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篇外):秦王支系 -- 1001n

共:💬21 🌺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篇外):秦王支系

    完颜亮的一生(一):晋升

    完颜亮的一生(二):受贬

    完颜亮的一生(三):招逆(1)

    完颜亮的一生(四):招逆(2)

    完颜亮的一生(五):招逆(3)

    完颜亮的一生(六):弑君

    完颜亮的一生(七):继位

    完颜亮的一生(八):升赏

    完颜亮的一生(九):杀宫(1)

    完颜亮的一生(十):杀宫(2)

    完颜亮的一生(十一):杀宫(3)

    -----------------------------------------------------------------------------------

    (篇外):秦王支系(上)

    我们以前提过,被杀绝了后代的金太宗,是他爹金世祖的四儿子;而金世祖,则是金景祖的二儿子。

    金景祖有九个儿子;其中,正房元配唐括氏,也就是昭肃皇后,为他生了五个嫡子,正是老大到老五;剩下的四个儿子则通通出于侧室,以女真的习俗,那是绝无希望杠上开花的,顶天了也就是个勃极烈的前程。

    回到金景祖的五个嫡子,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老大 完颜劾者, 韩国公

    老二 完颜劾里钵, 【金世祖】

    老三 完颜劾孙, 沂国公

    老四 完颜颇剌淑, 【金肃宗】

    老五 完颜盈歌, 【金穆宗】

    这里面的老大和老三,最终都没有当上皇帝;而这,也正是金景祖自己的意思。大约各位也难以想到,他们与大位擦肩而过的原因,竟然是自己的个性——金景祖认为老大完颜劾者“柔和,可治家务”,认为老三完颜劾孙“亦柔善人耳”。

    柔和,听着不太象批评啊?又不是人品问题……那么,不妨对比一下老二完颜劾里钵获得的评价吧:“有器量智识,何事不成!”

    ——于是,皇位就从老大的身边轻轻滑过,径直停在了老二的屁股底下;老二死了,又轻轻滑过老三的身边,先后停在了老四、老五的屁股底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当皇帝可以,不过首先要让自己强悍起来;搞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么纵然有天大的福分,终点站往往也就是国公了。

    史书对老三完颜劾孙着墨不多,也跟我们的故事关系不大;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老大完颜劾者吧。

    实话说,作为大哥的完颜劾者挺够意思的:虽然没当皇帝,可没有怨言,还尽心尽力帮助二弟搞好内部团结。二弟死了,四弟继位;四弟死了,五弟又继位——眼看着几个弟弟走马灯似的地过足了皇帝瘾,他自己居然也没有什么异图,考虑那会儿的时代背景,也的确算是难能可贵。

    五弟金穆宗看在眼里,心中也默默积蓄着感动的眼泪,最后下定决心,一定要给自己的大哥以适当的补偿。决心好下,可技术性问题却有点棘手:该补偿什么才好呢?

    以国公的地位而论,再高就只能封王了。但是,皇位近在咫尺,尚且没见他怎么动心,这区区王位又算得了什么?拿“封王”这样的安慰奖去打发一般臣子也就罢了,要用它来糊弄忠心的大哥,实在是不妥。

    最后,金穆宗索性决定跳过大哥本人,直接封赏他的儿子。

    这一手确实抓准了臣子的心理,毕竟古人总讲究个“封妻荫子”,其中荫子一项,才是功名富贵的长远根本,也往往正是臣子最在意的赏赐。就这样,一道诏令从天而降,完颜劾者的大儿子——完颜撒改——瞬间登天,一跃而为大金的国相。

    在当时,“国相”是约定俗成的说法,正式名称则是“国论勃极烈”。而“国论”也作“固论”或“骨鲁尔”,在女真语里的意思是“尊贵的”。顾名思义,所谓“尊贵的部长”当然很不一般;以当时而言,其地位仅次于“都勃极烈”和“国论忽鲁勃极烈”,是当时完颜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在连年内外用兵、杀伐不断的金国,它的威权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就连金穆宗自己,在没做皇帝以前,也曾经当过国相——总的来说,金穆宗对完颜撒改的提拔相当够意思,而完颜撒改也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皇帝的确没有看错人。

