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懒虫读老子,大家一起来读老子吧! -- 大懒虫1号

共:💬261 🌺2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赞!
          家园 花!!尽管你讲得我看不懂,忒有学问了~~我只会大白话:((
          • 家园 献丑、献丑!愧对懒兄!

            您是讲经的老师,俺是坐板凳的学生,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看了您的家世和您写的文章,道兄是菩萨转世,我的智慧跟您比起来,不及道兄千万分之一。

            • 家园 晕啊!!我虽然粉喜欢被捧啊捧啊捧,但是。。。。

              你这也忒超出我的承受范围了。。。。

              什么讲经,什么老师。。。晕啊~~

              我只是觉得这样胡乱读读老子很好玩而已~~~大家一起来读更加轻松有趣~~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他说他的,围在一起乱说,我当个小队长,负责给大家发小红花~~~:)

              我的家世???????????更晕,我只是在这里描述了一个小时候让父母生气的倔小孩,还有家里一堆鸡啊猪啊狗啊猫啊啥的还没来得及写鸭子呢~~还有我锻炼身体的过程,还写了已经死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老百姓,当我读到高中的时候,我是整个人员庞大的家族中的最高学历了~~~~~~~~~~~~~~~`只不过,我比较肯定与我有关的所有的一切,狂自恋而已,呵呵:))

    • 家园 【欣赏】二章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已经理解丑为何物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么已经理解不善为何物了。

      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立,长和短相对而言,高和下相互包含,音和声相互和调,前和后相互跟随,这是永远如此的。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情,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导民众,让万物自己兴起而不加以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业而不自居功劳,正因为他不居功自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评析]

      知道了美,就知道了丑;知道了善,就知道了恶。为什么?因为任何东西都有其相反相成的两面性。

      老子的意思似乎在说,只要坚持了一面,就自然而然地能到达另一面。这个有如朝着一个方向走,总有一天能够走到和这个方向相反的那个方向,显然,前提是地球是圆的。又好比香的东西闻久了也就不香了,甚至有可能闻着闻着就觉得臭了,而臭的东西闻久了也就不那么臭了,甚至能闻出香味来。又好比好看的人看久了也就那么回事,不好看的人看久了也不觉得有多难看。呵呵,细思量,还真有点道理。

      在“有”和“无”这对关系中,老子并不是特别地坚持哪一端,他只是认为如果是圣人的话就会持“无”的态度,并且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慢慢地变成“有”了。都说老子坚持提倡无为,其实在第二章老子就很明显地不排除对有的兴趣。他的意思是从无到有地去做大事业。“无”到一定程度就“有”了,不仅是一般的有,而是一种不会消失的永在的有。“无”和“有”之间是一种转化。

      庸俗地理解一下的话,我们不能排除老子是用“有”作为诱饵来鼓励大家无为。不过仔细想想,没有必要,不然的话,如果他提倡有为,有为到一定程度就是无为了,那样,他的观点就不那么有意思了。显然,从有到无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在常态人的观念中,有必然趋向于无。常态的人生处于一个有为的追求过程中,但是对于前方都是一种茫茫然,个体人生都不可避免地因为死亡而划上永恒的句号,变成一种虚无。

      而老子,显然已经处在一个比较超然的境界中了,因为,他看到了:“无”能够生“有”。

      [在第一章里面,有和无已经同时出现,没有看出老子究竟倾向于有还是无,在第一章里有和无是共存的两种状态两种方式,而第二章里,有和无就有了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 家园 我认为

        第二章中,老子前面说了这么那么半天,是为了最后一句话,是以不去.

        老子说,世界万物对立统一,他就举了善恶等等.那么圣人的教化,看似什么都没做,是"无为"的,但是其实是名垂千古的大有为.

