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6):湖水是你的眼神 -- 语迟

共:💬54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四】率性之谓道

        (四)率性之谓道

        自性这个词可能只是禅宗词汇,佛学别的地方也用还是不用,这个我不是很清楚。自性与“人之初,性本善”中的这个“性”,还是有些含义上的差别。譬如说,打火机的本质是“自性”,却不是“性”。而这个差别,是汉儒以后人为的一种分别。

        《说文解字》解释“性”为“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对应的解释“情”这个字为“人之阴气有欲者”,要注意,许慎(《说文解字》作者)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在先秦以前,性指的是自性的表现。性者心生也,心的表现就是性,心是这个本原的本来面目,即自性,它的表现则是性。譬如打火机的物质本质是心,打火机本身,这个现象则是性。所以要给性这个字定义,较准确的应该是“性者,心生也”,应该是这样。

        董仲舒解释“性”为“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这个解释就不错,比许慎解释得正确。事物的原本样子就是性。譬如女子不化妆,很朴素,化了妆就不是自然的样子了嘛。

        如上所说,许慎解释性这个字有问题也许是不得已,他不这么说,情这个字就没法子解释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不解释它,本来什么事情也没有。一来解释,要做些事,麻烦就来了。许慎的说法要牵涉到矛盾的问题,阴阳的问题,这会扯远的,跑题了。不再说了。

        

        《中庸》云,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说文解字》解释“命”为“使也”,命令的意思。兔子为什么红眼睛短尾巴呀,造物主就是这么造的它,天命令兔子,你就这德性。所以天命就是自然,造物主把打火机造出来,打火机的样子,就是天命。所以宇宙自然中的所有物质及精神的现象,都是“天命”,天生如此,无可奈何。这个天命就是性。

        这就又谈到了“仁”的概念。上一部分说仁就是“老老实实”,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饥来吃饭倦来眠,不要有妄想。吃饭的时候心思跑了,那就是吃饭不老实。吃饭这个过程,它的样子,吃饭这个现象的自然面孔,这是性,是天命。我们的心应该老实地依循自然天命而不是飞到别的地方去。吃饭的时候,把每一个动作都观察得清清楚楚,夹菜,拨饭,咀嚼,吞咽,一顿饭总共吃了几口,都清清楚楚的,心思一点也不往外跑,不想别的,做其他的事一律,这就是

        率性之谓道。

        《说文解字》解释“率”这个字原本是捕鸟的网子。它的古字象形字就是网子这个工具的模样,可能这里这个字应该是发“绿”的音。我说的是可能,率(绿)性之谓道,究竟该怎么念无所谓,意思搞清楚了就行。把性抓住了就是道。根据《说文解字注》,这个“率”字引申为依循,这就更清楚了。

        “道”除了指宇宙自然本原,譬如庄子说“道在屎溺”,屎尿的本质也是上帝、是自性、是道。除了这个意思,这个字也指道路、方法。怎么见证宇宙自然的本原,这个方法,就是“率性”,依循事物的自然面目,这就是道。

        这里有辩证法。就是说,譬如打火机,打火机的本质和打火机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东西,虽然它的本质是一种样子,和它的表面现象不同,但是它们是一个。所以无论哪个样子都是那一个东西。我们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地做事,事物的自然面目在我们心中历历分明,这其实也等于得道了,得到道了。这与见证上帝见证自性的境界一样。

        传统文化说了那么多,不过就是在教育我们老实本分,可以说没有别的。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这就是修道。这就谈到了“德”的概念。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就是德。而什么是老实什么是本分,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下一节就谈这个问题,德究竟是什么。

        待续。

    • 家园 很同意第(一)节,第二段,第二句话.
    • 家园 花上

      理通,然后才能事通。能做到理通就已经很难了,何况事通呢。花上,语迟网友加油。

    • 家园 【三】什么是仁

        (三) 什么是仁

        王阳明诗云:

        饥来吃饭倦来眠

        唯此修行玄又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

        偏向身外觅神仙

        这是说真正的修行就是吃饭睡觉这些平常事情,修行就这么简单。说这个话的不只王阳明。譬如佛陀曾对一挑水的老妇谈修行的问题,也是这么讲的。说你打水的时候,心里不要想别的,不要胡思乱想,把心专注于打水过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努力做到清清楚楚,历历分明。这就是修行。还有不少禅宗的偈子也说过同样的话,都拿吃饭睡觉这样的平常事来比喻。记得其中有一个说人世间吃饭这件事情最难。绝大部分的人不会吃饭,不知道怎么吃饭。因为几乎所有人在吃饭的时候都要胡思乱想,不知道在想什么,出神不知道出到哪里去了。而把自己吃饭的每一个动作都观察得清清楚楚,夹菜,拨饭,咀嚼,吞咽,一顿饭总共吃了几口等等,都清清楚楚的,心思一点也不往外跑,不想别的,这很难的。

        如果人生天地之间,做事情都是如此专注,心中没有妄想,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专心于你做的事情,这个状态就叫做“仁”。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吃饭做事的时候胡思乱想别的,精神心思没有集中在吃饭做事上面,这就是仁远乎哉?仁跑了,离仁远了。离仁远了,我欲仁,回来吧仁。发现心思跑了,赶紧把它收回来,专注于吃饭做事的每个动作,都历历分明的,则仁至矣。仁又回来了。就是说仁一点也不远,也不高深,你想得到仁就可以得到。子曰: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这就是直接谈到了仁与吃饭的关系。《论语》还说,颜回这个人,“其心三月不违仁”,90天中颜回不但每顿饭都吃得历历分明,而且其他时间也是没有丝毫妄念,心思一点也不乱跑。

        这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帖前两部分已经说了,宇宙的所有现象是其本原的变现,上帝无所不在,我的打火机,我们心中每一个念头,其本原是一个东西,那就是自性,是道,是上帝。而这个本原是一个,没有大小的分别。这就是佛家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道理。我们在查字典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譬如“抽象”的“抽”字,

        

        抽象

        抽样

        抽搐

        抽签

        抽油烟机

        抽穗

        抽思

        ......