    概括来说,完颜撒改先是机智地扫除了叛将完颜阿疏的部分羽翼,后又将其主城及附属势力一网打尽,逼得完颜阿疏亡命大辽;待到金穆宗、金康宗死后,早已身份贵重的完颜撒改,又首先建议当时的皇储完颜旻(也就是完颜阿骨打),趁大辽内政荒芜,赶紧起兵讨伐。

    这个建议可相当不平常——以当时情况而言,金以属国的身份,必须服从辽的管理;而金帝也要接受大辽的册封,官职则是节度使。其实那时候,哪有什么真正的金国皇帝,都还是勃极烈来勃极烈去的,不过是部族领袖而已;皇帝名号,也如前文所说,那都是后世子孙追着孝敬上的。

    而大辽也是比较不给人活路,从各方面压榨和欺负金不说,还动不动就派遣金兵,为自己征讨。这还不说,大辽还动辄干预金国内政——当然在大辽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在第一次出兵剿灭完颜阿疏的过程中,御驾亲征的金穆宗就是因为接到了辽使的命令,而被迫罢兵,半途而废的。

    时间久了,谁能服气呢?现在看到大辽自己出了麻烦,完颜撒改的这一非常及时的建议,立刻得到了金国上上下下的全力支持。完颜旻自然也早就憋着一肚子气,当即决定公开翻脸,出兵在边境与二十万辽军死磕了一场——结果,辽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而金军的战斗力也在这头一次考试中,拿了个漂亮的满分。

    也因为这一仗,金国突然发现:自己的上国大辽也不过尔尔;整个国家,就开始迅速朝着军国化的方向前进了。

    初战告捷,大家都高兴的要命。而完颜撒改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真的不同了,历史的风云人物即将隆重面世;他马上派人面劝完颜旻,光明正大地登基做金国的皇帝——军功在先,策谋在中,拥立在后,完颜撒改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三次非常表现,使他真正成为了整个大金的栋梁之臣。

    同时,完颜撒改不仅非常能干,而且处理事情也非常公正;他的威望,也就在完颜各部落中渐渐地如日中天,以至当时有句流行的话叫“不见国相,事何从决”。

    后来完颜撒改去世,完颜旻——现在叫金太祖了——亲自吊唁,“剺额哭之恸”,心碎的一塌糊涂;下葬的时候金太祖再次驾临,执意送他最后一程。

    而所谓“剺额(剺音lí,意为“划开”)”,是当时女真乃至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葬仪之一,指用刀剑划开自己的脑门,以这种血流满面的效果,来表达对死者极度的留恋。仪式归仪式,做不做可全在自己——作为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还保持着很多部落时代淳朴作风的金太祖,这次毫无疑问是真的非常伤心了。

    (篇外):秦王支系(下)

    虽然完颜撒改离开了金国这片热土和他所深爱的人民,但是他的大儿子完颜宗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再次顶起了大金的一片天。这位完颜宗翰,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粘罕”;他的本名叫粘没喝,汉人中以讹传讹,结果才有了后世《说岳全传》中那位粘罕的“高大形象”。

    而实际上,完颜宗翰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与所谓“金国大狼主”的那个艺术形象很不沾边,也根本没死在大宋韩公子的枪下;这里,就专门用些篇幅来讲讲他吧。

    历史告诉我们:完颜宗翰是大金的超一流功臣,说他是“开国定鼎之臣”,那是一点都不过分。

    完颜宗翰天生好武,骑术、箭术、兵刃格斗样样在行,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并屡立功勋了。不止如此,他的脑子也是足够好用,很会分析形势,曾经建议时机成熟的时候对辽用兵,深受金太祖完颜旻欣赏。前文也说到,当完颜旻还没继位的时候,完颜撒改曾经派人去劝进。派的人是谁呢?正是自己的儿子完颜宗翰,以及部将完颜希尹。

