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为什么只有知识分子该上山下乡? -- 电子狼

共:💬213 🌺1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为什么只有知识分子该上山下乡?

    知识分子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单独说起来,似乎没错。就我本人来说,我不在意被谁教育。我承认我对农村知道的很少,意志很薄弱,容易受西方文化的腐蚀,现在也正在腐蚀。如果有并非强迫的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农村生活,相信对我有相当大的收获。

    可现在有人拿现在的农民、下岗职工、矿工的悲惨遭遇,联系某些学问人的惊人之语,向我们证明这就是为什么知识分子应该去干校、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原因。坦率地说,如果那些黑暗的东西不存在,没有学术研究长期中断的后果,我不敢反驳这些言论。因为我确实很少关心农民的疾苦,确实很难认为自己有很高的觉悟和责任感。

    反省到这里,突然发现这个是很奇怪的说法。从前可以被弄到乡下去的知识分子又不控制农民的命运。据说我要想成为中国的脊梁,就应该向邓稼先、蒋祝英学习,可他们也不管农民、下岗职工的事。那些直接控制农民命运,决定教育产业化和决定国有企业职工应该下岗的人是不是更应该体会一下中国农民、中国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

    就我对身边同学、同事的感觉,包括我在内,很多知识分子是五谷不分,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这些软弱的知识分子,要等领导分完房子才能排队的家伙掌握着国家的未来吗?不过是高级打工仔而已。某些戴三块表的人发烧感冒,打针怎么打到我们屁股上?因为我们这些人容易打、容易骂么?

    现在某些学问人的学问确实令人膛目结舌。可这个拿来作为整个知识分子思想右倾,需要改造的证据,太过分了。我们可以想想这些精英是谁培养出来的,是谁提拔的?居然要一个非党员的郎咸平来同那些又红又专的经济学家争论国有资产流失,应该是谁负责?

    干出点成就是领导有方,功劳是太阳照出来的;出了问题就是知识分子太崇洋媚外,本质太反动,应该好好地受教育,领导只是被蒙蔽了!?这理论有点太先进了,我不能理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知青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户口

      这里人都对这个户口一笔带过,呵呵,为什么?我不想深究。

      知青为什么不可以自己逃回城市,偏要在当地扎根种田,根本问题就是户口

      至于什么再教育,我说一句丑话。这里的人都是为自己私利考虑。想着翻身再靠血统过作威作福的生活。他们说的那套他们自己也不信。他们口口声声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但是自己巴不得变成资产阶级。

      所以毛左缺什么,什么也不缺,就是缺钱。给他们足够的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什么人都能收买。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都是学生无处可去直接丢下农村

      那叫知青

      一定要去的

      这里都纠结在是否是去混几年

      但是关键问题是上山下乡同时也要迁户口,就变成一辈子都呆那边了。

      户口,关键问题是户口。凭票供应的年代给钱没用

    • 家园 其实就是baby-booming,城市里没有足够工作机会

      建国头几年的婴儿潮,到了他们初中毕业的时候,中国的基建速度已经趋缓,不能像“一五”那样大量招工,工厂招工变得十分严格,老毛没辙就把城市里的毕业生全扔农村去了,这样也没了毕业即失业的问题。现在,则是让学生继续多读几年书,读了硕士读博士,反正就是没工作。

    • 家园 胡搅蛮缠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没听说过,只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分子的要求是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还有就是五七干校,那就是干部了,当然干部里有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里有干部,这个有交叉。

      把这个条条框框分清楚先再义愤填膺不迟。

      另外知识青年下乡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很久就开始了。

      关键词(Tags): #知识分子#知识青年
      • 家园 搞不明白你的逻辑

        就主贴而言,并没有提到这些概念,为什么要澄清?

        写该文的时候,针对的是某些愤青的奇怪逻辑:

        因为中国现在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因为某些文人有些奇怪的言论,所以知识分子应该接受改造。

        1。中国的道路从来不是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

        2。大部分知识分子培训的目的并不是当官。

        3. 是否是知识分子并不是能否参政的充要条件。

        有些理论用来巩固思想阵地是很先进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乎逻辑,恐怕未必。

        • 家园 逻辑就是:先澄清定义和史实

          知识分子的定义?为什么大家那么反感知识分子?是冤枉的?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吗?

          知识青年的定义?

          上山下乡的史实?是老毛在文革后才搞的吗?

