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罗马英雄传系列之 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 顾剑

共:💬42 🌺10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第6章)

      第六章 第二次哥特战争和贝利撒留的隐退

      1. 战端再起

      从539年底胜利回京,到544年再次出战,这4年的日子贝利撒留过得并不如意。波斯在东线跟罗马又一次发生边境战争,波斯大军这次来势汹汹,一举占领叙利亚的首府安条克,但是并不守卫城市,而是一路蹂躏边境地区。贝利撒留被任命为东线总司令,采取以攻对攻的策略,也入侵波斯疆界。双方的战争打了不久就不得不停止,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黑死病大流行使双方都无法作战。

      贝利撒留的妻子安东妮娜一般是随军的,这次没有出来,留在君士坦丁堡卷入了一场宫廷权力斗争:皇后提奥多拉和财政大臣约翰(卡帕多西亚人约翰)是政治上的死敌。但是皇帝要倚重约翰给他课征苛捐杂税,尼卡暴动时市民就恨死了这个财政大臣。约翰有不臣之心,安东妮娜给皇后出主意,自己假装流露出对皇帝不满,要反叛的意思,还暗示这是贝利撒留大将军的想法,引诱约翰说出大逆不道的话,在密室的布帘后面,就隐藏着皇后本人和几名武士。当约翰说出反叛起事的话,幕后的武士立即跳出来,当场处死了约翰。安东妮娜这次跟皇后交上死心塌地的朋友是很有用的,不久她自己就有麻烦了。

      在这期间,贝利撒留获知妻子与手下一名军官通奸的事情,安东妮娜这时该有快60岁了吧,居然爱上一名青年军官。妻子通奸,丈夫总是最后知道的,贝利撒留因为夫人赏识此人,还把他收为义子。此事败露之后,安东妮娜去找皇后提奥多拉,皇后偏袒安东妮娜,还罚去了贝利撒留一大笔家产。其实我猜测是皇帝皇后借贝利撒留的家事来削弱贝的势力,因为没有了巨额财产,供养近卫军的规模自然也小多了。幸好安东妮娜的情夫很快病死,贝利撒留夫妇又破镜重圆,贝利撒留不仅原谅妻子,而且仍然和以前一样尊重和爱着妻子。难怪吉本要说“不在一个男人的性格之上,就是在其之下” 的话了。本来中国人说“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孝” ,出这种事也没有什么奇怪,但是贝利撒留对此事的态度和耐心,却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在这4年中,意大利的形势又一次恶化了。跟北非一样,罗马征服了一块地方,那些贪污的行政长官和暴虐的收税人就跟着到来,非把当地人民榨干了,或者逼反了不行。哥特的抵抗并未完全扑灭,他们在北部帕维亚城坚守下来,推举抵抗领袖维提吉斯的侄子Uraias当王,Uraias在抵抗运动中威望很高,但对王位没有兴趣,让给了另一个哥特贵族Ildibad,因为Ildibad跟西班牙的西哥特王族有亲属关系,比较方便去招来外援。却不料Ildibad一登上王位马上忘恩负义地杀掉了Uraias。想想也是,政治是个残酷的游戏,国王的王位是别人让出来的,国王自己能觉得舒服吗?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根本不在於你有没有争位的想法,只要你有这个实力,就足够你死一千次的了。不过Ildibad也没有善终,仅仅一年以后就被另一班哥特贵族刺杀于酒宴之上。在Eraric短暂当过国王之后,541年秋天,哥特抵抗力量公推Uraias的侄子托提拉(Totila) 为王。

      这个托提拉也是个英雄人物,史书说他慷慨,大胆,而指挥若定。托提拉开始的时候只有一座城市,兵仅2千,但是查士丁尼派到意大利的罗马军队1万2千人也是部署无方,他们总共有12个司令官,而且互不统属(可能是皇帝怕军中再出现一个西帝国皇帝),托提拉先以一千兵力在帕维亚附近打败了一支罗马军队,而后11名罗马将军联兵1万1千人,跟托提拉5千哥特军会战于Faventia,托提拉先以300名哥特战士从上游渡过一条河埋伏,而后在下游隔河向罗马军挑战,等敌人渡河,前后夹击,大败罗马军队。托提拉再围Florentia(今之佛罗伦萨城) ,守将Justinus会合罗马援兵,而托提拉主动撤退到Mugello河谷设伏,再次击败罗马骑兵。最后,托提拉的哥特军发展到5万人以上,意大利全境除了拉文纳,罗马等几个据点以外,基本恢复。托提拉乘胜围攻罗马城,古都告急。