      • 家园 有美就有了丑,有善就有了恶

        人们去追求美的同时,也就规定了什么是丑,追求善的同时,也就规定了什么是恶。喜欢美的,就会厌恶丑的,标榜善的就会带来恶的产生。

        要想没有恶,就不要标榜善,要想没有丑,就不要刻意的追求美,一切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而不夹杂人的“欲”。

    • 家园 【欣赏】一章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原;有,是万物的本源。

      因此,保持“无欲”的态度体察道的神妙,保持“有欲”的态度,体察道与万物层面的联系。

      “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都可以说是很玄乎的,玄乎又玄乎,就是一切奥妙所在。

      [评析]

      老子在第一章就讲得很玄乎很抽象,大多数人看了大概都不知所云。

      我想,他老人家大概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接下来要花五千言来谈论的东西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东西,不仅不好理解,甚至连他都不知道怎么给别人讲清楚这个东西。我们简单地理解一下,就是这个东西不好理解。不好理解并不代表着不能理解。何况,他写的时候,就是希望看的人能够理解的。

      通常情况下,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因为外在的称呼的改变而改变其原来的样子。

      深入想一想,名称其实不过是一个东西的标记,是一个东西外在的东西,与这个东西的实质是不一致的,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东西越来越像它的名称,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个东西名副其实,有时候我们会说什么什么如其人。是的,我们没有说张三是李四,我们说张三如李四,因为张三还是张三,李四还是李四。但是张三是什么,李四是什么,我们是说不出来的。凡是能说出来张三是什么的,张三就不是张三了;凡是能说出来李四是什么的,李四也就不是李四了。

      一个东西,说出来就不是一个东西的本来的状态了。这不难理解。我们经常会感觉真正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真正的痛苦是无以言表的。

      虽然说不出来,但是,并不影响快乐之为快乐,并不影响痛苦之为痛苦。快乐和痛苦可以用心去体察去感受,不说出来就是了。

      老子要讲的道,就是这么一个说不出来的东西,但是老子自己是感受到了。道是一种玄妙的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没有途径的。老子介绍了两种途径,一种是有,一种是无。老子介绍完毕以后,自己补充说明了一下,说这两种途径实在是太玄乎了。呵呵,其实他自己不说,我们看了也是一头雾水,什么有什么无的。在老子解释说有和无其实都是天地万物的本始,换言之,就是这天地万物都是来自于无或者有。通过无和有,来体察道。

      由此可见,老子讲的不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小事,老子是胸怀天地万物,是站在天地万物的源头的源头那样高深莫测的角度给我们讲解他对道对德的理解的。

      想通了这一点,读起下面的东西来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可怕的了,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万一理解不了,那只能怪老子的选题太玄乎,还有就是他自己说得不够清楚。

      [备注]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有兴趣翻一翻历来学者关于这段话的注释,对其句读,可以发现有两种主要的争议,一种观点是:“故常无,以观奇妙,常有,以观其徼。”另一种则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争论的焦点在于前者认为“有欲”之说违反了老子的本意。在这里选择了后一种标点法。主要的理由是,这个“有欲”并没有违反老子的本意,“欲”在这里是一般意义上的念头态度观点,“有欲”和“无欲”只是两种状态,没有褒此贬彼的味道。老子并不反对“有欲”。这点在老子的后面的章节种都有所表露。在本章可以了解的一点是老子认识“道”是通过“观”这种途径,这是一种体察,相对客观直接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可以说是“无欲 ”的,同时,这样的体察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感知,因此也可以说是“有欲”的。

      在本章“有欲”和“有”是一致的,“无欲”和“无”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有”和“无”是一种存在,而“有欲”和“无欲”是态度方法途径。这样的态度方法途径,很重要的一个前缀就是“常”,“常”是老子比较喜欢用的一个词,这是一种状态,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用现在的通俗语言说是一种常态。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子的“道”]

      [老子的“有”和“无”]

      • 家园 唉。总算找到第一章了,从头开始阅读
      • 家园 臆测老子·第一章

        [原文,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词]

        敫,光之放;则竅(即窍)为穴下见光,徼之与竅,不同的是环境,徼是社会行为方面,竅是自然环境方面,因此徼字应该是社会行为方面的诀窍,懒虫翻译为万物之间的联系只是这种诀窍的一种反映,我的意见见下文翻译。

        [释句]