    结果和群臣劝说的效果一样,完颜旻还是不乐意;大概是毕竟没人真做过金国皇帝吧,他自己心里还有着种种顾虑。就这么拖延了几个月,终于有一次,完颜宗翰再次劝说,并且使出了与众不同的杀手锏:

    若不以时建号,无以系天下心。

    潜台词就是:得,我们承认,当不当皇上是你的自由;但是总还有个“天下”的概念,比你个人的自由更重要吧?——几百年后,有个叫老谋子的人拍了部电影来表扬刺客,其实暗地里却是为了回答“为什么完颜旻终于答应继位”的历史问题——大家千万可别被秦王、剑客、杀气、风景什么的伪装给骗了,呵呵。

    就这样,完颜宗翰的攻心策略奏效,成功地说服了完颜旻升级为金太祖。拥立之后,他看到当时大辽内部变故频生,正是天赐良机,决定破除两国暂时和平的现状,再次建议发兵西征。

    到了这个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辽早已是风雨飘摇。

    六年前,金主帅完颜旻和辽帝耶律延禧,各自亲统兵将,在驼门展开了历史性的巅峰对决。就是这决定命运的一仗,彻彻底底动摇了大辽的国基——浩浩荡荡的七十万辽军,竟然被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两万金军完全击败!而后,辽军败绩益发不可收拾,从黄龙府开始,转眼间就连丢五十多个州,失败的效率高得令观众瞠目结舌——自此,不再“大”的辽不仅无力再与大金抗衡,甚至求得自保都已是困难重重了。

    很显然,现在完颜宗翰的这个建议,就是要给一直在苟延残喘的大辽政权捅上致命的最后一刀。金太祖早有此意,当即采纳并命令各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作好军事斗争准备。之后有一天金太祖召集大臣喝酒猜谜,席间就对完颜宗翰推心置腹地说:

    今议西征,汝前后计议多合朕意。宗室中虽有长于汝者,若谋元帅,无以易汝。汝当治兵,以俟师期。

    说着说着,金太祖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亲自倒酒,和完颜宗翰分饮;进而自我感动升级,又要脱掉自己的衣服,给完颜宗翰穿上。君臣关系如此融洽,实在是让人羡慕啊——可又有谁能想到,这段本来已经呼之欲出的千古佳话,马上就被不识趣的、非要插嘴的群臣给变成了千古笑话——他们说,“现在(农历五月底)是暑月”。。

    暑月炎热。。加衣。。痱子。。。

    淳朴的金太祖“乃止”,虽然完颜宗翰未必在意捂出点痱子吧?不知道了,不知道了……

    而大金的一代名将完颜宗翰,就在皇帝的充分倚重下,踏上了他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

    他先是攻下中京(今辽宁宁城西大明城),击败大辽奚王耶律霞末,纳降北安州;再极力建议追杀正在山西打猎的辽帝,得到批准后,又亲自选拔六千精兵一狂追而去,虽然最终没追上,可也把堂堂的大辽皇帝撵的狼狈不堪,并从此奠定了大辽的最后命运(四年后,辽末主天祚帝还是被完颜宗翰的部队生俘,曾经是大金的天朝上国、国祚长达209年的大辽,终于被金军彻底绞杀了)。

    尔后,他杀回西京(今山西大同),平息这个收复不久的城市的叛乱,并在将星闪耀的完颜宗雄、完颜宗干、完颜宗峻等人之中,率先亲自领兵冲击敌阵,最后全歼叛军;也是在这一仗中,他的弟弟完颜扎保迪阵亡,也算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特殊注脚吧。

    有着傲人功勋的完颜宗翰,即便在金太宗继位后,也是极受敬重的——金太宗直接下诏对他说:“寄尔以方面,当迁官资者,以便宜除授”——你那边的官员该晋升的,你说了就算数——新君对他的信任倚重之情,虽然在这十五个字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却也并不罕见;真正令人万分震惊的,是随着这张诏书,一起发给完颜宗翰的东西。

    谁又能想到,那居然是一百道空白的圣旨!