      2。双雄争锋

      君士坦丁堡大惊。544年,查士丁尼再召贝利撒留出任统帅征讨哥特王国。但是查士丁尼这次不信任贝利撒留,给他的兵力更是少得可怜:贝利撒留在希腊招募了4千人,渡海到达意大利首都拉文纳。托提拉一开始听说贝利撒留回来了也很紧张,想要试探虚实,於是伪造一封意大利城市热那亚的求援信,说本城忠於罗马,现在正遭到哥特人围攻,请求救援。果然,贝利撒留的兵力过於虚弱,无法出来替热那亚解围,托提拉看到这些,心中有数,於是放心大胆地继续围攻罗马。

      热那亚可以不救,罗马不能不救。贝利撒留带领援兵乘船直抵台伯河河口,嘱咐部将依萨克守好入海口作为退路,自己领舰队溯台伯河而上。托提拉为防备罗马从河道增援,在城外14英里处河床狭窄的地方架起一座桥,再设两座高大的桥头堡,并在桥头堡之间拉上拦河铁链。贝利撒留挑了两艘大船,在甲板上蒙牛皮作为装甲防护,然后将两条船连起来,在两条船的联合甲板上造了一座比桥头堡更高的木塔,备齐硫磺等引火材料,径直向防御公事开来,船上的士兵不怕哥特人的弓箭袭击,驶近大桥,先烧塌了桥头堡,跳上桥,并砍断了拦河铁链。本来这次进攻眼看已经得胜,贝利撒留守后路的伊萨克按捺不住,擅自出击,结果被托提拉的另一支兵力击败,况且罗马城里的总督贝萨斯(Bessas)不肯出击里应外合,结果贝利撒留怕后路被抄,只好回去巩固自己的河口基地,解围战功败垂成。

      要说这个罗马城总督贝萨斯也可以算作罗马恶吏的一个杰出代表:他在围城之中,居然还囤积居奇,把粮食都集中到自家仓库,谁缺粮,都要以高于市价几十倍的价格向他购买,没几天就成了超级富豪,而城里饿死的穷人到处都是,连守城士兵都断粮了。贝利撒留来解围的时候,贝萨斯觉得钱还没有赚够,居然不想解围,所以才选择不去接应贝利撒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旦城破那些金银珠宝对他有什么用呢?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也许贪婪真的能让人失去最基本的常识吧。无论如何,罗马城的军民是恨透了贝萨斯,贝利撒留解围失利的消息传来,很快就有人开城投降,把罗马城防叛卖给了托提拉。於是,546年12月17日罗马城破,贝萨斯也死于乱兵之中。

      托提拉占领罗马之后,向君士坦丁堡派出和平使者,查士丁尼皇帝征求贝利撒留的意见,贝利撒留主张坚决拒绝。他就象后世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英雄麦克阿瑟一样,对他们来说,世间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彻底的胜利” ;正如麦克阿瑟是“美帝国主义者” 的杰出代表一样,贝利撒留也可以说是“罗马帝国主义者”的杰出代表。

      托提拉求和不成,领兵南下,去平定意大利南部那些忠於罗马的城镇,他知道贝利撒留手中只有两三千兵力,不可能有大作为,只在罗马留下一支守备兵力监视贝利撒留,哥特主力先南下,再北上试图拿下罗马的权力中心拉文纳,可是贝利撒留觑见这个空档,又出兵突袭罗马,再次占领罗马城。这次的成功,除了贝利撒留动作突然,出其不意之外,托提拉的错误也是一个原因。应该说托提拉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也是个英勇的战士,但是他跟明末李自成,太平天国石达开一样,有严重的流寇主义:哥特人不善城市攻防战,每到一地不是巩固城池,而是急忙把城墙拆掉,使之无法防守,同时自己也基本不守城。贝利撒留可以轻易突袭罗马得手,是因为罗马的城墙已经被哥特人毁坏了。贝利撒留一进城,就马上拼命修复城墙,当23天以后托提拉闻讯从拉文纳城下赶回罗马,被贝利撒留主动出击,一阵将托提拉杀败,哥特军退到提沃利城(Tivoli) 。

      从此以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贝利撒留总能够在战场上占到上风,但是手中兵力很少超过4千人,这还是在罗马守卫战时期的兵力高峰,出了罗马城,在意大利进行野战的时候,他的手下常常只有2-3千人。贝利撒留连续向君士坦丁堡求援,皇帝每次派来的援兵都是300人,500人,最多的一次1千人。凭这点兵力,贝利撒留也无法有大的作为。就这样打了4年,公元548年底,托提拉围攻罗马占领的Ruscianum城,贝利撒留带领2千步兵2千骑兵去增援,但是哥特人严密防守海岸,贝利撒留在附近找不到登陆的合适地点,於是先去罗马,派出骑兵袭击托提拉后方交通线重镇Picenum,而托提拉不为所动,坚持围攻,拿下Ruscianum城。后来贝利撒留带着妻子(安东妮娜一直随军) 离开罗马去塔兰托港,路上遇到风暴暂时靠岸,夜里骑兵岗哨疏于戒备,被哥特骑兵偷袭又败一阵。贝利撒留上船到达西西里筹兵筹粮。这次他是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要完成的任务,跟他手中能支配的力量根本不成比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皇帝对他失去信任。贝利撒留派妻子回到君士坦丁堡面见皇帝申诉:要么给他足够的兵力,与托提拉一战,要么干脆召回贝利撒留。