        道,是一种可以遵循(的规则),并非我们常说的道路之道;而名,是用来表示概念(的定义),并非我们常说的名字之名。

        无,是表示天地初始,万物未生的状态,我名之曰无;而有是表示生长万物的动力,我名之曰有。

        [解说]

        这四个字是老子用来定义和概括自己心中认识的几个关键。道,用来表示天道规律;名,用来表示近似定义;无,用来表示万物未有之虚空;有,用来表示万物萌生之动力。“无”是道的本体,而“有”是道的功用,因此常常思考“无”以便体会到道的美妙;而常常思考“有”以便体会道的功用。“观其妙”是本体内在的美好,比如下文所言“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的品质;“观其窍”是本体在外的功用,比如下文所言“上善若水.....”的示例。

        老子之所以言道,与当时诸子百家一样,也是希望能治国安邦,故而他希望有圣人能够效法“道”的品质和功用,跟水一样润万物而弗居功。下文中虽然多谓天道,其实也希望圣人能在社会中实行之。

        [释句]无和有,都是道的体现(如佛之示现),(不过因为强调各自特征所以)命名有区别。无和有都可以说是很深奥的东西,可以说是“玄”,就是“无”和“有”这两种很“玄”的东西互相作用,成为成就万事生长万物的门径(佛之法门)。

        [解说]老子将天地人一切规则的总则定义为道,又定义道的“无”和“有”两个方面互相作用生成万物,成就万事。还是以水为例,润泽万物(“有”,功用)的是泽,沉渊不争的(“无”,品质)也是渊,同样是水,泽与渊同出而异名而已。故老子说水的特征比较接近道了。

      • 家园 【原创】一些不同解读

        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

        此句赞同。不过我想这个“常”字有必要再弄清楚些。“常”字原为“恒”字,为避汉文帝名讳而改。恒者,不变也,当与其后的“妙”与“徼”相对应。故老子要谈的道,是亘古不变的道,而不是道演化出的妙与徼,谈的是本质,而不是现象。此处第一个“道”和第一个“名”是相提并论的。既然谈的道是恒道,自然谈的这个名也应该是恒名。名若只是做名称讲,显然永远都不可能是恒名,因为任何名称都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所以这个名应该是对道的一种认识,是一种思维,它可能可以被表述成语言,也可能是难以名状的感悟。也就是说,“恒名”这种对道的认识也是不可言的。

        无,是天地的本原;有,是万物的本源。

        此句不是很赞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版,此句作“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也和《史纪》所引的“无名者,万物之始也”相合。因此,“无名”与“有名”的差异就不在乎是天地还是万物,而是在于“始”与“母”。“始”不用说,本源,源头的意思。“母”似乎也有源头这个意思,但细细一想,和这个“始”还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异就在于“母”有孕育之责。既然“有名”孕育万物,而“无名”又为万物之始,故“无名”当在“有名”之前。也就是说:无名代表的是一种先天的阶段,而有名代表的是一种后天的阶段,即是无中生有。此句和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遥相呼应。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无极而一乃太极,太极为母而以无极为始。此更可印证于周易卦像。易卦分先天后天,先天卦以乾坤分代阳阴以示天地,而后天卦中,乾坤退位代之以坎离以示火水。天地生水火,功成身退,其后水火相济而万物生。故老子又言“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保持“无欲”的态度体察道的神妙,保持“有欲”的态度,体察道与万物层面的联系。

        此句部分赞同。此句与前一句是因果关系。既然先天无名,后天有名,则应当以无为法去体悟道的奥妙,而以有为法去探询道的运行的方式方法。“徼”有道路的意思,有万法归宗,条条道路通罗马之意。

        “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都可以说是很玄乎的,玄乎又玄乎,就是一切奥妙所在。

        这句也小有异议。此句承前,故“此二者”当统指“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同出”自然指同出于道,“异名”则指不同的表述。最后一句,帛书作“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觉得帛书的版本这句意思更为清楚,“此两者”就是“众妙之门”,而玄作名词讲,指难以明言的玄奥。

        此章是论述道的纲要,指出了一个中心(道),两个基本点(无名、有名),结论是两手(无欲,有欲)都要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