    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等到缺心眼儿的大宋连连出现撕毁宋金“海上之盟”约定的短视行为时,完颜宗翰又力主不能妥协,并请缨伐宋。得到批准后,他的部队一路向南掩杀而去,先后纳降朔州(今山西朔县)、攻克代州(今山西五台山一带)、围困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又在汾河以北击败了宋朝的两路共四万援军,而且还是那种斩杀了对手一万多人的歼灭性胜利;接着又纳降沿途各县和威胜军(治所在今山西沁县、沁源一带),再攻占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市),增强了潞州的实力——可在即将攻击泽州(今山西晋城)的时候,宋金和议已定,负责传达这个救命消息的宋使拼命追进了金军大营,他这才知道上面已经谈好了——面对铁的事实,他只好怏怏撤兵,但还是留了一手,没有一同撤去围困太原的兵马。

    而“围困太原”,又成了完颜宗翰军事生涯中的一个代表作。整座太原城被完颜宗翰连续围困二百五十五天,计八个半月;在这差一个月就够足月生产的漫长时间里,他熟练地运用“围点打援”的策略,面对大宋四面涌来的援军,既不慌乱也不手软,先后击败

    樊夔 援军十万;

    刘臻 援军十万;

    折可求 援军两万;

    韩权、罗称 援军一万五千;

    孙翊 援军数不详

    种师中 援军十万;

    姚古 援军六万;

    解潜 援军数不详;

    张灏 援军五万

    ……

    在这八个半月的围困中,太原城就象世界上最香的鱼饵,先后诱来了五十多万宋军!

    而把这五十万宋军杀得一败涂地的,不过是完颜宗翰手下的区区六万金军而已——打到最后,大宋皇帝的严辞诏令都已经无法鼓起宋将的勇气,而放眼整个宋军,更是已经到了望金而逃的地步!

    完颜宗翰,已经成了大宋不折不扣的天煞星。

    现在,和议已成,必须罢手;即便如此,太原还是被围困着——完颜宗翰相信,继续包围这个地方,肯定还是有用的。于是,他把部将留在太原城下,自己则返回西京,等待着下次动手的机会。

    果不其然,宋钦宗接着就自掘坟墓,竭力找死,试图对金国大臣实施策反(具体情节,请见篇外【秦王支系】之篇外【北宋之死】——如果还可能写出来的话,嘿嘿)。这下,金国彻底被惹翻了,二话不说,点齐兵马便卷土重来。当时,已由移赉勃极烈升任左副元帅的完颜宗翰,亲统重兵从西京出发,沿着上次的路线再次大举进攻。

    一个月后,完颜宗翰的部队攻克了不再用来诱敌的太原,活捉大宋经略使张孝纯。三个月后,第二次攻占了隆德府,并第二次纳降了威胜军(……),之后顺利拿下了上次差一点就到手的泽州;兵马所向,几乎是由北而南纵贯了今天的整个山西省。接着,再继续向南杀入河南,攻占了怀州(今河南沁阳),掉头向东扑去。

    到了这个时候,在通往大宋首都汴京的进军路线上,已经没有任何大的障碍了。很快,他就与完颜宗望的部队顺利地在汴京城外会师,自己的部将完颜银术可,更是率先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帝和宗族四百七十余人通通成了俘虏,被灰溜溜地押回金国(具体情节,请见篇外【秦王支系】之篇外【北宋之死】,前提同样是如果能写出来的话。。)。