      皇帝选择了后者。

      3。战后岁月

      托提拉乘胜占领西西里,科西嘉,和撒丁岛,并又一次占领罗马。这次他占领的,是一座空城。当年帝国鼎盛时期,罗马是“永恒的城市” ,3世纪的时候罗马人口高峰有1百20万居民,超过同时代汉朝的长安洛阳。经过5世纪阿拉里克和盖撒里克两次洗劫,再加上西帝国迁都拉文纳,到查士丁尼再征服战争之前,罗马人口减少到不足25万。再经过贝利撒留和托提拉这么来回折腾,罗马城几次易手,最后托提拉占领城市的时候,据说城里的居民寥寥无几,几乎是一座鬼城,罗马时代的大浴场,大引水道这些公共设施全部荒废或毁坏,在罗马帝国的标志性纪念碑建筑前,人们种上了小麦,来填饱肚子。

      如此凄惨景象的,不仅是罗马城。那几个世纪民族大迁徙所带来的灾难,对全世界的古典文明都是毁灭性的:484年(西罗马灭亡后8年) ,古印度Gupta王朝被白匈奴所灭。480年,萨珊波斯受到白匈奴入侵,皇帝被杀死。在东方,西晋被南匈奴所灭,接下来长达三百年的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洛阳,长安都曾受到毁灭性打击。

      贝利撒留被召回以后,住在君士坦丁堡。最初他被立即任命为东方前线总指挥,因为波斯又一次入寇。贝利撒留到任后象26岁击退阿拉伯人入侵那次一样,领军1万5千细心选择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战略位置屯兵,控制住波斯大军的进攻路线,如果波斯胆敢绕过他的军队北上的话就会脱离补给线,结果波斯只好撤退。这次战役贝利撒留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皇帝可能不放心再让贝利撒留领兵在外,随后加了他一个皇帝近卫军司令的头衔,这样贝利撒留就只好长住京城了。559年,北方保加利亚人和匈人2万骑兵南侵,一直打到君士坦丁堡城郊,京城震恐,贝利撒留再次奉召出山,皇帝给他的命令是“Do Something” ,“做一点什么” 。结果贝利撒留做得比“一点什么” 更好。他在城里搜罗了大约300名从前跟过自己的近卫军骑兵老战士,外加1千名左右临时武装起来的平民步兵,到城外选址伏击匈族骑兵。三百骑兵为了虚张声势而从三面包抄数量大得多的敌人,一千步兵在后面呐喊助威,结果受到奇袭的匈人骑兵败退,而败兵逃到主力,又涣散了保加利亚人的士气。最后贝利撒留凭这1千3百人,打败了2万敌人的入侵,一直将他们赶回多瑙河彼岸。这是贝利撒留最后的一次战役。

      贝利撒留从意大利战场回来以后,除了这两次征召,都是赋闲在家。他在562年57岁的时候被起诉犯有贪污罪,法庭判处有罪,将他关进监狱。入狱没几天,查士丁尼就给予特赦放了出来,并重新在宫廷上接待贝利撒留。但是经过这一次,贝利撒留失去了大部分财产。其实贝利撒留的豪富是有名的,那是他经过各次战役得来的战利品,在那个时代,打胜仗的将领得到大部分战利品是惯例,何况他缴获过汪达尔和哥特两个王国的国库?我的猜测,很可能是皇帝或者什么宫廷大臣一方面看中了他的财产,一方面想敲打他一下,免得他有野心吧。但是事情过去,目的达到,也就不逼人太甚了。

      关于贝利撒留的结局,中世纪的传奇小说和戏剧都写得十分悲惨:说他被皇帝以叛国罪逮入天牢,还挖去了眼睛,晚年的贝利撒留双目失明被放出来以后一文不名,天天在君士坦丁堡城门口乞讨“赏贝利撒留将军一口面包吧” 。

      没有比这更典型的意淫症了。中世纪的骑士小说追求这种“功高不赏,君王忘恩负义” 的戏剧性效果,这些情节都是瞎编的。到18世纪吉本写“罗马帝国衰亡史” 的时候,已经否定了这个传说。越到现代,史家对此说否定得越厉害。到1828年马洪勋爵(Mahon) 写的“贝利撒留的一生” 中,就专门辟出一章来追溯这个神话形成和流传的来龙去脉。现代史家一般认为,贝利撒留晚年的确曾失去大部分财产,但是剩下的财产仍然足够让他过舒适的生活。他也没有受到皇帝的进一步迫害,晚年平静而默默无闻。公元565年,贝利撒留善终于60岁。他死之后几周,查士丁尼皇帝驾崩。结束了查士丁尼朝的伟业。

