说我钓鱼,我再次提醒,这是城市职工的年收入。

        猪肉价格如第二图文中所示。还是提醒一下,生猪的概念和猪肉不一样,别把价格弄混淆。

        既然说到猪肉,难免谈谈农业税,该税种是2004年开始降低,2006年正式取消,嗯,如果否认这是朱镕基任内打好的经济底子,非要算在温家宝头上我也无话可说。

        我再给大家普及一下农业税,农业税的税率是:“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

        好吧,明代的农业税如下,虽然有争议,不过只是微小的调整,“黄仁宇还根据《大明会典》以及各地方志的记载,对明代晚期全国的农业税率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估计。得到的情况大体上和顺德县相似,有的地区高一些,有的地区低一些。比如杭州府的税率为6.7%到10.05%(同样是受粮食价格的影响);而山西汾州府的平均税率为8.3%(粮食价格每石0.6两白银);湖广安化县在16世纪中期税率为3.9%(粮食价格每石0.3两白银),17世纪初税率为5.9%(粮食价格每石0.2两白银);南直隶溧阳县最低税率是1%,最高税率是5.4%。”

        清代的农业税计算较为复杂,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后,用直接用银价进行征收,同时那么就多了两个变量:产量和粮价。

        那么我就按照产粮区的湖北()作为计算。“摊丁入亩规定地丁银数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335万余两)。湖北省是雍正7年(公元1729年)实行,每田赋银一两,合丁银1.296钱。湖北省共有民田等计1173229顷55亩,征银1111692.806两。到清朝末年实征银150.4万两。”

        参考黄敬斌《清代中叶江南粮食供需与粮食贸易的再考察》,按照亩产2石计算,那么每顷收粮为200石,结合同为江南地区苏州织造局李煦在奏章,呈报了苏州当时雨情、收成及米价:“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钱、一两不等。”

        我再打个对折,就是一顷地收粮折合银价为100两,而赋银一两,清代的农业税税率比明代还要低。

        民国和1949之后就不说了,网上资料大把,不用我算来算去,自己去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