    国祚绵延167年的北宋,就这样又亡在了完颜宗翰等人的手中;而这个中原汉人所谓的正朔政权,也只不过比大辽多活了两年而已。

    而到这个时候,完颜宗翰已经向皇帝交上了三个超重量级的俘虏,那就是辽天祚帝、宋徽宗、宋钦宗——整个大金的势焰,也正被他一步步烧至白热。

    北宋已亡,但宋军犹在;而汴京城破不到六个月的时间,赵构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搞出个南宋来。于是,完颜宗翰再度出马,先扫平陕西,然后挥兵向东,先纳降东平(今山东东平),再取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接着纳降袭庆府(今山东兖州一带)和济南府(今山东济南),硬是把刚成立的南宋朝廷逼得一路向南,匆匆转移到扬州。

    到这时,完颜宗翰再次祭出了拿手的斩首战术;与过去追杀辽帝的路数近似,他又派兵直扑扬州,去追杀宋康王赵构(即南宋高宗)。这一次,不过五百金兵,就搞得扬州鸡飞狗跳,南宋官员纷纷逃命——而赵构拼命逃到瓜洲渡越过长江,才总算跑回了一条小命,也才有了所谓“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等到金兵循迹追到瓜洲渡时,天色已晚,只好“望江而回”——如果不是晚了这么几个小时,我们今天的看到的中国历史会不会迥然不同?

    也真是很难说了。

    跑得气喘吁吁的赵构,亲自致信完颜宗翰要求罢兵,态度也比过去老实多了——以前,从他手里发出信件的抬头上,一律写着“大宋皇帝构致书大金元帅帐前”;而现在呢?自觉地改成“宋康王赵构谨致书元帅阁下”——都说“嘴硬不如拳头硬”,大金完颜宗翰的拳头硬得能砸碎北宋,狼狈逃命中的赵构,又哪里敢再叫板?

    再以后,回了朝的完颜宗翰,就如我们以前所讲过的那样,和完颜宗干、完颜希尹等人一起,成功里拥立完颜亶为谙班勃极烈,进而继位为金熙宗。

    而这位战将之所以会被召回朝廷,实际上是为了收夺他已经难以驾驭的兵权;为此,专门给他加了太保,升任国论右勃极烈,兼都元帅。这样一来,领兵作乱倒是不可能了,然而按下葫芦起来瓢,整个朝局却差不多被他一人控制了。仗着父祖长期的威望、自己的赫赫军功,以及拥立金熙宗的不世大功,完颜宗翰成为了金熙宗时期,先后三位弄权重臣中的第一人。

    我们前文在介绍金熙宗时曾经说过,金熙宗虽然忌惮他,却又没有什么办法;最后好不容易假完颜宗翰政敌之手,将完颜宗翰的心腹谋士高庆裔以“贪赃”的罪名抓了起来。为此,完颜宗翰几次求见金熙宗都不被允许,最后急了直闯宵衣殿,又遭到金熙宗的斥责。一贯心高气傲,见金熙宗的爹金太宗都不跪拜的完颜宗翰,甚至含泪跪求金熙宗放高庆裔一条生路,再自请贬为庶人;而金熙宗拂袖而去,完全不予理会。

    在刑场,高庆裔说“当初要听我的,哪里会有今日;现在我要死了,您也多保重吧”,完颜宗翰闻言与高庆裔抱头大哭,之后斩令一下,竟至晕厥;为此,他也被打入诏狱。这一系列“忘恩负义”的举动,让一向被皇帝奖掖惯了的完颜宗翰心里极为郁闷,曾写《狱中上书》为自己表白,不想又遭到金熙宗亲自写就的《下粘罕狱诏》的激烈批驳——怒火攻心之余,一个月不到便愤愤而终,终年五十七岁。

    一代名将完颜宗翰,没有死在敌人大辽的兵刃下,没有死在敌人大宋的飞矢中,而是死在了自己大金的监狱里——这时,他千辛万苦抓来的辽天祚帝,死了刚九年;抓来的宋徽宗,死了刚两年;抓来的宋钦宗,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注定还要比他晚死二十四年。