      同一年在中原,北齐和北周正打得不可开交,十余年后,隋代北周,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纷乱局面。

      贝利撒留的一生虽然交代完了,但是故事并没有完。贝利撒留当初调离意大利,还留下一场没打完的战争怎么办?况且,我们另一位身世更加奇特的主人公,还没有登场呢。

      548年贝利撒留离开意大利战场,皇帝任命日尔曼努斯(Germanus)继任总司令,日尔曼努斯是皇帝的侄子,也是当时帝国除贝利撒留以外的第二号统帅,一般情况下,当贝利撒留出发远征的时候,日尔曼努斯是波斯或者北方前线的总指挥。作为皇亲,日尔曼努斯比贝利撒留受信任,而且他也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将领,打过很多胜仗,但是他的年纪也不小了,这次刚刚发布任命,就病死在住所。他的儿子小日尔曼努斯,将来会继承皇位。

      意大利战场接连失去了两任深孚众望的统帅。谁来接班呢?查士丁尼不慌不忙地从夹袋里又抽出一张王牌,这次的牌更怪:下任统帅,将是时年已经74岁,一辈子只带过一次兵(还被贝利撒留打发回家) ,从来没打过仗的总管大太监,纳尔西斯。

      (未完待续)

    • 家园 【原创】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第5章)

      第五章 征服意大利

      1. 战端初起

      如愿以偿拿下北非,而且顺利得难以置信,查士丁尼皇帝的眼光,现在盯向下一个战略目标: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毕竟,没有罗马城的罗马帝国总是名不副实,在传统上,意大利才应该是帝国的心脏。

      哥特人在前不久的北非战局中,还襄助过罗马,这会儿用什么理由开战呢?就在查士丁尼寻思的时候,又是对方的王室内乱给他送上了堂而皇之的理由。

      我们知道意大利的哥特王国当初是提奥多里克在东罗马齐诺皇帝的授权下打下来的,他跟东罗马关系一直很好,他的女儿是汪达尔国王的王妃(给希尔德里克杀掉的那个) ,他还是法兰克王克洛维的妹夫,本人还是西班牙西哥特人的摄政王。提奥多里克大帝在查士丁尼即位前一年(526年) 死去,到536年刚刚过了10年。

      提奥多里克长寿(72岁),活过了他的儿子,因此继位的是他的10岁的孙子。国王年幼,摄政王是太后,也就是提奥多里克的儿媳妇,阿玛拉松莎(Amalasontha) 。小国王在位8年夭折,王太后想找一个好控制的傀儡来当国王,好继续垂帘听政。她挑选了年长的王叔Theodatus。Theodatus是提奥多里克的侄子,去世小国王的表树。太后以为新国王个性温和,年纪又老,好控制,谁知看走了眼,老国王上台以后立即发动宫廷政变,囚禁了阿玛拉松莎,不久将她淹死。但是在政变之前的时间里,阿玛拉松莎曾经以属国的身份向查士丁尼求援,请求帮助调解宫廷纷争,而且许诺要把整个国家献给罗马。现在她一死,查士丁尼大怒,拒绝承认新王,并名正言顺地派遣大军讨伐哥特人。

      535年,罗马皇帝派遣南北两路大军西征,南路由贝利撒留指挥,从海上占领西西里,然后登陆意大利半岛,从南向北进攻。北路从连接希腊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出发,从今天的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地区打进意大利半岛北部,南北对进。北路军统帅是达尔马提亚总督门德斯(Mundus) ,3年前曾经配合贝利撒留平息尼卡暴乱。可是查士丁尼这次给予贝利撒留的兵力比在北非更加吝啬:贝利撒留用来征服意大利的,只有7千5百人,北路军才4千人。这不仅是因为要分兵两路,而且当时帝国中心部分正流行霍乱,兵源枯竭。

      贝利撒留于535年秋天渡海突袭西西里岛,未遇重大抵抗就横扫整个岛屿,受到当地居民欢迎。在西西里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强攻巴勒莫城,贝利撒留想出一个很绝的注意:他命人把几条大船连起来,在大船的主桅杆顶上再放小船。大船乘涨潮驶进港内,士兵爬到半空中的小船上,居高临下对城墙守军放箭。既然罗马掌握了“制空权” ,巴勒莫守军只好投降。

      在战争的开始阶段,贝利撒留的进展总的来讲很顺利,因为哥特宫廷对是战是和没有定见,Theodatus国王和哥特贵族上层恐惧罗马的威力,正在与君士坦丁堡谈判,而哥特人中的大多数主张迎战,这样上下不齐心。还有一个原因是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一样,是意大利和北非的异端少数民族统治,他们的臣民绝大多数都是原来的罗马公民,哥特人和汪达尔人都是少数,而罗马居民信奉基督教正统派。所以罗马军队再征服的时候,当地人民颇有金国统治下北方老百姓踊跃欢迎王师北定中原的劲头。战争初期给贝利撒留造成最大麻烦的,反而是他自己的军队。从北非战争的结尾到意大利战争开端这一段时间,最突出地体现了当时欧洲军队纪律松弛,为所欲为的现状。