          你自己这些基本的东西叙述不清,就开始义愤填膺了,你累个半死,大家看个半死。

    • 家园 知识分子应该被流放,领导应该被打倒批斗

      文革中不就是这么干的么?为什么只有知识分子该上山下乡--领导不都被打倒了么,

      楼主的帖子本意好像是要反驳有人说文革知识分子下乡有道理,就反问为什么只有知识分子该上山下乡。可是文革里领导也不是处身事外吧,大批的被当作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干掉了吧。按照楼主说得领导的劣迹,按同样的逻辑,那些人不又推出文革里打倒走资派是有道理有远见的么?^_^,楼主这种论证方法感觉比较无力啊。

      最后插一句,我也问过我父母,他们都是自愿上山下乡的(小城市)。据他们说那时候人傻,听主席说一句话就都跟着去做。主席说要夺权,一帮人打成一片,主席又来一句要下乡,一帮人就又跟着走。尤其是我母亲,当时和我姥姥闹意见,我姥姥死活不让她去(可见还是有人不傻),她在我二姨这个小地下党的帮助下,偷偷背个包就跳窗户跟着队伍跑了,到了农场才又写信回家。

    • 家园 请问各位:上山下乡哪年开始变成强迫性的?
      • 家园 【文摘】从wiki上摘的

        上山下乡运动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

        1968年,红卫兵运动已经持续两年多,尽管毛泽东等领导人已经一再呼吁“复课闹革命”,震荡和混乱仍然无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届高中毕业生共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开展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共有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但同时,一些干部子女通过参军等方式避免了去上山下乡,或者到诸如北京郊区这样的地方落户。

        在当时,很多青年是“满怀热血”地响应号召、主动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但也有很多城市青年是随大流、甚至是被政府强制离家、迁往农村的。与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较,知青们普遍感觉在农村生活很艰苦,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当然无法继续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文化生活也几乎没有,他们和当地农民的关系也远非融洽。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份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份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 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乡运动”前期,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大批“知青”到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生产建设兵团”虽有“屯垦”的功能,但却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1968年底,中苏关系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区不少军工企业纷纷西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从1969年初到1970年,原有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扩大建制,同时新成立了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共10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江西、广西的3个农垦师,加上50年代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共有12个“生产建设兵团”及3个农垦师。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 家园 我问过一些当年的北京知青

          好多人是写了志愿书,但那是在家里(父母)受到了巨大压力的“志愿”下。

          聂卫平的回忆录里就说得很清楚,他自己不想去北大荒,但是他妈妈受的压力太大,他就“乖乖的”交了志愿书。

          不然也不会有个“参军热”了。

    • 家园 上山下乡其实就是流放,不需要赋予那么高尚的目的性

      中国人自从有科举那年起,社会的等级就有了一条可循之路,人生的奋斗规迹是从背朝黄土,读书,做官,进城 (后来又多了个出国),再做更大的官进更大的爵等这样一条从社会底层向上层发展的道路。除了赶上改朝换代用命去拼出一条捷径以外,这条路是除了世袭贵族外每一个都要面对,甚至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艰难之路。 不信,回家问问自己父母,不出三到四代,每个人都有个祖先是从农村生活过的。

      上山下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在这条路上走的不错的一批人与家庭贬回“原籍”,从头开始。与之相对应的是参加了革命战争的广大农民不需要经过读书而一步跨入进城。如此当然是打破几千年传统规则的巨变,自然其道理也要有相应的“高度”。

      这样的一个大手笔,结果如何历史已经给了答案。 而挖空心思试图从中找出“道理”的人恐怕会很失望的发现,超越总运动设计师的“高度”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其本来就脱离了地心引力。

    • 家园 好文章,不过有一点稍作切磋

      其实上山下乡的主力是所谓“知识青年”,城市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而已,称不上知识分子,这一点因为家里人就有例子在所以情况比较清楚,当时的初中生因为文革影响,实际是小学水平,高中生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好不到哪里去,称为知识分子未免过分,而且他们的插队在很多地方老乡看来,与其说是教育对象,不如说是捣乱对象。这倒不是说知青就是捣乱的,而是农业自有其规律,不是人多就可以增产,东北若干农场,本来是盈利单位,知青去了以后就转成亏损,也许转嫁了城市消费负担,但对当地老乡来说只有利益伤害,于是知青和老乡的对立是很普遍的现象。

      称这些“知识青年”为知识分子让人啼笑皆非,因为他们的后半人生,多半是为自己缺少了知识而困扰,这成为他们人生和发挥才华的一道坎。不能把这归于邓小平改革后知识分子地位的上升,小学或者准初中水平的文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人类的知识标准面前,发展需求面前,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可以足够的。

      人非长生不老,上山下乡的时间,夺取了一代人接受科学教育的机会。

      有一种说法,上山下乡,耽误了一代人。这个,似乎就和改造知识分子没有太多关系了。

      • 家园 这是我犯的常识性错误。

        我实际是指基于“改造思想”为理由的那些政治活动,可能改为干校比较合适一点。这个泰让兄和其他人已经指出过。

        我最初的想法是质疑这种“思想改造”的理论依据和逻辑。不过让我郁闷的是,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后来都忘记了这一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