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骑兵保卫西河—原创】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续十) -- 王外马甲

共:💬525 🌺187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十大政策”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

        看马甲描述鬼子“蚕食”“清乡”等,写得活灵活现,困难重重,最后“十大政策”一出来,大家顿时“茅塞顿开” -- 这个大有可商榷的地方。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十大政策,没有什么新鲜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地早已有的政策,所谓“十大政策”不过是从纲领上把这些各根据地分散的政策统一捏合起来而已,也仅此而已。

        “十大政策”不是灵丹妙药,不是金钥匙,更不是银子弹,比方第一“对敌斗争” -- 这不跟没说一样么?哪个根据地没有对敌斗争了?不对敌斗争的还能叫根据地?所以不能无限夸大“十大政策”的作用。各个根据地都已经或多或少地执行过“十大政策”的部分内容,区别只在于执行的力度和全面性而已。

        “十大政策”的效果,要结合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全局来观察才有意义:四二年到四三年为什么这么惨?因为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扩张遭到挫折,所以他们才有了所谓“巩固亚洲大陆阵地”的提法 --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冈村宁次才会指挥华北方面反复扫荡清剿,力图彻底肃清抗日武装,把华北变成东北那样的“王道乐土”。

        “十大政策”发布于四三年十月一日,让我们看看四三年底,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如何:

        8/22,美军收复阿留申群岛

        10月,盟军发动第二次缅甸战役,反攻缅北

        11月,攻取吉尔伯特群岛

        12月,登陆布干维尔,控制所罗门群岛

        基本上,日军的兵力于四三年中期,就已经伸展到捉襟见肘的极限状态。自此而下,小日本儿的日子就是王小二过年 - 一年不如一年了。

        “十大纲领”究其内容本身,并无什么令人发聩深省耳目一新的东东。其意义,就在于坚持 -- 告诉根据地军民,坚持做本来正在做的事情,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也即蒋百里先生所说的,“就是不要与他和”。

        • 家园 不敢苟同

          如果按照你说的,为何有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莫非河南的汤恩伯蒋鼎文没有体会到“熬”的精要?

          “熬”的策略国共双方都明白,但是具体怎么熬,却是大有学问的。老毛的那段文字,恰好就是从全局上、高屋建瓴地向敌后抗日根据地阐述了,我们应该怎么“熬”……

          战略上的认识最终要用战术上的措施来实施,不要以为战略一确定、胜利就可以唾手可得。那是不可能的,伟大的战略永远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战术行动才能变成现实。

        • 家园 政策本身对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困境中的统一思想坚持斗争
        • 家园 我觉得十大政策的关键是给根据地的军民以启示

          扫荡时期的艰苦让他们体会到了相持阶段的漫长和痛苦,十大政策尽管没有多少新意,但是之前顺利发展的时候大家都不容易注意,现在重新提出并加点新东西,的确给悲观中的军民以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他们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来扭转目前的形势的。真正按照政策一板一眼的做起来的话,就没有什么时间去悲观失望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措施是用来提升军民士气,刺激他们的创造性的,地道战,地雷战这些东西就是在这以后搞出来的。有的时候,只有经过了挫折以后才会发现很多预见的英明性,正如在文革之后重提经济建设为核心一样的。老蒋的部队在那个相持阶段成批成批的投靠日本军,固然有老蒋的怂恿的一面,但也有不少是因为看不到眼前亮光的原因。十大政策尽管43年末才正式定型,但是之前的非正式的多次重申应该是不少的。二战的真正转折点要到42~43年才出现,而在此之前要让根据地军民挺住不垮掉(王外马甲兄提到的岗村的政策的毒辣确实是很容易让不少军民意志动摇的,很多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都不约而同的写到过这段时期,就是因为只有挺过这段时期的英雄人物才是真正的百炼成钢,原来看这些东西的时候觉得有点程式化,甚至有点个人崇拜,现在读读王外马甲兄的文章,才体会到在一片悲观失望的气氛中,这些指导性的政策确实能够起到启明灯的作用),没有一定的信仰是不容易做到的。说起来老毛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在井冈山时期就一万多人对抗全国,老毛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在抗战初期面对日军的汹汹气势,老毛用论持久战来说明抗战必胜,都对军民的士气有很大加强。