      正当贝利撒留想从西西里登陆意大利南部的时候,大后方北非出事了:查士丁尼朝一直奉行高税收政策,尤其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极为残酷,因为非这样不能够支持帝国的军事开支,和那些索菲亚教堂之类的纪念碑工程。再加上贪官污吏和骄横跋扈的驻军,北非居民在一年之内就怨声载道,对罗马离心离德。再加上那时还有摩尔人问题。摩尔人是当地的土著,居住在沙漠和大山里的游牧民,经常出来劫掠,无论是汪达尔人,还是罗马人的统治,包括后来的阿拉伯统治,他们都不臣服,都是麻烦制造者。当贝利撒留出兵西西里的时候,北非居民暴动,而罗马北非总督,太监所罗门派兵平乱(他也是一个很有军事能力的将领,在北非作战过程中是贝利撒留的监军,独立打过一些比较漂亮的战斗,后来在北非总督任上征讨摩尔人的一次战斗中阵亡),结果罗马驻军集体哗变,北非来得快去得也快,几个月征服,再几个月,所罗门总督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星夜坐一条小船渡海来西西里,向贝利撒留求援。

      北非本不是贝利撒留的事情,他的眼睛一直盯着意大利。可是太监所罗门当初在北非当贝利撒留监军的时候,两人配合不错,也是朋友,而贝利撒留明白这种哗变的事情,最容易是扑灭在摇篮里,拖延只能让事态越来越糟。贝利撒留也真大胆,他仅带一百名近卫,乘一艘战船就敢在北非登陆,昂然直入迦太基城。哗变的叛军没有料到罗马的反击来得这么快,还都在城外开大会,商讨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一是出於震惊,一是被贝利撒留威名所镇,再就是不明对方实力,结果不敢作战被惊退。贝利撒留稍稍停顿,召集2千还忠於罗马的当地军队出城追击(有些军队其实根本是首鼠两端在那里观望,贝利撒留的名声把他们拉过来了) ,叛军有8千人,与贝利撒留战于蒙布莱萨(Membresa) ,贝利撒留乘着强劲的顺风,一鼓击溃叛军,军事形势稳定以后,把北非交给所罗门再行整顿。等贝利撒留胜利回到西西里,发现居然自己的军队又哗变了,於是再行平乱。等他手忙脚乱把葫芦和瓢全都按下去,才可以继续登陆意大利,干他的正事。

      贝利撒留征服意大利的路线,跟二次大战盟军的路线差不多,都是先北非,再西西里,然后在意大利半岛脚尖登陆。登陆之后势如破竹,一直进军到半岛小腿胫骨处的那不勒斯城,才遇到顽强抵抗(离二战盟军萨莱诺登陆的地方不远) 。起初两次突击没有成功,后来贝利撒留手下士兵发现一处城防破绽,可以沿古罗马引水道的废墟钻进城墙,於是贝利撒留派600名轻步兵偷偷掩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破城,围城战持续了12天。拿下那不勒斯,贝利撒留乘胜北进,目标是永恒的城市,罗马。

      在此期间,哥特人的阵营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是罗马的北路征讨军在达尔马提亚战败,统帅门德斯阵亡,这个胜利鼓励了哥特宫廷,认为罗马人不过如此,中断了跟查士丁尼皇帝的和谈,决心抵抗,而老国王Theodatus一向怯懦畏敌,被族人鄙视,被前摄政女王阿玛拉松莎的女婿维提吉斯(Vitiges)发动政变杀死。维提吉斯是坚定的主战派,被公推为新国王。

      新哥特王维提吉斯上台的时候,战略形势已经大大改善:罗马的北方军已经被消灭,维提吉斯再遣使输诚,向意大利北部和高卢地区的法兰克人修好,要求法兰克人不要从背后动武,并派兵支援哥特人。这样,维提吉斯只需要全力对付南方的贝利撒留一支军队。只是当贝利撒留的7千军队北上进军罗马的时候,维提吉斯国王尚立足未稳,与法兰克人的谈判也在进行中,於是维提吉斯觉得守罗马的信心和准备不足,只留4千军队守城,主力向北进一步收缩到首都拉文纳。

      2. 罗马围城战

      罗马城位於意大利半岛中部的西海岸,如果把意大利半岛比作一条腿的话,罗马大概是膝跳反射的那个位置。从上个世纪西罗马帝国的末期起始,罗马就已经不再是帝国的首都,新首都在意大利北部东海岸的拉文纳(Lavena) ,位於半岛的大腿中部,哥特人征服意大利之后,继续把拉文纳作为首都,这里是意大利新的政治中心。贝利撒留进军罗马不费吹灰之力,罗马城居民自动起义欢迎王师,赶跑了哥特守将。但贝利撒留清醒地认识到,哥特军的实力未损,一定会集全国之兵卷土重来。贝利撒留立刻命令全军加上所有罗马居民一起动手,日夜修复罗马已经残破的城墙。他打算依托罗马城接受围攻,这样可以用地利来弥补兵力不足,在围城战中,打断对手的脊梁。