        一个字连续看多了,会觉得这个字怪得很,陌生起来了。当年王阳明聚精会神地盯着竹子连续看了7天,到第7天的时候,在他眼中,竹子就不是竹子的样子了。这个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就是竹子的本原,那个上帝。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所以《金刚经》中说,

        若见诸象非象

        即见如来

        如果你看到打火机不是打火机了,变样子了,那你就看到如来了,这个如来即世界宇宙的本原。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做人老实本分,胡思乱想,影响成长,如果你时刻专注于你做的事情,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饥来吃饭倦来眠,经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诸象非象。胡思乱想的话,看打火机永远还是打火机,因为你盯着打火机的时间很少,眼睛虽然在看,心却没有,跑出去玩去了。吃顿饭一个小时,实际上你真正吃饭的时间连一分钟都不到,嘴巴虽然在吃,心还是没有,也跑出去鬼混去了。

        由于这个世界宇宙的本原,那个上帝有物质性,似乎有延展伸缩的性质,仿佛一汪湖水,所以内心活动剧烈,胡思乱想,杂念纷飞,如果这样的话,则会引起外部世界相应的变化。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高兴得心都飘起来了,这头高那头就会低,有的因此连命都丢了。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有了一定的修养,心境能长时间的保持平和,庶几乎近道矣。这样人生的际遇也就会跟着顺畅通达,会少一些坎坷。性格决定命运。

        

        《说文解字》中谈“仁”的古字是“千心”,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千人之心为仁。这不是很清楚的么?这个千人之心,人人都有的心,这个仁,就是自性,就是如来。譬如看到世间惨事,心中不忍,这个感觉就是自性的变现,自性人人都一样,那么这个自性对于人间惨事的反应也是人人都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这就仁的另外一个定义,仁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要谴责一个人,首先应该把自己放在当事人所处的环境里,看你是不是会比他做得好些,如果自忖还不如他,那你还是不要谴责吧,省省吧。

        子罕言仁,孔子很少谈仁这个事情,原因上文已经谈了,世界宇宙的本原这件事不好说,它什么样?怎么回事?没办法清晰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只好不说。你见到了,就不用听别人描述它,你没见到,给你再怎么描述也没用。

        以上是第三部分,待续。

    • 家园 【二】黑格尔见到上帝

        (二)黑格尔见到上帝

        黑格尔把自然界出现之前的存在叫做“绝对观念”,后来的物质与思想都是从这个绝对观念来的。唯物主义者说这个“绝对观念”不就是上帝呗,是造物主的别称,黑格尔给换了个说法。这倒不错,上帝与绝对观念的确是一码事。

        问题在于唯物主义者对上帝的理解不足。因为他们都没有见过上帝,黑格尔却见到了。

        至于怎么见到的,我对黑格尔生平不了解,搞不清楚,但是如何见证自性,感知宇宙的本原,这个方法,佛陀说过,孔子也说过,耶稣默圣也都说过。黑格尔用了这些方法,于是看到了自性,看到了上帝和安拉。这不是说黑格尔一定看过这些人的书,他无意用到的也有可能。

        其实这种所谓的“神秘体验”很多人都有经验,不过大多时候那只是一瞬间,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消失了,没有了,也可能在那一瞬间看到了宇宙,浩瀚星空,无边无际。或者是见了一种宏大的光明。但是因为十分短暂,往往这个境界被忽略过去。这是很可惜的。在那一瞬间,这些人其实已经超脱了生死。

        文天祥在被押解去元大都的路上,遇到了异人传授他“大光明”法,他于是彻悟,而且留驻在那个境界里了,这时生死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分别。这就是个例子。

        佛家说开悟,说的就是这个体验,明心见性,但是不是一开悟就成佛证祖了,还远着呢,这个开悟不过是个开始,而且层次等级不一样,黑格尔的境界可能就不如文天祥。开悟只说明上路了,走对路子了,还要沿着走下去,走到头,就是佛——觉悟的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以上如我所说,好象佛儒道将无同,没有什么不一样。这个话我可没说。我说的一样的是它们的源头一样。都是以见证了宇宙本原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对这个宇宙本原的认识一样。佛儒道基督等是不是一样,这个问题不谈。

        接下来就要谈到“仁”这个字了。这个字包含了儒家思想中有关自性的概念与见证自性的方法。从这个字开始,还要说“德”字,说“禅”的概念,说“阿弥陀佛”,等等。

        待续。

      • 家园 有个问题想问问

        我觉得文说唯有义尽,所以仁至。就是说他尽到了自己的义,所以达到了仁,而不是说通过佛法秘决。孔子教人未知生焉知死,我觉得也是叫人不要往这条路上走,要老老实实做人。我看语兄第三部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为什么这里却要举这样一个例子?

        宋儒以后,大家讲静坐,但以前,尤其是汉魏以前,中国并没有这种修行,那么前人难道不是大儒吗?孔子讲乐讲诗,我觉得是有深义的。我比较同意李泽厚的看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