    历史常开的这种玩笑,往往让人一点也笑不出来。

    好在,金熙宗没有牵连完颜宗翰的家人;他的长孙,后来还一步步升到了平章政事的高位。而对已经死去的完颜宗翰,金熙宗最后又追封他为周宋国王,大概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负疚减少一点吧。

    完颜亮时期,对过去的王爵进行了重新清理;作为开国定鼎功臣,完颜宗翰被按例封为金源郡王。

    金世宗时期,又改封他为秦王,谥桓忠,并配享太祖庙廷;这就意味着,完颜宗翰最终还是得到了女真人自己的承认和肯定。

    只不过,这样的承认和肯定,整整迟到了二十多年;而他的子孙为了避祸,甚至不敢再姓完颜(详情请参见【完颜亮的一生(十二):杀宫(4)】)。

    历史曾经给我们提出过很多问题,往往都不怎么好回答;但是其中有个问题,答案却并不难找,那就是:开国功臣,往往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这不,完颜宗翰已经用他自己一生的经历,再次为我们亮出了答案。

    关键词(Tags): #完颜亮#金朝#金代#完颜宗翰#粘罕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天祚帝什么时候死的?

      不是说和宋钦宗一起,被完颜亮让人用马踏死的吗?

      • 家园 呵呵,以正史来看,这个说法纯粹就是演义了

        宋史 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即1161年)五月辛卯,帝崩问至。

        辽史 本纪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金太宗天会六年,或宋高宗建炎二年,即1128年)以疾终,年五十有四。

        再附上宋徽宗的结局:

        宋史 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

        (宋高宗绍兴五年,即1135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七年(1137年)九月甲子,凶问至江南。

        三人之中,唯有宋钦宗死亡时间是仅仅以“问至”,也就是噩耗传到南宋朝廷的时间来计算的。以徽宗死亡后,将近两年半消息才传到江南来说,宋钦宗的具体死亡时间,也只怕也比凶问到京要早一些。

        但是,凶问毕竟是绍兴三十一年才到的,这时候宋钦宗已经被俘了34年——他活的最久,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此外,我所查见的资料,一般都以绍兴三十一年作为宋钦宗的死亡时间。

        至于天祚帝,从上文所引可以看出,明白是病死的

      • 家园 应该是的。好像天祚还试图逃跑来着……真厉害。
    • 家园 【国学漫谈】金朝完颜后裔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为金太祖。

      金朝以后,完颜氏相继迁往:安徽肥东、福建泉州、台湾彰化、甘肃泾川。

      其中,以泾川人口最多,有"完颜村"。

      完颜村之祖为完颜宗弼,即完颜阿骨打之四太子,《岳传》中的金兀术也。

      金兀术之长子完颜亨被封为芮王。

      海陵王完颜亮杀金熙宗,夺得皇位,杀完颜亨。

      完颜亨的家属逃往甘肃,因为这里有金兀术的旧部。

      1161年,完颜亨之后代将芮王墓自锦州迁往泾川,世代守墓,故有今日之"完颜村"。

      中国姓氏中有粘姓,分北方粘姓和南方粘姓。

      北方粘姓多在河北的武邑、邢台,山西的临汾、洪洞,山东的莱阳。

      南方粘姓则在闽、台。

      粘姓之祖为博温察儿,元代时曾任河中府(山西永济)。

      元朝末年,其后南游,到达了福建晋江。

      博温察儿之祖为完颜粘罕,即完颜宗翰(1080─1137)。

      完颜宗翰秦桧关系密切。

      《金虏节要》说:“初,虏围楚州,久不下。时秦留粘罕所,

      虏使之草檄谕降,有室 者在军,知状。先君与秦语及虏事,

      因曰:‘忆室 否,别时,托寄声。’"