      果然,过了不久,哥特国王维提吉斯在拉文纳完成兵力集结,南下罗马。普洛柯比乌斯的权威史书“战争史” 记载哥特军达15万之众(历史学家本人当时就在罗马城,是贝利撒留的参谋),应该是夸大其词,现代的史家估计大约在3万人左右。就是3万人的兵力,比贝利撒留还是占有压倒优势。贝利撒留登陆意大利的时候大约7千人,在每处重要城镇都要留下几百守军,在罗马城里剩下的正规军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过4-5千,他可以征召罗马城居民入伍,所以守军大约1万到1万2千人。但是这些新兵没有训练,发给他们长矛在城上呐喊装装样子没有问题,让他们射箭,速度和准度就勉强,至於出城野战,根本不用想。贝利撒留所仗恃的,是罗马城墙。

      罗马围城战延续一年多,这是第一次意大利战局的关键战役,也是贝利撒留一生最漂亮的作战。既然贝利撒留设计用围城战消耗敌人,他就压根没想被动地龟缩起来。他先在罗马城北托斯卡那地区的佩鲁贾(Perugia) ,斯波莱托(Spoleto) 两个城市留少量兵力坚守,迟滞敌人,又在罗马城北郊尼禄平原接近地的米尔万桥(Milvian) 留下守军,要他们扼守桥梁,再消耗哥特军一下。可是军队素质又一次让贝利撒留险些遭殃:米尔万桥的守军震于哥特人声势浩大,连夜放弃阵地逃了。第二天白天(537年3月11日)贝利撒留从城里带1千军队来增援桥头守军,不料迎头遭遇已经过河的哥特大军,这是平原地形,贝利撒留的1千人被包围陷入白刃战。史籍对这次战斗的描写相当浪漫化,把贝利撒留写得有如常山赵子龙一般:说他一手长矛一手剑,在敌军中当者披靡,杀人无数,硬是领着这1千来人在15万哥特大军的包围下杀回罗马城,等他杀到罗马城门下,哥特人已经比他先到城门(这倒不奇怪,包围么),罗马城门关闭,贝利撒留发现身后还有罗马士兵仍在包围中,没有到达城下,於是又返身杀回,将哥特军杀退,带着残余的士兵安全返回城里。整个一个长阪坡七出七入的翻版。其实这怎么可能?首先现代历史学家认定哥特人不可能有15万,其次,哥特武士也是顶盔贯甲的重骑兵,不是衣衫褴褛的庄稼汉,哪能那么轻而易举地被切割?不过各种史料对这次遭遇战都有记载,发生过这次战斗应该是可信的,至於细节,就不必当真了。这次战斗至少可以说明史籍上记载贝利撒留身材高大,勇武有力,大概不是空穴来风。

      哥特军当夜围困罗马,加紧建造攻城机械,18天以后展开第一次总攻。哥特人建造了几乎跟城墙一样高的木塔,塔里有弓箭手,也有准备登城的步兵,用很多牛拉着向城墙靠近。显然哥特人的主将考虑欠周:木塔有防护作用,牛可没有防护,结果守军集中投射火力打倒了拖曳的牛,所有的攻城木塔都停在那里了。同一天,哥特军又派兵绕到另一处城门,哈德里安陵墓,想从这里破城。罗马守军兵力不足,注意力集中在萨拉里安门(Salarian)的木塔主攻,差点让哥特人乘虚而入,还好少数士兵及时发现,一时找不到趁手的弓箭,就拆陵墓上石雕的大理石,当滚木擂石向下砸,总算守住城墙。(皇帝陵的大理石雕,珍贵文物啊,可惜了) 。在另一座城门也出现险情,哥特军已经突破外城墙,贝利撒留闻报带预备队赶到,依托内城墙防守,再让预备队反冲锋夺回外城墙封闭突破口,这样将突入城内的哥特军瓮中捉鳖,一网打尽(有的书上说是故意安排的陷阱)。看到战事有利,贝利撒留再派人悄悄开启本来已经封闭的萨拉里安门,派一支突击队绕到攻城主战场的哥特人背后进攻,哥特人没有料到封死的门还会再开,也没料到守军反击,结果溃败。这一天的紧张攻防战下来,据说哥特军被杀3万人(又是夸张) 。