        • 家园 同意老麦——
        • 家园 同意同意,完全同意

          不过,老战士们当时确实是真心崇拜毛主席的,而且,有些政策,主席不定调子,执行不彻底。

          最后这一截,我是拔高了些……主旋律嘛……理解理解吧

        • 家园 老麦说到点子上了

          鬼子兵力不足是它最致命的一点。按下葫芦起来瓢。只要坚持,就是胜利。

      • 家园 岗村确实是日本陆军中少有的人才

        头脑清晰,手段灵活。

        42年华北的困难是有其原因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急需大量各种资源支持其战争。华北凭其丰富的煤和粮食等资源,对日本战争机器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有鉴于此,日军调整战略,明确提出要把华北建设成为其安定的大后方,重要的后勤基地。为此,自42年初开始,日军大量增兵华北,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铲除华北平原上的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势力。

        但是华北平原和贫瘠的山西比起来,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对八路也是生死攸关的地方。八路军必然要拼死与鬼子争夺。

        说起来,八路军华北抗战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到底消灭了多少鬼子。而在于付出重大牺牲,成功地阻止了华北步东北的后尘成为日军以战养战的重要基地。这个贡献对于击败资源贫乏的日本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价也不为过。

        华北最后基本打成了拉锯战。日军兵力不足是致命的。兵力不足是由于资源不足,这个资源又包括人力和物质两方面。岗村能暂时拼凑出一堆部队来扫荡,可是他不能持久。事实上还在429大扫荡发动之前,因杜立特空袭东京引发日军决定实行浙赣线作战,原预定进击冀鲁豫交界处(就是骑兵团后来休整那地方)的兵力就被抽调去了华东。按下葫芦起来瓢。

        老彭这人,不客气地说,军事水平有限,勇猛有余,智计不足。不是岗村对手。要说八路对这么大规模的扫荡事前一点不知情,那也不可能。从42年初开始,根据各种迹象,八路就估计到了会有大扫荡。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方式,没数。号召了各地进行反扫荡准备工作,但是怎么准备,准备什么,没数。岗村实施了严格保密,所有命令一概口头传达。反过来,八路的电台却被破译了。明暗掉了个个儿。

        冀中已跳出包围圈的部队们再杀回去也是不得已。鬼子在残害百姓,部队都是本乡本土的,看着能不管?岗村阴毒呵。

        • 家园 打仗厉害的将领,其实没有谁鲁莽

          盖因当时硬件差距实在太悬殊,日寇又志在必得,所以华北情况严峻。

          这反过来更显出tg的伟大。

          日军兵力不足可能有两点原因:

          1 军队数量的确和战线长度不成比例;

          2 日军还是轻视中国人,认为自己可以以一当百。

        • 家园 岗村给我的感觉颇似林彪

          不知有人跟我一样的感觉么?

        • 家园 关键就是不能让小鬼子把中国一块一块地变成稳定的兵粮资源基地……

          正所谓不怕鲸吞,就怕蚕食——只有舍得放开了打,全国人民都要付出牺牲,才能阻止日寇一块一块地把中国永久性半永久性的吃下去、消化掉、再拿来作为进一步侵略的资本的企图。如果华北被鬼子搞成东北那个样子,抗日就要艰难得多得多了。日本是小国,一口一口吃是最符合其实力和利益的——就像街上的流氓,之所以可以最后把整个街区都变成自己控制下的黑社会,就是吃定了欺负张三的时候李四不管,讹诈李四的时候王五装聋作哑,绑架王五的时候刘二麻子绕路,而这个时候很可能张三已经被它收编成讲日语的小鬼子了。再经过几轮,流氓的实力将无法抵挡,然后就会有人出来说:“为了人类的幸福,我们还是从了吧!”

          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必须全面抗战。大家一齐上,虽然会有人被流氓捅死砍伤,但是总要好过最后全部沦为他的鱼肉。蒋先生总是说“等俺准备好了俺就抗战”,其实都是遁词,盖因当时中国无论如何不可能在硬件上超过日本,如果以此为借口无限期拖延,必然是被日本一口口吃掉消化掉。蒋氏抗战法最可能的结果是我们今天看到一个雄踞日本本土、东北、华北甚至华中的大日本,太阳旗下到处都是变态的人,那我们死了以后怎么跟祖先交待。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