      《宋史》,《秦桧传》说:“桧以厚赂达粘罕”。

      清代,北京有完颜氏当大官,如道光年间的完 颜 麟 庆。

      完颜麟庆历任内阁中 书 ,兵部主事,湖北巡抚。

      完颜麟庆之子完颜崇实,历任刑部尚书,四川总督 。

      北京有个白云观,建于唐朝.称为天长观,金朝改名为太极宫,

      元朝代称为长春观,明朝改为白云观。

      历史太久,清朝时,宗师殿已经没有了。

      完颜麟庆是虔诚的道教徒,为丘处机等七大真人重塑金身。

      全国各地的完颜子孙,改为汉姓,很难分辩。

      《日知录》说,金朝,禁止女真人用汉姓,很多完颜氏改为单姓"颜"。

      但是,山东人反对,他们说,颜回是圣人,岂可乱用?

      所以山东的完颜氏改为单姓"完"。

      完姓和宛姓在回族中居多,他们是完颜的后代。

      王姓为中国大姓。

      《金史·金国语解》说,。“完颜,汉姓曰王”。

      • 家园 清朝北京的完颜氏,似乎不是金朝皇室的后裔

        大概是源出于关外的王甲部,本来是和怒尔哈吃一样的野蛮人。金皇室的后裔应当都在关内吧。

      • 家园 非常感谢老兄的补充

        我文中曾说,完颜宗翰的后人为避祸改姓粘。但是这个说法也有争议,有人说完颜属于“白姓”(要么是“白氏姓”?抱歉,记不清了),所谓“高贵种姓”;而粘姓的一支(比完颜宗翰似乎还早),则属于“黑姓”,以祥瑞亲王的说法,是没有金字塔的那些部落才有的姓因此,完颜宗翰的后人,不会这么改姓。。。

        这个逻辑很奇怪,我看了以后也没被说服,嘿嘿;姑且照记忆录下来,大家当个笑话看吧。

        不过,姓“完”的人我倒认识,比如一个小学同学就是;至于姓“王”,这个这个……来源太多,还是不提了罢

        • 家园 完颜后裔姓氏人口排序

          查了97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国内三个姓的人口排序如下:

          1。完

          2。完颜

          3。粘

          “王”就不用说了。

          关键词(Tags): #完颜
    • 家园 哈哈,今天真不错,买一送一啊?
    • 家园 等了好久,终于有新的看了,送花.
    • 家园 援救太原的宋军没有那么多

      如种师中、姚古两路,合计不过五六万人。真有五十万大军来,怕是没有吓着金兵,先把河东路的粮草马料吃光光了。

      • 家园 呵呵,这就很难说了

        似乎是有史以来,交战双方都有夸大对方实力、缩小自己阵容的习惯

        不过,那么多援军,倒确实未必都开赴到了太原城下——完颜宗翰似乎也没给他们这个机会。老实说,围点、打援各需要一部兵力,而完颜宗翰就那么六万人,结果在八个半月的时间里,城始终在困,援一直在打;从这个角度讲,他的确无愧于杰出军事家的称号。

        无论具体统计数字如何,来援的宋军N倍于金军,应是不争的事实。战术上,宋军逐步添油,是大宋整体军事指挥能力低下的表现;战斗中,宋军将帅难协兵不用命,往往是一触即溃,是大宋国政乖谬、军心民心皆失的必然结果;由此导致战场上,金军屡屡以小杀大,也就成了大宋气数将尽的征兆。

        如此指挥不灵,人心散佚,气数将尽——宋不亡,还有天理么?

        唉。。

      • 家园 是的,当时宋军虽多,但是可战之兵并不多

        中央的大部分禁军没有战斗力,完全不搞军事训练,甚至有绣花的——不知道是不是要学东方不败?最可乐的是骑兵,居然十之七八没有马——不知道怎么作战?互相骑?至于大量的厢军,顶多能算工程兵啦,彻底没有战斗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