      维提吉斯看到急切间无法攻下城池,於是下决心长期围困,并毁掉了宏伟的罗马大引水道工程。但是罗马城太大,18个城门哥特人无法全都围困,罗马人仍然可以偶尔出城袭扰,而且罗马城可以通过台伯河,从海上获得粮食补给和援兵。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哥特军的兵力绝对不可能有15万之多。贝利撒留的兵力更少,也无法在罗马每段城墙留足够的力量固守,於是采用城墙一线放警备队日夜戒备,主力作为预备队到处救火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贝利撒留决非被动地接受围攻,他不停派出小股突击队袭击哥特大营和野外征粮的散兵,突击队规模从三百人到一千人不等,结果是坐在城里的贝利撒留吃喝不愁,围城的哥特军倒被困在大营里不敢轻易出来了。

      哥特第一次总攻后23天,537年4月,查士丁尼皇帝派遣的1千6百名援军乘船溯台伯河而上进入罗马城,稍微缓解贝利撒留的兵力危机,贝利撒留手里本钱多了一些,就准备采取攻势。第一次尼禄平原之战,贝利撒留领兵出城挑战,他的兵力还是不够,很多是罗马城里新招募的平民,这些人没有当骑兵的技术和装备,当然就全编在步兵当中。贝利撒留把步兵方阵摆在左翼,出奥里略门(Aurelian),骑兵摆在右翼亲自指挥,依托萨拉里安门和品西安门(Pincian),意图是用骑兵作为打击力量,而步兵,他嘱咐他们任何情况下不要作战,在背后城墙上弓箭火力的掩护下,举着长矛装装样子就好。双方总兵力,按照现代挤去了水分的估计,是贝利撒留8千人对维提吉斯2万4千人。贝利撒留右翼的进攻起初发展良好,哥特人依靠盾墙缓慢后退,但是左翼的步兵看到似乎罗马要获胜,忍耐不住也想冲上去,否则战后劫掠战利品就没他们的份儿。结果这些步兵不冲锋还好,一冲就露了馅,被当面的哥特人打个落花流水,同时哥特左翼骑兵反冲击,也击败了罗马骑兵。所幸这次败仗有城墙上火力掩护,部队可以及时退回来,损失不算大。几个月以后,贝利撒留又打了类似的第二次尼禄平原出击战,这次打了胜仗。

      前面说过,贝利撒留从未将罗马的战事看作一次单纯的攻防战,而是击败哥特人的战略性战役,因此,他在守城之余,还不断从城里分出兵力去全意大利范围打击哥特人。比如派兵潜出罗马,去提沃利(Tivoli) ,特拉西那(Terracina) 断敌人粮道。后来维提吉斯醒悟过来,终於派兵封锁台伯河出海口,全面封锁罗马的时候,贝利撒留还让随军的妻子安东妮娜在小股兵力护送下潜出罗马,去南方那不勒斯与已经在那里的幕僚普洛柯比乌斯(战争史的作者)会合,一起招募兵力支援罗马城。他们会合了由帝国派来的两支援军,总共接近6千人,由新到的将军“血腥” 约翰率领,带着粮车辎重向罗马进发,贝利撒留听到援军和粮车接近的消息,先在白天出城大杀一阵,然后夜里只带一百名随从出城接应援军,粮食突破台伯河口的封锁装船运进罗马。哥特大军已经不敢出营拦截了。然后,贝利撒留派约翰率领2千人,再从罗马出发,直奔北方虚张声势。这个约翰不是北非那个亚美尼亚人约翰,那个已经在北非阵亡了。这个“血腥” 约翰是一员很能独立作战的猛将,而且渴望个人荣誉,有主动精神,他把贝利撒留小规模破袭的命令放大很多倍,领兵一举攻占罗马和拉文纳之间的名城里米尼(Rimini) ,却违令没有去破坏敌后两处较小的要塞。里米尼离哥特首都拉文纳只有一天的行军距离,尽管约翰马上被包围和孤立在里米尼城里,但是袭占里米尼给罗马前线的哥特军带来了极大心理震动。哥特王维提吉斯意识到不可能攻下罗马,而且不能断绝城里的粮食供应和援兵,哥特的围城军反而成了被围困的军队,於是决心撤退。

      538年3月,经过1年零9天不成功的围攻之后,哥特军拔营从罗马城下后退,贝利撒留乘势掩杀,维提吉斯在过米尔万桥的时候没有安排好掩护和撤退序列,结果大军被拥堵在桥边,贝利撒留击其半渡,又杀伤了大部分哥特后卫。经过这次战役,哥特人元气已伤,征服意大利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贝利撒留并未立即向拉文纳穷追,而是在意大利半岛大部拔除哥特据点,扫荡敌军。

      3. 与纳尔西斯的争吵

      罗马解围之后,贝利撒留去东海岸,会合了帝国派来的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股援兵,总共7千人,在Ancona登陆,主将是宫廷总管太监纳尔西斯。这是纳尔西斯第一次带兵,这个年高体衰,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残疾人,将来会以“哥特人之锤” 的绰号留名后世。两位名将的第二次合作并不愉快(第一次是平息尼卡暴动) ,就大军下一步的去向,两人发生激烈争吵。争吵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否为被围在里米尼的约翰解围,一个是否为意大利深远北方的米兰解围。贝利撒留的个性很强,看来不太能容忍部下自作主张,对约翰违反命令进占名城的行为,视为追逐个人荣誉,主张不去解围,让他自生自灭,而纳尔西斯比较体恤部下,主张立刻去增援。纳尔西斯得到多数将领的支持,经过争吵,贝利撒留被说服,分兵三路连夜点起无数火把行军,虚张声势惊走了围困里米尼的哥特军。自然,后来约翰肯定会死心塌地地服从纳尔西斯,而对贝利撒留离心。

      另一个问题,是利古里亚地区的米兰城发生了迎接罗马的起义,驱逐哥特守军,结果被哥特人联合布艮地人围困起来,米兰遣使向罗马军求援。这次是贝利撒留主张援助,而纳尔西斯反对。两个人吵得更厉害,贝利撒留写信向皇帝询问指挥权限,皇帝回信再次重申,贝利撒留是意大利境内的最高统帅,纳尔西斯不是平级,而是来援助的,“在符合帝国利益的情况下,纳尔西斯应该无条件接受贝利撒留指挥” 。可是纳尔西斯抓住信中“符合帝国利益” 这几个字作文章,拒绝服从贝利撒留的命令。后来两个人妥协,纳尔西斯带兵北上增援米兰城,可是行动缓慢,有故意拖延的嫌疑,结果米兰被哥特人攻陷。贝利撒留再次写信给皇帝申诉,539年冬2,3月间,查士丁尼召回了纳尔西斯。

      4. 第一次哥特战争结束

      在539年,贝利撒留已经完全平定了意大利半岛大部,只剩下北部拉文纳周围,以及波河流域的利古里亚地区。那个地区现在叫伦巴底地区,在波河以北阿尔卑斯山以南,是哥特的大后方,哥特人,布艮地人,法兰克人的势力互相渗透。本来上半年贝利撒留可以完成征服的,但是中间出了一个插曲:北方的法兰克人出面干涉,他们集结10万人的庞大兵力南下,对哥特和罗马军同时攻击,一路劫掠象一群突如其来的蝗虫,先袭击了米兰的哥特守军,再攻击罗马军,横扫利古里亚全境。贝利撒留对法兰克人发出警告,同时那年大饥荒,法兰克人又不适应意大利半岛的炎热天气(其实米兰周围还是北部,算不上太热) ,军中瘟疫流行,死了三分之一。於是法兰克很快退兵。

      贝利撒留顺势进军拉文纳城下,开始最后的围城战。他通过收买内应,一举烧掉拉文纳城中的粮草储备,此举对守军是个重大打击。哥特王维提吉斯向查士丁尼宫廷求和,皇帝给出的和平条件是让哥特人退到波河以北,可以保留利古里亚地区,也可以保有意大利一半的税收收入。哥特使臣很快在和约上签字,皇帝则派使者将和约送到拉文纳军营,告诉贝利撒留让他做最后决断,如果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批准和约。贝利撒留是坚决的主战派,拒绝和平,非要哥特无条件投降。维提吉斯为了保住王冠,现在也不择手段了,他向贝利撒留提出一个惊人的建议:建议贝利撒留拥兵自立,哥特人愿意拥戴贝利撒留作西帝国的皇帝。我们知道,西罗马帝国所谓“灭亡于476年” ,只是最后一个皇帝被废,并没有一个帝国取而代之,只要贝利撒留愿意,他可以用手中的兵力,加上哥特人的支持,坐上空缺了60年的西罗马帝国皇帝宝座。

      这是对贝利撒留的极大考验,他手中有兵,有名望,如果想要自立是很容易的事。但贝利撒留毕竟对查士丁尼赤胆忠心,查士丁尼皇帝在远征前也曾想到这一点,让贝利撒留发誓不篡位,对帝国效忠。贝利撒留不打算破坏誓言。但是如果能不经一战就拿下拉文纳,也是个很大的诱惑,贝利撒留於是假意答应称帝,当哥特国王打开城门迎接贝利撒留入城的时候,贝利撒留突然变脸,逮捕了维提吉斯。

      539年12月,东罗马对意大利半岛上哥特王国的征服基本结束,意大利本土全境臣服,只有在最北部的帕维亚(Pavia) 一个城市还有哥特人的抵抗。贝利撒留回师君士坦丁堡,这次贝利撒留功劳太大,声望太高,仅属於他个人的近卫军就已经达到7千人,贝利撒留又曾经商量过自立的事情,查士丁尼不由自主有了戒心,这一次没有给贝利撒留举行凯旋式。哥特国王维提吉斯跟汪达尔国王盖利摩一样,也被安置在君士坦丁堡得到善终。

      (未完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